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振国教授:结直肠癌的筛查和阻断

导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较低,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等因素,其发病率明显上升。

作者:王振国

来源:胃肠病

 大肠主要位于人体的中下腹部,成年人大肠全长约 1.5米,起始部为盲肠,最细处为乙状结肠,主要功能为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5部分。

大肠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围绕在空肠、 回肠的周围。

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 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3种特征性结构:

①在肠表 面,沿着肠的纵轴有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

②由肠壁 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

③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 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结直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约占70%,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结肠癌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较低,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等因素,其发病率明显上升。


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正以每年增加4.2%的方式逐年上升,已位列恶性肿瘤第四位,高于美国,每五分钟即有一个人死亡。近40年间,美国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减少3.4%的速度逐年下降,死亡率每年也下降3.0%,主要原因就在于筛查的普及。美国2000年的筛查比例只有21%,但2015年已高达60%。


2016年美国癌症筛查指南推荐,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2018年,又修改为45岁为起始筛查年龄。


在北广深沪等大城市,甚至有超越肺癌成为新癌王的趋势;年轻化也日益严重:根据最新数据,美国平均发病年龄59岁,我国为48岁;30岁左右的年轻病人也屡见不鲜。


结直肠癌从息肉到恶变极其缓慢,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愈的癌症之一,所以对其的筛查就显得十分重要。


95%的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



如图所示,结肠息肉30年左右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已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性增生。

 

筛查的目标人群



从息肉到结直肠癌这一链条该如何阻断呢?

众多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2015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下其重点内容。

应该对出现什么症状的患者或什么年龄段的人进行结肠镜筛查呢?


1、起始年龄:50岁

尽管指南建议起始年龄为50岁,但很多专家认为45岁更合适,高危人群还要提前;越早的筛查受益越大。


2、目标人群:

1)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结直肠报警症状的人群;

2)50-74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


而目标人群又可分为高风险人群和一般风险人群。

3、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1条者即是):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4、一般风险人群:

无上述任意1条者。

针对不同的患者,我们的筛查起始时间及间隔时间也是不同的。


筛查方案:



筛查的主要手段包括大便潜血实验、肛门指诊、全结肠镜检。


1)无异常者,筛查的时间间隔应<10年;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者,应40岁起开始进行筛查,以后每5年1次;


以往有肠道低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5-10年内复查肠镜,有肠道高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如果第一次复查未见异常,可延长随访时间间隔至5-10年;

【注】低风险腺瘤: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了1-2个管状腺瘤,且其直径均小于10mm;

           高风险腺瘤: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了3个及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个腺瘤的直径在                   10mm或以上,或有1/3以上的绒毛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对结肠癌根治后的患者,建议术后1年内复查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肠镜;对于直肠癌根治后患者,前3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一次肠镜;


4)对于有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患者建议自诊断之日起,每5年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5)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建议于症状出现后8-10年开始进行筛查。


息肉的病理分类与恶性程度



1)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组织学上此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1cm,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

3)管状腺瘤:

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

较管状腺瘤少见,多为单发。一般体积较大,直径多>1cm,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

既具有管状腺瘤成分,又含有绒毛状腺瘤成分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医学论坛网消化肝病

cmt-xhg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阻断从息肉到结直肠癌这一链条呢?
它狠,癌变率100%;它怂,一个检查就能预防
超9成大肠癌源于息肉癌变?!快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真情告知:肠镜筛查可以救命
息肉离癌症有多远?定期做这项检查,可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哪种肠息肉容易癌变?不同类型息肉该如何监测?中山六院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