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是玩玩玩玩玩手机?你可能需要学会延迟满足

作者:爽儿,十分心理签约作者,为看世界而做过记者,为了解自己而读心理,目前常驻洛杉矶。


 1 

互联网时代的焦虑


自打有了朋友圈,最漫长的等待,就变成了发出自己照片以后,等第一个“点赞”提示。

 


在那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大脑里奔腾而过着各种各样的念头:

 

脸上好像有个痘印没有修掉哎?

小腿好像还有点粗哦?

美颜功能是不是用得太猛太明显了?

 

要是在预期时间里还没有收到赞,又会冒出另外一堆问号:

 

配文太刻意了吗?

现在这个点发会有人看吗?

是不是我最近说错什么话,招人烦了?

 

直到终于有人点了赞,最在乎的人也点了赞,心里才总算有点踏实,终于可以再回到手头上本该在做的事情里去。虽然过不了五分钟,又要点开手机看看,赞数有没有在稳步上升。

 


科技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

 

很多年以前,当我们和恋人,还靠着纸质的书信互诉衷肠时,连选一张印花的信笺,颜色搭配的水笔,都要花些郑重的心思,热切地盼着对方收到,在深夜的灯光下读懂信里的每一点心意,再一天天地数着,收到同样心意沉甸甸的回信。

 

现在我们和另一半的交流,主要靠微信,发出去十分钟内还没收到回复,心里就开始打鼓,过了几个小时还没消息就会坐立不安,要是隔天还是杳无音信,基本可以确认此人已经消失。

 

从前我们买一件新衣服,要花专门一天时间来逛街,试了又试,货比三家,征求多方意见以后,才做出掏钱的决定。

 

现在我们看见时尚博主穿了自己喜欢的款式,还给出了网购的链接,直接点进去,用已经存好的信用卡,五分钟就完成买买买,要是第二天还没收到就会嫌快递太慢。

 

从前我们认识世界,学习新知识,要靠泡图书馆,翻大部头的历史书,读报纸上长篇的文章;现在我们只要搜索能力强,关注几个公众号、旅游达人的微博,就会产生世界尽在掌握中的快感

 


科技的便捷看上去拉近了人和人、人和世界的距离,让沟通、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快捷便利,但并不一定因此让我们更亲密,或者更加具有生活的智慧。事实上,科技所创造的“快”,在某种程度上,也制造着现代人几乎无处不在的焦虑感。


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使用“脸书”等社交媒体,会提高人的焦虑水平,让人产生匮乏感(inadequate),还可能引发心理疾病,或让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2 

即刻满足感和渐行渐远的幸福感

 

前段时间在美国很火、讲当今约会文化的书《现代爱情》(“Modern Romance”)里诙谐地写到,用iPhone发短信给心仪对象,死盯着屏幕看见表示“对方正在输入”的....符号出现,狂喜之后又发现省略号停住了,期待中的短信也始终没有到来,那种悬疑感在之后的几天里几乎可以吞噬自己。

 


在1982年,美国人的平均储蓄率是9.7%,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3.6%,除了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外,网购的方便和信用消费也是钱越来越难存的重要原因。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科技可以让人们的思维灵活度更高,但也更可能成为信息的“肤浅消费者”。

 

皮尤研究中心的“互联网和生活项目”在对35岁以下人群展开研究后,警示称:互联网时代的负作用包括对即刻满足感的需求(needfor instant gratification) ,以及耐心的缺失(loss of patience)。

 

所谓即刻满足感(Instant Gratification),就是要立即体验快感、满足感,一刻也不能延迟,简单说,就是“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要”。


 

对即刻满足感的需求,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里,温饱都充满不确定性,为了求生,只能眼前一看到食物,就马上据为己有,对不确定感的恐惧和因此作出的反应,作为进化记忆的一部分,储藏在我们的基因里。

 

而基本生存早已不是问题的互联网时代,正是利用了这一人类的天然需求,让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得到满足,但同时也让满足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让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当我们看到朋友圈里有人给自己点赞,或是在淘宝上下了自己心仪的一单那一瞬间,大脑里就会释放出一剂强效多巴胺,让我们产生兴奋和快感。这种爱情和毒品都能催生的化学元素,很容易让人上瘾

 


所以我们不分任何时间地点手机不离手,几乎强迫一样隔两分钟就要刷一次朋友圈, “手机瘾”发作,其实是自己无法控制冲动地要寻求此刻的满足好奇心得到一时满足,却让身心陷入分分钟停不下来的焦虑状态。

 

能让人满足即刻满足感,分心的刺激源太多,正是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静下来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的重要原因。本来有一件需要完成的任务摆在眼前,但总是不如刷刷手机,看看购物网站更容易开心,一不小心就刷了一个小时,要做的事,才刚刚开了头。

 

习惯了虚拟世界里的即刻满足感,我们对真实生活的耐心也越来越有限,付出一点努力,就希望尽快看到结果。对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收获的任务更轻易地选择放弃。和互联网一起长大的80、90后频繁更换工作,最常见的理由是:升职太慢,自己做的事“没有意义”,其实不过在一家公司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无论是要改变世界,还是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经营一段高质量的关系,这些能带给我们成就感和持续幸福感的事情,都需要不断付出专注的努力,不计回报地投入时间,因为可能很久都不能看到显著的成绩。小快感来得太容易,却在不知不觉间,让我们离大幸福越来越远。


 

 3 

如何训练延迟满足感

 

既然“即刻满足感”是现代人焦虑和不幸福的元凶之一,该如何抗拒它无时不在的诱惑?让自己不那么容易被眼前的小恩小惠分心,能更专心又耐心地等待未来的更大惊喜?

 

在1970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关于“即刻满足感”著名的实验里,实验者在一群小朋友面前放下一盒饼干,并留给他们两个选项,要么马上就吃一块,要么等实验者出去“办个便事”,很快回来后再吃,那样的话,就能吃两块。

 


结果当然是,很多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就满足了自己,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等到了第二块。随后几十年的跟踪研究演示,等的越久的小朋友,后来在学业、事业、家庭等等人生领域表现越好。心理学家把他们耐心等待的这种现象,叫做“延迟满足”

 

有趣的是,小朋友们“延迟满足”的策略,并不是眼巴巴地看着饼干,无所事事地干等,而是想尽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不去关注饼干,比如去房间的另一角玩玩具,或者自己给自己唱歌等等。孩子们并不懂什么心理学,却凭着本能判断,成功地让自己远离了诱惑,也等到了最终更大的奖励。

 

这种最本能的应对策略,可能也正是最实用,最容易奏效的。应用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生活里,就是创造条件让自己远离手机、网络等等产生诱惑的工具,以及发展和科技无关的其他满足感来源。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每次充满雄心壮志地发誓,两小时内不看手机,不上网,认真读书,结果通常都以承认自己意志力没那么强大告终,只要手机和wifi都还在手边,说什么坚决不玩手机都是自欺欺人。但每一次在长途飞机上,既没信号,也不能开手机,往往能超出预期地完成计划中的任务。



主动和诱惑的源头划清距离,让它们离开自己的视野,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去一个没有wifi的地方看书工作,都是不那么难做到,又能奏效的延迟满足感策略。就连比尔·盖茨,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14岁前拥有智能手机,还限制了睡觉前使用它们的时间,在他家的餐桌上时,智能手机是完全被禁止的。

 

除此之外,主动培养不需要科技参与的爱好,并且保持一定频率地连续去做,特别是感受它带给自己的满足感,也是练习延迟满足,获得幸福感的有用策略。

 

比如不带手机去爬山,用眼睛而不是相机记录沿途看见的风景,享受辛苦的攀爬、登顶后吹着山风的喜悦;或者报一个烹饪课,学习做一道新菜,从准备开始,亲手操作每一个环节,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它出炉,品尝第一口时的满满的成就感;哪怕就是从播种开始养一盆植物,每天给它浇水、施肥,看着它一点点长高长大,有一天冒出了花骨朵……

 


任何一件需要自己参与到制造、成长过程的事,无论周期是长是短,都是生活里的微型创造,都可以带来对延迟满足感的体验,让我们以最直观的方式体会“耐心等到的幸福”,而不再条件反射式地依赖即刻满足感。

 

即便是此时此刻正面临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死线,工作时间太长,没有时间爬山或种花养草,也有办法拒绝诱惑。


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在脑海里想象另一种愉悦,比如任务完成后去海边吹海风,或者让自己尽情去逛一天街,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一时的快感分心。

 

科技的快速便捷不是错,被即刻满足感诱惑也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时常提醒自己,生活原本还有很多科技无法替代的乐趣,并从最容易的事做起,给自己机会体会耐心创造的幸福感。


比起拒绝一种诱惑更有效的,也许是体验另一种更持久的愉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人能从学习中得到快感?|豆爸读书会·110
?贪婪
#华为 #手机小技巧 用华为手机玩转指关节,感受手握#黑科技 的快感,安排。
我们误把奖励的承诺当成了幸福的保证|《自控力》学习第五周
罗素:控制自己,掌控敌人
该等待的时候,该屈服的时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