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展中国】重点推荐绘画艺术家——晏军

晏军,1986年生,西南大学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高中美术教师,一画社学员,农工党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成都惠民职工画院资阳分院副院长。

2018年11月作品《莲·无私》入选四川省文化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群文丹青写盛世”——2018四川群文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创作展;

2020年12月作品《复工》入选战疫·成都市职工书画创作展;

2020年12月作品《春水东流·病疫消去》入选“携手同心 命运与共——全球抗疫书画艺术主题特展”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北京炎黄美术馆展出;

光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像素的不断增大,愈发让我们觉得生产一张图片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不管我们看到什么,都可以迅速拍成照片,并可以大量地复制,传送到互联网上,汇入奔流不息的信息海洋。我们的生活可能永远离开了真正的自然界,而进入了由图像、信息带来的虚拟世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绘图技术(AI绘图技术)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任何绘画效果的虚拟图像,使得作品创作高效、便捷,艺术创作的流程,艺术家的职业前景,艺术的创造性、艺术创作的伦理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挑战。

站在艺术史发展的角度,顿感忧心忡忡,架上绘画真的快死亡了吗?我觉得这是一个使画家感到极度焦虑和困惑的话题,我们如何对抗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

无论怎样,科技的进步对绘画的功能性影像确实挺大,我们对绘画还得保持乐观态度,咱不做匠人,不做照抄图片,照抄对象的搬运工,我觉得应该让绘画回归到视觉本身,让绘画回到画面本身。因为现在的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形式”,绘画表达需要一定的技术,但更多的是作者赋予画面的各种情感:矫情、烦躁、焦虑、激情与呐喊。

咱中国的传统绘画是写意精神,是意象表达,甚至是抽象,老祖宗早就说得很清楚了,我相信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替代创造性的人脑,因为人有精神、有情绪和情感。

向远了看,艺术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类将会把艺术带向何方……

晏军

2023.4.25

作 品 欣 赏

一、小城记忆系列

▲《小城记忆·老街的傍晚》70x130cm
▲《小城记忆·王二溪的早市》85x150cm
▲《小城记忆·老镇的黄昏》 75×130cm
▲《小城记忆·南津驿老街》100x130cm
▲《小城记忆·老巷子》100x100cm
▲《小城记忆·清水老街》100x100cm
▲《小城记忆·老街的夜》80x80cm

、公园写生系列

▲《隐入尘烟》 70×130cm
▲《三贤公园的晨》70X130cm
▲《夏日晨光》75X135cm
▲《幽蓝晨风》 60×80cm
▲《浅翠梵音》 60×80cm
▲《愁·惆》60X80cm
▲《湖畔寻梦》60X60cm

、乡村写生系列

▲《春寒之后》 60x120cm
▲《二娥湖的冬》60x120cm
▲《山脚下的杂树林》70x130cm
▲《晏家坝的春》70x130cm
▲《王二溪旁的村子》75x125cm
▲《谷雨将至》60X80cm
▲《清水镇旁的村子》 75×85cm
▲《高洞村·春意阑珊》 75X85cm
▲《春去夏来》60X60cm
▲《夕照九曲》100x100cm
▲《秋雨为何打芭蕉》60x60cm
▲《秋的气息》60x60cm
▲《幽蓝心境》60X60cm
▲《沱江塞下之红房子》100x100cm
▲《驿路梨花》100X130cm
▲《玉米地》60x60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收藏年鉴·人物志——赵志军
当代名家金长虹 | 水墨作品
守望边界——于永华为历史讴歌为现实写照
李显波先生国画作品微展
山外人间 出古入今的山水家园:徐卫国山水画作品在北京展出
艺术研究丨人民艺术家——王子武先生八十寿诞在深圳举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