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半夏系,夏扑姜系

半夏系:小半夏,大半夏,葛根加半夏汤,麻黄加半夏汤,越婢汤加半夏,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小柴胡汤系,半夏泻心汤系,温胆汤系,指迷茯苓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夏扑姜系:半夏厚朴汤,厚朴麻黄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苏子降气汤,霍香正气散,三仁汤,连扑饮,霍香扑夏苓汤。(《六经八纲用经方》,张立山)

半夏:生品有毒,能戟人咽喉,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也有致死报道。一般不宜内服,多作外用,但可随方入煎剂使用,而不宜入丸散剂使用。生用以化痰止咳,消肿散结为主,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等。毒性机理见毒性研究报告。2.清半夏: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等;3.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喉痹、瘰疬等证;4.法半夏: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用于寒痰,湿痰,胃有痰浊不得卧等。亦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

半夏不同之用量具有不同之功效,如6~12克具有和胃之功;10~20克则有降逆止呕,化痰畅中之效;若30克以能安神疗不寐;60克以上又具有镇痛之效。【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

半夏秫米汤,秫米即俗所谓的高梁,古人称之稷,今或名为芦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米仁代之。贵州名老中医石恩骏说,治顽固失眠症,百方无效者,又知其痰蕴胆腑,上扰元神,仿半夏秫米汤,用半夏30g,薏苡仁120g,煎煮90分钟,服之常有良效。因半夏性温,如果需要用其治疗热证的失眠时,就需要讲究配伍运用了。酸枣仁15克,半夏9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也治失眠。清代《冷庐医话》里面记载,用半夏、夏枯草各10克,浓煎,可以和治疗失眠。用半夏治疗失眠,无非是为了祛中焦之痰湿,使上浮之火下潜而为治,而不是说半夏就是专治失眠的特效药。同样,茯苓的安神作用,同样也是通过去中焦之湿而降心火。

超量使用半夏,在用的过程中如出现伤阴情况,可以不必减量易药,加入滋阴生津药纠偏即可。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含生半夏时会出现口腔、舌头、喉头的麻木感,这是半夏的毒性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轻微毒性反应,这种反应,只要停服半夏,多饮水促进代谢,很快就没有事了。 如果再严重一点,就会出现口角流涎、发声困难、吞咽困难,或者出现出汗、面色苍白,这是喉头水肿、低血压休克的早期反应,这时候需要处理了,可以用生姜煮水频服,或者嚼服生姜,可以解毒。 最严重的反应是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喉头痉挛,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亡。这时候应尽快就医,及时洗胃,并输液,应用呼吸兴奋剂。

————————————霍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效果,可以治疗寒湿感冒,头痛身重,呕吐恶心,泄泻肠鸣,纳谷不香,口中黏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等病症。为温热药,除寒湿。夏季入空调房,及喝冷饮,易导致寒湿。中暑不可服用。温胆汤:祛湿化痰第一方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一首温胆汤,但与前方相比减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肿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主治内容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温胆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种疾病。《难病奇方温胆汤》是199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杜少辉。本书总结了近40年来国内外应用温胆汤的临床经验,重点介绍了名家、专家的心得,并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发挥。温胆汤不但是治疗各种痰证的名方,而且在治疗神经精神性疾病方面有重大突破。如湖北沙市精神病院张鉴修,撰《中医治疗精神病》中报道以温胆汤治愈各种癫狂痫。近年各医家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老年痴呆、癫痫、神经官能症、癔病、中风、中风后遗症、眩晕、失眠、头痛等疾病。治疗精神病基本方为:柴胡10克、陈皮15g,半夏15g,竹茹15g茯苓15g,枳实1 0g,石菖蒲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3枚。临床可根据病症随机加减。邓铁涛温胆汤,治疗冠心病。配方:党参(或太子参)18克,竹茹10克,牛胆星(或法半夏)10克,云茯苓15克,橘红10克,枳壳6克,甘草6克,丹参18克。罗大伦温胆汤,去除普通人湿热,配方: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1985年3月初,刘姓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若遇心情不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香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药后症状减缓,胸宽气畅。前方加白芥子6克,川朴9克,前后服药13剂,症状缓解,病渐向愈。患者某,女,17岁。2007年6月18 日初诊。患者2周前出现胃部灼痛、胀满、泛酸、呕吐等症状。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中医科治疗。患者近日胃部烧灼,疼痛加重,且呕吐溶入胆汁的极苦之黄色胃液。饭后或饮水后加重。诊其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2g,砂仁6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呕吐苦水即止,但仍干哕,胃部胀痛。又照原方煎服28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患者某,男,56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梦易醒,近日来发展为彻夜不寐,晨起头晕耳鸣,肢倦乏力,竞至难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药归脾汤、补心丹等皆不见效,又服西药眠尔通、舒乐安定等亦未曾见效。诊其舌质淡,舌苔白腻且厚,脉无力而滑,寸部微弱。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枣仁12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即能入睡2h,服完3剂后,每晚能安睡3h左右,后又照此方稍事加减,煎服10剂,睡眠增至每晚6h左右,精神渐佳,诸症皆愈。高建忠:一男体壮,36岁。本当年富力强,无奈勃起不能,性事几废。经友人介绍求治。自谓遍求名医,服补肾之品无数,越治越痿,信心全失。问及其他,饮食乏味,脘腹不畅,大便不调。视其舌质偏红,舌苔白腻,切其脉象缓弱。中焦为痰湿所阻,治肾无益。处以温胆汤加味:姜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枳实12g,竹茹12g,生白术12g,鸡内金12g,郁金12g,石菖蒲12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半夏厚朴汤:气滞无气逆无人参,体质不能太虚。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方证:精神紧张或恐惧,胸满、上腹部痞闷、咽中异物感、胸闷气塞感,舌苔厚腻,或有眩晕,心悸(跳动加快)。半夏舌:舌质无明显异常或舌尖有红点,或边有齿痕;舌苔多黏腻,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又称“半夏线”)。《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治疗梅核气。半夏厚朴汤加味可以迅速消退痰气阻滞、胃络凝瘀所致的顽固性的黄厚苔。临床也常用于治疗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如咽喉异物感,颈部紧迫感,口腔异物感,鼻腔异物感,生殖器和尿道异物感,皮肤蚁行感,麻木感,冷热感,头皮重压感,胸闷喜叹气,紧张性痛经,以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多种神经症。还可用于感冒后声音嘶哑者,感冒后遗留的寒饮咳嗽,咽痒。龙野一雄认为肾脏病的水肿和其他各种水肿皆用本方。亦有用于阴囊水肿之例。喉、声门水肿、肺水肿亦可用(《中医临证处方人门》)。可以认为,半夏厚朴汤开创了从理气治水肿的先河。本方证以神经紧张感、忧虑感、恐惧感(包括恐癌症、恐艾症等)为主证,旁及呼吸、消化、泌尿及循环系统。至于咽喉部症状,可能与此处神经分布较多,比较敏感,容易成为突出表现罢了。矢数道明认为咽中异物感并非本方必备之症(《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也有人将这种异物感引申到尿道异物感。半夏厚朴汤是治疗实证之方,虽然,病人的主诉有时很像虚证,但适合于本方的体质不能过于虚弱。对于非常虚弱的患者和腹部软弱无力、脉也无力的患者,使用半夏厚朴汤反而加重疲乏无力,应该从治疗虚证的处方里考虑选方。胡希恕认为,半夏厚朴汤合橘枳姜汤治疗梅核气感胸中满闷气憋,咽喉气塞满,喉中感觉干,还老是发痒,咽喉老是不利落,憋的慌,两方合用效果好。

此方生姜用量较大,有时可不用生姜。

梅核气: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胡希恕:李某,男,33岁,病案号478529。初诊日期1965年3月16日:于19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与【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吴茱萸二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二诊:3月25日: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三诊:4月1日:药后诸症均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2克生姜9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6克人参3克。脾虚腹胀。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的时候不喜温按。同治脾虚腹胀,香砂六君丸比此方力缓。

旋覆代赭汤:胃虚气逆有人参组成: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甘草。《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但凭“噫气不除者”症状即可出方。代赭石含微量砷,不宜长期用。1. 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甚或呕吐。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旋覆代赭汤证为伤寒误治,病机关键在于中阳虚寒,痰饮内聚,胃气上逆。此证之“噫气”为胃虚气逆,属于虚证,此证之“心下痞硬”亦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对于体质虚弱之人,最好选用人参而不用党参,否则可能无效。朱肱:有旋覆花代赭石证,其人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寒者,先服理中丸,再服本方为良(《类证活人书》)。胡希恕:胃虚极,客气结于心下,大便不通,气逆不降者,不限于噫气一证,呕哕噎膈诸证本方亦有良效,但心下不痞硬者,用之则不验(《经方传真》)。浅田宗伯:此方治生姜泻心汤证之更甚者……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之。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又下利不止者而呕吐,或吐宿水者亦有效。一宜秘结,一宜利下。其妙不可构有表里也(《勿误药室方函口诀》)。《餐英馆治疗杂话》:此方亦可用于心下痞硬,大便秘而噫气不除者。然三黄泻心汤用于热秘,此方用于虚秘也。此病者之证候,宜注意之。反胃嗝噎证,皆知不治证也。元气未大虚者,顺气和中加牡蛎。或大便秘者,用大黄甘草汤,则大便通。一旦觉快,若元气已疲,大便秘而吐食者,脾胃虚极,虚气积于心下。此时不宜与大黄剂也。假令欲其一旦觉快,反促命期也。此时用此方者,以代赭石镇坠虚气之逆,半夏、旋覆花以逐饮,所以妙也。

旋覆代赭汤适用于伤寒经汗、吐、下,解之后,心下痞硬堵闷,噫(嗳)气不除之证。但要注意如患者兼有大便泄泻、腹中肠鸣者,则不能用之,应选用生姜泻心汤。如《伤寒论》中所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虽然二方都能治心下痞硬、噫气,但本方适用于胃中虚气上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要记住大便泄者禁用;生姜泻心汤则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腹部有水气而肠鸣下利者,但要记住心下痞而无肠鸣不利者不能用。若心下痞满,不硬不痛,不噫气,大便自通者,则须用半夏泻心汤。三方都治心下痞证,但同中有异,临证时须分辨选用。本方证和半夏厚朴汤证的区别是本方证有气机上逆,而彼方证仅为气滞无上逆。

焦树德: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然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弱未能自和,升降失调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嗳气而痞闷不得除去。此为胃虚气逆证,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后世医家也常用本方治疗由于胃失和降而致的气逆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载:魏生诊治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来弦溃,按之无力。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为疏旋覆花9克、党参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令服3剂,然效果不显,乃请余会诊。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克,代赭石则减至6克,嘱再服三剂,而病竟大减。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而获效。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求也。

胡希恕:白某,男,32岁,病案号184285。初诊日期1965年12月21日:胃脘痛反复发作巳一年,近一月来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与【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旋覆花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五钱,代赭石三钱,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白术三钱,陈皮三钱,枳壳三钱,乌贼骨三钱,川贝二钱。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减,噫气、呕吐减。服六剂胃脘痛已,他症已不明显。

噎膈:洪某,男,48岁。1998年12月19日因胃溃疡穿孔急诊入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伤口I期愈合。12月11日出院后因饮食失节,5天前始出现胃脘胀满,呕吐未消化食物,逐渐加重至反胃,呕吐频频不能进食。至我院外科就诊,诊断为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炎性水肿,治以抗炎,补充水电解质,解痉,支持治疗,禁食3天,3天后病情无缓解来院复诊求治。刻诊:面色㿠白,形体瘦削,精神萎靡,呕吐涎沫不止,张口任其自流,质黏无嗅,偶吐酸水,胃脘痞满不适,大便五日未解。舌淡,苔白滑,脉濡滑。中医诊断:噎膈,证属术后脾胃气虚,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治宜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药用:旋覆花12克(包煎),赭石15克(先煎),党参20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陈皮、苏梗、枳壳各10克,厚朴14克,柿蒂6克,吴茱萸2克,黄连4克,大黄8克,炙甘草8克,生姜3片,大枣3枚。4剂,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茶饮。二诊:反胃呕吐渐止,进流汁饮食后稍感胀满,偶反酸,吐涎沫,大便已解,药已对证,守上方减大黄,5剂。三诊:药尽诸症悉除。饮食精神转佳,唯因调摄不当,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RBC2.41012/升 ,HB78.9克/升,证属脾胃亏损,气血两虚,投以八珍汤加味。5剂,水煎服。继以参苓白术冲剂送服归脾丸,调理月余痊愈。

一女性病人,38岁,确诊有胃下垂病史近十年,钡餐示:胃已经下垂到盆腔的位置了。诉:嗳气,胃中顶胀痛、隐痛不适,伴返酸,于夜间更明显,反复发作五年。我一听胃下垂,即认为是中气不足,遂用补中益气汤加乌贼骨制酸,两付后一点效果也没有。我遂仔细询问病情。诉:嗳气频作,有少量清痰,舌淡,苔薄白。遂用旋复代赭汤原方加乌贼骨一付明显好转,两付后基本痊愈。过约一周后,病人诉:尚有一点隐痛不适,我想应该扶助脾气了,遂用香砂六君汤加减,结果无效。又改用旋复代赭汤原方加乌贼骨一付,胃已不痛,不再返酸了,后又再服了两付以巩固疗效,至今三月未发。

香附旋覆花汤:

香附,旋覆花(包煎),苏子,广陈皮,半夏, 茯苓,薏仁。《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四十一条,“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香附旋覆花汤方证的症状特征是胸胁掣痛,其病因病机是水饮停聚胸胁。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方证,与吴鞠通的香附旋覆花汤方证,这两个方证都可能有寒热,或寒热往来,这一点实在不容易鉴别。容易鉴别的是胸胁部位的特殊症征,那可是大相径庭的啊!柴胡汤方证是胸胁苦满,或者还兼痛,但绝不是牵掣作痛。这是由于无形邪气郁于少阳,偏于半表。香附旋覆花汤方证呢?是胸胁牵掣作痛,而不是苦满。这是由于有形水饮停聚胸胁,偏于半里。这就是鉴别诊断要点。《温病条辨》第四十一条原文结尾时说“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控涎丹用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这是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治悬饮重证之方。香附旋覆花汤是治悬饮轻证之方。豁痰丸救悬饮危证。

江尔逊:自幼多病,患悬饮反复发作。“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但我畏十枣汤猛峻,未敢轻尝,而别求方药。20岁时,仲秋月,偶感寒,咳嗽、胁痛。这种胁痛不是隐痛,不是胀痛,也不是刺痛,而是掣痛,即牵掣作痛。什么叫牵掣作痛?就是牵引疼痛——肢体静止不动就不痛,一动就痛;如果转侧或翻身,或深呼吸,牵掣痛就会加重。这就是症状特征。当时还有寒热往来,每天几十次,每次发几分钟或十余分钟。恶寒的时候,背心如冷水洒泼;发热的时候,又如烈火燎灼。江老那时还在学医,认为是柴胡证,就开了一剂小柴胡汤加减,服后无效。他的老师陈鼎三先生笑着说:“这个不是柴胡证,是香附旋覆花汤证;毫厘千里,慎之慎之。”陈老便开了香附旋覆花汤原方,生香附、旋覆花(包煎)、紫苏子、广陈皮、茯苓各9g,法半夏、薏苡仁各15g。因为方中有旋覆花,江老喝药时感觉苦涩难咽,咽下就发呕。半天时间,断续呕出黏涎一碗左右,想不到寒热、胁痛就完全消失了。1974年,年届六旬,感风寒,胁掣痛加重,牵引肾区,仍勉强就寝。夜半,胁痛剧增,不敢翻身和深呼吸,家人扶坐,亦难支持,急送医院,注射止痛针,胁痛分毫未减。次晨,西医诊断为小叶性肺炎,欲用抗生素。我自知为悬饮复发,即疏香附旋覆花汤加降香、白芥子、瓜蒌仁,服1剂,至傍晚,胁痛大减,又服1剂痛止。又一次,我返家乘车受风,并无外证,胁痛亦发,卧床不起,亦如法治之而愈。我曾用此方治过不少胸膜炎、胸腔积液病人,大多无外证,—般服2到4剂便可止住胸胁彻痛。

余国俊:2009年秋,一位男患,31岁,身高1.67米,消瘦,嗜烟酒,经常咳嗽。有一次受寒剧烈咳嗽,胸部剧痛,牵及肩背。某医院胸透示患者自发性气胸。患者胸痛剧烈,听人说可以胸腔穿刺抽气体,强烈要求胸穿。家属竭力阻止,要求服中药一试。其人胸部隐痛,咳嗽加剧,胸闷气短,翻身转侧也痛,舌象正常。斟酌片剂,用香附旋覆花汤,加桔梗、炒枳壳、姜黄、降香、三七粉。服完1剂,似有减轻;连服3剂,胸痛消失,遗留轻微咳嗽。转用柴胡桂枝汤合金沸草散3剂,咳嗽也止。胸部疼痛,咳嗽加剧;翻身、转侧也痛,类似香附旋覆花汤方证。管它是水饮停聚也好,气体充斥也好,休问来路。有是证,用是方。

旋覆花汤:《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7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冯世伦:一位52岁男性司机,昨半夜即感胸紧胀痛、恶寒,至晚益重难忍,时以两手捶击胸肋,谓捶后较舒,伴恶寒头痛,咳嗽无痰,口中和而思热饮,苔白,脉弦细。嘱其自采鲜旋覆花一把、葱白4根,生姜三片,煎汤一碗,热饮并盖棉被,身见微汗即可。翌日告谢痊愈。旋覆花汤的主治作用是发汗解表同时利饮,所治“肝着”是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而不是肝血瘀结之证。刘渡舟治胁痛案一则白某,男,27岁。左胁疼痛以夜间发作为主,伴见心下痞,嗳气,患疾已2年,自称每每以手自击其胁可使疼痛减缓。舌质绛而苔白,脉弦缓。此证名为“肝着”,非旋覆花汤不能治。旋覆花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青葱管10克,紫降香6克,片姜黄10克,当归尾10克,柏子仁10克。服药三剂,胁痛若失。因其大便不爽,上方加糖瓜蒌30克 。解说:旋覆花汤由旋覆花,葱白,新绛三物组成,功能舒肝利肺,下气散结,活血化瘀。主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而留着于肝络所致的“肝着”证。“肝着”的证候特点是胸胁痞闷或胀痛不休,而其临床辨证的着眼处则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本案即是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施治。新绛药店不售,因此常以红花,茜草等代替。本案加降香行气以助旋覆花之力;加红花,桃仁,当归尾,片姜黄活血化瘀以代新绛之用;加柏子仁养血柔肝以缓肝之急。合而观之,似比旋覆花汤为重。

橘皮竹茹汤:胃虚气逆有人参。组成: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主证:呃逆,呕哕,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 副证:虚烦,少气,口干。舌红苔黄胃热较重,可加黄连、芦根;舌红无苔,或中剥,胃阴匮乏者,可加沙参,石斛、麦冬。胃不虚者,去人参、大枣,减甘草之用量,以防气滞;呃逆不止者,加枳实、柿蒂等。

小柴胡汤:胃虚气逆有人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一百首:031、大柴胡汤;032、四逆散;033、柴胡桂枝汤;034、柴胡桂枝干姜汤;0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036、小半夏汤;037、大半夏汤;038、半夏厚朴汤;039、旋覆代赭汤;04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与调胃承气汤:都可...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2)
【二陈汤化有形的痰//平胃散燥脾胃里无形的湿】
脾虚腹胀有良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