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之武侯祠

       武侯祠座落于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是纪念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的祠宇。初建时曾与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后于明朝初年并入汉昭烈庙,成为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武侯祠主要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占地面积广大,建筑布局美观和谐,庭院内矗立着参天古树,环境幽静雅致。
       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五十六亩(37000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成都武侯祠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


      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在成都,直到明朝初年,其他地方的武侯祠都已经毁损了,只有紧邻刘备庙的一座还香火鼎盛。而当时,香火鼎盛的也只是武侯祠,刘备庙却冷冷清清。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王朱椿认为不合礼制,有臣下欺主的嫌疑,于是下令重修刘备庙。按他的意愿,废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加了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死后的庙号,定名为“汉昭烈庙。”明朝末年,刘备庙再一次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在地方官宋可发等人的主持下,在昭列庙废墟上重修庙宇时,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只是在布局上作了调整,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并定名为“武侯祠”。清乾隆十一年,四川布政史周琬对历史上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兴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清初重建的武侯祠本是在刘备庙的旧址,不应喧宾夺主,于是将武侯祠大门匾额换成了“汉昭烈庙”,庙内的诸葛亮殿改称武侯祠,这个折衷方案一直保持到今天,但自明朝初年武侯祠和刘备庙合并开始,当地群众一直以为刘备庙合并到了武侯祠,即我谓“观者不察,遂以武侯庙先主耳”。故仍称合并后的昭烈庙为武侯祠。清初重建后的昭烈庙就依民间习惯上的称呼正式定名为“武侯祠”的。周琬的这一次改匾,把武侯祠又改成了“汉昭烈庙”,但“蜀人之口习武侯,而不复以昭烈”。就是说,匾额可以改,但老百姓的嘴却改不过来了。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采用民间认可的“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也就是说,在称呼上,对此统一为“武侯祠”,但“汉昭烈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也不能再改了,就那样置于庙祠大门之上。

       辛亥元老、民国名人邹鲁诗曰:“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对面是照壁。它的四周是典型的祥云(也叫翔云)图案,寓意:平步青云。中间的雕塑主体就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动物,它们似龙非龙。寓意:卧龙非龙  玄德未得。具体解释:诸葛亮  号卧龙。有经天维地之才,但最终壮志未酬,带着遗憾和悔恨离开了人世。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刘备虽是汉室之后,本应成为真龙天子,他自己也是为了坐上汉朝皇帝的宝座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最后也只能做了个蜀主。

       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立两通清碑。东侧碑亭内立为唐碑,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东侧两块清碑分别为“诸葛忠武侯祠堂记”、“ 重修忠武侯庙碑记”。 

 西侧碑亭内立为明碑。

        西侧两块清碑分别为“重建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祠碑记”、“重修蜀汉昭烈帝庙碑记”。记载了武侯祠自清代后的历次修缮情况。

       二门上悬匾书“明良千古”,寓意“明君良臣,千古垂范”,由清人吴英撰书。作者巧妙地用了“明”字的一个异体字,目——月——眀,既隐喻了刘备慧眼识真才,又避免了清朝的文字狱。

       二门两侧对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其意为:昭烈庙中聚合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兄弟(刘、关、张),君臣(刘备与其文臣武将)等人的塑像,他们辅佐刘备,维护“三纲五常”,自古以来生死存亡都为争正统;刘备集团经历了齐(山东)、楚(湖北、安徽)、幽燕(河北、辽宁)、越吴(浙江、江苏)、秦(陕西)、蜀(四川)等地,南北转战,艰难立国,留下了这座祠庙,君臣上下一堂,共同受人祭祀。

       门外侧这幅对联也耐读:“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说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使人信服,刘备三顾茅庐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如鱼得水,这样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典范,昭示后人,上下一堂享受祭祀。此联为清代中后期当过总督、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大概和今天政治局委员品级近似的高官蒋攸铦[xiān]所题,在1982年时又由开国少将、军艺的奠基者魏传统补书。


        二门内东侧“文华”走廊南壁间上嵌的石刻是诸葛亮流芳千古的《后出师表》,相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书。


       在后出师表的后面,有岳飞自己写的跋语: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路过河南南阳,拜谒了武侯祠,适逢下雨,就夜宿祠内。入夜秉烛,细读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以及前后出师二表,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当晚他思绪万千,无法入睡,坐等天亮。第二天早晨,祠内的道士给他倒茶请安,然后摆出文房四宝,请题词留念。于是,岳飞便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了出来,在写的过程中,他异常激动,涕泪四流,写完搁笔,才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舒展。



      二门内西侧“武英”走廊南壁墙上嵌的石刻是诸葛亮流芳千古的《前出师表》。前、后《出师表》碑文全篇字体兼行兼草,行书结构秀丽,草书中规中矩,圆转自如,神采飞动,显示出书家深厚的功力和造诣;其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运笔流畅,一气呵成。

       前、后“出师表”是否确为岳飞所书,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明代秀才白林所书写。不论出自何手就其书法来说,则艺术观赏价值的确很高。


       二门之后便是雄伟壮丽的汉昭烈庙(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东侧文臣廊坊上书“文华辅国”。以庞统为首。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每尊塑像前都立有石碑,上书其生平事迹。



  

  

  

  

  

  

  

  

  

  

  

       西侧武将廊房上书“武雄知兵”,以赵云领衔。其次是孙乾、张翼(不是张翼德)、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冯习和张南。每位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刘备殿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殿前斜坡中央是矮石栏圈起来的一面石浮雕,祥云缭绕间有二龙戏珠图案。殿堂面阔七间,有正殿、偏殿和边间。一气贯通,宽敞明亮。

       殿前有宽阔的平台,平台中央,放着一尊铁鼎,是明成化十年(公元一四八三年)铸,通高一点三米,两耳各铸一龙,张口相向。均以双爪抱住鼎口,鼎腹祥云缭绕,游龙戏嬉云间:三只鼎足为双角怪兽,象征着魏蜀吴三国鼎立。


殿前置一“双龙抱口九龙铁鼎”,为明朝遗物,铸工精细。

       刘备大殿上方中悬匾额“业绍高光”,这是清同治七年(1868)间成都将军兼署四川总督完颜崇实撰书的匾额:意为刘备的事业是在继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帝王之业,暗示在三国纷争中刘备才是正统。

       正殿楹联有五,最内侧的一幅为:“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忧在霸图余古柏祠堂”,为清后期的刑部尚书署盛京将军完颜崇实撰书。

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塑像前的牌位上写的是“汉昭烈皇帝”。这是刘备的谥号。


        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据说,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由于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据说,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由于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决定投降。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而自杀殉国。后人塑其像在刘备殿内,陪祀刘备,以彰显刘谌壮烈之死。

两侧是蜀中名人刘咸荥赞刘谌的对联: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刘备殿东厢是关羽殿,殿门上的匾上书写:“义薄云天”,近人刘咸炘书。

       殿中关羽塑像高两米多,全身贴金,红脸,卧蚕眉,丹凤眼微闭,神情威严,头带冕旒,作帝王打扮。关羽殿内,还分别塑有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和关羽的部将周仓、管粮官、随关羽一起被擒杀的赵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

关羽的部将周仓、管粮官、随关羽一起被擒杀的赵累。

       刘备殿西厢是张飞殿,殿中上悬横匾“诚贯金石”。


       张飞塑像面色漆黑,豹眼环睁,炯炯有神。 张飞像前两侧分别塑有张飞之子张苞、孙子张遵的塑像。

张飞之子张苞、孙子张遵。

  

       穿过汉昭烈殿(刘备殿),下十一级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便是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武侯祠由过厅、静远堂(孔明殿)、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形式。过厅正面这尊匾额为李先念所书“武侯祠”。董必武撰书内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郭沫若撰书外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第二道匾“先主武侯同閟宫”同治戊辰春仲 崇守 敬书。

舒同书楹联:“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

悲鸿所书匾“万古云霄一羽毛”。

游俊书:“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郝谦书:“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滋蜀部遗黎”。

 沈尹默书:“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楹联含意深刻,警示后人,得到后世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称道,被评为国内“十大名联”之一。,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静远堂”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薄无以明志”,是说一个不能在欲望上保持心境宁静的人决不会有远大的理想报复。这是纪念诸葛亮的主要场所。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诸葛亮端坐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扁,端肃清正,凝神沉思,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范。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身亡。



 武侯祠诸葛亮殿的东厢房是“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精品店”。




       静远堂前的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

      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有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刘、关、张三位异姓兄弟追求同生共死,至今依然相伴相随,享受后人祭祀的香火;他们因“义”而聚合在一起,也因“义”而战斗,从古至今荣誉和功勋都属于为正义而战者。其实,他们也是一般的人。

    上书“义重桃园”,对联:“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 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 ”

       大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悬挂着一方“神圣同臻”大匾,亮点在落款为“靴鞋行众姓弟子立”,刘备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曾经“贩履”。《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演义》中,袁术曾大骂刘备为“织席编履之夫”,更被曹操骂作“卖履小儿” ,我国古籍中有关“贩履”有名有姓的,就数刘备最早,他又富有影响,所以明清时期,民间行会兴起时,鞋业行会就尊刘备为祖师爷,清代成都靴鞋业行会每年还要到三义庙开会,拜祭刘备,协调关系,洽谈生意、制订条款,调解纠纷等。对联“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君臣俎豆,永重西川。”



庙中有一组三国故事的线刻画。  

  

  

  

  

  

  

  

汉鼎。

  三义庙广场东边的“三义庙忠义千秋钟”亭。


       三义庙广场东边的“喜神方”。喜神方,喜神为吉利、欢喜、智慧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每年正月初一清早,成都人便会携家结友,出南门,踏访武侯祠,拜谒刘、关、张和诸葛亮,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谓之“游喜神方”。

       三义庙后面是桃园。园中有刘、关、张的石雕像和记述桃园三结义的石刻。园中草木繁茂,小桥流水,环境幽静。





       孔明苑是展示诸葛亮生平事迹和智慧文化的重要陈列。包括“卧龙出山”、“韬略风流”、“栈道进兵”、“激战三国”、“北伐英风”、 “智圣千秋”六个方面的内容,陈列多采用半景装置、多媒体效果的展陈手段。其中“卧龙出山”反映诸葛亮的出生地、隆中耕读及被刘备三顾出山的情况。内部修缮,大门紧闭。

观赏石展。

  

  

  

  

  

  

  

  

  

  

  

  

  

  

  

  

  

  

  

       过孔明苑西侧的一道拱门,进入幽深的绿竹红墙夹道 ,里面是盆景展。




 








      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
与大门外一样的照壁,看来这是真迹,大门外是仿制品?

        栅栏门上书:“汉昭烈陵”,对联“帝本燕人,犹向乡祠崇百祀;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门两边各有两个石雕武士。



       神道两旁是麒麟、石马、翁仲的石刻雕像。翁仲,原指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后来专指陵墓前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中重要的代表物件。

       神道西侧有“广益堂”。楹联:“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欤”。

       东侧有“古柏斋”。楹联:“大楚思冯异,甘堂忆召公”,用古代典故称颂诸葛亮之功勋。

   “惠”在《谥法》中含义为“柔质慈民曰惠”,它刻画了刘备的性格:即性情温顺、待人宽宏大量、对老百姓慈爱之意。惠陵匾额“千秋凛然”,千秋百代刘备都使人感到敬畏。寝殿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


    惠陵封土高12米,围墙周长180米,为圆形。墓冢四周,围墙环绕,现存砖墙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修。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翠竹簇拥着180米长的红墙夹道环护着陵墓。

       三国文化陈列,这里主要是采用实物、半景模型、灯光特殊处理等创新艺术形式,来形象地再现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方面情况。陈列的艺术设计用色准确、协调,有着浓浓的巴蜀风格,文化氛围浓厚。

  



展品大部分是汉代陶俑。以下列举几件代表展品。

  

  

  

  

  

  

  

  

  

  

  

  

  

  

  

  

  

  

到杜甫草堂的免费车。


      “汉昭烈庙”后来之所以香火不断,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占了诸葛亮的光了,要不然早就灰飞湮灭了。所以后来有人写诗说:“看是昭烈殿,实是武侯祠”。这个祠堂所在的街道叫“武侯祠大街”,公交车站牌子停车点也是“武侯祠”,如果你打听“武侯祠在什么地方?”成都人都会告诉你,假如你打听“刘备庙在什么地方?”恐怕就一时回答不来了。两个人的知名度绝对有明显的差异。

      说来道去,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如何评价历史,都各自有自己的说法,别人无权干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武侯祠的匾额与楹联(1)
行走丨武侯祠
青松he上世纪的回忆-49 四川游纪 80年代
四川游(40):武侯祠
君臣合祀祠庙-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导游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