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珠海回忆(十)名人故居
珠海名人故居共8处。其中,陈芳家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唐绍仪故居、苏兆征故居、苏曼殊故居、古元故居、容闳故居遗址等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卢慕贞故居、蔡昌故居等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名人故居中的,陈芳家宅、苏兆征故居、苏曼殊故居、古元故居都辟为了陈列馆,对外开放。
另文介绍:陈芳家宅、唐绍仪故居、莫仕扬故居。
珠海回忆(一)共乐园、唐家三庙、会同村、梅溪牌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12/19/4523016_1026197597.shtml
苏曼殊故居
苏曼殊(1884—1918) 广东珠海前山沥溪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其生母是日本人。苏曼殊天资聪颖,曾留学日本,能诗文,善绘画,精通英、法、日、梵诸文。代表作有《断鸿零雁记》及《碎簪记》。他把拜伦、雪莱、歌德、雨果等外国大文豪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又把《诗经》、《离骚》、《长恨歌》等诗作及李白、杜甫、张九龄、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介绍给英语世界,还将梵文研究成果奉献给世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美丽。曾三次出家。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苏曼殊去世后,柳亚子、柳无忌父子编《苏曼殊全集》流播于世。
苏曼殊故居位于珠海沥溪社区苏家巷内的苏曼殊故居,原是苏曼殊祖父苏瑞文所建,为青砖土木结构小平房,面积40多平方米,有小门廊、天井和正间。整座宅院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浑然一体。只见院内青砖平房错落有致,庭院小巧精致,处处彰显着百年岭南风情。
院落一分为二,左边是一排坐北朝南的青砖土木结构的平房,右边有一栋平房和大院,大院一端立有苏曼殊塑像。
平面图
房前的小巷。右侧青砖的建筑就是苏曼殊故居。
大门。
大门上书:“苏曼殊故居”。右侧墙壁上有参观指南和文明单位牌匾。
走进偌大的庭院,不见一人踪影, 静谧的氛围仿佛时空凝固,岁月雕刻在院墙上的沧桑历史和故居斑驳的印记,一下子仿佛将人的思绪带回到一百多年前。院子尽头(西)有一座雕像。
那是苏曼殊的立像。
站在雕像旁,整个院落布局一目了然。南北两排房屋。北侧长,是故居主要部分,东端的二层楼是办公室。南侧短是平房,是景区服务区。两条通道,南侧通道东头是大门,北侧通道东头是围墙。两通道西头是广场。
旧旧的灰砖灰瓦,简单整齐的篱笆,寂静无声的院子,满是清凉。
院内的外墙上,有名人对苏曼殊的评写。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也可多了解下苏曼殊。
陈独秀。
于佑任。
周作人
北边是一排坐北朝南的青砖土木结构的平房,筑有门廊、天井、庭院,三个正间、厨房,面积150多平米。
匾额:“苏曼殊故居”
过天井,进屋就是客厅。右边一个侧门。
侧门里面是卧室。
这一间是叔父祖屋,这是客厅。右边一个侧门。
侧门进去是书房。文人气味浓郁。
瓦房,每间房的房顶,会有一格,专门没有盖瓦,方便光线照进来。白天有太阳光,晚上有月光 。
厨房。
苏曼殊生平陈列室。
进门是一扇屏风,左侧是苏曼殊僧袍像。右侧书写“沧波曼殊”。
前言
现、当代名人对苏曼殊的评价。
坎坷身世。
他出生在日本,只是6至13岁在这里住过。由于生母与养母都是日本人,他在房子内外遭遇了太多的白眼。12岁大病一场,竟被扔在柴房,在奄奄一息中才捡回惊险的人生。这位只有35岁的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真的不可忽略这6至13岁的童年。三度与袈裟竹杖为伴,一生在浪迹天涯中寻找温暖,一心向往民主与革命,留下丰富多彩的诗文,都与童年的孤苦、压抑、挫折相关。他的性情,他的人生,他的作品,都与这座房子相关。他的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都与这40平米相关。
左:苏曼殊僧装画像。右:苏曼殊著《答玛德利庄湘处士书》。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
苏曼殊与姨母河合仙照片
苏曼殊与外祖父外祖母合影
左:简氏大宗祠,苏曼殊7-12岁曾在此就读。中:苏曼殊与苏维翰(左)合影。右:苏曼殊九妹苏惠姗。
家谱。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有五个妻子。
沥溪村《苏氏族谱》,左侧最后三行文字为:十八世祖名戬号子榖字曼殊原仁章三子入道。祖曼殊生于光绪甲申年八月初十日午时。终于民国戊午七年三月廿二日。
小字注:在上海广慈医院病故后,由汪兆铭等寄广肇山塟,后由柳亚子等迁塟杭州西湖。
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一彗星
文学奇才
曼殊大师母校-日本横滨大同学校
苏曼殊小说《碎簪记》发表于1916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三、第四号。
苏曼殊佛学文章《答玛德利庄湘处士书》
《苏曼殊遗著》与《曼殊遗墨》(孙文题)
《曼殊全集》1-4卷
展厅局部。
展厅尽头。孙中山题写:“曼殊遗墨”。苏曼殊墓照片。
《燕子堂遗画》
苏曼殊画作。左侧题字为:寒瓊老長兄索画,曼殊自扶桑歸来作。
曼殊诗句,丰子恺画。
苏曼殊作品的复制品。
右侧:不了的尘缘。
展柜。
西装照。
百助枫子照片,苏曼殊为其题跋。两情相悦,却不越界。苏曼殊有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照片中叙述苏曼殊特别爱吃牛肉。
左侧:说不尽的苏曼殊
中外文化交流的创始者
苏曼殊的文学作品《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非梦记》等被译成日文, 其中《断鸿零雁记》是中国白话言情小说早期代表作, 有英、日、德、俄文译本。
苏曼殊还通晓日语、英语、法语、德语和梵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创始者。他是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作和法国名著《悲惨世界》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编辑代表作有《梵文典》等,其文学成就收入柳亚子、柳无忌父子编辑的《苏曼殊全集》。
苏曼殊编译的《文学因缘》、《拜伦诗选》等。
人们根据百助枫子与苏曼殊的故事,编成粤戏《一代情僧》上演。
爱国情怀
展厅局部
右侧:上图:东京青年会成立合影(1902年)
左侧:苏曼殊的书画。
左:《江山无主图》1907年。上有题跋,为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诗句:“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空圆”。
右:《题卧处徘徊图》,1907年。又名《写沈素嘉《水龙吟》词意》。注:沈素嘉为明末女词人。题跋文字为:谁知卧处徘徊,谢庭风景都非旧。画堂尘掩,蓬生三径,门垂疏柳。白昼初长,清风自至,流年空又。看多情燕子,飞来还去,真个不堪回首。 昔日娇随阿母,学拈针临窗挑绣。斜阳楼下,熨残铜斗,线纹舒绉。蚕欲三眠,莺还百啭,落花时候。问重来应否销魂,试听江城笳奏。右素嘉水龙吟一阕。曼殊大师画,嘱女弟子张倾城录。
左:《过马关图》1907年2月 右:《洛阳白马寺图》1907年12月
左:《寒山霁月图》 右:《河南》杂志
左:《潼关图》1909年发表于《民呼日报》,题有谭嗣同《潼关》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右:《天津桥听鹃图》1908年发表于《河南》杂志第四期
苏曼殊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如陈独秀、章士钊所办的《国民日报》、同盟会的《民报》、鲁迅在日本准备创刊《新生》文艺杂志时、刘师培夫妇所办的《天义报》等,都曾得到苏曼殊的资助和点赞。
2017年2月,苏曼殊文学院在故居办公楼一楼成立,着力研究其诗文、墨迹和画作、其译著、其成就。珠海市香洲区还连续举办了二届 “苏曼殊杯”中小学生诗歌创作大赛,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苏曼殊故居,去读懂苏曼殊其人、其事、其成就。
苏曼殊真奇僧也。
古元故居
古元故居位于珠海唐家湾镇那洲村的村口。据记载,那洲村古姓始祖于明朝景泰年间的古瑜保,是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现已免费对外开放。古元的父亲古万建年轻时生有一女古庆云、一子古俊。其妻病逝后,正好遇到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工程,古万建便跟随同乡漂洋过海到巴拿马谋生,在一间华侨经营的商店做杂工。几年后,他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工钱在当地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又娶了一位黄姓婢女续弦。1912年,古万建因思乡心切,把商店留给两个子女经营,自己偕黄氏返家乡定居。在那洲村口盖起了两间瓦房,购买了几亩田地,又过起耕种生活。后来包括古元在内的六位兄弟姐妹,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那洲村,据称始于明朝景泰年间,五百余年的历史古村。也是古元的故乡。
进入村子没多远就能看见古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重修后作为那洲村史馆,对为开放。两侧洞门匾额分别为“桂秀”和“萌馨”。
古氏大宗祠西侧的长相思社公亭。应该是祭拜之处。
正门石雕匾额:“古氏大宗祠”,楹联:“源自亶父,望出新安”。古姓,最早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房檐下有彩绘。
进门后,只见八扇写着“平安富贵”木雕门组成的照壁。
照壁后面是天井,两侧有过廊。
过廊墙壁上方有彩绘,中间有许多关于村史的文字、照片和錦旗。
正厅“崇德堂”。
那洲炮楼。
古元故居是青砖灰瓦的两层典型岭南民居。1919年,古元在这里出生。
古元故居平面图。
映入眼前的首先是墙壁上方装饰。
两侧的砖雕。
一百多年前的灰雕,彩色都是植物取色。
中间是壁画。
进大门后,是一窄长的庭院。左侧墙壁上有古元生平事迹简介。右侧是小楼,正中是大门。对面的石拱门通往花园。
大门右侧有一块古元故居平面图。
大门有两扇外开半截门。大门后是小天井。
还有向内开的整个门。显然,出门时,锁这个门。院墙的大门是不锁的。
天井右边是厨房。
左厢房
一楼是古元姐妹的卧室。
从左边楼梯上去。
也是古元姐妹的卧室。
只有两扇小窗户。
右厢房
一楼。墙壁上是古元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古元美术馆见过,本人有专门文章介绍。
珠海回忆(八)古元美术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2/15/4523016_1027755836.shtml
木板将一楼隔为两小间,有小门相通。这是古元的卧室。
有楼梯可以上楼。
楼上与右厢房一样。
进入正厅的最上面是摆放古元祖先的肖像。置祖荫联:“座绕慈云叨佛力,家留旧泽念宗功”
两侧有家训长联:“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事端资退让”。
下面一半是客厅。客厅正中放置古元先生胸像。两侧墙壁悬挂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幅古元亲笔题字,上书“情系乡土,饮水思源”。
旁边还有一幅送给那洲村乡亲的《家乡的大榕树》,这个场景也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笔下。画幅上天空湛蓝,田舍俨然,两棵巨大榕树树冠茂盛如云,上面点点白鸟绕翔,下方村民与水牛怡然而行,是一幅优美静谧的乡村田园图卷。初看时会以为这是古元晚年在家乡写生所绘,可是据馆中的工作人员说,这两棵树早在他小时候记事起就已经不在了。时光荏苒,参天古木已经消失在漫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但是在古元的笔下,凝结着他心中永恒的故乡。
古元夫妇照片。左:金婚留念。右:1945年延安。
客厅的后面的房间是他父母的卧室。中间有雕花木窗相隔。
房间非常狭小。右侧有楼梯可上楼,但禁止通行。
从小楼左侧石拱门进入花园。
花园。
小楼的窗户是木制百叶窗,半圆顶的窗框有漂亮的雕花。
参观完毕。
苏兆征故居
苏兆征(1885-1929),原名苏吉,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人(今珠海市淇澳岛人)。 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苏兆征故居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唐家镇淇澳村,距市中心十七公里。
淇澳位于珠海唐家湾镇,为偏僻的海岛渔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位居珠江出海口要冲,故上千年前即有渔民聚居,在岛上的后沙湾、东澳湾古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大量距今约4500至5000年的彩陶和白陶,它们是珠海迄今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据,而东澳湾古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最典型最完整的沙石遗址。此外,在这面积不足18平方公里的的淇澳岛上竟有17座庙宇,浸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村东祖庙始建于宋代,文昌宫建于清同治年间。
详细介绍请参阅:珠海回忆(二)横琴、淇澳岛、东澳岛、万山岛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14/12/4523016_1026456661.shtml
苏兆征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间。为青砖瓦平房一座两间,带一小厨房。是苏兆征出生和少年时期的旧居。原屋濒临崩塌,1983年按原貌重修。
屋前有用蚝壳、黄泥、蚝灰、糯米混合筑起的矮围墙。
大门。匾额:“苏兆征故居”。
省保碑则在故居靠白石街的出口处。
旧居内陈列苏兆征生平简介和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照片及省港大罢工的一些文物如苏兆征曾用过的写字台、磨米机等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十二件,苏兆征与妻子、子女及革命志士历史照片29张,文物、遗物等一批。
从左到右一共四间:厨房、苏兆征父母卧室、客厅、苏兆征卧室。
最左侧的厨房。
苏兆征父母的居室,也就是苏兆征的出生地。用木板隔为外间和卧室。
客厅。
苏兆征的卧室兼读书处,苏的童年时光在此度过直至18岁时离家赴港。
2010年,苏兆征故居再次修缮,在故居旁增建苏兆征陈列馆。
并在馆旁建设苏兆征纪念广场,立有一尊2.94米高的苏兆征铜像。
苏兆征纪念展。
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印。
省港罢工委员会干事局印。
省港大罢工的四位领导人:(左起)李森(罢委干事局长)、苏兆征(罢委委员长)、林伟民(全总委员长)、郑中夏(罢委顾问)
省港大罢工纠察队臂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会旗。
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课程表,原址在武汉六中。
广州苏维埃政府印。
参观完毕
容闳故居遗址
容闳(1823~1912),字达萌,号纯甫。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后加入美国籍。
容闳与同时代诸贤杰一生立志以身报国,历百千艰难而不挫屈,勇猛精进、艰苦卓绝的情怀与毅力,其人、其事、其情令人多次掷笔长叹乃至潸然泪下。从探访太平军到入曾国藩幕,从支持康梁变法到协助孙中山,容闳参与或经历了包括农民起义、士大夫自救、知识分子变法革新、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与转折,他的身份在此期间也在不断转换,从首位美国一等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到被太平军授予爵位却婉拒、从曾文正保奏五品实官以候补同知资格在江苏省行政署为译员到驻美副公使并授以江苏省道台头衔的二品顶戴、从毅然辞去清廷官职到“中国强学会”第一任会长、从与康梁断交到被中山先生称为“老同志”。一件件历史事件、一个个身份转变,“朝三暮四”的容闳却从未忘记自己真正的追求,他在耶鲁写毕业赠言时引用最多者为《孟子》中“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句,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南坪镇南坪村容闳广场中央的容闳铜像。连基座约两米多高,容闳先生端坐在一把椅子上,上身笔直,两手微微攥拳,放在双腿上,两眼目视远方,似乎思索着什么,安静而祥和。基座上写着:“容闳(1828-1912),字达盟,号纯甫,珠海南坪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中国留学生之父’,甄贤学校倡办者。”
容闳故居遗址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南屏村。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这里,才明白“遗址”的意思:故居大门向东,泥地夯土墙,建于清代中期,但如今这里历尽沧桑,在原始建筑中只遗留下东面的一堵残墙。只有一块不大的标识牌,上有中英文写的“容闳故居遗址”。容闳故居建于清代中期。据容闳的曾孙容梓灿回忆,故居原由两前廊、天井、大厅、东西边两长屋、后斗(厨房)七个部分组成,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2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村民告诉我,里面什么都没有。建议我到附近的甄贤学校去看看。我想,若干年后,一个克隆的容闳故居会出现。
标识牌。
甄贤学校创办于1871年,是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著名的爱国者、教育家容闳带头捐款500两白银办起来的,是中国最早的侨校、广东省最早的民间学校之一。现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甄贤学校初名"甄贤社学",1906年更名为"甄贤学校"。留美幼童容星桥为第一任校长,容闳为名誉校长。甄贤学校现由两部分组成,原址部分保存完好,青砖瓦舍的学堂古风犹存。屋前耸立容闳立像。
大门匾额:“甄贤学校”。左侧有“珠海市香洲区博物馆”和“容闳博物馆”两个牌匾。
走进大门是一座大厅。
大厅全貌
正中是容闳巨幅照片。左侧写容闳语录:“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两侧是按时间轴介绍容闳的事迹。
展厅局部。
西风东渐
香山故地
1828年,诞生于香山县南屏乡。
港澳求学
7岁容闳到澳门马礼逊学堂上学,1846年,校长布朗回美国,次年,容闳赴美读书。
耶鲁毕业。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顺利毕业。
报国寻路
谋食问道。1859年向洪仁轩献计7条,被太平军授予爵位,因没采纳他的意见,而失望离开。
安庆受命。1863年,曾国藩保奏五品实官以候补同知资格在江苏省行政署为译员。
洋务先声
1878年开平矿务、1867年轮船招商均是容闳向李鸿章提议的结果。
创世之举。
由容闳提议,得到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支持,促使同治皇帝下旨选拔聪颖之子出洋求学。
幼童出洋。
朝廷开出优厚的条件:在美15年费用全免,归国后获授顶戴翎羽。但报名者寥寥无几,最后,120名幼童中,广东有83名,而香山一县39名。
詹天佑父亲的甘结。旧时交给官府以承担某种义务 或责任的保证书。如不能履行诺言,甘愿接受处罚。
融入美国。
幼童们以2-4人安排在53个美国家庭。很快融入美国,英文进步神速,学习成绩优异。
天朝之子。
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立国百年博览会,他们的作业被学校选去参展,赢得各界交口称赞,获得总统格兰特亲自接见。
撤局回国。
1876年秋,吴子登出任肄业局监督,认为幼童们在美国剪辫子、信基督等,认为孩子们摒弃中华传统,加之,美国排华运动,李鸿章决定撤局回国。1881年,分三批先后回国。其中只有詹天佑、欧阳庚两人大学毕业,52人读了大学,30多人正准备进入大学,30多人尚在中学。
赤子情怀
驻美副使
1875年,驻美副公使并授以江苏省道台头衔的二品顶戴
1876年,获名誉法学博士
家国难全
1886年妻子去世,1894年,回国。
风雨晚年
心忧故土
戊戌维新
毅然辞去清廷官职,1900年“中国强国学会”第一任会长
民主共和
与康梁断交。1908年与孙中山先生交往频繁,向孙中山提出“红龙中国计划”。
魂滞异乡
1912年,孙中山致函容闳,邀请其回国共襄国是。年事已迈的容闳未能前往,但要求两个儿子回国服务。4月21日,容闳与世长辞,魂滞异乡。
精神传承
其它留美幼童介绍。
留学报国
政坛栋梁
以唐绍仪、梁敦彦最为显著。
外务使臣
教育英彦
铁路先锋
矿业砥柱
卫国勇士
电报先驱
第一次深入了解留美幼童的事迹。
卢慕贞故居
卢慕贞,1867年7月30日生于珠海金鼎镇外沙村,父卢耀显,母蔡氏。卢慕贞与孙中山的婚事,是以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中国传统方式撮合的。1885年5月26日,19岁的孙中山与18岁的卢慕贞在翠亨村正式结为伉儷。
卢慕贞过门的头10年,生活尚美满,夫妻都很好客。婚后有一子二女,男为孙科,长女孙延,均在家乡出生,次女孙婉出生于香港。在这段日子,她经常跟随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孙中山行医于澳门、香港、广州、石岐之间。卢慕贞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礼,自小勤劳,尤善女红,素以孝敬贤淑闻名。孙中山青年时不少衣服、鞋履均出自她手。她对孙中山的父母非常孝顺,侍奉备至。她好善乐施,积极资助乡村办学,救济家乡穷亲,其校名为“慕贞小学”,均得到孙中山的赞许。
卢慕贞为支持孙中山革命,伴随孙中山三十年,承担了教养子女和侍候公婆之责,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使孙中山得以安心革命而无后顾之忧。
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卢慕贞接到一纸离婚协议书的时候并不震惊,因为她的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她想一定是先生有了喜欢的人,要给她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所以才会让她签下这份文件,她是情愿的,她愿意为了先生让步。卢慕贞颤抖着双手,在那张纸上,写下一个“可”字,结束了这场看似荒唐的婚姻。
签下离婚协议的卢慕贞被接到了东京办理离婚手续。在这期间,很多人以孙中山抛妻弃子为名不让他离婚。而卢慕贞却说:不是先生抛弃了我,而是我不想和先生生活了,我不喜欢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我想过安稳的生活。
1915年离婚后,她移居澳门,信基督教,常回外沙村小住。1952年9月7日在澳门逝世,享年86岁。
卢慕贞故居。一条窄窄的横巷,一高一矮两间并列的青砖灰瓦房前,两间瓦房大约100平方米,高的是主房,矮的是厨间。主房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匾“孙中山先生原配夫人 卢慕贞故居 一九九九年元月重修”。一座纪念碑立在故居的门口,昭示着这座故居的文物价值。
从主房大门进去,门前就是一处采光极好的四方天井,天井过后便是大厅,厅前摆放着一座政府特意为卢慕贞修设的汉白玉纪念雕像。
卢慕贞汉白玉纪念雕像。
厅内设有神楼,神楼上供奉着卢慕贞母亲的相片。两旁对联云:“玉烛辉时皆瑞气,青烟霭处尽祥云”。
两边墙壁上挂着照片。
左侧:由左及右:孙中山、卢慕贞、孙科、孙娫和孙婉。
照片虽已泛黄,但是仍能辨认出身着唐装大襟衫的卢慕贞,宽阔的额头上,头发整齐地向后挽成一个发髻,面孔丰润,呈着静肃的仪态和慈祥的目光。
右侧是合影。卢慕贞和孙科。
孙娫、孙婉和孙科。
坐者为孙中山、卢慕贞;后排左起为孙娫、孙科、宋霭龄、孙婉。此时,宋霭龄是孙中山的秘书。
林伟民陈列馆
林伟民于1887年10月生于香山县三灶岛的西洋田村(即:现在的鱼月村),他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第一任执行委员长,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儿女,曾先后成功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上海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
为了弘扬历史文化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客观地反映历史,缅怀革命先驱,继承优秀品质,珠海市金湾区和三灶镇在鱼月村建设了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场馆占地面积3700㎡,建筑面积4005㎡。
林伟民雕像
林伟民胸像。革命先锋,工人领袖。
从三灶走出的工人领袖和纪检先锋。
海员时期。
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
缅怀之怀  情感之深
杨匏安陈列馆
杨匏安,广东香山南屏(今属珠海市)人,1896年出生于珠海南屏北山村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他的成长,适逢中国社会经历剧变。杨匏安对社会激变过程中的种种黑暗非常厌恶失望,不断思索国家和人民的出路。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他认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翻译写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学说》,成为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1921年春,杨匏安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广东的共产党发起组,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党员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受党委派在国民党中任职,曾在国民党中央担任过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部长,身为国民党“高官”,却没有借机敛财,而是以此身份大力发展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和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并不一帆风顺,国民党内右派势力一直在争夺权力,排挤、打击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26年,杨匏安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职务,但依然继续坚持斗争,勇敢地抗击国民党右派。1927年春,他到武汉参加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并当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同年8月以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身份出席八七会议。在汉期间,杨匏安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同年11月,杨匏安受到不公正处分,被撤销中央监察委员之职,生活困窘,他仍表示“公忠不可忘”,离开武汉后,杨匏安一直以普通党员身份在上海做地下工作。1928年赴上海工作,在上海期间,杨匏安一家的生活不仅艰难而且充满危险。1931年7月被捕后,多次拒绝了国民党元老们高官厚禄的利诱和蒋介石的亲自劝降,并在狱中写下绝笔诗——《示难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8月被秘密杀害于上海。
杨匏安陈列馆,位于南屏镇北山社区杨氏大宗祠西厢房。
杨氏大宗祠
杨匏安陈列馆。匾额:“本乡公约”。
进大门。两侧墙壁上是展板,中间是杨匏安胸像。其后是隔门。隔门后面还有一院落。
杨匏安胸像。
胸像背后,杨匏安旧居后廊以透视壁画的形式,展示了现已不存的后座建筑景象。
华南明灯一杨匏安旧居革命史迹展。
前言
第一部分为“革命先驱杨匏安”,展示了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杨匏安的革命事迹。
杨匏安1910年考进广东高等学堂附中(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省立第一中学,现广雅中学)1914年毕业。
中山珠海走出的一代名人。
李大钊与杨匏安,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先驱,有“北李南杨”之称。
1924上海爆发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杨匏安会同邓中夏、黄平、杨殷、苏兆征等人发动发动省港大罢工。大罢工领导人合影。
杨匏安与林祖涵(林伯渠)签署的委任毛泽东为农讲所所长的文件。
杨匏安参加了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
1931年7月25日,因叛徒告密,杨匏安在上海不幸被捕。1931年8月4日夜间,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时年35岁。他的革命业绩和不朽的诗文,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图为他的就义诗。
第二部分为“红色据点杨家祠”,展示了杨家祠作为中共早期党团组织活动据点的历史,以及杨家祠这座红色文物史迹的保护修缮历程。
1918年至1927年,杨匏安在广州工作、战斗的十年间,杨家祠是其主要居住地。1921年春,广东成立了共产党组织,不久,杨匏安经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杨匏安入党后,他的住家杨家祠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党早期的许多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1921年8月,中共广东支部在广州成立,1922年扩大为中共广东区委,其活动地点多在杨家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选址、会场布置、代表接引、食宿安排等都是在杨家祠筹备的。(图为三大会址纪念馆)
时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廖仲凯先生偕夫人何香凝也是杨家祠的常客。
杨匏安在广州活动轨跡图
杨匏安三子一女幼年合影。其妻1937年在贫病交加中在杨家祠病逝。次子幼女被送芳村孤儿院。
2006年广雅校园敬立的杨匏安立像。
2019年1月30日,广州市白云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对杨家祠头门上方壁画进行清理,经过分区、清洗和显色等工序,壁画中的生动情景得以清晰呈现。
第三部分为“群英荟萃管东渠”,(管东渠系广东区委谐音)介绍了曾走进杨家祠活动的陈独秀、周恩来、刘少奇等著名党史人物。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
1924年11月,周恩来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杨匏安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中共中央第62号通告: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先到杨匏安处报到,再由杨匏安介绍给周恩来。
当年曾走进杨家祠的历史人物。
广东区委领导人和从上海赴广东公干的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都经常来杨匏安的居所杨家祠,举行会议或商谈工作。周恩来、邓颖超、陈延年、谭平山、张太雷、彭湃、苏兆征、邓中夏、李富春、蔡畅,以及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伯渠等,一度都是出入杨家祠的常客。
参观结束。
唐国安纪念馆
唐国安纪念馆于2011年3月19日正式落成启用,纪念馆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常设历史主题展陈面积1000多平方米。
从唐国安故里1:1复制的唐国安故居。
清华校庆时清华学子送的1:1复制清华日晷
右边是纪念馆,中间是学校礼堂,远处是唐国安塑像,左边是纪念馆与学校的分隔处。
唐国安塑像。
馆内一楼的汉白玉唐国安塑像。
一楼左边是奇石馆,右边是书画厅。
二楼是关于唐国安的展览,文物不多,以档案复印件为主。
清华校长的关防大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唐廷枢亲笔签名的开平矿务局股票
《泰晤士报》报道的中国幼童赴美,其中就有唐国安
清华历任校长
这是几件真品
陈列馆分六大主题更全面系统展示“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人”杨匏安烈士的历史功绩,弘扬其“公忠不可忘”的革命精神。
苏维埃政府宣传队旗。
上海加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珠海市“十大名人”完整名单及排行榜!
去翠亨转中山故居&崖口望海
苏曼殊·故居
近访苏曼殊
七律·(瞻仰孙中山故居有感)
孙中山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