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家角古镇
userphoto

2022.07.07 山东

关注

朱家角镇,隶属于上海市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接壤。朱家角是上海四大名镇之一。

乘17号线地铁到朱家角站。

从1号口出站

出口是珠溪路。

沿珠溪路直行,右转,进入洋凝滨路。

  

我用手机导航,穿行于弄堂中。朱家角号称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沿东湖街向东。

永丰桥。接东湖街和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建桥时,当地居民指望永远丰衣足食,故起名永丰桥,又名咏风桥。该桥为单跨平梁桥。桥长19.38米,宽1.62米,高2.85米;跨径6.16米,高2.55米。桥面由三块花岗石材质条石并铺,条石长6.6米,宽0.55米。桥两侧有桥台,南北各10级台阶。永丰桥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

桥看来虽平常陈旧,但它却是朱家角古镇历史的见证人。在1937年,日军第三次轰炸朱家角时,一颗硫磺弹落到桥上,正好滑进旁边厕所坑池内,幸未爆炸,只震断了一条石板。后人以断石凿字,在桥北端墙上嵌有断石碑两块,分别镌“纪念石”“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提醒世人莫忘国耻。

  

登桥向南、北眺望。

  

过桥,沿西湖街前行。

西湖街24号金宅,原业主金联巽,在朱家角拥田经商,家境殷实。他入股开办永泰元绸布店等商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滚滚进门来。有钱就可任性,于是在他自己结婚时的民国十五年(1926),建造了这幢中西合璧建筑,该建筑在镇上排不了第一也稳居第二。高墙围筑,石库门内是典型的二层民国小洋楼,由前院、中庭、后园三大部分构成,后花园就有900平方米。

现在是王昶纪念馆。可惜没开放。

大清邮局旧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办的大清邮局是朱家角邮局的前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式立为朱家角邮寄代办分局。朱家角邮局作为华东地区最早的邮政机构,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眼前这座古老的红砖灰瓦小楼,系清代武举人徐福如出资建造,曾有一段时期湮没在古镇民居里,在一次旧房修建时偶然铲露出门首“朱家角邮局”字样,然后动迁住户按原貌修复,现已成为朱家角古镇的旅游热点。

这幢欧式红砖小楼,因其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局等不同阶段,又是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故为中国邮政历史的真实缩影。

室内。

  

跨过永丰桥到南堍,附近东湖街49弄2-40号迴珠坊是朱家角唯一的上海里弄式建筑。北首紧靠东湖街的是一排单层平房,坊内有四幢东西走向的五开间二层楼房,楼上一式半腰玻璃长窗,杉木裙板,楼上楼下均用木板屏风相隔成前后两间。幢与幢之间有2米宽的天井。还有一幢是南北走向13套连排的厢房,边上有条通向外面的小弄。整个宅院里密集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这在镇上十分罕见,故有“72家房客”之称。

迴珠坊为原大东南烟草公司老板张心良建造,他在沪发迹后回到家乡建造了这个仿上海里弄建筑群,起初只作为存货的仓库,为防盗防火又建起了青浦境内第一座自来水塔,自来水通到每幢房屋,也为今后住户用水提供了方便,这对于上世纪20年代远离市区的乡镇来说,实属现代化的超前意识。

席氏厅堂现仅存前厅、砖雕门楼及前后天井,其中砖雕门楼堪称一绝。

折回,向东是漕河街。

古镇茶馆

周易预测

慢公馆。

游民咖啡

戚家桥。这座三孔石板桥为明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建。其时海盗倭寇屡屡侵犯,我沿海百姓常遭骚扰,正是戚将军率领民众抗倭平乱,人们才把戚将军屯兵时为便于兵马通行所建的便桥命名为“平安桥”,后人又称戚家桥,以示纪念。清雍正十年,戚家桥重建。

墙壁上是角里景点介绍。

主跨桥两边设巨石护栏,石长达620厘米,其上安置4棵红柏,高8米,树径不过10余厘米,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一不遮护,二不油漆,任日晒夜露雷劈电击,主干依然如铮铮铁骨,浑然不朽,而支撑古柏的金属铁件早就锈蚀腐化。走在上面,“咭咯”作响,但是,你不用担心,牢固得很。

桥上眺望。

对面是城隍庙桥。

罗锅船。此船得名于清代乾隆时期。朱家角清代著名学者王昶,为官数十年,官至刑部右待郞,与刘墉同朝为官,是终生挚友。王昶七十岁向乾隆提出辞呈,回家乡朱家角归隐。后来,刘墉专程到朱家角来看这位挚友,于是王昶亲自乘此船到朱家角西市梢去接刘墉,故后人都称此船为罗锅船。

王氏民宅。一幢高墙围筑、西洋门头雕饰、三层中西合璧式的老洋房分外耀眼,墙上嵌着一块大理石匾牌,镌刻“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保护文物 王氏民宅”几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益德成鼻烟文化馆。益德成鼻烟文化,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建于清康熙49年。鼻烟不象吸烟那样刺激肺和气管,但其作用与吸烟基本一样,不但能解烟瘾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劳。除此以外鼻烟还具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等作用。

  

城隍庙。曾称青浦城隍行宫,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徽州人程履吉迁今址。漕河街69号城隍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青浦城隍行宫,原在镇南的雪葭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迁今址。正前一对灵性可爱的石狮,两边为东西辕门。

进门左右两个侧殿,再前有一石柱鱼脊、飞檐翘角、160只斗拱组成圆形顶的戏台。

然后过庙场便是正殿。

据说城隍庙中原有“三宝”: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和中堂画轴 (已废)。现在说的“三宝”,除了戏台还有大算盘、银杏树。正殿的檐下醒目地挂着一只大算盘,盘上打着“666 123456789 888”的数字,寓意是说:一个甲子六十年,人活到六十岁就要过三六十八个关口,前面三个“6”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人都能顺利过关;后面的三个“8”,意思是每年有三八二十四个节气,希望年年都能风调雨顺;从一到九,是说每个人一生都有一本“功过簿”,人做的善事、错事或坏事,城隍老爷的文武判官都会为每个人记在“功过簿”上。整个算盘面就是告诫人们,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人在世上不要斤斤计较算计别人,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银杏则被称作活化石,庙内一棵银杏树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霜雪雨,见证了小镇的历史变迁,它高22米,干围3.6米多,属一级保护古木。

城隍庙桥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一次改建。

漕河街93弄2号宅,民国十年(1921)造的建筑。门前一个“孙艺坊”大招牌,还有“老房子”三字。

这家茶馆是朱家角最文艺范的地方。

苹果首次在华推春节广告片是在这里拍的。

漕河街111号财府。财府是财神在天庭掌管天下金银财富、向万民赐财送福的官邸,起源于盛唐,主要供奉天上太白金星为财神,唐武德二年(618-626)被唐高祖李渊赐封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朱家角财府创始于清乾隆八年(1743),从财神祖庭山迁来。民间有新年进财府接财神的传统,认为进财府就能得到好财运。但是相传进财府求财必须向看门的小神仙送礼才能进,财神爷知道了大不高兴,因此就在门口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财”字,并在财字上面留了“财门”即钱眼,求财人把钱币投进钱眼就能打开“财门”,投进越多财运越旺,能“中奖”发大财。朱家角这个上海唯一财府大门外墙上确有一块刻着“百发”、“百中”的汉白玉九龙壁,拥有号称“天下最大的带钱眼的财字”,传说是财神爷亲自写下的,巳成为景区一大特色。

惠民桥横跨市河之上,河两边的北大街和漕河街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段。此桥初建于清代,原是一座盖有草棚的小木桥,虽然简陋,却也能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提供方便。解放后整修过一次,故又称新桥。上世纪60年代,因桥结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而被拆。1996年由镇民个人捐款10万元,在原处建造了这座廊桥,是全镇目前唯一一座木结构桥。

杨庆和银楼。

漕河街193号圆津禅院, 是漕港河口的名刹,院内供奉观音菩萨,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康熙二十年(1681)进行大规模修葺。禅院成为名刹,主要是第三代住持通证和尚起,连续出了好几代精通书画的高僧,经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徵明手书“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等。从明代以来,禅院成了文人雅聚之所,赵孟頫、董其昌、刘墉、郑板桥、王昶等人都在这里留下墨宝。可是,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兵燹,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建国初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区博物馆。

禅院入口是弥勒殿。

接着是三圣殿,殿内供奉着佛教中的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圣殿是清代留下的原物。

主殿为圆通宝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又称圆通大师。门额上“那伽定处”匾额,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师亲笔题书敬送的。“那伽定处”的意思,指观音菩萨禅定的地方。

两边配殿分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院后方高耸的清华阁。阁内一层许愿堂供千手观音,二层供观音宝塔,三层钟楼悬吉祥平安巨钟。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位于圆津禅院门前,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

建造泰安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2003年8月19日21时15分左右泰安桥突然倒塌的,有几块老桥浮雕原石要么一找再找,杳无音讯;要么“粉身碎骨”再也不能重新“上岗”。于是,只得新凿几块浮雕“飞云石”弥补。

泰安桥上观河景。

  

跨过泰安桥就来到了北大街,北大街是上海市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第一长街,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300多米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

这里,旧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小路蜿蜒不断,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走在北大街上抬头仰望天空,微微苍穹像合成了一条细缝儿,这就是它“一线街”的由来。

“漕溪人家”的酒楼。

北大街自古就是镇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号称“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茶楼酒肆、特色小吃、米行肉铺、南北杂货、手工作坊、古董陶瓷、花鸟书画,百业俱全目不暇接。无论店铺怎么改,招牌怎么换,街上总少不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百年兴盛不衰。这一段北大街是个弧形,因早先这里曾有一家三阳南货店,故此湾取名“三阳湾”。当然也有说是因在商业繁荣的北大街,故取“三阳开泰”之意为名。

北大街309号茂荪馆。

北大街287号涵大隆酱园为百年老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是一座二进二埭前店后工场的建筑,现今墙上的店名仍是当年开业时写下的,店前石库门以及柜台摆设都是原物,门前还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双向河埠。

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酱油、酱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

北大街208-212(双)号的“俱乐部茶楼”,原名“俱乐部公记”,底层曾开浴室和老虎灶。一家茶馆能坚持百年之久,“江南第一茶楼”的招牌也名副其实了。茶楼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三开间,面阔11米,进深21米。二楼分前后,均为九架梁、硬山顶,铺小青瓦。中间为天窗,阁楼为后来搭建。南面门面为红砖砌三个拱券门,原均为木质长门,现左右已改为玻璃窗。二楼南北面均有走廊及栏杆,一、二楼檐口下均有雕花装饰。

天井

楼梯

评弹

五家栅阿婆粽。朱家角古镇的阿婆粽子,都是由阿婆配料阿婆包,阿婆们成了朱家角粽子的“形象代言人”,她们包的蛋黄粽、黄栗肉粽十分抢手,同时卖的黄松糕、笋烧黄豆也透着古镇的气氛。

朱家角的粽子一年四季都有得吃,且花样很多,有三角形、船形、枕头形,毫无疑问这是和水乡人的生活分不开的。

朱家角的粽子还大小不等,大的可以一只吃饱,小的可以一口吃掉,这种迷你型的“一口粽”,如今已成为阿婆茶楼招待游客的“点心”,创出了品牌。走遍朱家角,打阿婆旗号的粽子有咸肉、大肉,排骨、蛋黄、栗子等多达十余个品种,搭配上曲纤食品去除油腻,粽子好吃又不会让人胖。

放生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的五孔石拱桥,被称为“沪上第一桥”。它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录入《上海之最》,也是朱家角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历来文人雅士赞美此桥,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过桥后是东井街。

东井街122号东井茶楼,又名“阿婆茶楼”,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朱家角这幅水彩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典型明清建筑,楼高两层,呈回字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临江有独立码头,地处黄金水道漕港河和西井河汇集之处。据说2001年APEC会议期间,部长夫人们在此品茗小憩,边喝阿婆茶边欣赏表演,尽享中国农家乐。江泽民总书记游览朱家角时,也曾亲临阿婆茶楼。

向西行到永安桥。过永安桥即西井街。西井街59号舒宅,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墙院紧围,三埭三进,是清代古民居的典范。门面不大,进深却达50米,有大小房屋40余间,呈“目”字形排列。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之感,自对外开放以来好评如潮,被誉为“古镇清代民居第一宅”。明清建筑,古朴陈设,庭院深深,充满诗意,因此被不少影视导演慧眼识中,多年来先后有《刘海粟》《大家族》《上海滩之恋》《世纪人生》等不下十几部影视大片在此拍摄室内庭院情景戏。

西井街79号和心园。

入口厅堂。

汉白玉屏风上是平面图。

屏风背面是山水画。

清宫金丝楠木双木雕松鹤梅百鸟落地罩,源自北京亲王府宅。

特写。

中央的云龙大缸,由整块新疆和田玉精雕而成十八条飞龙盘舞在云朵中,是一件祈福的灵器。

特写。

两侧的天圆地方挂匾和红木云石半桌都是晚清原件。

  

门票20元

售票用的设备,是上个世纪初美国银行里用的收款机。

过前厅是一个小院,墙上有一幅砖雕“福”字,墙脚有一盆用石雕盆制作的盆景。

小院左侧有一方池,池中有锦鲤。还有一个鸟笼中。可见,主人用心良苦。

方池上面有一小屋,叫“缘墨斋”。

缘墨斋设计很精妙,池水在地板下流,人则在斋中坐,感受脚下的流水与游鱼,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壁有嘉庆元年的石碑,书法养眼。两侧有木雕宫灯。

  

方桌上是一块方形雕龙的石雕。

中间放置一座盆景。

小院右侧过道放置盆景、太湖石。它们下面的底座都是精致的汉白玉须弥座。

承裕堂

门前的石牛。

承裕堂木雕大门,圆形瓷板红木桌子和凳子,桌上放置一座晚清铜狮香炉。两侧墙壁各放置一个大木雕立柜。

晚清铜狮香炉。

匾额:“承裕堂”。承裕堂为园内待客堂。清早期的仙鹤画配承裕堂古匾,意示富贵、延年、祥合。

两侧各一尊大瓷花瓶,是早清出口日本回流精品。供桌上一座山水盆景。

太湖石

透过窗户看到后面的和心园主楼。

承裕堂后面有徽派金漆雕刻门扇。承裕堂后面的小院。右侧有一抱厦。

墙脚的摆设。

抱厦墙壁上的砖雕壁画。

砖雕壁画下的盆景。

抱厦前的盆景。

小院左侧。

和心园主楼。

一楼右侧八扇木雕门。

门上的画。

拐角处是双面锦绣屏风。

用双面锦绣屏风间隔的小室。 

老式照相机

下一个间隔。竟然有一把理发椅,墙上还有三十年代女性照片!

一楼左侧。一排地天圆地方的瓷画挂匾。

盆景。

穿过主楼,又是一个小院。两个花瓶式的洞门,可进入《上长庐馆集贴》馆

小院墙角有一盆景。大明宣德的铜鼎,上铸有三国故事的图案。

花瓶式的洞门。匾额:“耕读”。

 《上长庐馆集贴》馆简介。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在小长芦馆居住长达8年。在其参与指导下,杭州西泠印社创建人叶铭、吴隐历时4年多,协助严信厚(著名实业家、书法家)把他一生收藏的明清两代名人诗词摹刻在多达百块原石上,取名《小长芦馆集帖》。百年沧桑,3位印学宗师摹刻原石损失残落无几。此馆将和心园园主历经艰辛收集到的残存原石与影印的拓片一并陈列供人观摩。

《上长庐馆集贴》的编写者。

《上长庐馆集贴》的摹刻者

《上长庐馆集贴》馆是清代十大石刻,吴昌硕在此居住八年。

《上长庐馆集贴》收录的作品的部分作者。

  

  

唐伯虎的手迹。  

  

匾额:“正心堂”。

小院西侧是“紫气东来"砖雕门楼。

穿过从安徽迁移过来的“紫气东来”砖雕门楼。  

来到了整座园林的后花园“和心园”。

《后花园记》

后花园

右侧清代的牛。

左侧有匾额《天山云海》。前面盆景的台石为北京皇家园林之原物。

明代的石羊。


和心亭建于嘉庆年间,是和心园里最有收藏价值的古亭,该亭原址在长江三峡地区,是当地居民为纪念一位终身廉洁,为民造福的清官县令,自行集资建造而成的。在修建三峡水库时,园主把它整体迁移过来,并在江南水乡古镇完整的复原保存下来。

穹顶和花窗。

和心亭十六龙头、垂柱和通体特色花板的透雕可谓精美绝伦。

通过螺旋而上的楼梯,可登上亭子顶部。

楼上有一对孔雀的标本,栩栩如生。

倚窗俯视整个花园美景,尽收眼底。

狮子林的太湖石池。

池边狮柱石围栏杆是安徽明代的物件。

苏亭,仿拙政园的湖心亭。池塘的锦鲤游得正欢。

苏亭里的铜钟和太湖石

苏亭之后是民间故事墙

故事墙的一端有一块《霖泉记》碑石,文人徐开于乾隆四十八年撰《霖泉记》,现在这块碑石被和心园主人收藏,而碑前的“霖泉”古井也是岁月的馈赠。 

故事墙另一端角的紫藤

匾额“仙鸽居”。里面的花窗鸽居是每天云游园外的野鸽栖息之所。此奇石可与豫园内的“玉玲珑”相媲美。

后面是大幅的寿字砖雕,周边雕满了精美的花、鹊、蝙蝠、羊、鹿,寓意福如东海、富贵吉祥。

匾额:“缘苑”

竟然是一块菜地。奇石却成为围栏。

匾额:“紫竹林”。

匾额:“曦园”。

台案,石栏杆

盆景园。园内盆景苍翠茂盛、婀娜多姿,有的盘根错节,有的枝展叶舒,有的悬崖倒挂,有的凌空欲飞。

 石雕精品,中间有“皇清”二字。

盆景园右侧的门洞。

门洞前的石狮。


院中的石雕超凡脱俗,鬼斧神工,令人赏心悦目。

  


  

  

  

  


  



风松嗉月秋亭,也称“雕花楼”。

一楼厅堂。

右侧。匾额:“一亭秋月啸松风”。

油画。小皇帝上龙床!

  



左侧。一对紫檀雕龙大柜。右侧却是西式茶柜。

门上方还有五线谱和小号的图案装饰。

穿过半面亭的洞门进入和心园堂院落。匾额:“亦步亦趋”。

  

元代青石门狮,从四个角度,可以看到它竟然会变出喜怒哀乐四种表情。

和心园堂。匾额:“滋德堂”。此堂为园内正堂。八椅四几天然几,平平(瓶)安安(案)福䘵寿,是晚清江南富绅之家标准的正常全套摆设。滋德堂全套物件源自上海杜月笙府宅。

右墙上观音送子画像,是清初文物。旁边的清代三品文官画像,与园主多有神似。

左墙上天圆地方大挂屏,源自苏州东山豪门之厅。

过右侧圆洞门,有一后厅。

  

  

后厅供奉观音菩萨。匾额:“慈光普照”。

香鼎

香鼎盖的装饰

左侧圆洞门。

过左侧圆洞门。

木柜内外全是佛像。

和心园堂内看外面。

前门。匾额:“积善有余”。

宫廷紫檀家俱馆。

屏风后的云石。

匾额:“承德堂”。

左侧匾额:“逐云锄月之居”。清中期红木罗汉床,配黄花梨炕桌。一对紫檀云龙大柜是清皇室的标准摆件。与故宫养心殿后殿的大柜同一款式。

柜门紫檀木浮雕,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每扇门上有五条龙云游于密集的云层中,形象十分生动。

西井街111号课植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民国元年(1912)始建,历时15年落成,从而成为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园主马文卿,是位原籍江西的成功商人,在人生过半的时候捐官道台,并在这非故非亲的朱家角定居,故课植园俗称马家花园。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大部分构成,园中共有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门票也是20元。网评:大而杂。一方面没有时间了,另一方面看过和心园,曾经沧海难为水,直接放弃,返回放生桥。

过放生桥后,南街直行到新风路。新风路159弄处,立了一座牌楼,上书“慈门街”。

继续前行,向西是美周路。银杏广场有470年以上树龄的雌雄古银杏各一株。古银杏树前方端坐着陆士谔铜像。陆士谔(1878-1944)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后来在沪行医,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

银杏广场东侧延艺堂。是一个旨在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民间艺术家精品,促进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机构。于2006年9月由香港实业家、文化活动家梁康民先生出资创建。

展品

  

  

西侧人文艺术馆。


  


  

向南回到新风路。

原路返回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走进朱家角
攻略‖有些美,你该知道~朱家角一日这么玩!
(4)如常的上海【原创】
徐田:朱家角古镇游记
我在朱家角闻到了那熟悉的年味
这是朱家角的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