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岳泰山之一

早上5点半就到了济南,将行李寄存在火车站(10元),吃过早点,乘长途汽车到泰安(17元/人),2个小时到泰安,再乘3路公共汽车(2元/人)到红门。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

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登泰山,自古3条路。原来的东路已毁,原来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现在的东路,游人在泰安火车站下火车后,可先游岱庙,然后从岱庙后门至岱宗坊,步行经中天门到南天门,或步行至中天门后转乘索道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经碧霞祠登上泰山极顶。若走中路(原来的西路),从泰安火车站下车后,可乘游览汽车沿环山公路经黑龙潭、竹林寺直达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直至岱顶。若从西路上山,需从泰安火车站乘游览汽车至界首(泰安与济南的交界处)向北折,沿新辟的环山公路,在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从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谓一步登天了!



我们决定先陡步上山,然后乘车下山。我们坐3路车在红门站下车,3路这条公交线两端的终点站,一头是泰山西路(乘汽车登泰山起点天外村),另一头是泰山东路(徒步登泰山起点红门),火车站是这条公交线所停靠的一个最大中间站。三路公交是外地游客乘坐最频繁的一趟线,但稍不留意往往乘反了方向,所以上车前要弄明白打算如何登山?我们无意中乘对了!
8点半开始登山。红门到斗母宫(1.3公里)走了36分钟。途经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醉心石、三义柏、万仙楼、革命烈士纪念碑、风月无边刻石到斗母宫。

关帝庙,该庙坐北朝南,明清时曾多次整修,庙分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是主体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戏台、拜棚、崇宁殿等,西半部是山西会馆,此庙是泰山盘道起始第一庙。这是东门。东门内有凌霄一株,树龄已近200年,实属罕见,虽老干已枯,但新枝茁壮,每至花季红成一片,也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了。

关帝庙南门,庙门两侧有古槐和石狮。



庙门南面是一座高大厚重的影壁墙,上书“神威巨镇”四个大字,据说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奉皇太后东巡泰山时所题。

关帝庙座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是庙门和庙门之上的戏楼。关帝庙的庙门是一个双层楼阁式建筑,戏楼与庙门一体,门洞从戏台下穿过。

  在通往第二层平台的台阶两侧又有两棵古槐,比门外的那两株显得更为苍老,据说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来泰山封禅时栽种的。这两棵唐槐历经千年沧桑,虽然树心已经空洞,但是长势依然旺盛,它们枝叶相连,似龙凤起舞,所以后人称它们为“龙凤槐”——东面的是龙槐,西面的是凤槐。龙凤当然指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


第二层平台,宽阔的平台上,大拜棚把东西配殿连接起来。拜棚的设计十分巧妙,可谓一堂多用:北向可拜神,南向可观戏,平时更是游客小憩的好地方。东西配殿现已改为“泰山百年”展览室。


拜棚北面是关帝庙的正殿叫“崇宁殿”,明代建筑。

殿内关公塑像手握《春秋》,神采飞扬,正气凛然,威风凛凛。左面关平和右面周仓的塑像,雕塑精细,形态逼真。大殿正上方的金匾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书“神威巨镇”。

第三平台,此处有古柏一株,树下石碑上书“汉柏第一”。据传,是汉武帝封禅泰山时种植的。此树形态奇特,树干高仅0.8米,而树径却达1.1米,树干树枝皆扭曲生长,状如翻身虬龙,小枝小杈也都盘旋扭曲,如龙须龙爪。细观三根主枝,居中者如龙作欲飞状似刘备,旁边斜枝似端刀者即关公,另一似持戟者便是张飞,所以有人称它“结义柏”,此树已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看到这棵苍柏,不仅感叹,高大的苍柏古朴沧桑,岁月却不能摧残它顽强的生命力。关帝庙太小,树冠几乎覆盖了整个庙宇,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都无法拍到苍柏的全景,只能分解拍下。


关帝庙的西院是山西会馆。明清时泰城的盐商和当铺大部分是山西人,与关公是同乡,便把关羽奉为福气之神,并常在这里聚会祭祀,所以这里又叫做“山西会馆”。





途中不少商店卖写着“泰山石敢当”的石头。在种种应用在民宅的“辟邪物”中,“泰山石敢当”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将“泰山石敢当”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的习俗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还扩散到东南亚各国和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去年,“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们认为,“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其文化内涵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
  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青年,姓石,名敢当。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在泰山一带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只有一个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风,吹开姑娘的房门,钻进她的屋里。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她的病。这时有人说:“看来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姑娘的父母就备好车马,到泰山去找石敢当。石敢当一请就来了。他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面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石敢当喝了酒,吃了饭,就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看不到灯光。
  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响声,从东南方向来了一股妖风。石敢当一脚踏翻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一齐敲响了锣鼓。妖怪一进屋,看见了灯光,听到了响声,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这股妖风到了福建,所以福建的一些农户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以后,妖怪怕泰山石敢当的事越传越远,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避邪。不信,你在中国各处走走,或许会在一些老房子的门口发现这样的大石头呢。


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坊宽355米,门宽265米,通高47米,二柱单门式石坊。方形柱上部有额枋、额板和横楣,柱下施两层条基石,柱两侧施滚墩石。额枋上置四斗,斗上托仿木结构五脊四注,浮雕瓦垄顶。滚墩石上浮雕忍冬纹、团花和云纹等。坊前两侧有明隆庆年间杨可大题“天下奇观”以及明嘉靖年间孙价书“盘路起工处”大字碑。



孔子登临处位于泰山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

碑中省略“卑”字给后人留下了添字生意的文字游戏和更多的想象空间:一是可读作“登高必自卑”,也就是古人的原意,卑是小的意思,登高要从低矮处一步一步开始,循序渐进;二是“登高必自强”,意思是要到达极顶,必须靠自己奋发图强、勇力攀登、战胜险阻才行;三是“登高必自己”,也就是说,登泰山要依靠自己的双腿,不要借助于骑马或山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泰山风光;四是“登高必自此”,也就是说登泰山有数条路,但是由此登山最好。的确,这条路上自然景色壮美,一步一层天,人文遗迹遍布,庙宇、石刻俯仰皆是。


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庙分东西两院,东為弥勒院,西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飞云阁左為碧霞元君庙,右為弥勒院,三部分建筑合称“红门宫”。

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这里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它以飞云阁為中心,呈现半封闭式凹形空间,再加上宫前的三重白色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和林立的碑碣,构成了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进一步加强了通天的主旋律。

飞云阁为门楼式,上下两层,跨道而建。下层为南北相通的拱形门洞,高2.6 米,宽2.95米,进深11米,镶“红门”石匾。上层名“飞云阁”,建在洞门平台中间,五脊筒瓦硬山顶,带卷棚悬山前廊,面阔3间8.1米。前廊进深1.95米,殿阁进深6 .82米。

 



飞云阁左为碧霞元君庙,庙门前有创建于康熙年间的石坊,坊额题“红门宫”,额上横梁刻有“瞻岩初步”四字。碧霞元君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上庙为碧霞祠,下庙是城里的灵应宫,中庙就是这儿了。柱联上写着:“万壑泉声沉宝磬,千峰云影护禅关。”坊為双柱单门式石坊,方柱,柱下施基石,柱侧施滚墩石,柱上有门楣、额板和额枋等。额枋上有五个大斗,斗上托石雕五脊顶。院内正殿三间,祭祀着碧霞元君。


东為弥勒院,院内正殿三叁间,原来供奉着精美的檀香木雕弥勒佛,“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被焚燬,1994年重塑。现在殿内墻壁上还塑有622个小佛像,俗称“千佛殿”。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 
宫后有一上刻“小泰山”的巨石,民间传说是碧霞元君化身。因此,红门宫后门又悬匾“小泰山”。



从红门宫往前走约100米处,沿野径下行就是中溪内的小洞天。深涧内巨石如屋,平面有10余平方米,厚1.5米,南侧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三个大字。



东侧有圆柱形黑色花岗岩巨石,横断面向内,层层包裹,酷似枯木年轮,称为“黑石埠”。这是发育在17亿年前元古代时期的环状节理杂岩,为“涡柱构造”,俗称“汽油桶结构”。对于它的构造成因及发育历史是当今地质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国内首次发现。其上有明人单震蒙所刻“醉心”二字。石前断崖层叠,横瀑飞流,自北向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个碧绿的水湾。


古时的泰山,正如杜甫的《望岳》所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史书中记载的泰山也是“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朱樱满地,古木参天”;“盘道两侧,茂林间草”.可到了清末之后,由于战乱和灾荒,泰山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致于郭沫若在飞机上看到满目荒凉的泰山后,反杜甫诗吟出了“都云青未了,我看赤无毛”。
1948年,泰城解放后,才开始实施封山育林,从1955年至1958年开始大面积、大规模地进行植树造林,据有关资料记载:有近万名林业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参与了这场“战役”。
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卢卡斯先生到泰山时,他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泰山森林是人工营造的,只道他看到这些树都是同龄树,而且树与树之间的行距也有规律可循时,他才相信:泰山人创造了另一个奇迹!

泰山人工造林纪念碑。


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神仙为了沟通交流,也定期举行诸如蟠桃盛会之类的Party,地点就选在了这个风景幽雅的地方,因此楼上有“景会群真”的匾额,泰山是道教名山,称仙为真。

在万仙楼买票进山,泰山门票125元,60岁老人60元,保险(2元/人)。

见三柏立于前,高耸入云,遮天蔽日。三人环抱而不及其粗,十八汉相叠而不及其顶。危若擎天柱,直似登天梯,旁立石碑“三义柏”。



位于万仙楼北部的盘路东侧,为纪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时被敌机轰炸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方锥体碑首,南面贴金题额“革命烈士纪念碑”,绕碑环刻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祖国各地的壮烈事迹和708名烈士名单。石栏环绕,古柏掩映,庄严肃穆。





一路石刻,“听泉” 戊戌秋,齐云浦、赵培生、徐斡卿、王俭堂、吴文卿、王子墉、王子墉、施致远、金荩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忽闻泉声,因以志人。



一路的泉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美景真不愧称之“仰止”!



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谈及杭州西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据说当时刘廷桂想直接题“风月无边”,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时题过,因避讳,所以才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洞天福地。光绪己亥秋月,历下刘廷桂立。



9点半到达斗母宫。走了一个小时。

斗母宫位于龙泉峰下,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因为有龙泉之水自西北山崖而下,环绕宫墙东注中溪,所以古称龙泉观。庙宇创建无考,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德藩重建。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由比丘尼主持,并且进行了重修和拓建,里面供奉着北斗众星之母,称之为斗母宫,又名斗姥宫,别称妙香院。从此以后道观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宫宇辉煌,尼僧众多,陈设豪奢,香火特盛。



斗母宫分为前、中、后三院。文化大革命初期神像被砸毁,现在供奉的是明代崇贞皇帝的母亲智上菩萨。南山门内是一进院落,院中有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泰安名士赵尔萃修建的天然池,内有两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双泉突涌,俗称孪生泉。



池旁有古槐,并有小槐相偎依,被人们誉为母子槐;子槐树郁郁葱葱、参天茂盛,而母槐树却已经干枯。虽然生死两重天,但树根却始终缠绕着不分离。象征着母亲一生中对儿女的牵挂,即使她死了也会把自己的躯体作为儿子健康成长的养料。因为母亲死了,作为儿子唯一能做的就是长大成才,为路人挡风遮雨。上面挂满了祝愿符。


在斗母宫东涧内,由三个小跌水组成的三潭叠瀑,每级落差3米,潭瀑相连,颇具特色,因瀑流如龙飞舞,人们又称它为“飞龙涧”。它的名气大是因为这里既有水潭又有瀑布,在几十米的空间内,六条、饮马、石峡三潭,潭潭相连,瀑布叠相飞泻,激流注潭,浪花四溅,潭水常年不干,清澈碧绿;周围的山石硕大铁青,色泽凝重,十分坚硬,与柔和轻盈的瀑布流水组合成了刚柔对比、动静对比、色彩对比的自然美。



卧龙槐:豆科,槐属,落叶乔木,南北相距八米余,根际盘曲,树冠仰起,宛如卧龙翘首,古拙苍劲,系明代嘉靖年间所植,约三百年许,被雷击倾倒,树干平卧山坡,干端着地生根。


看见一挑夫,肩挑重担,稳健的一步一登高。



三官庙始建于明代,原是祭祀秦始皇的人祖庙。秦始皇作为人祖神起于秦地,在泰山供奉秦始皇大概仅此一例。
清代,这座庙改成了三官庙,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



庙内有一株古柏,传说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壮而低矮的主干上,生长着五条巨大的侧枝,人们附会为秦始皇的化身,说他功德盖世,一手遮天,使子孙世代相传,所以被称为“五指树”。也有一称为“汉义柏”,意为汉柏有义,柏树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吴大澄摩刻的汉镜铭文是“上太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驾蜚龙,乘浮云。宜管秩,保子孙。寿万年,贵富昌,乐未央。汉镜铭  光绪丙戍十二月,吴大澄书。” 光绪丙戍年即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文中“蜚龙”即飞龙,“浮云”指良马。这段铭文的意思是,“上泰山,见神仙。饮琼露、甘泉,驾飞龙、名马。共享官爵俸禄,保佑子孙发达。长寿、富贵无尽时,快快乐乐一万年”。



在庙东侧的盘路上有石坊,额书“经石峪”,坊后有一条岔道,是通往经石峪的小盘路。有关经石峪的来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时曾路过泰山,在通天河里湿了经卷,便派孙悟空找个地方晾经,悟空一个跟斗翻到了凌汉峰,手搭凉棚一观察,就找到了这块缓坡大石坪。因此,后人便把此山谷称为“经石峪”,把唐僧师徒晾经的石坪取名“曝经石”,俗称“晒经石”。



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经文自东而西刻在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的巨大石坪上,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共计2799字,每个经文刻字50厘米见方,场面壮观,气势宏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无年款和书刻者,学者多疑为北齐人所书。经刻结体宏阔自然,富于变化,书艺之高、字体之大、规模之巨,世所罕见。《书法津梁》称其为“大字鼻祖”,康有为誉之为“榜书第一”。据统计,泰山金刚经历经1400年的风雨剥蚀和山洪冲刷,大面积经石严重风化,字口残损,已经磨灭1730字,现仅存经文41行1069字。目前正面临着迅速风化、剥蚀的窘境。恶劣的自然气候,保护措施与技术手段的落后,以及资金的严重缺乏,使这一人类瑰宝正面临“灭顶之灾”。


万历年间都御史李邦珍在东侧巨石上大书"经正",并有注语,劝人弃释归儒.


曝经石


经刻北断崖若斩,溪水漫石而下,似横阔短帘,名水帘泉。崖上有"枕流漱石"、"千古奇观"、"冷然清韵"诸刻。西侧石上有宋政和年间陈国瑞题刻。1965年,1982年,经刻四周建石栏保护。



这处刻石记载了民国18年(1929年)对当时经石峪刻石情况的调查。



经石峪西侧,有巨石如壁,高约5米宽约13米,因中劈,俗称“试剑石”。上刻“高山流水亭记”,记载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万恭创建高山流水亭的情景。高山流水亭原在巨石东北侧,万历年间重修,1965年移于西谷口。巨石右侧刻有明万历崔应麒的草书。



从经石峪返回盘道,向北一走就是水帘洞。



这里一涧深广,石桥横跨,称之为“注水流桥”。桥西北是危崖千仞,飞瀑垂珠,如带若帘,被称为“天绅岩”,俗称“水帘泉”。又因在岩壁上有横阔石缝如洞,又被称为“水帘洞”,这就是《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水帘洞”原型。崖前有巨石挺立,上刻行云流水般的小篆“死依云山”四个大字。
 


拾阶而上是碧霞灵应宫,1995年重建,里面供奉着碧霞元君。



在宫的左侧有一通高大挺立的龟驮碑,碑文叙述了历代重修的情况;龟是力大能负重的赑屃。泰山一带有一种传说:摸摸赑屃的头,一辈子不受穷;摸摸赑屃的腚,一辈子不生病。


前面是一段平地,在路的西侧耸立着一群似怒剑刺空的怪石,这是泰山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的结果。在怪石之阴镌刻着“万笏朝天”四个字。笏版是古时大臣参见皇帝时,使用的一种特殊道具:一来遮面以示对天子的尊重;二是在上面书写着参奏或进谏的题纲。这里是说:泰山是神灵的象征,山前的小山头不能正视泰山,因此要用笏板遮面参拜,意为“群峰拱岱”。



天绅岩北为登仙桥,俗称东西桥子。桥西南遍地红沙石,名红沙岭。桥北东侧有古洞如棚,可以容马,明代吴维岳大书“歇马崖”。旧传吕洞宾曾在此崖上留墨。


东西桥北约380米盘路东侧,有题刻“天衢”。光绪丙戌杏月既望,江阴缪玉瓒,泉州王永恒,长山任殿杰,历下刘廷桂、张书业、王郁绮、杨逢霖同游岱顶谨题。”字体端正庄严,令人肃然。



北为总理奉安纪念碑。1929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往南京时,路经泰安火车站并停留静安,泰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驱者,于6月1号孙中山灵柩在南京中山陵下葬之日树立的。它的碑座为五棱形,代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即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上面题写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嘱;碑身呈三棱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正面书写着“总理奉安纪念碑”七个大字。碑下地面上是用南京雨花石铺筑而成的党旗。


又北,古柏夹道,浓郁遮天,人行其中如入洞穴,虽炎夏酷暑而凉气宜人。清代张玢题“柏洞”。



柏洞北有古槐4株,传说是唐朝鲁国公程咬金重修泰山盘路时种植的,据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高大擎云,蔚然葱翠,传为唐槐,其地名四槐树。后又衍生3株。如今四槐树已死亡两株,另一株也于1989年10月5日被一场暴风雨刮倒,横拦盘道,游人自下而过,遂成拦路槐。但人们尊重了这棵千年的古槐的选择。人们就地不动地将它留在了路上,采取降低路面的方式,使游人能从它下面通过。每当游人,面对那巨大的树干,总会感到自身的渺小。美学家杨辛先生,曾赋诗赞曰:"生也峥嵘,死也峥嵘,铁骨横空,元气永存。"1988年8月,在这棵古槐的根部萌发了新枝。

另一颗存活至今。

前面就是
壶天阁了。此时为11点十分,(1.8公里)走了1.5小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岳泰山一日游散记
1929年泰安老照片
登泰山记(上):从岱宗坊到中天门 2013-3-10海风小舟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拍记泰山岱庙(东狱庙)古建筑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安 岱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