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博物馆之七中国古代玉器馆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何鸿卿玉器馆),展陈面积500个平方,展出历代玉器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一共分成6个部分,有“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展厅内有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照明,能够使一件件几百上千年的古玉器重现晶莹润泽的气色,图案纹饰更是纤毫毕现。



前言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迄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象征、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的法物,也被用于辟邪敛葬,其自然属性被人格化和道德化,玉成为古代文化的标志之一。

史前玉器的制作已有卓越的成就,在选材、饰纹、琢磨、抛光等方面达到了当时技术条件下的高度水平;夏商西周时礼仪性器物得到充分发展;春秋战国汉代盛行杂佩,造型灵巧多变;魏晋南北朝则逐渐走向低谷;唐宋重又复兴,玉器趋于世俗化;辽金玉器在表现少数民族生活题材上独具特色;元明清玉器臻于广泛,清代在大型物件制作上别树一帜。


        第一部分“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约公元前6000~前2000年)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中都产生了各自区域特征的玉礼器和玉饰件,其中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和几何形器物、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器、玉琮、玉斧、玉戬和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刀等最具代表,功能独特,内涵丰富。制作玉器需要有相当一批在民族内脱离一般劳动的高技艺专业生产者,这些精致的作品为民族首领或巫师所占有,它们是古代文明曙光初现的实物见证。


       这是上海地区出土最早的一件玉器,是马家浜文化的玉玦,玉玦是史前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的耳饰。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玉玦》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外径3.1厘米。玉色呈乳白色间有虎黄斑纹,厚薄不匀,表面有磨制痕迹,磨制光滑精致。玉玦的形状如环而有缺口,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该是耳环之类的装饰品。


《兽首玦》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兽体弓背卷曲,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呈“C”字形。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中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勾线波纹,背部对钻一孔。


《玉蚕》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商周时期种桑养蚕较为普遍,墓葬多有出土,是为了防止人的精气外泄,作为葬玉使用,蚕口处多有圆孔,用于穿绳佩戴。


       红山文化的玉鸟,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玉器始祖,玉器特点是非常简朴,古拙。动物形象的玉器很多,象这件玉鸟或称之为玉鸮就是红山玉的典型代表,玉鸟表面光素无纹,仅以简单的轮廓线来表现鸟的形象,作展翅飞翔状。它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但这种压地隐起的工艺更加费工耗时,加工一块玉需要经年累月之功。

《玉鸟》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玉龙》红山文化


《兽首玦》红山文化


       玉器馆里有特色的是上海地区出土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橱窗所展出的主要是崧泽文化玉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呈湖绿色,间有灰白斑纹。造型别致,似鱼鸟组合形。器表磨制光滑,两端有单面钻穿孔,遗有明显的悬挂磨损的痕迹。 


       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玉琀》 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是玉琮和玉璧,由于古代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古代先民在祭祀天神和地神时,一般需要两件器物。因为天是圆的,所以祭天要用玉璧,祭地要用玉琮。

      玉璧是古代玉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五千多年。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玉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鸟纹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上面刻有一个符号,一只小鸟站在祭坛上,鸟一般是良渚先民所崇奉的神鸟,它作为神的使者起沟通天和地的作用。

       祭地用的玉琮是由玉手镯演变过来的。玉琮一般分成多节,每一节上会刻有一个图像,大多是由两节组成一个复合的图像,上节多为神人的形象,而下节则是兽面的形象,我们称之为“神人兽面纹”。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个神人骑在神兽上升天入地,与天和地来沟通。这种玉琮是良渚文化所独特的一个玉器品种。

《神人兽面纹琮》良渚文化

       琮为阳起石琢制,高5.6厘米。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短方柱形,琮面似在圆柱体上,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组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个神脸。眼为线刻重圈,并在两侧各出一条直线象征眼角,下边以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以蛋圆形凸面作眼?,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在凸块上也满刻细密匀称的横直线和云纹组成的图案。此琮制作规整,纹饰精细,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神像面琮》良渚文化

高5.6厘米

       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

       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神像飞鸟纹琮》  良渚文化

高5.1厘米  宽7.1厘米  径5.9厘米 

      湖绿色泽,玉质晶莹,有透光性。琮体四面分别琢出一组神人兽面纹,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飞鸟,为神像的使者。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十五节神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这是良渚晚期的作品,这件玉琮一共有15节,在国内外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它上端射口部位有个飞翔的鸟纹,在良渚玉琮里少见,显得非常珍贵。




       玉钺,也是良渚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件器物,造型规整,玉质莹润。在良渚文化中,钺是权力的象征,在边橱中有件玉权杖,权杖是当时的氏族首领握在手中,象征他有着生杀大权。在良渚文化中经常发现氏族显贵的墓葬里有这种象征权力的权杖,氏族首领当时往往集军、政、巫为一体。

《玉钺组合器》良渚文化


《玉钺》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良渚文化的装饰品,其中有戴在头上的梳背,戴于颈部的项饰,戴在帽子上或装饰在身上的装饰品,还有系于腰间的带钩—古代最早的皮带扣。 

     《项饰》良渚文化

长22.8厘米  宽21.8厘米

       项饰,项饰由大小、形状不同的穿孔管、珠、坠共71粒串成环形。最下一粒坠呈铃形。坠的两侧为管,管上浮雕双目和嘴组成的简化兽面纹,较为少见。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我国最早的带钩就是良渚文化出土的,它们的型制基本一致,整体呈方块状,系以事先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良渚文化的玉带钩应是随腰带横在腰间,钩首向左,使用者是以右手握钩,勾挂在绳套上即可。钩上的带,以钩尾的绳孔看,应属不太粗的丝麻绳之类,一端拴在钩孔上,另一端依腰围大小做成环套,使用时套挂在钩首上。

《带钩》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一件齿轮状的玉器,加工或使用的痕迹非常明显



      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主要出土了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玉器,这些品种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石家河文化是从新石器时代之末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

《神人》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件神人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它非常完整,玉质也晶莹剔透,制造工艺非常高超。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被认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

《神人首》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高6.2厘米  宽3.6厘米  厚3厘米  重0.073千克

玉呈黄绿色,间有赭红沁。         

圆雕人面像。头戴华冠,方脸大耳,双耳系戴耳环,巨口獠牙,犬齿交叉, 蒜头鼻,臣字形眼睛,面部狰狞且威严。 长颈。颈背琢有鸟形图案,作展翅飞翔状,用阳纹凸线技法琢成。头顶至颈下鑚一通心孔。圆雕人首和浮雕鸟纹合雕一器者,罕见。可能是氏族崇拜的神人偶像与图腾神结合的产物。

       这是另一件,玉料青色,有黄褐色浸蚀。圆雕人头像饰。长颈背琢有展翅飞翔状鸟形图案,是以阳纹凸线技法琢成,线条卷曲流畅、自然生动。自顶至颈中部穿有一孔,可穿系佩戴。造型别致,雕琢精细。石家河文化的玉凤也非常有有名,曾经在殷商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凤,被专家认为就是石家河文化的遗存,应该也是中国凤形象最早代表之一。


《鹰攫人首佩》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在史前社会有一种杀祭的风俗,在氏族兼并战争之中,往往是一个氏族将另一个氏族的俘虏首级砍下,用以祭祀自己的图腾神。上面刻画了一个大鹰,背上一只小鹰,大鹰口琢一兽,足抓人首。不过博物馆展示的是玉佩的背面,正面精细的琢磨就看不出来了。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主要特征是以大型的礼仪性器物为主,比如刀、璧、琮等等。西北地区玉器大多素面无纹,与东面沿海一带的玉器完全不同。多孔刀是当时齐家文化比较流行的器物。

《四孔刀》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玉璧》齐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

《玉璋》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玉璋是龙山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器物,属于礼仪器。这种玉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璋之一。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面鸟隐隐约约显现在玉斧上。可看出表面琢有隐起的花纹,整个玉钺打磨的十分光润,应该是件高级别的礼器。


《三牙璧》龙山文化

       过去管这种形制的玉器叫做玉璇玑,目前多认可其为牙璧,有三出或四出之分,前者比较多见,后者似乎仅见于四川金沙和陕北神木石茆和延安神木峁来着三地。牙璧为璧的一种特殊形态,当为礼器。


       第二部分“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公元前2100~前771年)   夏、商、西周开始进入文明全盛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和实行礼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除了沿袭史前时期的一些种类外,还出现了不少新品,玉饰件也获得较大发展,形态以动物和想象中的神物为,有时也于人物组成复合纹样。当时贵族服装上都佩带玉器,所谓“君子佩玉”,玉饰是贵族身份不可或缺的标识。商周玉器风格和当时社会艺术风格发展一致,抽象变形,古朴谨严。   第一个橱窗中,圭和璋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和柄部,圭一般是平首或是尖首,璋一般是弧首或是斜首。璋的柄部有齿牙,而圭没有。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古代等级身份的,根据尺寸的不同来表明地位的不同。

       圭和璋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和柄部,圭一般是平首或是尖首,璋一般是弧首或是斜首。璋的柄部有齿牙,而圭没有。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古代等级身份的,根据尺寸的不同来表明地位的不同。

     《玉圭》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 


《玉璋》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


       将青铜兵器用玉仿制后便成为一种仪仗器,主要在国家重要的典礼场合以增威严,而不作为实用。

 《戈、矛、鸟首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嵌绿松石铜内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此戈柄部由青铜制成,上嵌绿松石,规格较高,为王室之物。铜内上镶嵌有绿松石组成的兽面,因时代久远而有剥落。

《玉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戚也是一种仪仗器,它和斧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两侧有齿牙,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所谓“刑天舞干戚。”商代铜器上常装饰兽面纹,虽然其意义仍未有定论,但却代表了商人的审美风尚。戚中有益穿孔,应是用来缚扎执柄的。

     《兽面纹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此件玉器上装饰有兽面纹,为商代晚期最为流行的纹饰,兽面纹下还有涡纹和蕉叶纹,与兽面纹相得益彰。



 《直纹戚》商代晚期

长8.3厘米  宽5.4厘米  厚1厘米

       青黝色泽间杂黄褐色,有灰白土浸。正背面纹饰相同,均浮雕一兽面纹为主题,辅之以旋涡纹、三角形垂叶纹,琢制较精。戚源于斧,是一种礼仪用器。 

 《玉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夏商周三代的装饰品,以佩饰为主,在这些器物上都有穿孔。古代的佩玉是非常多的,种类也是比较纷繁的。古代佩玉和今人有所不同,今人佩玉主要在颈部带一块玉,腰里挂一块玉,但古人是将几块几十块玉串联挂于身上,我们现在叫组玉佩,古代叫杂佩,身份越高的人身上带的玉越多。 橱窗中展示了很多商周玉器动物,大多为佩玉,动物种类繁多,以龙和虎最为常见。

       商代玉龙根据造型的异同大致可以区分为:蜷体形、璜形、匍匐形等三类。

《蟠龙玉环》  商代晚期


《玉玦》


《玉龙》商代晚期

      这件玉龙是卷曲形,这种蜷体的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亦极其接近。商代大多玉龙的形态扁平,厚度通常在0.5厘米左右。龙体较短,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头部长有蘑菇形(棒槌形)兕角,有的竖立,有的后伏于颈。眼睛多为“臣”字眼或菱形。


《玉龙》商代晚期

       这件玉龙也是卷曲形的,但厚了很多,接近圆雕类型,它的嘴形为片状工具多次切割而成的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蜷体形玉龙之器表大多装饰有勾云纹、菱形纹、三角形纹,纹饰皆由两条较为匀细的平行阴刻线组成,以两线中间的部分表现图案,纹饰在双钩线的刻划下,会有一种很强的浮雕感。



《玉龙》商代晚期

      璜形、匍匐形、圆雕形这些类型的玉龙是商代的创新形制。这件匍匐状的玉龙完全采用了圆雕的方式。上面为管钻套打而成的圆孔,多见于璜形、匍匐形玉龙上。也刻划着双钩线,由于视觉上的误差,给人一种中间部分似是被两条阴线挤出来的错觉,所以双钩线又被称作“假阳线”或“双阴挤阳”。

《玉龙》商代晚期

       本件玉虎为片雕,虎口微张,足部蹬地,尾部上翘并蜷曲,纹样采用双钩的方法以两条平行阴线进行刻划装饰,十分写实。商代玉器中的动物纹眼睛,以“臣”字目居多,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臣”字相似,故名。此件玉虎目中穿有圆孔可供佩戴。


《玉虎》商代晚期


       除了很多玉龙和玉虎,此外还有鹿,狗,熊之类。商周的动物造型特征比较明显,多为片面雕,呈平面,圆雕较少,雕刻也不是很繁复,寥寥几刀,却善于抓住动物瞬间的动感,所以神态生动。 

      《玉鹿》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件用青玉制成的鹿,上面有淡褐沁,还残留着硃砂的痕迹。鹿呈显出卧伏的动作,低着头,伸长脖子。眼睛是椭圆形的,单线阴刻出嘴、鼻。小字形鹿角,耳朵竖着,耳根有一个小孔,可以穿系佩挂。整只鹿纹饰简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玉犬》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概括的外形,简洁的双阴线,却生动的展现了小狗熊强壮的体态和憨态可掬的神态。

《玉兔》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蜥蜴》商代晚期


       玉鸟的种类最为繁多,至少几十种,各种各样,有的比较写实,有的具夸张抽象的成分。

《玉鸟》商代晚期  

这只鸟头朝上,头顶上有冠,尾朝下,嘴向左。    


《玉鸟》商代晚期

       这一只玉鸟,身上带有朱砂沁,也叫血沁,朱砂是古代殡葬常用的东西,用以辟邪,保护尸体。 


《玉鸟》商代晚期

《玉鸟》商代晚期




怎么看都不像鸟



远看才像鸟!



比翼双飞



       商代的鱼多呈半环型,好似鱼跳跃瞬间的动感,而有些鱼尾部做成刻刀的形状,这个也是商代所特有的。

《玉鱼》商代晚期




《玉鱼》商代晚期

       这条玉鱼,上面朱砂的痕迹明显。 


       古代梳子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实用,用以梳发,而另一种则是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古代平民只能用一些比较廉价的材料,比如竹、木,只有上层贵族才能用较为昂贵的材质,比如玉,象牙等等。所以这件玉梳应该就是上层贵族妇女所用。

 《玉梳》商代晚期 

《玉璜》商代

       纹饰很有意思,两边是虎头形,一边纹饰刻画精细,另一边只有虎头之形,而虎头上方看似一个带着长羽毛冠饰的头像。臣字形的眼睛独具时代特色。


《蝉形饰》  商晚期


《玉鸟》   西周早期  

青玉质地,表面受沁呈灰白色,有朱砂遗痕 右侧:长7.3厘米   高3.8厘米;左侧:长7.4厘米   高3.7厘米扁平体,两面纹饰相同。胸部鑚一孔,可供穿系,属西周典型样式。在张家坡等西周墓地有大致相同的数对玉鸟出土。


《玉鸟纹玉瑗》西周

        一般来讲孔径较小者为瑗,孔径和壁体相近者为壁,孔径较大的为环。 


       这些龙凤纹饰,龙纹饰等等是西周所特有的玉器。为一种复合的纹样,是将龙、凤、人这三种图像复合成一种图像。此类题材在西周非常流行,但在其他时代非常少见。

《凤龙纹玉饰》西周中期

尺寸:长12.6cm,宽4.7cm


《凤纹饰》 西周中期


《龙纹系璧》 西周中期


《龙纹环形戚》西周中期


《龙首凤纹饰》西周晚期

《人首龙纹饰》西周晚期

 《龙纹饰》西周晚期

《兽面纹饰》西周晚期


《瞑目缀玉》西周晚期

     《瞑目缀玉》是古代独特的一种葬玉,俗称为“玉覆面”,从西周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了玉衣,所谓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这种玉覆面往往是在墓主死后,在死者脸上先罩上一层帛,然后再将玉按人的五官缝制于帛上,就形成了缀玉。


        第三部分“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玉器发展的转变期。随着旧体制的“礼崩乐坏”,新体制的确立和生产力的进步,为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各种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玉器品种不断被创造出来。饰玉替代礼玉成为主流,由多种玉器共同组合成德杂佩十分盛行、形式不一,变化多端,玉带钩和剑上的玉饰也颇多出现。流行以形体蟠曲或虬结交缠为特征的各种龙形纹样、造型奇异多姿、琢工精巧玲珑,风格自由浪漫。


       春秋战国玉器中最富有变化的便是杂佩,由于孔子儒家学说的产生,以及儒家学说对玉的推崇,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品德,所谓“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形成了当时佩玉成风,从上层贵族到下层士大夫皆佩玉。

《木佣玉杂佩图》

       将组佩挂于身上,人走路的时候,玉器互相撞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儒家学派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龙纹玦》春秋早期

 《龙首纹饰》(左)《蟠虺huī纹饰》(右)春秋晚期

       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玉璜、玉环都是组佩里重要的组件之一。玉璜是一种扁平扇形器,类似璧环的一段。玉璜大多为圆周的三分之一,极少数为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双龙首璜》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双龙首珩》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上面布满了卧蚕纹,玉璜就显得更加润泽柔美了。

《双龙首环》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这个玉环上面有两个龙头,一左一右相互对称,就连上面布满的卧蚕纹也都是刻意设计精心雕琢的。

      《龙凤饰》春秋晚期 

      精致的玉饰件,将龙凤和虎纹集于一体。 那一个个小圆孔是系线绳挂其它佩饰的。

    《双首玉龙》春秋晚期

       两首相望的玉龙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是完全对称的。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春秋流行卧蚕纹,到了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就比较流行谷纹,所谓谷纹就是像谷粒发芽的这种纹饰,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这种刻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

《谷纹璜》战国

《谷纹环》战国

《兽面谷纹璧》战国

1983年上海市青清县福泉山遗址出土

《谷纹管》战国


《交龙》战国

       战国时期的龙,有一首双身,有一身双首,也有三条龙纠结在一起,说明这时期龙的造型千姿百态,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玉杂佩的组合方式,一般来说组佩的最下端往往是一条起平衡作用的玉龙,而上部的组合会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加以不同的变化。

《玉龙》战国

长4.1cm,宽3.2cm


 《龙形饰》战国


《龙形饰》战国


《龙形饰》战国


 《双龙首璜》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双龙首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此璜玉色晶莹润白,琢工精致。龙首分张,身饰谷纹,谷粒匀称饱满。璜顶穿有一孔,龙首及中部均有单面双穿,以系组佩带。 

《绞纹觽(读xī)》战国

       觽的形状如同兽牙和兽角。在没有文字产生的上古时代,古人往往结绳记事,所以事毕后将绳子解开就需要一种工具,便是觽。觽最早用兽牙和兽角来制作,而在文字产生以后便不再需要这样解结的工具,于是便用玉制作后成为一种象征的佩饰。在古代,儿童大多佩觽,这象征此儿童已具有成年资格,逢事能够迎刃而解。


《勾连纹韘(读xiè)》 战国

      韘指的是扳指,最初是戴在大拇指上,古人射箭时用来勾弦的玉筒状物,为了保护大拇指不受伤害,是一件实用的工具。到了汉代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佩饰器,俗称鸡心佩,学名韘形玉佩,作为一种表示会射箭的象征器物。而到了清代,这种扳指就纯粹变成一种玩赏品,成为清代王公大臣上朝斗富的资本。

《三角雷纹环》战国




《绳纹环》战国


《乳钉纹璧》 战国


《龙凤纹剑璏》  战国


       带钩,从最早的史前良渚文化到战国时期,其结构已演变为钩首、钩体、钩钮,基本形制侧视为横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钮。其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玉带钩形式也更加多样了,有长条形、铲形、琵琶形等各式各样。

《龙首带钩》战国


《兽首带钩》战国

《兽面纹带钩》战国

       这件玉带钩以浮雕手法,通过丰富的层次变化,雕琢饕餮纹饰,长而卷曲的粗眉和凸起的圆瞪双眼,以及狰狞而凶狠有力的两枚獠牙,显现出一种“狞厉的美”。整器雕工生动精细,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坐人》 战国


         第四部分“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两汉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除神灵动物外,还流行云纹、乳钉纹等纹样。在社会厚葬观念的驱使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葬玉中玉晗多为蝉形,玉握则多为伏豚、雌豚简练刚劲。受神学影响,辟邪类玉器增多。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上分裂,征战频繁,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材来源亦受到限制,琢玉也逐渐走向低调,玉制品甚少。

       汉代的玉器延续了一些以前的形制,比如玉璧、玉带钩、玉觽、玉韘,还有玉具剑。

《鸭首带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这件玉带钩白玉质地,满沁褐色,抛光莹润。其钩首琢成回首鸭式样,带钩表面只简单地雕刻几条线,象征翅膀和尾翼,形象生动。

《鸟纹璧》西汉

《龙纹觽》西汉


《蟠螭纹韘》西汉



       在古代上层贵族所佩的剑上,会用玉做装饰,这种用玉来装饰的剑叫做“玉具剑”。玉具剑最早被发现于西周晚期,随后一直延续至两汉,两汉以后便不再流行。 

《玉具剑》西汉

       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璏(音zhì)和剑铋四件玉饰物组成。

《谷纹剑首》西汉

剑首是在柄的首部,呈扁圆形。

   而在剑柄和剑身之间的菱形饰玉叫剑格。

《兽面纹剑格》西汉



 在剑鞘的上部有一件长方形突出的饰玉,称之为剑璏。

《兽面云纹剑璏》西汉



 《 双螭纹剑璏》西汉


在剑鞘下端的一个梯形饰玉,被称为剑铋(音必)。

《螭纹剑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螭凤纹剑珌》 西汉


《鸟形佩》西汉

       这件鸟形佩饰与以前的玉鸟相比更具动态美,线条更流畅了,雕琢的有了一些层次,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献食人》西汉

      汉代人很讲究厚葬。此件玉献食人可能为丧葬用玉,也可能是为主人祈福延寿用的。玉人手捧类似于豆的器物,作献食状。她的发式、服饰都接近于西汉孝文帝窦太后陵从葬墓出土的陶俑。长发、垂髻、深衣等皆为典型的汉代样式。

《蝉形琀》东汉

       蝉在汉代是一种很流行的葬玉,它主要的用途是放于逝者口内,用于象征逝者再生复活,因为蝉成虫的现象是脱壳而生,古代人就认为蝉是再生复活的。古代人在逝者的九窍都要塞玉,蝉是塞在人的口部,其他的窍里也要塞玉。


《猪形握》东汉

       汉代人握玉的主要东西是握猪,称之为猪形握,二手各握一个。在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所以逝者握猪就象征财富随他而去,可以在阴间里继续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


《刚卯》东汉

       刚卯是四面刻字、中心处有贯孔的长方形柱状玉器,刻字内容主要讲述这件器物勇猛无敌,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来侵扰,当时的人将它作为一种护身符挂在身上用以避邪,天子带玉,平民带桃木。

《翁仲》东汉

    翁仲是传说中秦始皇手下的一个大将,叫阮翁仲,其勇猛无敌,匈奴人来侵犯时,见到翁仲则避而逃之。于是汉代人就把翁仲这个神话人物做成一个玉雕小像戴在身上,用来辟邪。

《翁仲》东汉

   这个翁仲非常简洁,不仅没有一丝纹饰,就连五官也省去了。虽然简单到了极致,但造型对称,显得威严庄重。

《买地券》东汉建初六年

      古代一般的买地券大都是用其他物质所作的,如竹木、铅石等等,而用玉做的仅此一件。并且这件买地券明确记载了是在建初六年某某年谁买了谁一块地,东西南北的长度,中间人以及成交以后大家去喝酒,很有意思。但是这个买地券买的是古代的葬地。 



《四灵纹胜》东汉

       其中“四灵”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有辟邪压胜,避除不详的意思。这件《四灵纹胜》中就刻有四灵,它们分别是玉器上中央上端雕的“朱雀”,下方龟蛇相交的“玄武”,外侧两边各琢刻的“青龙”和“白虎”。隔柱上还浅刻了“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篆书八字。



《蟠螭环》东汉

       蟠螭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玉器、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龙纹鲜卑头》南朝宋(公元430年)

       这是流传下来的一件珍品。它由一块和田羊脂白玉琢成,上刻一条龙,四面边框有很多孔,是用来将其缝制在衮带上的。龙身上还有些小孔,原来用于镶嵌宝石,而如今宝石已经遗失。此件玉器最为珍贵之处在于背面有46字铭文,从中可知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所制的御用之物。玉质为羊脂白,玉晶莹光润,又有铭刻,是传世品中仅见的孤品。

第五部分“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公元618年~1279年)   唐宋以后,玉器逐步朝着民间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日常生活用器与玩赏品大量兴起,风格别开生面,走兽、禽鸟、花卉、山林等题材尤为流行。唐代玉带板上的伎乐人像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两宋盛行花鸟玉饰和持花玉童,有清新的生活气息和显著的时代风尚。辽金玉器受唐宋影响,又保留了民族特色。元明清时期琢玉业规模不断扩大,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广泛,各阶层都普遍收藏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工朴素,于简素中见清丽;明代浑厚刚劲,好仿古式玉器;清代大多流于繁缛纤巧。不过,就观赏性来说,明清的玉器无疑是最佳的。

       这里展示了唐宋的一些玉带,玉带是古代官员表示品级的玉饰,根据不同的级别使用不同的玉带。唐宋时期规定三品官以上才能佩玉带,而到了明代则规定一品官以上才能佩带玉带,而一品以下的官员只能带金带和银带等,这说明玉在古代地位比金银还要珍贵。

《伎乐纹玉带銙》唐代

       《伎乐纹玉带》是由12块带板组成,其中有尾一件,方形銙十一块,另有铜质的带扣一件。玉带銙,顾名思义是以玉为原材料制作的腰带装饰品。带銙正面以压地隐起的方式雕出舞蹈、吹奏等伎乐人物。人物神态、动作皆生动传神,细部的纹样、衣褶线条爽利,气韵生动。

《伎乐纹玉带銙》


《伎乐纹玉带銙》

《吹箫伎乐纹带銙》

《吹笛伎乐纹带銙》

《吹角击鼓伎乐纹带銙》

《狮纹带銙》

《花卉形梳背》唐代

       此种梳背是嵌于梳上的装饰。唐代妇女所用梳具十分精致,质地多样,或银,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饰件。目前发现的玉梳背多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饰花叶造型奇异,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侧形叶端部回卷,是受中亚造型艺术影响的表现。


《云龙纹葵口盘》唐代

       这件白玉雕成的盘子,整体呈十二葵瓣状,浅平底。胎薄质坚,半透明。雕琢精细。是唐代玉雕器皿极珍贵的标准器。

      下面是这只盘外面拓印出来的纹饰。盘外壁浮雕双龙嬉珠图案,龙体呈飞动状。龙身外满饰如意形云纹。精心细腻的雕琢,给玉盘带来了一份华美和珍贵。

《龙形环》唐代

       这件龙纹玉璧是此期龙纹玉器中的代表之作,玉质青白,晶莹光润。扁圆形,用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一面浅浮雕团龙,其角、眼、发、嘴、须等用阴刻线琢成,满身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身有翼,腿弯曲处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火焰珠,另一面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用阴线刻成扇状。

《双凤纹牌》唐代

       这件玉牌上用透雕的方式雕琢出两只相互追逐的凤凰,那曼妙的身姿在长方形的天地里飞舞着。

《龙》唐代

       这条龙采用了圆雕的手法,立体的塑造出了翻滚的云涛,舞动的身姿,飘动的发须,让观众感受到了飞龙在天的气势。

《飞天》唐代

       由于佛教的传入,“飞天”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尽管在南北朝的壁画里已经有“飞天”形象,但在玉器中佛教这类题材的表现要到唐宋以后。唐代玉飞天,用料讲究,琢法精细,如意形云头独具唐代特色。


《飞天》宋代


《执莲童子》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持莲童子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题材,往往是一个童子拿着一朵荷花。根据文献记载,每到阴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当时的儿童都要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征着连生贵子,多子多福。这种持莲童子从宋代以后一直流传到元明清。


《云鹤纹牌饰》宋代

     《云鹤纹牌》就精心镂刻了两只仙鹤,它们昂首顾盼、展翅而飞,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龟鹤纹牌饰》宋代

       这件玉饰,仙鹤、龟衔灵芝都是祝福之意,它采用了镂刻的方法。镂雕花形玉片在宋代较流行,作品有下列特点:一、无边框,整体设计保持玉片的外形特点,呈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二、镂雕去掉的玉质面部分较小,保留部分较多,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坚固性。三、平面性较强。还采用了多层次的表现手法,使图案中的花鸟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图案布局疏密结合,艺术水平高于一般花鸟纹玉片。

《衔花孔雀》宋代

       这件玉饰主体镂雕一只孔雀。孔雀回首,口衔一花枝,拖尾,展翅,颈部曲折,翅羽饰平行排列的条状纹。此器尾部的表现采用了宋代玉雕孔雀的流行方式,即尾翎呈排列的鳞片状,片上有透雕的圆孔,花枝较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曲,造型较一般宋代玉雕花卉有新意。

       唐宋辽金的一些动物,这些动物与夏商周三代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异,夏商周三代的动物基本上都是以简化的,或以夸张的抽象手法来表现,而唐宋以后的动物则比较写实。雕刻手法中以圆雕较多。   

《鹅》唐代

       这只白鹅缩紧了脖子,竖起了羽毛。



《马》唐代

       这匹马形态可爱,眼睛灵动。虽然这种姿势在狗类中常常出现,但经过艺术加工,并不觉得虚假,而更让人感到亲切。唐代人爱马,最著名的就是昭陵六骏,因为爱马,所以将马表现成宠物的样子,在唐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狗》宋代

《鹿》宋代

      鹿在古代很常见,它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即鹿作“禄”解。如“指鹿为马”是强权的强词,“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都寓意于政治之争。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搜索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欧美国家的圣诞老人乘坐鹿车,也是借鹿来获得好运。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


       唐宋时期的动物都比夏商周三代的动物看起来更真实,雕琢也更圆润。同时还增加了不少背景装饰。

《鸟》宋代


《象》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你看这头大象在戏水呢!

 

《鱼》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即使这条鱼身上没有什么花纹,但外形和动态是多么的自然生动。

《迦陵频伽鸟—妙音鸟》辽代(公元916~1125年)

       唐宋灿烂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北方的辽金游牧民族。在辽代金代的玉器里多有佛教的内容,比如这只人首鸟身的“妙音鸟”就是佛教里会唱动人歌曲的神鸟。

《犀牛望月》金代

       一头牛回头望着云朵上的月牙,有专家经过研究,肯定了这应该是另一个典故“吴牛喘月”: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著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春水饰》金代

       所谓春水就是春季湖边打猎,主要围猎的是天鹅与大雁,打猎时,皇帝的手下会放出一种凶猛的、人工驯化后专用于狩猎天鹅的鹰,俗称叫海东青,它看到天鹅后会冲上去啄咬天鹅的脑袋,天鹅坠落在地,而皇帝的手下这时候就会上去把天鹅刺死,然后大家来分吃这个天鹅肉,这就被称之为春水。这件春水玉雕运用了巧色,所谓巧色就是在一块白玉里面有一些杂质,若按一般原则是要把杂质去掉,但由于海东青原来呈青黑色,于是工匠巧妙的用黑色的部分表现海东青的形象。在玉器里这种工艺被称之为巧色玉器。

《秋山饰炉顶》金代

      《秋山饰炉顶》则表现了秋天于山林围猎鹿虎熊等的场面,刻画了两只鹿正在悠闲的饮水、回顾张望的情景,表现狩猎前一瞬间的情景。而选材也是运用了玉黄色的表皮来表现秋天树叶发黄的情景,所以也是一种巧色玉。

《葡萄纹饰》金代

      同样也是运用了玉表面的黄色表皮来做成一件巧雕,表现葡萄成熟以后以及枝叶发黄的情景,十分传神。  

第六部分“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公元1271年~1911年)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玉器社会化程度和琢制业规模不断加深和扩大。皇家贵族用玉范围甚广,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此前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普遍,富商、文人等各阶层都尚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工善深雕技术;明代则粗狼刚质,有“粗大明”之称;清代大多流于繁缛纤巧,其中以乾隆玉器为古代玉器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


       元代是一个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元代的玉器,注重气势,富有层次感,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具有古典艺术的成熟之美。

《莲鹭纹炉顶》元(公元1271年~1368年)

       玉炉顶就是香炉盖上的一个顶子。这个炉顶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制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莲鹭纹饰》元

       荷花即是莲花,取其谐音“连”。鹭鸟一般只雕刻一只,亦取谐音“一路”。合起来的寓意是“一路连科”,表示科举应试连捷,接连取得好成绩。

《乌龟吐云玛瑙带饰》元

       这件黄褐色玉皮上凸雕了一只金龟,它口吐灵芝状祥云。在中国传统纹饰中,龟、灵芝都是长寿的象征。


《鱼》元

       蒙古人不仅在马背上擅长打仗,就连雕刻的鱼都是那么具有争斗性。


       这个橱窗中展示了一些元明清的带钩、带扣。带扣和带钩的作用相同,是用两块对称的玉互相勾结而成,这种带扣从元代后开始流行。橱窗中还放有一些小的方牌,这些方牌现在称之为子冈牌,传说是明代玉匠陆子冈所发明,所以称之为子冈牌。

《龙首螭纹带钩》元

       元代玉带钩钩体基本为琵琶形,往往钩首为龙首,而在钩腹上面先是浮雕继而发展到圆雕手法琢出螭龙形象,钩首的龙头与钩腹的螭相对而望,龙首大,螭体小,即常说的“苍龙教子”、“望子成龙”。


《龙首螭纹带扣》明

       明代玉带扣上的龙纹特点是,螭龙镂空雕刻使螭龙足肢离地站在钩腹上不同,螭龙身平行,头俯视前方。

《双螭纹带环》 元


《牵牛花》 元 


《张骞乘槎纹带扣》清

1967年上海市共和新路出土

       这件白玉带扣,材质极佳。这件带扣外形是椭圆形的,上面不仅仅镂空雕刻传统的龙首螭纹。而是生动的刻画了“张骞乘槎”的故事:张骞因为出使西域,建立殊功,以致后人对他予以神化。传说武帝派张骞去寻黄河源头,张骞乘槎(木筏)溯水而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带,到达一座人烟稠密的集镇,男耕女织,秩序井然。他走进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主人正在织布,其丈夫牵牛饮水。张骞很诧异,向他们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呢?”男主人指着牛正饮的河流说:“这是天河。”女主人把支撑织机的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后,被见多识广的东方朔认出,说这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填石。后来,“张骞乘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出使远行。

       玉带上面除了带钩、带扣外,还有更为丰富的玉带板,就是玉带上的一些装饰。由于明代商贸的飞速发展,玉器的发展也比元朝更加发达。在图案方面更加注重福瑞吉祥的题材。

《双鹦鹉纹饰》明


《云鹤连珠纹饰》明代

       明代笃信道教的皇帝有好几个,所以在这以后明清两代关于仙、道的题材纹饰很多。


《天鹅连珠纹饰》明

《鹿纹带銙》明

       画面上的喜鹊是喜上枝头的意思,猴子和鹿的谐音是侯和禄的意思。 

局部


《鹿纹饰》明代

       同样题材的内容,但外形变成了圆形,而且还增加了四边的花饰,更显得丰富多彩了。

《鱼龙饰》  明  


《春水饰》明代

       此玉饰通体润泽无瑕。整体为椭圆形,正面微呈弧凸,以多层镂空透雕和阴刻纹线结合琢成,图案为一只硕大笨拙的雁鸟躲藏在荷花丛中,一只体态矫健的“海东青”由上而下向大雁俯冲,作追逐猎捕之状,两鸟体量小与大,姿态巧与拙,动作追与躲的对比,使画面极富戏剧性。

《螭纹方牌》明

1966年上海市宝山县顾村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出土

       方牌两面分别雕刻着两只蟠螭,做工细致,玉质上乘。

 《龙纹带饰》元

       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犷,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活灵活现,颇具动感。

《龙纹铊尾》明(公元1368~1644年)顾丽江先生捐赠

       明清的玉带板,上面琢刻的龙纹和唐代以前的龙纹已完全不同。唐宋以后的龙纹我们一般就叫成熟期的龙纹。玉器的选材一般都是采用和田玉。和田玉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就成为中国古玉材质里面的主流,汉代以前还有很多的地方玉,但在汉代以后地方玉就相对很少。


《团龙纹带饰》明

1994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这条玉质团龙镶嵌在铜鎏金带扣内。降龙造型,龙身以阴刻线作脊柱,腹甲细如绳索。通体光滑圆润。用以衬托的云纹细若草茎,已失去祥云托龙的神韵。此件可看出明代的玉雕龙纹,在形式上还有一种仿古的痕迹,形似宋而实为明。

《龙穿牡丹带饰》明

1994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明代的玉带板多采用“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雕琢,先剔地留出主体纹案,再对上下两层进行线刻、打洼、镂空,其下层图案多为繁密的锦地纹、蔓草纹或卷云纹,底纹与上层主题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透视感。

《人物纹桃式杯》明

       这只杯子是用青玉雕琢而成的,在局部有花黑点及黄褐色沁斑。整个杯子是桃子形状,用镂雕的方式雕出了枝叶形的柄,并有部分枝叶绕于杯身。这样的杯子既好看又很实用。


《发冠》明

       这个发冠外观近似长方体,上部稍拱,突出七梁,两侧作卷云状,其下各钻一穿孔用于插玉簪来固定发冠。


《寿比南山簪》明

       明代玉簪一般为圆锥形,少数为方形簪首,此簪首就是少数的方形簪首,簪首立体镂雕双狮戏球,簪体呈细棒状,上面浮雕纹饰,并刻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


《花鸟纹簪饰》明 

   这个簪首呈扁平状,上面密密麻麻的镂刻着吉祥的花鸟。

《青白玉三童像》明

1993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这座人物玉雕是三个孩童,主体为女童,一稍大男童随左,另一幼童骑于女童肩上,似为姐弟。合像设计巧妙,造型逼真,作品写实,是目前所见传世实物中艺术性最强、刻工艺最精致的一件明代早期遗物。从服饰看,这种肚带、围裙和灯笼裤式是苏松地区民间通常装束,由此推论该器为当地玉工所作之品。


《卧童》明

1993年上海市打浦桥明墓出土

       这个童子呈现出横卧的姿态,他一手伸出,另一手托住后脑勺,两脚交叉叠在一起,一副调皮天真的孩童模样。


《白玉刘海戏蟾佩》明中晚期

1969年上海市陆家嘴明陆深墓出土

       该玉佩高只有3.8厘米,玉雕形象生动。头顶披发,与额头一样平,民间称该发式为留(刘)海式。玉人的眼睛用阳文弧线合成眼睑,鼻子稍微凸起,呈契型,口角微微翘起,略带微笑。他身穿袖袍,扬袖露右臂,上有鸟状物。右腿膝盖处伏有三足蟾(金蟾),头向上,与玉人对视,作嬉耍状。玉人后脑贯有牛鼻孔,可系绶佩。

《灵芝童子》明

1993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该玉器以灵芝云纹作层层相叠状,顶端跪坐一童子。以灵芝和善财童子合为题材的玉雕作品是民间谚语物化的表现。



《渔翁》清 

       清代玉人身体比例与实际相比,亦为头大身短,但身体较明代稍长,体态匀称;发丝细密,条缕清晰;前额与鼻梁直线连接,五官竭力写真,除两耳较简单外,眉弓、颧骨、人中线、双唇、嘴角,甚至酒窝都一一加以表现,还往往刻画出面部的表情;衣纹疏密有致,起伏凹凸,富于立体感。 

《仕女》清

       仕女往往以洁白纯净的白玉雕刻,使其更适合女性肌肤的表现。清代仕女多鹅蛋脸、柳叶眉、凤眼、樱桃嘴、溜肩、细腰,姿态袅娜,或宽衣大袖,或紧身窄袖,长裙曳地,与清代艺术中流行的美女审美特征相符。


《兽面蕉叶纹耳杯》明

       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仿制青铜器的热潮,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很多仿制青铜器的玉器。但风格不尽相同,明代浑厚刚劲,工艺比较粗犷,我们俗称为“粗大明”。清代制作得非常细腻,纹饰非常繁缛。

《乳丁兽面纹觯(zhi)》明

      明代刀法刚直,大刀阔斧,棱角分明,线条简练、粗犷、随意,粗细不均,断断续续,二线对接处常常超出或断开,结构分界处往往采用宽粗的深重刀法,不太注重细节处理,颇有绘画中的写意意味。

《乳丁纹龙耳簋》明

      有些平面底子起伏不平,钻孔和拉丝有时会留下遗痕。抛光较强,犹如玻璃光。玉料基本是新疆昆仑山一带和田玉为代表的软玉。以青白玉为主,青玉、白玉次之,质佳者较少,多有绺裂、杂质,应与当时玉材来源不易有关。

《牺尊》清

      因为乾隆时期平定新疆地区,大量优质玉进贡到内陆,一般玉质好,块头大的玉雕基本都是乾隆朝的,到了嘉庆朝,就停止了玉石的进贡。这件《牺尊》通体洁白无瑕,是模仿青铜牺尊样式而制造的。在康雍乾三朝,无论是书画还是陶瓷玉器都有一股摹古之风。


《人物山水纹香筒》清

       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玉器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遗存的作品之多、应用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香筒是明清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器,也是一种实用器,在香筒中可以插线香,把线香点燃后,香气就会透过镂空处袅袅散发出来,用以清新室内空气。

《缠枝花卉纹盖炉》清

       盖炉里面可以放入香料,或者放一些鲜花,让香气透过镂空散发出来,实用和装饰兼具。这件盖炉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造型新颖,制作精巧,纹饰细密,雕工精到。从镂空的缠枝莲花的器壁里,似乎有阵阵花香随风飘绕而来。

《九老图笔筒》清

       这件笔筒玉质碧绿诱人,深浮雕琢制,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山石、松柏、祥云交叠出现,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体颇富装饰性。

《莲式水㿻》清

       这件水盂是比较独特的,以莲蓬为盂形,周围绕以莲枝、莲叶,又见水鹭回首展翅,生动自然,如同荷塘美景的真实写照。以镂雕的莲荷、鹭鸶作为装饰附加在水盂的外壁,更有玲珑剔透之感。在古代这是一种吉祥图案,预祝科举时一路连科。 


《鹌鹑形盒》清

       这两个盒子是用洁白无瑕的玉料雕成了卧形鹌鹑式。身上琢长短不一的翎毛,身内掏空为空膛,翅下有一周子母式盒口,可开启,外侧巧借羽毛状呈锯齿形。鹌鹑是宫廷常用的图案和器物造型,寓平安之意。

《嵌宝八角盒》清乾隆

       这件《嵌宝八角盒》就是一件具有西域风格的玉器,在玉器上镶嵌宝石这种做法在传统玉器上相当少见。在乾隆时期,有个地方叫痕都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流行一种镶嵌宝石的玉器,传入中国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命令中国工匠大量的仿制。这件八角盘上用金丝镶嵌了轮廓,里面又镶嵌了红宝石和绿宝石,这是一种伊斯兰的风格,而在这个盘子的底部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说明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周边还刻有“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的字样。


《三羊》清

      “三羊开泰”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玉器题材,是工艺品中较为常见的。这三只羊形象生动,玉质光润,抛光细腻。大吉大利的题材,加上精美的制作工艺,使整个作品魅力四射。

《三螭纹觚》清乾隆

       这件觚所采用的是一块和田的黄玉,黄玉在和田玉中十分珍贵,也很少见。但清代宫廷玉器里有不少都是用黄玉制作,来象征皇家的尊贵,花觚当中浮雕了三只蟠螭,螭是龙的一种,传说龙生九子,是龙的九子之一。螭在汉代以后就和龙纹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之一,螭谐音喜,象征吉祥。在觚的底部有“乾隆年制”款,说明它是从清宫里流出来的,当时也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御用物,所以非常难得。

《山水人物山子》清

       山水人物的玉山,这种玉山我们俗称山子,是清代比较流行的一种玉雕品种。以立体雕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实属精妙绝伦的设想。玉雕山子以扬州工匠所雕琢的作品最为有名,清代宫廷内府陈设所用之玉雕山子多是由扬州所琢制。


       玉材:中国玉器的主要材质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根据不同的产况分为山料和籽料,所谓山料就是原生矿,籽料就是风化后滚落到河床里的一种次生料。籽料古称子玉,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冲刷后,将杂质去除,留下最为精华的部分,从质量上来说,比山料的品质要高很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籽料是主要的原材料,而到了清代以后开始大量开采山料。汉代以后主要是以和田玉为主,其实和田玉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就有一部分进入了中原,至少在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里就发现不少和田玉的作品,但它成为主流是在汉代以后。除了和田玉以外,中国古代还使用了岫玉、南阳、蓝田玉等等的一些地方玉。但经过古代人长期的鉴别和挑选之后,最终是以和田玉作为用玉的主流,因为它的品质是所有玉石里最好的。中国玉器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和它玉材本身的品质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青玉》(子玉)   青玉是软玉中数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其物质成分跟白玉相同或相近,成因与白玉一样,都属于接触变质成因形成,只因含微量元素铁而呈现出差异。青玉的佩戴与保养时应避免与硬物碰撞、经常佩戴并时时摩挲。


《白玉》(子玉)   白玉矿物名称软玉,又称“中国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在自然界中,白玉颜色美观,质地细腻,有一定的透明度,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可以进行雕琢成装饰品,可以有一种或者多种矿物质组成的集合体。一件精美的玉器,除了滋润细腻的玉石所带给人的温润美感之外,人工的雕琢美、造型美以及好的主题内容,对一件玉器的价值都有很大的影响。


      《羊脂白玉》子玉   羊脂白玉又称“白玉”、“羊脂玉”,顾名思义就是好似羊脂(俗称羊油)一样的玉石。古传“白璧无瑕”即指白玉,羊脂白玉属于白玉中的最好的品种,韧性和耐磨性却是玉石中最强的。羊脂白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在古代,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考古事实已经证实,很多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玺是专用白玉玉料。很多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的珍品中,莫不把白玉玉料雕琢而成的历代文物奉为“国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渚文化璀璨的瑰宝——高古玉
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2
清代龙凤首形玉璜
南京博物院——良渚文化玉器
海上文明历程的实物见证——上海地区出土的古代玉器
小小区级博物馆,玉器却大有来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