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州博物馆(上)

       贵州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106.29亩,建筑面积47397平方米,其中各类型展厅共7个,使用面积近9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30日开馆。

       整体建筑设计由菱形板块组团构成,采用鱼腮式外墙构造,表皮可行使生态呼吸功能,而且外墙中嵌入了LED光电二极管灯,外皮可实现灯光效果的变幻和控制,试图体现出“菱石虽小,内蕴贵州文化千山千岛”、“织锦龙纹,解码夜郎人群遗传基因”等多元一体理念。


       贵州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以“多彩贵州”为主题,包括:“民族贵州”、“古生物王国”和“历史贵州”三部分。另外,正在办“法兰西的雄鹰”和“银宴-不问东西”。


序厅

前言


       十八个世居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和汉族)穿着自己的服饰逐个闪现在大屏幕上,分别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向来到展馆的游客们说:贵州欢迎你!


环形照片墙介绍十八个世居民族。








畲族


侗族

毛南族

土家族

满族

彝族

蒙古族

仫佬族

仡佬族

水族

羌族

瑶族

壮族

布依族

白族

苗族

回族

汉族

第一部分  民族贵州

       展现了贵州十八个世居民族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风貌,包括建筑文化、手工技艺、服饰文化、礼俗节庆等。


共同家园


黔山秀水

28米宽的环形巨幕将对贵州民族文化、风情进行多媒体展示。




土木风华


一组照片

兴义市万峰林中的纳灰布依寨


雷山县大塘镇桥苗寨

黔东南苗寨吊脚楼

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民居

榨糖机


以牛为动力的木质榨糖机


建在水中的干栏式结构的粮仓


干栏式建筑


建筑内部

       小木屋内的一桌一椅一农具,都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在诉说着他们独特的故事!








风雨桥


百工技艺


制陶








泥哨




竹编工艺


竹编鸟笼


髹饰技艺

       用漆漆物,谓“髹”。在贵州,漆器以大方所产最为著名。














传统造纸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通过自动扶梯与电梯进入二层楼。



       这里可称之为贵州各地除了汉族之外的各主要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头饰的一个集大成展示之地,尤其是苗族的银饰制品全身上下装饰完成时的那个银光闪闪的情景足以让人有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我要为这些各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精湛服装服饰技艺点赞。因为它永远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永不消失的精神与物质宝藏。



雪银络首

花髻缀首

发型是民族重要的外显标志之一。



锦绣约发

    贵州少数民族几乎都有包饰的习惯,形似帽子,是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七彩霓裳

      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文化瑰宝。



























特别注意到男式服装

黑估乡苗族菱形花块男长衫

       这件白色麻布长衫,1958年征集于威宁县黑土河黑姑乡,长130CM、肩袖长107CM、腰宽70CM,用两幅麻布从背部拼合,至胸腹处稍加缝合,再缝上袖子,加上花披肩即成。袖子上镶有和披肩相似的花纹。花块均用黑、红毛线织成菱形和梯田式的图案。该图案中的山水、田园代表苗族迁徙前的居住环境,记录了苗族曾经的家园风光。穿着这种服装时,衣背处配穿方形背牌,背牌代表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城镇,白色背牌镶有花边,并垂吊五咎长花带。这一支系苗族的男女衣服均用此种花纹,男女披肩相同,只是男衣长,下配裤装,女衣短,下配裙装。

苗族竹制上衣

       这件竹制上衣来源于松桃县。上衣为对襟式,无领无钮,由白布包边。整件衣服由竹枝段串连制成。每段竹枝长不过1厘米,细如缝衣针。制作时将细小中空的竹段用线穿起来,制作成镂空竹制衣服。由于竹节细小,经过线穿的每个结合点犹如可活动的关节,所以穿着起来时衣服可以随体成型,舒适而不会刺及皮肤。

       这件竹制上衣是贵州博物馆此类服装的惟一收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纺织技艺

银饰工艺

银匠

各种银饰

印染技艺

苗族石榴纹蜡染垫单

       这块苗族蜡染垫单于1958年从贵州安顺市郊黑石头寨征集而来。垫单长180CM,宽172CM,棉布质地,由两幅布拼接而成。垫单的图案精美,由里向外,最中间的四方格内有四瓣八芒花,第二个方格与最中间方格相交错,所形成的四个三角形内各有鱼1双、蝴蝶1只和刺藜花1朵,最外层方格与第二方格之间散布着几簇四瓣石榴花。花纹图案变化多样,蜡画线条均匀。蜡染垫单是大型手工艺作品,较为少见。安顺蜡染久负盛名,本件藏品为黑石头寨蜡染能手王素芬的精心之作。 

枫塘イ革家蜡画头帕

       这是一件イ革家蜡画头帕,1958年征集于黄平。

       该蜡画头帕呈方形,长34.7CM,宽31CM,以白棉布为底,用蜂蜡画满纹饰,呈金黄色调,尚未染色,是蜡染花帕的前期制品。图案纹饰以方形和条形为主,这些方形和条形图案将蜡画分割成几个不规则板块,每个板块分别填满了蕨菜纹和漩涡纹图案。

       这件蜡画头帕是几何纹和蕨菜纹有机结合的典范作品。蜡画细密、工整,图案对称、饱满,给人以满而不累、密而不板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及研究价值。


刺绣技艺

施洞苗族刺绣“谷种来源”图袖片

       该袖片一对两张,长48CM,宽31CM,征集于台江县,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袖片以染青布为底,用红色破析丝线平绣“谷种来源”图案。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图案为人撑伞骑在飞鸟背上,上部分两张袖片纹饰略有区别,一张是人骑神鸟,另一张为神鸟衔人,花朵的花蕊均绣成人面。

苗族破线绣“姜央灵鸟” 图袖片

       该袖片用破析的红色丝线平绣“姜央灵鸟”图案,用白色破析丝线绣成人脸和动物眼睛,以染青布为底,袖片长47CM,宽41CM,征集于台江县,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反映了苗族传说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苗族破线绣“蝴蝶妈妈”袖片

       该袖片长43CM,宽29CM,以破线绣工艺制作而成。征集于台江县,这种袖片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袖片以染青布为底,用红色破线的丝线单绣图案,用白色破线的丝线绣成人头和动物眼睛。

       从刺绣图案表达的内容来看,这对袖片表现的是苗族的传统文化。据苗族古歌,枫树妈妈倒下后从树心中生出了蝴蝶妈妈(妹榜妹留),从树梢生出了鹡宇鸟。蝴蝶妈妈与水泡游方恋爱之后,产下了十二个蛋,由鹡宇鸟孵化出苗族人民的祖先姜央和牛、狮子、蜈蚣等十二兄弟。枫树、蝴蝶妈妈、鹡宇鸟三者在苗族传说中是人类共同的祖先,因此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三者具有崇高的地位。

       该袖片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及“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也反映了苗族朴素的“万物同源”的思想。

苗族刺绣凤蝶纹衣绣片

       棉布制品,长58.2CM,宽40.9CM,1930年前后制作,1953年征集于台江施洞。

       这件衣袖片主要工艺是平绣,由一幅4段式的主图案和1条肩绣图案组成。主图案上段中间绣鱼蝶纹,上下配挑花和彩色棱折细条拼叠装饰边;下段3条中,上下两条主纹为双凤戏蝶,较对称,蝴蝶纹周围有锁绣勾边,中间的绣花条含挑花和刺绣两种工艺,纹饰为各种小动物。袖片图案以深蓝色调为主,为老年人所用。

       这件衣绣片绚丽夺目,工艺精堪,纹饰精美,是台江地区苗族刺绣工艺水平的代表作之一。


台江苗族皱绣双凤双麒麟蟠龙纹袖片

       台江苗族女衣的刺绣尤其以双袖上的一对刺绣最有代表性。该袖片一对两块,征集于台江县,辫绣工艺制作。辫绣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出现。该袖片以红色绸缎为底,周边挑花,镶齿瓣纹压金箔,主体纹饰用兰、绿、紫、粉、黑等色丝线分别十根左右编成小辫,然后将小辫按构形需要均匀地结籽皱起来,由外向里铺钉在布面上,组成浮雕般的双凤麒麟盘龙图案,其间用小亮片点缀显得艳丽雅致而厚重,是20世纪50年代皱绣中的精品。

       袖片工艺和纹样属巴拉河流域苗族服饰类型。构图表现为:整个布局对称中又有突破。中部是一条盘曲呈太阳状的龙,龙身上有似蕨类植物的纹饰,其间点缀一铜钱图案。盘龙的正上方是一只展翅的蝴蝶,蝴蝶两边上角为一对对称的朝阳凤凰,凤凰下面是两只尾巴为花草造型的引颈麒麟。


苗族破线绣“鹡宇孵蛋”袖片

       袖片长38.5CM,宽34CM,产地台江县,制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袖片以染青布为底,用红色丝线绣“鹡宇孵蛋”图,采用了破线绣工艺,将一根丝线破成四根以上,使丝线变得更细。这种工艺绣出来的刺绣图案平整光滑,细腻柔美。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刺绣,上衣双袖上的一对绣片最有代表性。该袖片以苗族古歌中的“鹡宇孵蛋”的传说为题材,属传统图案题材的范畴。该袖片图案分为上中下三组,共六只鹡宇鸟,以中间一组为主体。





纷彩民俗

敬畏之礼

铜鼓

       铜鼓从铜釜演化而来,原本是炊煮器皿,由于敲奏,兼具有乐器功能。于是渐渐从炊具分化而来,成为独立乐器。铜鼓独特的形体构造,赋予它与众不同的储存、共鸣、传声的功能,敲击时能发出金属般的音响,具有打击乐器的功能,能演奏特有的铜鼓音乐。因其声穿透力强、响度大、传声远,还适用于指挥军阵。在各族的祭祀活动时,人们常常以铜鼓伴歌舞,而舞乐与祈年禳灾等宗教活动密不可分。也许是鼓声的频率刺激了歌舞者的神经,产生某种兴奋感甚至狂热感,当时的人们于是相信铜鼓蕴含着神奇的力量,于是对其加以神话,铜鼓被奉为神器。由于铜鼓所具有的乐器和神器的社会功能,铜鼓逐渐成为重器。“国之大事,在祭与戎”,主持祭祀活动和指挥军阵的应是民族或者部族的首领。因而,铜鼓成为了身份、权力、财富的象征。

       铜鼓系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而成,制作工艺考究。铜鼓有鼓面和鼓身,鼓身又称胴,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腰间铸鼓耳、下段是足。鼓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翔鹭纹、十二生肖、钱纹、竞渡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不同的年代、地区和民族铸造的铜鼓是有差异的,其差异具体表现在鼓面的大小、鼓身的形状、纹饰和题材等方面。铜鼓按不同时代、型制和纹饰,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歌舞之乡

      贵州的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还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土家族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民族戏曲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民间戏剧

苗族的龙舟节





第二部分  “古生物王国”

       将贵州史前海洋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窥见生命的爆发及演化过程。


     “古生物王国”分为六个部分,其中包括贵州的古生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关岭生物群、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从距今6.35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到258万年前的第四纪均有化石记录。

贵州的古生物化石


从浩瀚的海洋到云贵高原


生命历史的记录-化石

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

云贵高原地质的变迁

贵州主要化石生物群的地理分布

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是贵州最引人瞩目的化石群瓮安生物群

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

瓮安生物群

      瓮安生物群是发育于贵州省瓮安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的一个多门类、种属丰富、类型多样、保存完美的晚前寒武纪化石生物群。主要由立体保存的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后生动物胚胎等多种化石组成。其中的动物胚胎化石作为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记录,为研究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材料,受到全球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江口庙河型生物群

       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江口宏体碳质压膜生物化石保存好,丰(满)度和分异(辨识)度高,为晚震旦世陡山沱晚期生物首次大辐射及生物演化、岩相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地球早期生物演化环节内容更加丰富,演化窗口更为宽大。










牛蹄塘生物群

      遵义牛蹄塘生物群,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松林镇的中南村,1998年起在中南村牛蹄塘村民组挖掘出大量的海绵、大型双壳节肢动物、藻类、半索动物化石及其它多门类的动物化石。早于全球列位最前的波兰生物群数十万年。这些发现对古地质古生物的发生、分布、辐射、演化、灭绝和生命大爆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信息和证据,对研究早期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杷榔动物群

       杷榔动物群在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与辣子寨交界的报谷山上发现。目前已发现8个不同门类的50多属化石组成。以节肢动物和始海百合类化石为特征。是牛蹄塘生物群与凯里生物群之间生物演化的重要环节。











凯里生物群

       凯里生物群位于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时间属中寒武世早期,距今5.2亿年的海洋生物。凯里生物群包括11大门类、120多属动物化石。凯里生物群发现娜罗虫、微网虫、奇虾虫、古蝠虫、奥托也虫、非三叶虫等和节肢动物、水母状动物、棘皮动物和软躯体化石等,而微网虫、奇虾类等均为首次发现。凯里生物群由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等在1982年11月发现。凯里生物群的年代居于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之间,构成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在生物演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生命起源与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厅局部


盘县生物群

       中三叠世安尼期,来自六盘水市盘县(今盘州市)新民乡。

东方恐龙头


新民龙


盘县混鱼龙


楯齿龙


乌蒙龙


黔大头龙


混型黔鳄

兴义生物群

       分布于贵州省兴义、安龙等地,化石产自法郎组竹杆坡段,在云南富源也有较多出现。兴义生物群中已知的爬行动物以“胡氏贵州龙”为主,包括幻龙、欧龙、碷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并伴生大量鱼类及菊石、双壳类、腕足类、虾、海百合、牙形石等多门类动物化石。

以下均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发现于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

中国赑屃龙


胡氏贵州龙

       化石产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镇绿荫村附近的中三叠统海相地层,距今约2亿多年。标本出露于浅灰色的薄层泥质灰岩中,显露形态为保存较完整的龙体背视。躯体呈“S”型保存,头颈弯曲向体右,尾弯曲向体左,身体的各部位特征清晰可辨。标本体长166毫米,头长16毫米,颈长47毫米,躯干长42毫米,尾长61毫米。贵州龙是一类营两栖生活的水生古爬行动物,在古生物分类中属爬行动物纲、双孔亚纲、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贵州龙属。

胡氏贵州龙复原图

杨氏幻龙

杨氏幻龙复原图

以下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发现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

康氏雕甲龟龙


康氏雕甲龟龙复原图

李氏云贵龙

李氏云贵龙复原图

空棘鱼


长颈龙


空棘鱼


富源巨胫龙


富源巨胫龙复原图

关岭生物群

      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乡,形成于距今约2.2亿年的晚三叠纪时期,完好保存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珍稀生物群。对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研究古海洋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氏创孔海百合

       化石产自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境内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地层中,属海相沉积。距今约2.2亿年。标本出露于灰黑色的薄层泥质灰岩中,保存较完整,萼部特征明显。海百合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是一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分类中属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创孔海百合属有柄海百合类,身体分为根、茎(柄)、冠三部分,冠由萼、腕以及羽枝组成。营固着滤食生活,以往普遍认为其固着于海底生活,但关岭发现的化石显示,它们常附着于漂浮的植物茎干上,营假浮游生活方式,身体倒垂于浮木下,在水中漂浮捕食。

以下均为晚三叠世卡尼期,发现于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

萨斯特鱼龙

       化石产自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境内上三叠纪地层,距今约2.2亿年。标本保存完整,体型较大;具有长的吻部,约占头部的2/3;牙齿尖锐;四肢修长。

       萨斯特鱼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鱼龙类,体长可达7米以上。鱼雷般的流线型体型使其成为游泳高手;独特的大眼睛让其视力发达,可以在昏暗的水中捕食猎物。鱼龙是最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分布较广,20世纪中叶在我国的贵州、安徽及西藏自治区均有发现这类化石,但标本都非常残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贵州发现大量保存完美的鱼龙类骨架化石,这些保存完整的鱼龙化石为该类动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新铺中国豆齿龙

       是中国的第一个楯齿龙类,化石发现于贵州关岭。中国豆齿龙是一种小型的豆齿龙类,这种豆齿龙的背甲较宽,由数十枚多边形的小骨板组成,身体腹面没有腹甲。新铺中国豆齿龙有一条很长的尾巴,上面同样覆盖着甲片。

多板砾甲龟龙

半甲齿龟

周氏黔鱼龙

周氏黔鱼龙复原图

孙氏新铺龙


黄果树安顺龙

活化石“拉蒂迈鱼”





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东方剑齿象  更新世中、晚期,六盘水市钟山区

华南巨貘  更新世中、晚期,贵阳市


大熊猫  更新世中、晚期,遵义市潭县

熊  更新世 威宁县草海镇


大额牛  更新世中、晚期,毕节市大方县


马  更新世 威宁县草海镇



中国犀   更新世中、晚期,毕节市大方县




















第三部分   历史贵州

    “历史贵州”展示了自人类出现以来的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贵州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包括探访观音洞、夜郎寻踪、建省之路、文教兴延和黔山红迹五个部分。

探访观音洞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和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安龙观音洞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贵州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展柜局部

黔西观音洞遗址

安龙观音洞遗址

古人类头骨

安龙观音洞人牙化石

       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桐梓岩灰洞遗址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西北25公里的九坝乡白盐井村境内,是一个发育于二迭纪厚层灰岩的喀斯特溶洞。岩灰洞系贵州第一个找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所发现的烧骨样本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用火证据,岩灰洞动物群对华南第四纪古生物地层研究有重要性。

夜郎寻踪

从小就知道“夜郎自大”。


夜郎文化的背景


众多的遗址群

众多的遗址群出土的文物。










夜郎遗踪

夜郎遗址以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最为重要。


史书上关于“夜郎最大”的记载

赫章可乐遗址

西汉  立虎铜虎  赫章可乐出土

       大铜釜肩腹部装饰一对圆雕立虎,立虎昂首扬尾,呲牙长啸,十分威武。


套头葬




套头葬

       在死者头顶套一件大型金属容器。少数墓葬在足部亦套一件铜釜。



铺首铜釜


西汉立耳铜釜  赫章可乐遗址出土



西汉石寨山型铜鼓 1957年赫章辅处出土。

通高24.5厘米,面径45.5厘米,腰径40.3厘米,足径48.8厘米,重10.8公斤。

    器形如座墩,内空,鼓面略小于胴部。束腰,有对称带状扁耳两对。足外撇,近沿内收。通体纹饰,鼓面中心为九出光芒,芒间饰四重圈点三角纹,共八晕,其中四晕是主晕,鹭鸟六只。一、三、五晕饰锯齿纹;二、六晕饰带尾圈点纹;七、八晕为线条。胴部有龙舟四只,用圈点纹、锯齿纹组合成图案,俱作竞渡状。腰部有牛四头,锯齿纹图案。根据形制和纹饰内容,属云南石寨山型。











       自上而下由右及左分别是:铜手镯;宽边铜手镯;铜手镯;宽边铜手镯;铜手镯;铜手镯;管耳铜铃;海贝;铜削;铜带钩;狮形带钩;牛头形铜带钩;鸟形带钩;鱼形铜带钩;

西汉铜柄铁剑 1978年赫章可乐汉墓出土。

全长58.5厘米,茎长11.5厘米。

       剑身铁质,狭长起脊,横断面呈菱形,两面刃,有锋。剑茎铜质,弧形牌饰茎首,饰镂空卷云纹、涡纹、弧线纹等;茎中段有孔一,饰突棱两道,四周遍布绳纹;突棱两端装饰云雷纹、连续三角纹。具有地方特点,与周边地区出土的滇式、巴蜀式、中原式等剑有明显区别,对研究夜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西汉 蛇头形茎首无格铜剑 1978年威宁中水汉墓出土。

通长38厘米,其中茎长11.4厘米、身长24厘米,刃最宽4.5厘米

       剑身与剑茎连接成斜肩状,茎空心扁圆,中部微束,茎首似蛇头,茎上镂空装饰对称三角形8个。无格,剑身起脊不明显,双刃平直,刃口锋利,为典型的“滇式剑”风格。

战国兽面纹铜戈 1980年威宁中水征集。

通长23厘米,内长8.5厘米,阑宽9.3厘米。

       无胡,直援。阑与援呈弧线等腰三角形,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援身中部隆起为脊,脊后部一圆形穿,左右饰对称乳突。长方内,阑处有一长方形穿,后面为变形饕餮纹,内末端连弧凹进呈“M”形。

贵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

       出自贵州兴义万屯汉墓,全长112厘米,马由首、尾、颈、足、躯、耳等11段装配,整辆车由大约300个零部件组成。除双耳外,其余9段钧用砂模空心浇铸,铜壳菲薄,铸技高超,马的神态逼真,昂首翘尾,鬃毛平整,竖耳咧嘴作嘶鸣状,十分矫健。车属双曲辕车,双轮十二幅。这件铜车马是一件明器。“但处处仿照真车马制,从大的结构到细枝末节,除尺寸为真车的三分之一外,均与真车马无异。制作精细,工艺精湛,如铜车马的车棚厚度仅1毫米,轻柔如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汉墓中的车马里最精美完整的一个,这对了解汉代车制、冶炼工艺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姑娘请留步,人类学大叔想看看你的花衣裳
美不胜收的贵州苗族蜡染艺术品(多图)「贵州民间传统艺术文集」
浅论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
【服饰文化】几何图案之美
明-麻江型禽兽纹铜鼓
【暑期游学营】苗岭之巅!一起来一场跨越亿万年的生命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