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环游杭州西湖(五)南屏晚钟、雷峰塔、柳浪闻莺

净慈寺座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这里峰峦耸秀,怪石玲珑,松柏翠绿,山色空濛,古刹名山相互映辉。净慈寺“湿红映地,飞翠侵霄”,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寺之最。净慈寺与余杭径山万寿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评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五山之列。因为寺内钟声宏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净慈寺山门,亦称金刚殿,一般情况下是不开的,香客必须从侧门进院,然后从后门出入金刚殿。净慈寺山门上的匾额是竖着的,这与一般寺庙有所不同。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凡是山门挂竖额的寺院都与皇帝有一定关系。净寺门额上正是大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时为净寺所题的“敕建净慈禅寺”。两侧有石狮。阶梯上有游龙石雕,皇权的象征。

山门外广场东西两侧,设有御碑亭二座。东侧御碑亭为一座六角攒尖顶石柱亭,飞檐翘角,造型优雅。亭内有御碑,亭柱外侧有二楹联,描绘了“南屏晚钟”的胜景:“塔影园明清净地,钟声响彻夕阳天。”以及“平湖印月开宗镜,远树来风度晚钟。”

正反两面均刻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玄烨南巡时手书“南屏晚钟”。净慈寺背靠南屏山,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

西侧御碑亭为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攒尖顶木亭。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为“西湖十景”各题诗一首。御碑亭内树立的正是乾隆为“南屏晚钟”的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

背面。“月色罘罳(fu si) 清映屏,南风岂得夜钟声。时巡展义真由旧,政化无烦在率更。”

侧面。乾隆二十二年,弘历再题:湖山四面画为屏,合有钟声警众声。唐宋至今诸物改,霜天惟此未曾更。

侧面。“绣峰南面正开屏,净色兼之发净声。我听未能息诸虑,宵衣问政惕深更。”  

 平面布置图。

入口在山门右侧。

进门首先看到著名的南屏晚钟的钟楼。钟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优美。钟楼前种有两棵娑罗树。佛祖释伽牟尼生于无忧树下,在菩提树下悟道,娑罗树下涅槃。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一生中三个伟大时期,都习惯在寺院里根据当地气候的许可有选择地种植这三种圣树。

钟楼里底层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

明洪武十一年(1378),寺院住持夷简重建钟楼时,觉得旧钟太小了,就化缘积铜二万多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南屏山峰岩屏障,山体多穴,每当佛寺晚钟敲响,一百零八声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的山谷中回鸣,经过开阔的湖面,声播彼岸十里之遥。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1984年10月,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大梵钟一只,大小与明代时相同,作为中日友好的纪念。从此,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二万一千四百斤。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钟体附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的祝祷诗文。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古代神话传说中,蒲牢是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人们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从后门出入金刚殿。金刚殿为歇山顶建筑,圆形花窗精致漂亮。背面匾额:“三洲感应”。

韦驮菩萨身披盔甲、手持金刚宝杵(降魔杵),面向大雄宝殿,十分威严。韦陀菩萨上方,有匾额“威震三洲”。

山门殿堂的中央前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

金刚殿内还有钟鼓各一个,不过这钟并不是“南屏晚钟”的钟。

两旁是两大金刚护法。故称“金刚殿”。

金刚护法。

 钟楼西侧有一庭院,中间有一座方亭,匾额:“运木古井”。运木古井又叫“神运井”,旧名“香积井”。据《净慈寺志》记载,五代后周显德初年,香积厨内就有一口井,泉水非常甘甜,永远也汲取不竭。关于此井,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济公有关的神异故事。传说济公是罗汉转世,为应化人间而来。有一次,济公在净慈寺酒醉,大喊:“无明发!”寺僧莫名其妙。果然不久大火毁寺。济公在灾后题诗曰:“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重修净慈寺需要木材,道济外出募化,化得大批木材,从寺内香积井吊出,源源不断的大木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材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了!”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那最后一根木头就永远留在井底,后人称该井为“神木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之一。

在此看到的钟楼背影,前方是雷峰塔。

2015年重建的济公殿。1932年10月10日,济公殿毁于大火。当时为了重建,特意雕凿16根殿柱。它们都是用整块石头雕的,4米多高,直径半米左右。每根柱子上的楹联,都由当时的书法大家,如孙肇圻、余绍舜、邓散木所写。可惜,这16根殿柱还没来得及派上用场,抗日战争就爆发了,重建济公殿的事搁下来了。一直到了1955年,济公殿在原址重建,这16根殿柱才堂堂正正竖在了济公殿里。文革期间再次被毁,16根殿柱“各奔东西”。其中有4根被运到了笕桥,后来有3根被人发现,送回净慈寺。2007年,净慈寺终于找回了15根殿柱,还有1根,至今下落不明。

2015年济公殿复建,找回的15根殿柱再次登场。缺失的那一根,净慈寺用相同的石料按照原样做了一根,不过这根殿柱上就不再刻楹联,只是留白。匾额:“厚德载物”。

济公殿正中供奉道济禅师金像,民间呼为济公活佛,其原型采用灵隐寺所藏清末画僧竹禅的济公画像。道济禅师(1148~1209年)俗名李修缘,字湖隐,天台县永宁村人,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初八。十八岁投灵隐寺瞎堂慧远出家,礼瞎堂慧远为师。后移住净慧寺,从净慈寺第二十代主持得辉禅师为师。道济禅师是一位学问淵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道济禅师于南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圆寂,寿六十,临终书偈曰:“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沙门妙高题写的匾额“遊戏神通”四个大字。济公活佛一生嬉笑怒骂、游戏神通,好打抱不平。

济公活佛金像两侧的佛龛中供奉着  “降龙罗汉”与“道济禅师”两幅陶瓷画像,均由著名陶艺家刘正先生设计绘制。

 寺院内古木参天。这几株香章树的树龄约达二百年。在院内的树荫下,东西两侧有两眼水井。这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由住持石田法熏大和尚以禅杖叩地凿出的水井。不但水甘如酥,而且旱涝无增减,一年四季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依靠这两眼神泉,从此解决了寺僧钦用和洗濯用水,并起到寺院消防作用。

大雄宝殿。

乾隆御碑。这幢石碑是清乾隆帝御笔书写的净慈寺方丈咏古碑。碑文如下:“灵隐膻乎北,净慈芗乎南。对峙辉佛日,历劫宣华严。永明及寿宁,名已屡改瞻。录镜缅延寿。铸金传道潜。虚称贞明锡,幻求湿毗签。后庵函清幽,松竹笼花龛。静憩一屏营,笑我言仍詹。”这首诗借用净慈寺历代住持方丈的名字,把过去净寺的历史作一简单地概括。诗中大意是说,灵隐和净慈是闻名于西湖南北两岸的名刹,寺院虽屡经兴废易名,但仍然高僧辈出,为弘法利生继承祖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碑解放后被毁,仅存龟座。2002年10月根据过去保存下来的拓片进行复制。碑体高2.15米,宽1.1米,厚为32厘米,选用北京房山优质石料,碑额按御制规格雕以双龙戏珠,艺术价值极高。

大雄宝殿是净慈寺的中央主殿,高十三丈,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重檐之上“具平等相”为弘一律师的集字。

大雄宝殿外墙四周整根石条做的柱子。它上面镌刻的楹联,都是民国26年(1937年)年重修大殿时,由方丈钦亮大和尚邀请江浙一带的著名书法家、社会及佛教界名流所撰写的。

王一亭先生集《金刚经》句而作的楹联:“得值万亿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所有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正面墙大门外左右各第二柱篆书联,是章太炎先生撰写的篆书体的楹联:植西土正因,相期震旦有情,我爱休耽犁尼好;揽南屏全胜,应令晋家高士,清游更度虎溪来。

正面墙大门外左右各第三柱联,于右任:一偈遍梵天,看东土普现光明,照彻净慧因缘,庄严色相;百年有桑海,与西湖长留香火,记取灵山塔影,上界钟声。

正面墙大门外左右各第四柱联,沈轶刘撰,虚谷书:雷峰塔红卧门前,南屏钟翠沉烟外,看琉璃照澈,璎珞辉煌,又道济归来,只手换祗园小劫;钱塘江声消帆背,西子湖风入松巅,隔梵呗氤氲,旋檀馥郁,望表忠无恙,大轮演武庙雄图。

背面墙石柱楹联(四副)

门外两边石柱上的楹联,谭延闿题:净理胜因,愿从今日称居士;慈恩慧业,长与名山作主人。

左右各第二柱联篆书,粪翁题:问何人与禅定法喜为缘几时探寂随机重见三十二种如来宝相;惟是处有绿水青山可住好约闲云孤鹤来听一百八下慧日钟声。

左右各第三柱联,南屏老僧太虚撰书:六桥烟水,三竺香云,正觉南屏钟破晓;双树戢辉,五天潜响,却欲东土佛常春。

左右各第四柱联,伊觉任题篆书:宝刹镇临安代传西竺缁衣密义广宣长此象形卷湖月;洪川称明圣对映南屏翠幕慧光普照永斯风景靖江潮。

净慈寺大雄宝殿左面墙石柱楹联(三副)

最内侧两柱,佚名题:佛旨自圆融像教东来若人入塔庙任他谤佛骂佛尽成佛道;因果一顿渐法幢再起是谁修福德无论遍因报因皆是因缘。

 中间两柱,金汤侯题:香刹净梵千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世间若能书写诵读受持得种净因自成净果;佛法慈悲一道古不异今今不异古诸天菩萨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大开慈宇普度慈航。

最外侧两柱,潘天寿题:塔飞出坐,一样只空华,今逢末世万年,初如是道场,愿尔众生回圆觉;珠照灯传,三轮真谛,顿悟现前四大,假傥求法相,莫忘梵蒭境庄严。

净慈寺大雄宝殿右面墙石柱楹联(三副)

最内侧两柱,高振霄题:山河大地露法王身南北高峰看天目西来江流东去一笑证前因无非净觉;凡圣含灵现平等相颠狂神迹伴苏堤遗爱岳庙精忠三仁得妙果即是慈祥。

中间两柱,芝峰题:踢去夕阳,喝来明月,试问南北峰顶,毕竟有甚来去;朝生虫臂,暮死鼠肝,且看宇宙源底,陶然不落死生。

最外侧两柱,雪明甫题:大堤垂柳,青到寺门,安排一角灵山供养,庄严法相,四序常春,尽好湖堧壖留净土;前坞斜阳,红分莲座,照澈彻八功德水转旋,寂默金轮,六时俱念,又从云外吼清钟。

大殿中供奉的毗卢遮那大铜佛像,高十三米,重四十吨。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此属于法身佛。头戴五佛冠,坐在千叶莲座上,硕大的面容,脸上五官饱满平和,双眼微阖,嘴角轻轻上扬作微笑状。五佛冠上又再覆一华盖,像唐宋造像那样垂下条条流苏,令整尊佛像显得华美异常。

两侧为茗山法师撰并书:“净土禅宗弘传千载,大德高僧历代师承弘正法;慈云慧日普被三根,宰官居士杭城善信普归心。”

千叶莲座上,每片莲瓣还都铸有小佛像。

毗卢遮那大铜佛像后面两侧是佛的左、右胁侍。

佛的右胁侍,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坐骑,六牙白象。

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象征着智德、正德。坐骑,狮子。  

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右侧。

左侧。

南侧殿的济公像。

殿内天花板装饰华丽,樑上挂满幢幡。

大雄宝殿内,靠前的立柱上,是当代高僧茗山法师撰,刘江老师书写:“后周古刹,道潜开山,法眼观雷峰夕照;北宋名兰,延寿主席,净根闻南屏晚钟。”

启功撰联:“净业在加持,无垢湖光四众心开圆镜智;慈云垂庇荫,长明山色三时人仰佛头青。”

禅院旁边的公共厕所,很有设计感,跟远处的雷峰塔同框,相映成辉。

大雄宝殿西侧是观音殿。观音殿是净慈寺保留较久的木结构古建,与大雄宝殿一样外墙四周佐以整根石条为柱。

庭院有一香炉。

右侧墙上镶嵌着一块碑《净慈寺石观音灵迹碑记》。

殿内供奉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

石观音。

客堂。招待挂单僧人的地方。

客堂正中置放宋理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寿禅师画像。两边对联写的是:“万善同归,慧日放光照法界;一心不乱,慈云普荫净人间。”

客堂西侧墙壁正中间,挂着一帧宋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大雄宝殿之后,有陡峭的台阶,台阶上方是演法堂, 演法堂是寺庙僧人诵经的地方,以前称“三圣堂”。

演法堂也称宗镜堂。宋建隆初,净慈寺第一任主持永明延寿著《宗镜录》百卷,集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之旨,融贯禅宗心法。此书初出,相传甚远,学者航海而至,受法而去者不可胜数。为纪念著作《宗镜录》,净慈寺专设宗镜堂。

这里是净慈寺方丈演说佛法和接待十方衲子参禅问道的场所。演法堂内,挂满了各种楹联及匾额。  佛法在佛教徒眼里,是长久存在的。净土法门,正法久住,代表了佛的发扬广大,兴盛。

演法堂后面是浴佛功德池。池后有石刻“净智庄严”,出自偈语:“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浴佛池内,有一尊铜制小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立在莲花宝座上。公元前六二三年的四月初八日,有一位叫悉达多太子降诞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中,他就是未来的释迦牟尼佛。太子诞生后,自动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开出一朵莲花,又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指“这是我在人间最后的受生,我是为了成佛,才生在人间;我是人中最伟大尊贵的觉者,我要广度一切众生”。游客们来到这里,都会在此浴佛。

净慈寺中轴的最高处是释迦殿,始建年代不详,后重建,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建筑。

释迦殿前的香炉和浮雕墙。浮雕墙的侧门进去是净慈寺艺术馆,这是释迦殿的底层。

净慈寺美术馆正在展示"一带一路"佛缘艺术之美展览。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这张图详细的说明了,中国佛教和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的佛缘。

“慧日峰”石刻、由南宋陈思恭于1157年刻于慧日峰石壁上、后因历史悠久堙没于山体间、到了2007年开工建造释迦殿、在挖地基时发现了这块石刻、于是将释迦殿整体往南移了13米、以便将这块石刻“移入”释迦殿底座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展厅局部。  

弥勒佛立像,高1.6米。他的整体面部表情优雅自在,气质高贵。这是难得一见的佛像珍品。

观音坐像,公元三至四世纪

有翼阿特拉斯,公元二至三世纪。

搬运舍利,公元三世纪

菩萨手,公元二至三世纪

四王供钵、礼拜佛陀


从外面看仿佛一座三层楼建筑、其实只有一层。

释迦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分别供奉波斯匿王伽蓝菩萨和须弥山四大天王。

波斯匿王伽蓝菩萨,完全是中国人的模样!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造像取整段台湾肖楠木,采用原色雕塑,寓意佛法本旨“一尘不染”。

四大天王雕塑以须弥山为主体,底部为七山七海,中间四大天王,顶部为忉利天,现释迦佛为母说法的情景。

继续向上后山,释迦殿顶的高度几乎要和慧日峰齐平了,站在这里能望见建于夕照峰上的雷峰塔。

眺望西湖。

释迦殿左上方之观景亭。

旁边小方亭中的济公塑像。

如净法师灵塔步道山门。

如净法师灵塔。南宋曹洞宗(禅宗一大支派)禅师,被日本曹洞宗僧人奉为祖师。其灵塔在净慈寺内,每年由日本至净慈寺参拜如净法师灵塔的僧俗信徒,不绝如缕。

原路拾阶而下。步紫竹林

过大雄宝殿。

回拍大雄宝殿及东侧建筑。

僧房。游客止步。

斋堂(五观堂)。屋檐下悬挂着木鱼和鱼形法器。

万工池也称放生池,位于寺院山门外马路对面。北宋熙宁年间,圆照宗本住持净寺,时寿宁禅院(净慈寺)已经多次营建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在寺前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名“万工池”,以备取水灭火之用。明朝时因盛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遂改为放生池。

放生池南侧,有一座石坊,题额“放生池”,石坊门柱上有楹联:“广施慈心于万物,鱼乐人亦乐;普发宏愿济大千,放生救众生。”

盛夏时节,会有成群的乌龟爬上池中的小岛晒太阳。

放生池对面是雷峰塔景区。可见“南无阿弥陀佛”墙和高耸的雷峰塔

雷峰塔坐落于净慈寺北,南屏支脉夕照峰,亦称雷峰上。系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黄妃得子而建,亦称“黄妃塔”。八面五层楼阁,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塔顶也毁残了,老树婆娑,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故有“雷峰如老衲”之说。
    清时重建,因夕阳西照,塔影横空,彩霞披照,景象十分瑰丽,康熙御题之为“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
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时四十分,塔终因塔砖盗挖过多,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之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争往观看,万人空巷。《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等珍贵文物真形显露。自此之后,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残缺经年。
    雷峰塔景区是于2000年冬奠基,2002年秋竣工,于2002年11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
    发掘雷峰塔遗址的过程,当时在雷峰塔的地宫还发掘出很多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发髻舍利子的阿玉王塔。

”夕照毓秀“墙,在”南无阿弥陀佛“的背面。

藕香居。

《回家》雕塑。

《回家》。

屏山房。

双井。

雷峰塔景区的入口。

入口左侧地面有巨大莲花图案的浮雕。

墙壁上有“雷峰塔重修记”石碑。

两侧各七座经塔。

电动扶梯上登夕照山。


仰头。重建后的雷峰塔新塔为平座五层八面带飞檐的阁楼式,风格基本与古塔相似,新塔采用钢结构在原址的基础上建造,同时也成为遗址的保护性建筑。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平面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巍峨耸立,塔刹金碧辉煌。雷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角下悬挂铜质风铎,整座建筑装饰华丽,浑厚沉稳中带着秀气,苍古盎然中含有新意。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及栏杆,绕塔成檐廊,可供登塔人全方位观赏湖山美景。新塔高71米,台基为9.8米,塔身为45.8米,塔刹高16.1米。

       沿着塔身转了一圈,门楣上一处悬启功书:“雷峰塔”匾额。两边楹联为王翼奇撰,朱关田书:“湖天涌七层佛国浮屠,杰构上摩空,允宜鉴古观今,击节迎百杵疏钟,千年夕照;吴越留两浙人文胜迹,鸿猷逢入世,正好凭高眺远,披襟览一轮海日,万丈江涛。”。

另一处悬“皇妃塔”。该塔相传是吴越王钱弘俶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故又称“黄妃塔”。两侧楹联是吴战垒撰,郭仲选书:”毁以火、毁以兵,几许沧桑,都付与荒烟落照;谋于朝、谋于野,十方欢喜,共生成宝界浮图。“

正南门。

从台基南面的入口进入塔内。当我们踏上这条仿宋式香糕砖铺设的走道,迎面见到的是一座玻璃屏风,雕刻着钱弘俶《雷峰塔<华严经>刻石跋记》。这是在雷峰塔地宫挖掘中经拼复后陈放在此的。

北面楼梯间正中的墙面上,装嵌有南宋李嵩所绘《西湖图》和雷峰塔旧影照片各一幅,它们与刻石碑记相互呼应,激起了游人追思古塔岁月沧桑的悠悠情怀。

台基二层内,是雷峰塔最大的空间,也是雷峰塔遗址的最佳观赏区,抬头所见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着雷峰塔地宫开启的过程,出土的珍宝和现场实时摄取的地宫特写画面。

走道中间的这些展柜,展示了雷峰塔带铭文的塔砖,砖藏经卷,地宫珍藏文物等。

地宫珍藏文物。这里的文物是复制口,真品在塔外面有一个佛舍利馆和文物展示厅。因此,浏览一下即可。

周围墙面上采用唐宋时期常见的壁带构图,陈列了五代名僧贯休绘制的《十六应真罗汉像》刻石和雷峰夕照重建碑记刻石。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至乾宁初年才完成16帧,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创作。《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坐鹿罗汉)

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喜庆罗汉)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举钵罗汉)

第四尊者:苏频陀,(托塔罗汉)

第五尊者:诺距罗,(静坐罗汉)

第六尊者:跋陀罗,(过江罗汉)

第七尊者:迦理迦,(骑象罗汉)

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

第九尊者:戍博迦,(开心罗汉)

第十尊者:半托迦,(探手罗汉)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沉思罗汉)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挖耳罗汉)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布袋罗汉)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芭蕉罗汉)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长眉罗汉)

第十六尊者:注茶半托迦,(看门罗汉)  

还有一些图片。1959年毛主席参观雷峰塔遗址等。

雷峰塔重建工程介绍。

特色礼品专卖店。

遗迹四周设有护栏,游客可以环绕四周,全景式的观赏一千多年前的古塔残貌。

雷峰塔下的千年地宫的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 距塔首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身残体。地宫口用一块方型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公斤的巨石。牌子下的方形石就是柱顶石。上堆积了游客留下的大量硬币纸币。

地宫体积不大,长约 0.5米、宽约0.5米,深度据探测,约1米。

遗迹四周设有护栏,游客可以环绕四周,全景式的观赏一千多年前的古塔残貌。

雷峰塔高大的塔基,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四周砌有盘石基座。建筑台基由原来西高东低的自然山体经过平整、改造而成。东侧塔基座为双重的石砌须弥座,雕刻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因地势较高,基座只采用单层的须弥座形式。

室内的灯光照亮了古塔的一段台阶,自公元977年建塔之日起,宋元明清民国,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古人曾经沿着这段台阶登塔留影。

一层的正中央有一座透明玻璃的电梯,一趟可容八九人。两侧有楼梯。

两侧有楼梯。两侧还各有一用玻璃保护的方形展区,下面可见雷峰塔遗址。

上升过程中可览每层塔里的陈设。说话间已升至塔顶,没有任何感觉,平稳安全快捷,不劳攀登之苦。怀着对神的敬畏,环顶层的塔廊一周,凭栏远眺,无论什么方向,都是一幅绝妙的水墨彩画。

在雷峰塔上眺望净慈禅寺。雷峰塔上的风铃,大风起时发出悦耳的铃声,与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遥相呼应。

眺望西湖瀛洲三岛。

眺望西湖苏堤。

眺望远处的城区和吴山上的城隍阁

塔顶藻井,金碧辉煌,佛光闪耀。

顶梁上方八边形穹顶,20公斤黄金所铸造成的2002尊小金佛,其实全是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图像。代表塔是新建于2002年。八个门洞上方各有一幅东阳木雕,画面内容是佛主释迦牟尼生平故事。 

穹顶中心是一朵硕大的缓缓转动并幻化出彩光的水晶莲花灯。

新塔天宫是在穹顶顶板上方的隐蔽空间内,放置传诸后世的纪念文字和物品,如雷峰夕照重建大事记,雷峰新塔全仿真模型,其余空间,留给后人存放与雷峰塔有关的资料,体现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与世长存,持续发展的精神。

佛主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东阳木雕。

佛主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东阳木雕。

我们从塔顶层开始沿楼梯盘旋下楼,逐层参观。

四层是瓯塑《西湖今貌》。瓯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温州特有的民间艺术。《西湖今貌》由8幅长4.5米、高1.6米的长卷画组成,这幅作品定格于2002年的西湖现状。分别对应于各自所在的以雷峰塔为参照的方位加以布置,不但为游人指明了景观方位,也为后世留下21世纪初期西湖山水风貌的生动写照。

《西湖全貌》

西湖今貌之一。

西湖今貌之一。

西湖今貌之一。

西湖今貌之一。

西湖今貌之一。

三层展出的是有关西湖的诗词,古今诗作兼而有之。

茅盾《西湖  沁园春》。

明 吴伟业《过南屏访无生上人诗》

明  凌云翰 《南屏雪钟》

黄炎培《忆雷峰塔诗》

二层,在门洞上方,用环绕八面的《吴越造塔图》铜版线刻壁画,紧紧扣住塔的主题反映吴越国的历史文化成就。

壁画的场景内容,主要是根据钱弘俶《雷峰塔华严经刻石跋记》为史料依据并加以演绎和构思,浓缩成八个画面,分别是:发愿造塔、雕印藏经、巧制经砖、精铸宝塔、众志成塔、地宫藏珍、塔起南屏、太平兴国。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吴越造塔图》之一。

一层包含一个暗层,有大型系列壁挂木雕《白蛇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采用东阳木雕这一艺术形式,演绎和诠释了这个家喻户晓、妇儒皆知的美丽神话爱情故事。木雕《白蛇传》分为盛会思凡、雨中借伞、端午显形、昆仑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囚禁塔内、塔破团圆八幅雕刻画面,每幅长7.7米,高1.4米。木雕生动细腻、人物形神具备、栩栩如生;同时背景丰富、纵深感浓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时空感受;显示了陆光正大师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功力!成为了“国之瑰宝”和东阳木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盛会思凡

雨中借伞

端午显形

仑盗草

水漫金山

断桥相会

囚禁塔内

塔破团圆。  

出来后。继续参观雷峰塔周边。汇文轩是详细介绍雷峰塔历史的,从九七七年建造雷峰塔到一九二四年倒塌,直到二OO二年重建的具体情况。

佛舍利馆。

雷峰塔文物展。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有一个展馆叫做雷峰塔文物陈列馆。真品应该在那里吧!

雷峰塔旧照。

鎏金铜盘龙柱坐佛像。这座佛像高68厘米,下有一条龙托着,作为佛象的护法。唐五代时期的佛像,一般都是比较小的,能达到68公分的实在少见,像这样规格的鎏金铜佛像,全世界仅有一尊。

造像高肉髻,螺发。面相方圆,眉目修长,双目微睁,眉间有白毫,双耳垂肩,颈部饰三道蚕纹。身旁双领下垂袈裟,下摆披覆莲座上,内折僧袛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左手抚膝,右手施数法印,结跏趺坐于双层莲瓣包围的连台上。莲座下有盘龙柱及镂空壶门双层须弥座、方床。盘龙绕柱而上,托举莲花座,柱嵌插在须弥座上。须弥座每层侧面个开两个火焰式壶门。方床正面开三个火焰式壶门,侧面各开两个火焰式壶门。方床上前部两端各有插孔,原有的插件已无。像是后是镂空火焰纹大背光,头光为圆轮状,身两侧镂空。龙在佛教中是护持佛法的善神,为天龙八部之一。静谧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三者的精妙组合成就了一件艺术佳作。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座银盒制作精细,纹饰富丽,造型简洁,代表了吴越国高超的金银器工艺水平,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直径25.4、厚0.05厘米、重98.5克。圆形为镂空簿片状,正中镂刻一枚“千秋万岁”铭圆形方孔钱,以联珠纹分成内外两圈,外圈装饰六只展翅飞翔的鸿雁,周边铺满陈枝蔓缠绕的忍冬纹;内圈装饰两对顾盼传情的鸳鸯,四周镂刻池莲。图案布局井然有序,显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祥和温馨的氛围。

四角银色鎏金塔。这座鎏金塔是鎏金银质,塔高35厘米,底座为方形,边长为12.6厘米,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捶揲成型,整体接合。基座下面用方形银板封护,塔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4尊相间作装饰。塔身方形,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画面,每面一个,人物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护法金翅鸟。塔身的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共16幅,背面捶揲佛坐禅、说法等形象。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摩尼宝珠等构成,塔刹的底座装饰12朵覆莲,塔内供奉金舍利瓶。

塔内藏有佛螺髻发的金质容器,实属罕见的国宝级文物。不过,出于保护文物和尊重佛祖舍利的考虑,这座鎏金银阿育王塔至今没有打开。既然没打开,怎么知道金塔内藏的就是佛祖舍利?其实,当时雷峰塔地宫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有一份《华严经跋》碑刻,碑文是钱俶的手迹,上面就记载着金塔里面藏有佛发舍利的事情,而且,这部碑文里还记载着雷峰塔原来是钱俶为了纪念因为产子而死的皇妃而建,那么雷峰塔最初的名字就是“皇妃塔”,于是,千年塔名之争也伴随着这部碑文的出土而宣告终结。

塔砖为专门烧制,每块长一尺二寸,宽八厚三。塔砖分为有字无孔和有孔无字两种。有字无孔铭文砖。一面镌有佛像或字。

大部分表面没有镌刻的则侧面带有圆孔,砖孔里藏着佛经。这些藏着佛经的砖,就是礼佛使用的“藏经砖”,俗称“经砖”或“金砖”。有孔的塔砖侧面有圆孔,直径约6分,深四寸,下端封闭,中藏佛经,再以木块封闭,内藏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砖表面呈青灰色,比较粗糙。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叶恭绰旧藏,纸高7.6、全卷长210.7厘米。刻本。卷轴装。楷书。引有黄起凤绘设色雷峰塔图,款题“用梅瞿山笔法写黄妃塔影,晓汀黄起凤甲子冬月客西冷。”前隔水题签为宝箧印经。卷端题“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岁八月日纪,”乙亥岁为北宋开宝八年(975)。卷前扉画“礼佛图”,经文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文后钤“恭绰”白文方印和“玉父造像记”朱文方印。全经用四纸黏连,第一纸经名53行,第二、三纸73行,第四纸连经名72行,共271行,首行11字,余满行10字。  由于年代久远,好多塞住砖孔口的木栓腐烂,造成许多经卷残损。浙江博物馆的收藏中有不少是合裱的,真正的雷峰塔出土经卷如今已十分珍贵。

圆形镂空银饰件。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带扣由可活动的扣环、扣针以及一端用银钉固定的两片扣身组成,扣身背面浅刻“弟子陈承裕敬舍身上要(腰)带入宝塔内”字样。

如意云纹银腰带。唐宋时期男子的服饰腰间多束有腰带,随身佩戴的刀子、香囊等物件,多悬挂在带銙上。带銙的质地有犀、玉、金、银、铜、铁、石诸种。唐宋时期最重视玉銙和金銙,有些为素面,有些则雕饰出各种图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腰带上銙的质地贵贱、数目多少代表着服者的身份。  

四周墙壁上挂着纯银阿育王塔上释迦牟尼(本身)悟道故事的浮雕图案。

树下诞生、削发出家、七步生莲、觉悟成佛。

九龙灌浴、初转法轮、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

月光王施宝首、快目王舍眼、掷象出城、佛螺髻发。  

状元台。是根据《白蛇传》传说的情节构筑的,许梦姣十岁时,母亲被囚入雷峰塔内,十年后,许梦姣考中状元荣归,筑台拜告母亲,在佛祖的帮助下,斗败法海,全家团圆。

妙音台。

夕照亭。如今夕照亭内之碑明显不是文物,因为1699年康熙皇帝御题西湖十景时,把“雷峰夕照”旧名误写为“雷峰西照”,立碑亭纪之。今天的夕照亭为八柱朱漆重檐攒尖之大亭,亭前更是卧有两只铜狮守护,规格极高。亭名是著名书法家陈振濂题。对联“风月长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

“雷峰夕照”之美的发现者是“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他在《中峰诗》中说“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

背面。  

其身侧便是已成废墟的康熙御书楼与旧碑亭遗址。

沿南山路东行到达凝香居停车场,北行到西湖边,过凝香桥。

沿湖一路北行到长桥。长桥是位于西湖东南面的一座东西向的桥,它长仅数米,与长桥名不相称,为西湖“三怪”之一(即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原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长桥,它长有数里,桥上有亭子,甚为壮美,后因西湖周围山水流进西湖带来的泥沙淤塞严重,两旁只好改做民居,而至桥成今日之短。长桥在宋朝时又名双投桥,因在此桥下常有双双对对的有情人为恂情而双双投于桥下,故得名。令人唏嘘感叹。2002年重建此桥。

夕影亭在双投桥北端

夕影亭是欣赏“雷峰夕照”的绝佳之地。楹联:“金刹重新辉夕照,斜阳一抹影雷峰”。

回程时剪影。

长桥公园打卡。

唐云艺术馆是个经常举办小型展览的地方,为纪念唐云所建。唐云,杭州人,知名国画家,曾任上海画院代院长、名誉院长。

八壶精舍是唐云先生晚年的斋名,其名来源于他珍藏的八把曼生壶,包括两把合欢壶和扁壶、瓢壶、匏壶、提梁壶、笠荫壶、井栏壶。

横河桥原建于清光绪五年(1881年),位于下城区仓河下北端,为单孔石拱桥。桥通长16.4米,宽4.31米,拱券用纵连分节并列法砌筑。拱净矢高3.68米,净拱跨6.8米,金刚墙用较为规整的条石错缝叠砌,拱券两侧施一对明柱及长系石。桥东侧拱券上方的石匾上阴刻“新横河桥”,西侧拱券上刻“光绪五年冬造,六年秋敬立”字样。桥栏板为严州青石,中间平台栏板较为宽厚,凿成坐凳式栏板,可供行人小憩,两端栏板刻“回”字纹的松、梅、喜鹊、瑞兽组成的吉祥图案。

翠光亭。据文献记载,南宋高宗、孝宗、理宗等皇帝游览西湖时,上下龙船的船埠就在翠光亭;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的母后等皇室贵族来游西湖时,也都在此下船,所以翠光亭被称为“御码头”。现在所见的翠光亭,是2002年重建。

匾额:“翠光亭”为集宋高宗书千字文墨迹。楹联:“翠柳翻晴空莺穿树色千重翠,光风拂烟水棹举鳞波万点光”。

2010年8月,杭州西湖边出现第一个固定式纯公益的志愿服务微笑亭,微笑亭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与公益服务,目前已有6个这样的志愿服务微笑亭。小亭提供一份旅游图、一只医药箱、一个针线包、一把公益伞、一架轮椅等“十五个一”服务,还在不同时节向游客发放“免费凉茶” “免费馒头”“免费腊八粥”等。

钱王祠

钱王祠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王钱鏐(liu)功绩而建造的。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成为十国中惟一不通过战争手段而"和平过渡",使百姓又一次避免了一场战场,成为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

导游图。

 “钱祠表忠”景名碑。

钱王祠石坊

五座由西而东的石木混合结构牌坊,分别为忠懿坊、忠逊坊、忠献坊、文穆坊和武穆坊。坊额“德馨古今”、“功在东南”;“心怀乡土”、“识量豪宕”;“家循浴溥”、“志兴智孚”;“重文精武”、“用贤惠民”;“风云龙虎”、“王者襟度”高度概括了钱氏三代五王经营吴越70余年所建立的功勋。

钱镠王的立姿铜像。他身披盔甲,手握强弓,横眉立目,怒视前方,气宇轩昂,一身正气,令人顿生敬畏之情。

紧邻湖岸,立有一座石质四柱三门冲天式牌坊,这就是时任浙江总督李卫为钱氏立的功德崇坊。两侧的楹柱上,正面分别镌刻长短两联:“湖山露真态;功德说前王”。  “功勋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桥册吴越;德化被十四州而建千秋坊表永湖山。”  背面也有七字联一副:“启匣尚序归国诏,解韬时拂射潮弓。” 

钱王祠山门。楹联:“捍海筑金堤鲸浪长恬累世共钦明德远;射潮驱铁弩乌号宛在余风犹想大王雄。”

  

山门两侧,南北八字墙拐角处,分别立有一座圣旨牌坊。

额上题为“包络山川”。联曰:“保境安民归一统,遗庥造福祀千秋”

额上题为“澄明湖渌”。 联曰:“门前柳绿霏霏舞,陌上花开缓缓归。”

踏入钱王祠山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献殿。此殿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先生设计建造,采用全铜制作,色泽为古黄铜色,金属质感强,富贵又不失典雅。全殿通高8.4米,殿长宽各4米,须弥台基长宽各10米,计100平方米,共用铜材40吨,是国内台基面积最大的铜殿,更是当代十大铜建筑之一。

铜殿左右两边有两个碑亭,右边碑亭中为乾隆帝御笔“忠顺贻庥”碑刻。

左边是重建钱王祠碑记。

铜殿两侧、碑亭之东,建有两座功臣堂,左侧表武功。

匾额:“气腾八荒”,楹联:“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

堂内局部。

这三块石碑,上面刻的诗文是苏东坡撰写的《表忠观碑记》。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褒扬钱王功绩,特意撰写了这篇文章,并刻为四面八片石碑。但当年的石碑在战乱中被毁,现在仅存三块,是由郡守陈轲复刻。

石碑。

石碑。

墙上有五幅图,表现的是钱镠戎马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大事。

平定董昌

狼山江之战。

擒斩刘汉宏。

首战战功

成就王业。

右侧表文治。匾额:“天生淑美”,楹联:“十四州匕凶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券;九百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唐”。

文治堂内,陈列着这样一块铁片,它长约52厘米,宽约29.8厘米,厚0.4厘米,呈圆弧形,浑身锈迹斑驳。这就是唐昭宗赐给钱镠的那块大名鼎鼎的金书铁券(复制版)。这块金书铁券在乱世中,几经浮沉,多次流落在外,现真迹收藏于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边墙上同样有五幅图,展示钱镠的文治方面的功绩。

“三筑杭城”。记载了他从唐昭宗大顺元年开始,到吴越国建立后,曾经三次修筑城垣,拓展城郭,终于筑起了一座坚固完整,内外兼美的完善城池,从而形成了今日杭州城市的基本格局,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

“射潮筑塘”。表彰他为阻止钱塘江潮水来犯,带领民众修建“捍海塘”,不畏艰险,奋勇搭弓怒射,击退潮水的英雄壮举。   

 “疏通西湖”。钱鏐多次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确保西湖水域永不泛滥,使后世子孙享有安宁的故事。历史上治理西湖的功臣名将也大有人在,像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阮元等,都是功勋卓著的。但是钱鏐与他们有不同之处,在于他建立了一支“撩湖兵”,负责清理了西湖所有的河道水网,从而保障水系畅通,在兴修水利上立下了卓越功蹟。

“东南佛国”。表彰钱鏐在位期间,为保民安而大力倡导佛事,兴建塔刹,以至于感动天神,这里被授予“东南佛国”的美誉。在钱鏐时期,曾建起了“昭庆寺”、“净慈寺”、“六和塔”、“白塔”、“保俶塔”、“灵隐寺”等三十多处佛刹,灵塔,大多数保持至今,成为胜迹。

“富甲东南”。说的是钱鏐一生,贯彻“保境安民”治国方略,确保此地百姓安康乐业。人称“钱塘富庶,胜于东南”,这也为今日杭州的经济富足奠定了基础。

祠中最恢宏、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一一五王殿。上面匾额:“五王殿”,下面匾额:“保境安民”,楹联:“金瓯固半壁,东南遗爱在湖山,祗今楹殿重新,玉座苔衣,旷代雄姿严咫尺;铁弩壮三军,决拾丰功昭简册,从此波澜底定,荷花桂子,千秋典祀荐馨香。

殿内供奉着五王塑像,钱鏐居中,像高5米。身着正统的唐式官服。和祠外甬道的全身甲胄的塑像完全不同,大约体现了钱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含义吧。楹联:“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两边是钱元瓘、钱弘佐。

钱弘琮、钱弘俶。其中的钱弘俶就是西湖边雷峰塔的修建者。

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左右相对。

揽远堂。楹联:“功在生民,惜传闻异辞,信史尚留曲笔;垂德奕祀,怅播迁中叶,支流莫溯真源。”

怀镇堂。楹联:“戎马生郊,风云万变,百灵通肸蚃,安得壮士挽天河;斗牛分野,吴越一星,两浙荷帡幪,犹有国人怀旧德。

庆系堂。匾额:“光泽百世”。

一楼是三幅大型立体场景是钱弘俶纳土归宋的情景。

当年,钱弘俶上汴京献土,臣民修塔保佑钱弘俶平安。

钱弘俶在金銮殿上向赵光义呈献吴越疆土图。

 钱弘俶上汴京献土,臣民出城相送。

二楼是钱氏家谱和名人。右侧是全球钱氏后裔分布图和钱氏世系图。玻璃柜里是钱氏族谱。

钱氏家训。

钱沣、钱玄同、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都是同宗。

在祠内还有一座古戏台,每天有越剧、昆剧、评弹演出。

堂外院子里有一口"婆留井"。相传,钱镠出生时面相怪异,十分不祥,他的父亲欲将他投入井中,位好心的婆婆相劝才挽留了这个小生命,故钱镠小名婆留,后来这口井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柳浪闻莺,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

现为占地十七公顷的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

大草坪。

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

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

鱼水亭。

闻莺阁。

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可远眺雷峰塔。

柳浪闻莺碑亭。

长桥为石桥,两边为石板平桥结构,中间为拱桥样式。因桥东就是古杭州城的“涌金门”,所以这座桥叫“涌金桥”。

涌金桥

涌金桥东的水湾叫“涌金池”,池中的铜牛雕像,源自“铜牛出水”的民间传说。相传,西湖里住着一头善良的金牛,它的法力可以让西湖即使遇到大旱也不干涸,老百姓都很喜欢它。

问水亭。

       至此,我们基本完成了环湖游。在全国大兴土木之际,杭州能保持西湖的清净,的确不易!希望十年再来,杭州西湖还是这样美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千年等一回的西湖传奇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国钱俶为奉藏佛螺髻发以祈国泰民安,建雷锋塔(原名皇妃塔)于西湖南岸夕...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百年旧照中原汁原味的西湖雷峰夕照
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情韵》 (9)雷峰夕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