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榆塞纪行录》看旧时陕北自然风貌何志铭
X

光绪十一年,朝廷外患紧迫,军需短缺,朝廷派钦差大臣从西安出发到榆林视察民情,准备收税。这位大臣名叫李云生,我们只知他是四川人,视察的所见所闻均记述在他写的《榆塞纪行录》一书中。
李云生于这年的二月二十六日由西安乘马车出行,经三原、耀县、同官(今铜川)、金锁关、中部(今黄陵)交口镇上原到洛川、界子河、交道原,到茶坊时为三月三日,历时八天。三月四日起程历经甘泉、过劳山到延安三天路程,为三月六日。后经甘谷驿、延川县拐茆塘,没进延川城,三月八日过清涧,越九里山,山上有关帝庙,山下有韩世忠先祖墓。再经石咀驿,宿田庄,韩世忠故里这段为两天,时为三月十日。三月十一日到达绥德,再走米脂、鱼河堡,到达榆林,是光绪十一年春三月十四日,经十八天驿站,李云生在榆林住了六天。
三月二十日他再度起程西去,经响水堡,到达怀远县(今横山)。三月二十五人又回榆林,这次他在榆林又住了七天。
四月二日出榆林城北上,经段桥店、高家堡,四月四日到神木。住神木九天后,于四月十三日离开北上,夜宿镇羌堡,十四日抵达孤山堡,午休后起程当晚到府谷县。在府谷住七天后,由黄河渡口坐船离开,是四月二十一日,黄河水程一百八十里到葭州(今佳县),五月一日离开葭州,二天行程到米脂,经绥德、清涧。五月九日到达延安,再走甘泉、鄜州(今富县)、洛川、中部(黄陵)、宜君、同官(铜川),五月十六日宿耀州。四天后,经三原,一路回到西安,已是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日,完差回报此行与朝廷。
李云生由这年春天离开西安,正是阳春季节,回到省城已是小暑初的五月天,历时八十五天。一路风尘,在当时交通与自然条件下,算是吃尽苦头,“万里孤身,道途跋涉,心力疲困”。当关中平原春风千里之时,陕北雪季未尽,大地寒凝,在漫长的旅程上,伴随他的只能是马蹄与车轮的颠簸之声。放眼远眺,往往是平沙万里,起伏连绵,一望无际的寂寥与惆怅,即使能看到的也是:“大野盘雕回,重关阻雁深”的景象。他在《绥德州》一诗中写到:“照残今古三边月/吟遍关河万里身/太息河流无定在/滔滔
千载泪沾巾。日暮山中留听雨/愁人风雨共灯孤/朝来无定河边问/一夜波涛渡客来。他在《鱼河堡题照》”一诗中写到:“边风吹古柳/大道少人行/日入沉沙色/河流出塞声”。到达榆林时所看到的也是:“大野风沙塞/孤城鸿雁归/地荒农事少/边静戍人稀”。李云生第一次进入榆林城时,住了六天,下榻署衙,他写道:“大风夜里,同坐入屯,风沙满城,几案寸积,池台庭院皆沙也......”
可见当时榆林的沙暴是何等狂虐,景象太凄惨。他又写道:“野外沙与城齐,千里沧云;莽莽无际,郊外冢坟墓垒垒,皆在风沙中......”
好在李云生是朝廷命官,当地官员还是不敢怠慢。为了抚慰他的伤痛之心,伴他出游地方名胜雄山寺,他的心情与豪兴以诗为证:“边风吹老榆阳树/十丈黄尘暗向暮/壮志空超万马群/愁心远挂三城戍/有客携剑从南来/怀抱兀兀何为哉/直上边城望万里/横沙障目长风回/英雄割据笑何有/百世而还一搔首/敕勒歌残塞上花/穹庐望断天边柳/使者旌旗出北门/登山指点千云屯/青冢一杯草木折/黄河九曲波涛奔/徒倚高台俯萧瑟/坐中兴发长安客/诗成绝巘鸣天风/酒酹盘涡荡雄石/不须重问戎庭苦/觱篥凄凉换歌舞/烽火消沉二百年/阅遍兴亡几宾主/宾主无语立空堂/千峰万峰皆夕阳/一段齐愁付何处/五原春色流寒光”。
李云生选择了西去,三月二十日“尽日循边城行黄沙深碛中”,但心情还不错:风烟谈笑人千里,朔漠纵横酒一杯。过无定河天生石桥到响水堡时他吟诗道:断堤春种柳,荒戍晚横戈,忽闻征人泪,边儿最善歌。一定是途中有当地人唱了什么民歌,勾引起他思乡之苦。他写道:怀远道中,无定河东是沙碛,西去皆上山也。诗曰:荒驿几人愁问路,战场千载怕闻歌。书生漫詡游情壮,触忤垂杨恨又多。不管途中多么艰难,心情还是悲怆苍凉。他在《登怀远废城》一诗中写道:“沙边去雁难逢客,留裹垂杨易断魂”。他前往白城子(今统万城),到怀远(今横山)看到的是:荒塞而人绝少,几家破屋,罕闻鸡犬之声。何处长亭,易见豹狼之迹,不禁凄惨。其凋敝已非一日。正是这样的苦地,他已想到有何赋税可上交,人烟兵荒无善地,真正是伤心透彻了脊梁骨。如此地旷民寡,李云生也不好多住,回到榆林将息了七日后,经北门登镇北台,他写道:上尽层台望眼空/黄河莽莽五原通/一身漂泊长城外/万里登临大漠中/断雁远沉边塞雨/野鹰高掠戍楼风/上游北地称雄镇/滚滚河流不向东。李云生放眼黄沙万里,似乎还下着小雨,既有断雁又有野鹰,当时的镇北台上箭楼还高耸,现在镇北台上已成平地,滚滚榆溪河经红石峡,顺流南下而去。
李云生此行算是告别了榆林,他经神木到府谷乘船顺流而下,在《府谷》一诗中写道:一曲走黄河/洋洋万顷波/北征秦塞远/南戍晋山多/习听边儿曲/愁传瓠子歌/折公碑尚在......。可见当时黄河水流汹涌澎拜,沿岸不时传来了山曲的歌声,而且在折家将的故乡(今府谷县孤山乡杨家沟),李云生看到了当时的功德碑。
李云生此行,于春天二月份出发,五月回到西安完差。但在三月从怀远归来,亲眼见边地苦况,连年灾害,人民流亡,建议朝廷免除榆林等地捐政,加上他读阅了《邸报》,知海疆已主和,局势得以缓解。至于此后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李云生当年写下了《榆塞纪行录》一书,真切的把陕北榆林昔日的历史境况留给我们。我们无法与古人同时,但古籍却做了这些。知道我们生存土地上的昨天,就会珍惜今天人类文明的艰难历程而创造美好的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8月10日,为期4天的陕北榆林旅游结束了,我们自驾从靖边县—神木
陕北中队通讯录(请大家跟贴规范报到)
老照片:清末陕甘纪行,西北地区的官民影像
丝绸之路 中国东段北道7 胜州(上郡,肤施,现榆林,绥州又名雕阳现绥德县,麟州现神木县)
榆林这些地方都隐藏了世外桃源般的慢生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