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榆驿站--说说咱新建滩的大榆树


“在包头市近期全市范围内的一次种质资源普查中,普查员在固阳县下湿壕镇发现两棵古榆树,推测是由清朝早期旅蒙商人沿途种植,大概估算树龄有400多年。”《内蒙古晨报》曾在2010年底的一篇报道里对此有过记述。


没有人能说得清这两棵榆树到底有多少年了,反正年头足够久,称得上“古”了。到底是旅蒙商人有意栽种还是无意天生,不得而知。

(第二、三代大榆树)


几棵老树原本算不上是稀罕物,但在这一马平川的滩川里,南北全是山,人烟稀少,东西望去几十里地上也没有其他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来做地标性的参照,而很突兀长出的这么一簇大树来,自然是有点稀奇,更何况这棵榆树属实与众不同:树只长胖不长个头,在低矮处就从根部分枝叉散开来,枝干粗壮、树冠硕大、枝繁叶茂,很是神奇。有特点自然就很容易让人记住,也因此成了此地的冠名词,这一带因此树而得名“大榆树滩'。


大榆树滩所处地就是清代和民国期间人们称的南草地,在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之间,说的宽泛些指西起公益民梅令山、东至下湿壕黄土厂子,贯通东西三十多公里的狭长滩川地,往小说的话就是指原新建滩一带。

(树形奇特的榆树)


 这道滩川自清朝中叶以来就是包头镇通往武川、四子王旗、二连浩特至蒙古国的重要旅蒙商通道,漠北的大量皮毛、肉类以及内陆的茶、布、瓷等日用杂货,也曾经通过该条线路来到包头,走向晋陕北、中原地。


从清末到民国间,晋陕北的走西口人也必经此地,他们先是从老家涌入土默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继而又打听到阴山之北的大后山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再赶上民国23年后开始放垦土地,随即纷涌而至。当时没有大道可走,他们就从土默川正北的水间沟、五当沟、美岱沟,昆都仑沟,穿越大青山到了这大榆树滩。


人为了生存,必须依赖的对象首先是自然物,这种依赖感就造成了对自然物的崇拜。

  

这些背井离乡到后山寻求新生活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这片陌生的土地,而首先和他们这些远客照面的就是这一棵罕见的榆树,大榆树被视为了神树,既然已是神,就得有个栖身之处,便有了小庙,村民们碰上天灾人祸,生活中有不顺当的事,解不开的疙瘩,有所祈愿的,无处告籍,就要到树下的庙里祈禳、朝拜,在大榆树下讨药,并给榆树系红布条、披挂红袍。


这棵榆树身高不足而肥胖有余,树杈很粗,高度仅有五米多,遮荫着地面五六十平方米的地方。“远望是好多树,近看就是一棵树。到二十世纪初,小庙已破败坍塌,那棵榆树仍长得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人们对树的神化和朝拜,招祸于大榆树,树被锯倒、砍掉了。


对砍伐大榆树一事,还有不少民间传说:有人说锯、砍大榆树的那一天,天阴沉沉的,树还流了泪,流了血;还有更玄乎的事:过后凡是用大榆树榆木做了案板什物的,参与的锯树人和木匠都受到了惩罚,日子不得安宁。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在当地的民间被广泛流传,让大榆树更增了几分神秘色彩和乡民们对其的敬畏之心。


最老的那一棵老榆树被砍掉,不复存在了,掉下的种子,或是支出的丫杈长出的两棵小树现今也成了大榆树了,人们说那是最早那棵老榆树的弟弟,兴许还是儿子。当地人习惯称这两棵后长成的榆树为二榆树和三榆树,这两棵榆树继承了它老榆树的血统和基因,同样长势奇特、与众不同,也受到远近村民的敬奉。


据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当地人向新生的二榆树、三榆树许愿,若自家子孙日后能仕途通达,就在这里修盖庙、唱戏。“许人人会等,许神神会等”,或许是当年的一些愿望如愿以偿,兑现承诺,在树前分别盖起了庙,还有道士专职管理庙事,照看榆树。


由于自然力与人的生存攸关,于是人会奉其为神灵进行崇拜,表示感恩之情(普罗蒂库斯)。 在2004年的雨季,一个养蜂人在榆树下放箱子养蜂,一次山洪暴发时,由于河道阻塞洪水把蜂箱全部卷走,无计可施的养蜂人危急之下爬上了二榆树,才得以活命。之后,养蜂人为感谢榆树的救命之恩,每年千里迢迢,专程从老家前来朝拜榆树。


 人们之所以崇拜某些自然物,把它们视为 “神物”、“灵物”,是因为他们相信某种无限的力量居住在其中,承载这种无限力量的物就成了神物。 这两棵榆树因此被当地村民赋予了更多神奇色彩,枝干上缠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布条。


大榆树树形奇特,年代久远,故事传奇。而我觉得古榆让人称道的更重要原因绝不只于此。


大榆树滩基本上是陕北人移民区,府谷人又占了绝大多数,府谷县“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女人守空房,男人走西口”(杜三如述),这些逃荒者,舍亲人、离故土、谋生计,或步行、或赶着二饼子牛牛车从鄂尔多斯和土默川向北行走到后山,可谓筚路蓝缕。


这些走西口人拖儿拽女,寝苫枕块、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当他们的脚步迈入这一片坦荡宽广的滩地时,首先入眼的就是一大簇蘑菇状的榆树冠丛。终于见到了二姑舅给口里捎话中提到的大榆树,一路的困顿无助瞬时得到安抚,疲惫不堪的身心又有了精神,一颗惘然的心算是跌到了肚里,是到了地方了。于是在树下叩拜、歇息、避暑乘凉.....闭眼打个盹,回想一路过来的辛酸苦辣,五味杂陈;对上苍不公命运的抱怨不能化作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人挪活,树挪死,失特祖祖,我就不信天能塌下来”,休整一下,继续面对明天不可知的日子。


随着大榆滩土地的陆续放耕,从山西陕西逃到后山的人越来越多,雁行更加频繁,一个叫张大老虎的人便在大榆树的东面一里多处盖房、打井,开了一个车马店,那个有店的地方,叫“大老虎店”,后来就成了一个叫新建的村庄,对此今不细提,日后再论。


人总得有所寄托和依靠,有的人寄情于山,有的人寄情于水;有的人天生可以靠山,有的人只能寄希望于草。而这些西口移民们此时只能将以后的生活指靠代表这一方水土的大榆树,老榆就像是一盏明灯给栖身树下的人们带来追求美好生活的光明指引,成为激励他们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矢志前行的信念支撑。

(山西洪洞大槐树)


所以,这簇榆树对于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精神所系。据老人们讲,走西口到到大榆树滩的这一代人,或来或回,都要到这里遮荫避暑、烧香祭拜。这棵树对于他们的意义,不亚于洪洞县大槐树对很多华夏儿女的寻根意义。


不同是的大槐树是寓指曾经离开的“根”,而大榆树却是艰辛奔走即将到达目的的“心灵驿站”。府谷老家、西口路、大榆树滩,众多走西口的府谷人的离乡惆怅就像是那些红布条一样被系在树上。料想没有经历过,或是不知道那一段历史的人会真的把这处当成纯景或一个旅游意义上的驿站,而唯有那些背负辛酸行走过此程的人才能体味到大榆树带给他们的慰藉和希望,才能理解在那条拓荒路上的风餐露宿、路艰辛


古榆“古”的不只是树,而是大榆树滩人的情怀,古榆象征着西口人背井离乡、迁徙生存,坚韧不拔与命运抗争的宝贵精神


面对古榆,除了奇大的树冠,还有你没有看到的深扎地下的根,很深很深,如果我们总习惯惊诧于表面的奇异,会很浅很浅。发送此文,是想告诉那些本意去古榆驿站观光的人们:此驿站非彼驿站,此处留存的是一代大榆树滩人的精神。

     




【友情参考】:

走西口人的大榆树滩情结-微博“大榆树”倪鑫峰

《固阳县下湿壕镇发现两棵古树》内蒙古晨报2010.12

多彩固阳-- 旗县动听--《大榆树》刘文永2017.6.17

《原始宗教与萨满教卷》孟慧英200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榆 树
大榆树
向度·小说|南岸:杜鹃
猜谜语啦(120)
自然物的建构你玩吗
焙子夹烧麦配咸奶茶,打一内蒙古城市(四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