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妍肃剧评——这个中戏教学实践,炸出一种绚烂的可能性

《形影不离》片段之一皮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2017年12月30日看的年度最后一场,是笔者本以为会名不见经传的中戏导演系汇报演出。结果却令人惊叹!中戏2015导演系“影偶、面具戏”实验课程汇报演出《形影不离》——这不应是仅仅在小范围里一带而过的教学演出,值得好好记录和探讨。

 

笔者孤陋寡闻,这种“皮影、木偶和面具戏”与形体结合的导表演实验教学应该是国内的首次尝试吧?此次教学缘起于导演系2015级本科班的指导老师杨硕,希望赵淼能为此班做一次为期四周教学的“形体戏剧”工作坊。杨硕在这个班开设了很多不同风格和理念的工作坊,比如音乐剧教学、俄罗斯当代戏剧教学等等,都是可以拓展导演思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课程。

 

共有八位教师进行了十周超过200课时的制作和导表演教学内容,实行的是全体老师行课制度,尽可能的全体老师一起上课。他们通过启发、讲解、引导的过程,让同学们从编导、设计制作表演三个方面对影偶、面具戏艺术的创作进行了解和训练。

 

《形影不离》片段之一桌面偶《噩梦》



《形影不离》片段之一戏面具《女将抓盗贼》


所有参与教师皆是具有“影偶、面具”或“形体”创作专长和广阔艺术视野的实践者——赵淼创建的三拓旗剧团,是一个以形体戏剧为主要创作及研究方向的国际型剧团,展现“身体的诗意”是赵淼的追求与探索;韩星、韩迟曹璐是在木偶、皮影和面具创作领域的实践者;俞辰曦、史妍是在舞蹈和形体戏剧领域的实践者王笑笑是在戏剧服装和人物插画领域的实践者杜帅强则长于传统戏曲的身段表演。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的老师们合力先来研究不同专业属性与传统戏剧的关系,以及对于传统和现代演剧的意义。

 

借助众师的经验融合,学生们在人类身体文化的这个层面上来研究木偶、皮影和面具的造型与表演。无论偶还是活人,也无论传统方式还是现代理念,解决好所处情境、情节和情感,呈现“什么造型”和“怎样成形”,以及“如何行动”和“为何行动”这些关系,努力的把制作、编导表演三个环节凝聚在一个教学轴线上。

 

自由与控制


众师众生“众筹”而成的一场90分钟、形式各异的演出,让人看到一个大大的“形”“影”世界。这好似一张唱片专辑,梳理了多曲风的和谐秩序,电子、摇滚、民谣、爵士在这一张都和平共处、没有杂乱无章感。

 

首先用串场的形体表演是条主轴与线索,贯穿所有片段,畅通无阻的承前启后,又有种充盈的流动感。众师以影偶和面具的“形体”作为切入点进入编排,这是一个很聪明巧妙的共通点。如果各顾各专业,而没有彼此的贯穿和协同,则最终会呈现混乱与漫无目的感。

 


串场形体部分是由俞辰曦老师、史妍老师编排,每个形体和下面都是有联系的 其实是用身体表演来做下一个节目的预告。

 

串场形体《瓶子》


巨型局部偶《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


例如开场形体《瓶子》,关键词应是“局部”,所有身体的体现都聚焦于手上的荧光瓶子,既是牵引又是突出。强调荧光瓶的运动、聚集、节奏、关系、配合、波动。这和随后的第一个片段巨型局部偶《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的巨头大手相呼应。如何把演员的形体既有机的藏起来(但不是遮挡,而是透过强调需要强调的部分来减弱),又要勇敢的把他们身体有韵律的、符合情境的露在观众面前。

串场形体《傀儡》


半身偶《雷雨》的“喝药”片段


第二个串场形体《傀儡》, 演员们互相控制、牵制、摆布的肢体,呼应后面半身偶《雷雨》的“喝药”片段,契合这种无法摆脱的宿命主题。

串场形体《塑料袋》


皮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三个串场形体《塑料袋》,后接连的皮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世情感的脆弱、廉价、速食,对上经典爱情传说的轰烈深情,极其讽刺。

串场形体《手》


桌面偶《噩梦》


第四个串场形体《手》与桌面偶《噩梦》,掌控得无形,挣脱得无力,苦闷的无边。

串场形体《绳子》


戏面具《女将抓盗贼》


创新面具《网友初见的误会》


第五个串场形体《绳子》三人之间的爱恨纠缠,看见的是那条鲜红的长绳,看不见的是他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呼应后面傩戏面具《女将抓盗贼》的三角对峙,与创新面具《网友初见的误会》的三角恋情。

串场形体《狂欢》


纸片偶《狮子王》片段


第六场串场形体《狂欢》,说实话这段有点不知所云,笔者没什么感受。呼应后面的纸片偶《狮子王》片段。

串场形体《支撑》


手持局部偶《茶馆》尾声节选


第七场串场形体《支撑》呼应后面的手持局部偶《茶馆》尾声节选,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 三位一体”,命运的互文,情义的支撑。

 

演出的节奏多元交错,而依靠串场肢体的控制,清晰了映像对比,亦叠加了多重意蕴。观众可以随着主创们意识来回行走穿梭,却没有迷失或无聊的时刻,这是十分难得和值得夸赞的。

 

潜力的挖掘与可能性


这济济一堂的偶、面具,我并不想去评价它的技术与实操。完全不是因为不专业,而是笔者作为一个舞美专业的人,看戏过程中常在想,如果让我来帮他们设计,会做的更好吗?

 

技术和造型能力上,可能会。但是在想象力与表演的有机结合上,可能不会。

 

生疏拙趣的片段就像一个万花筒,组合出了自由奔放的意外的精彩。脑洞大开,新奇诡谲,一起在异想的路上狂飙。

 

皮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直不楞登的从墓里飘出;一朵“小闲云”飘过二人的约会。此片段通篇似这样莫名中二的笑点,可爱又有灵性,笔者相当喜欢。


纸片偶《狮子王》片段,多变的“画风”,不变的笨拙童趣。粗手笨脚的控制+随心所欲的构图=不走寻常舞美路的“破格”感。


在笔者印象中,赵淼一直是个用形体沟通古今、用多种视觉元素连接戏剧与现实的织梦者。这一次他作为课程设计、创意、演出总导演,又让大家看到他作为教师的优秀。

 

我们都知道国内学院派的导表演教学,大致是怎样一个模式。其实这不仅仅在导演系,各个戏剧专业的教学上往往都缺少跨界融合的格局与思路。虽然这种特色的教学未必适所有导表演类的教学,但是扎实的传统教学,加上大胆的跨界融合,勇敢的自我表达,用创新而有趣味的状态来面对当下世界,而避免狭隘的一味张扬民族特色,是十分值得借鉴和鼓励的。

 

学生们在前四周的学习中,影偶制作主要以“创新”为目的,老师们不做任何形式上的规定。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自由的想象,编排故事,制作道具,完成一个5分钟左右的小演出。从初次接触影偶、面对琳琅满目的皮影、面具、木偶的兴奋,到被构思支配的恐惧。

 

老师们在鼓励大家之余,总不忘加一句“还有别的形式吗?”——得,又得换花样!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在专业课上被导演构思支配的恐惧。可导演构思再可怕,想出来也能坚持做一个月。偶剧构思呢,一周一换。光想出来还不行,你还得把偶做出来;光把偶做出来还不行,还得用偶把故事排出来。


巨型局部偶《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特别是控制头部的同学揽了个力气活,需要好身板。


在一个个奇特的脑洞面前,我们才发现自己对于那些以为简单易懂的东西,了解得有多少。这样的教学在跳脱所有学生的专业经验、脑洞,甚至世界观

 

这样一“偶”更比一“偶”伤的煎熬持续了将近三周,终于达到民怨沸腾难以支撑。老师这才结束了漫长的头脑风暴,亮出了真正需要攻克的难关,让学生开始正式排演各自的节目。

 

手持局部偶《茶馆》尾声节选。


 经过了众师的精心指导,学生们每次对操偶都会有新的认知。偶是有生命的,但它的生命需要你来赐予它,而这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呼吸”,它的紧张,它的急促,它的消沉,它的悲哀,每一种不同的态度,就代表了每一种不同的呼吸。不管是半身偶、头偶、纸片偶或者是皮影,学生与演出时的对手们越来越熟悉,我怎样给它力,它怎样给我力。

 

没有逼到那个份上,人不会知道,创造力可以这么盛大,表达欲可以这么汹涌。

 

不要设限,向往未知。这群彰显天性的、没有压抑创作力的年青人,诠释出鲜活、诙谐的“跳脱力”,是演出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很难抗拒这种正值青春时代的清澈、单纯而辽阔,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对未来与大世界怀揣着的深切的好奇。充足的喜怒哀乐,以天真与坚定来阐释自我的微小而庞大的声音。

 

创新面具《网友初见的误会》。


这种新新人类背后付出大量努力后的自我与活力,这种充满前进与信念的酷劲与魅力,留下的是有些粗糙、有些漏洞、却闪着灵光的想法,许给观众了一个未来一定会更好的可能性

 

如果连在学校里不必面对世俗审美与束缚的尝试,都是谨小慎微地中庸和安全,那这才真无趣。

 

反思“圈地自嗨、浅尝辄止”


国内的传统影偶和面具戏创作是相对落后的,其戏剧文学、编导创新思维、美术视觉理念与方法的缺失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仍然没有复活在当代剧场之中。加入这些元素的演出,往往是种捷径,既是镀金纸、也是遮羞布,常走上一种很容易被升华意义与高度的路线,容易获得观众的偏爱与好感。但其创作缺少与时代并行的先进理念、高品质制作与类型的多样性,往往单一、单薄缺乏广博多意的精神维度

 

偶、面具是非常好的戏剧表演训练方法,但还远远没有受到重视。所以国内舞台上对于木偶和面具的使用还基本停留在当“调味品”的层面上,就像戏曲被挪用到当代话剧舞台上一样,因为戏曲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观并没有在很多课堂上真正的展开和深入研究。皮影、木偶和面具戏对于当代戏剧舞台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大,这种教学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每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都不可能孤立于时代和世界生存,影偶和面具不能停留在小范围内圈地自嗨,需要更多为之奋斗的戏剧人和教育者来推动她的复兴和发展。这种转变其实比想象中要难很多

 

上面笔者所述的《形影不离》,既有对其教学意义高度的感慨,但也必须指出,各种条件的制约下,现阶段教学成果还是存在一些遗憾,面具、偶的运用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戏剧表达、叙事的手段。例如有些片段仍是形象概念大于内核,很多地方是浅尝辄止。当然,在学生们刚刚学会“写字”的阶段,就急于让其写出富有情感的“小说”,实属强人所难。

 

下一步,亟需老师们带领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和认识这个课题,而不是更多的停留在基础制作和表演技术的训练上。当然,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会有严格的标准的量化,更为准确、合理、持续性的安排教学时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从演出后的反响上看,专家、学者、普通观众几乎都予以了肯定,很多人惊讶在短短二月余时间内所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但如杨硕老师的思考而言,不能简单的从几场演出的效果来对整个工作室的教学进行评价。既然是教学,又是导演思维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它就需要时间去发酵,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去检验。恰恰因为有了这些不同门类戏剧演出的训练课程,在下个学期的“导演片断2”教学中,就有的学生主动尝试以歌舞的形式,以偶的介入对现有的话剧剧本进行二度创作。这就是拓展导演创作思维的开始,也是实践课程的延续。

 

正如之前音乐剧教学所聘请的百老汇音乐剧导演Blair所说,也许未来的中国音乐剧导演就会在这些学生中诞生;影偶面具教学组亦是希望做具有创造力的影偶和面具教学课程,培养创意型的人才,开发出更多创意偶的形象与表演。

 

各个类别的舞台艺术,都将面临大的融合,不仅仅是样式和方法的融合,更是创作理念和美学观的融合,皮影、木偶和面具戏其实在其历史上一直都通过无数艺术家前辈的实践在不断融合、演变和发展,并没有所谓的“纯粹”一说。既在不同艺术领域中吸收营养化用、发展自我,又走出自己的领域去支持、丰富、完善其他艺术。比如韩迟和韩星老师,连同他们的父辈都在为振兴中国影偶艺术而奋斗,毫无疑问,教育是最关键的途径。

 

戏剧工作者都应以更广阔的艺术胸怀来面对和学习这种更加强调视觉、音乐、形体和新媒体等相融合的现代戏剧表现美学。如何以更加包容的教学态度,逐步建立起“大戏剧”的导演教学理念和范畴此次只是开了个头。

 

这群极富开创勇气、传承责任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实在是闪闪发光、令笔者真心尊重。

 


作者:赵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淼:勒考克形体戏剧教学记
王添强文章|皮影偶与面具的历史蜕变|世界偶文化介绍系列文章(三)
表演类项目(国际篇)——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偶戏
荏苒会合时,一欢如覆水
关于中国高校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入学20年,初心从未改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2级校友重返母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