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迹 | 榆林地区古寺观、塔楼、桥台、文庙(附图)

    一、寺观   

    1、七星庙:位于府谷县孤山堡北门外1公里的北门土焉村。七星庙又叫吴天宫。俗称无梁殿。相传创建于五代至宋初,当地群众传说为北宋名将杨继业与抗辽女英雄折(佘)赛花战场成亲之地,明万历5年(1577)重修,文化大革命遭破坏,1985年由府谷县文化局主持修复。殿由正殿、殿外卷棚和前院厅殿等组成。正殿面阔3间10米,进深一间9米,高约13米,外观为单檐歇山式。顶覆灰瓦、脊兽。内壁四边起墙八面内收,磨砖对缝,最后一砖收顶。卷棚进深4米,面阔10米,高约5米,正殿与卷棚均辟3个拱形门洞。前院厅殿面阔8米,进深25米,高约7米,建筑风格基本同正殿。府谷县人民政府1981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二郎山古建筑群:位于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的窟野河西岸。二郎山又称驼峰山,俗称西山。建筑群创建于元代。现存多为明清建筑,据清道光21年《榆林府志》载:“驼山寺在神木县驼峰山,元至正中(1341~1368)建……。”传说,明正德13年(1518)武宗皇帝来此,观其山形似笔架,赐名“笔架山”。清道光21年(1841),民国30年(1941),1961年及1981年至1985年均有维修。庙群由南向北布局于长达1公里的山脊上,主要有八仙洞、地藏洞、浩然亭、二郎庙、关帝庙、诸神殿、三教殿、祖师庙、玉皇阁、娘娘庙等。三教殿面阔3间8.4米,进深9米,高4.4米,外观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内为砖砌拱券式窑,外设斗拱廊檐。顶覆灰瓦、脊兽。殿西置耳房2间,殿前东西各置配殿3间,均为单檐硬山式;在东配殿南侧置钟楼。正殿梁架题记:“大明嘉靖24年(1545)……重修”。二郎庙前置九龙壁,长3米,高3.6米,厚0.58米,为青砖硬山式“一字形”影壁,檐下砖雕斗拱,竹节形线枋子。方砖心由十块大砖组成,正面阴刻浅浮雕“九龙闹海”,北面刻“虎啸图”,砖砌须弥座,束腰中刻双狮、书卷及缠枝花卉等。现存碑石十余通,壁画26幅,三教殿东,西墙现存民国30年(1941)所绘大型“东、西山形胜图”。神木县人民政府195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戴兴寺:位于榆林市城内东边的驼峰山上,为明正德年间总兵戴钦所建家祠。与左右相邻的香云寺、洪济寺、大庵寺、老爷庙,合称“四寺夹庙”。据《御批通鉴辑览》和《延绥揽胜》等载,明正德13年(公元1518年)武宗皇帝巡边抵榆,纳戴钦之女,赐戴钦尚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戴氏声威显赫,故建此寺。明天启7年(1627)、清康熙22年(1683)、光绪2年(1882)、宣统2年(1910)均有维修,民国19年(1930)寺僧与地方名人倡办“私立戴兴寺小学”。为贫寒子弟供书施教。全寺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主要有五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殿、十王殿、韦陀殿等。五佛殿为重檐歇山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总高11.2米,第一层为砖砌拱券式枕头窑。次间、稍间均辟拱形门洞,外安四扇棂花门窗,檐下无斗抚,两侧各砖砌一拱券窑,北置砖踏步。第二层通面阔19.4米,进深10.8米,单檐歇山顶,七架梁带前后廊,平身科斗拱单昴四铺作,两山有垂鱼、惹草、砖砌围栏。顶覆仰合灰瓦,脊兽均毁。大门为单檐硬山式顶,木质板门,两侧各置一等形护石,原上置小石狮;盘头砖雕花卉,墀头三面均砖雕瑞兽、花卉等。原五佛殿一层内置大小铜佛30余尊,两侧置形态各异的铁铸罗汉16尊,内藏经书3000余卷。二层上置5尊铜佛,今均毁。现存明清木匾8块,石匾2块。榆林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新明楼:位于榆林市城内南大街中心。新明楼,俗称新楼。《榆林府志》记载:“……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嘉庆、光绪年均有修葺。1983年榆林县文管会主持维修,1986年彩绘。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三层木构建筑,占地216平方米,总高约20米,上置题记5块:“大清嘉庆24年……重修镇楼三层”、“大清光绪元年桂月……刘厚基重修……”、“大清光绪元年桂月……慕寅监修……”、“大清光绪27年重修……补修……”、“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元1983年秋维修”。现三楼内遗存明代约2米高铜造像一尊。榆林市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鼓楼。位于定边县城内大街中心,始建年代无考。据《定边县志》明代延绥粮盐同知罗昂撰《重修鼓楼玉皇阁记》碑载:“此阁之建设,其来远矣,然旧无砖券,止平地植木。即今券上阁是矣。万历乙巳春(1604),余来于兹,见城中巍然有此阁也。其意美,其制善。但年久圯坏。至次岁丙午(1606),有将倾状。余虑其损伤椽木,即令拆之。……即本营男妇,莫不裹土运转,不约而至,不令而速,不俟岁月,而台基楼阁,俨然告成。……”可见鼓楼创建于公元1604年之前,明万历34年(1606)重修。1957年、1968年曾彩绘。1984年定边县文化馆主持维修,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271平方米,总高30米。定边县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凯歌楼:位于神木县城内大街中心。凯歌楼俗称大楼,又名钟楼。创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据《陕西名胜古迹》载:“明隆庆元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抵御外敌,凯旋而归,为纪念胜利,兼答‘神恩’,而建此楼”。清同治7年(1868)被战火焚烧,乱平重修,规模略胜于前。解放后曾两次维修。现为神木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处。楼为重檐歇山顶二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原楼

三官小殿,内供天、地、水三神,现毁。神木县人民政府195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蕲王庙:位于绥德县城南5公里的一步崖,西临大理河。蕲王庙创建于清乾隆32年(1767),为从南向北中轴线式布局,与关帝庙,文昌阁等相邻。由正殿、卷棚(前殿)、戏台、石牌坊(蕲王忠义坊)等组成。正殿面阔17米,进深10米,为一孔高大宽敞的石砌拱式窑洞。石牌坊位于正殿对面的乐楼西侧,建于清道光24年(1844),为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正楼匾上刻“宋韩蕲王故里”,下刻“中兴佐命”(前后两面相同)。中柱石刻楹联正面为“恢复中原志同诸葛,再扶宋室功迈汾阳”。背面为“东南半壁仗弧掌,至今江水滔滔如闻楼鼓;西北一天崇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为绥德知州凌树崇书。现在庙前遗有碑石四通,正殿大厅西壁下存清代道光25年(1845)教喻阎秉庚题刻诗词一首。绥德县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藏经阁:位于绥德县城关镇西山寺,原为宋代天宁寺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天宁寺创建于宋代中期,现存阁为清代建筑。据清同治13年(1874)所立《天宁寺碑记》载“寺居绥州胜境,创自有宋中叶”。清同治11年至13年(1872~1874)陕西延榆绥兵备道成定康重修。阁位于天宁寺北侧,座西面东,为单檐歇山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原阁前有明正统10年(1446)铸铁质“磨天碑”一块(已毁),现存明代道士张三丰草书题诗刻石一块,清同治13年石碑1块。绥德县人民政府1982年1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塔

    1、天王塔:位于米脂县郭兴庄乡王塔村,东南距县城35公里。据碑载,清宣统3年(1911),曾对此塔进行了维修。后因地震,塔向南移动1.5米,塔原高7米,上面三层被毁,塔西4米处发现明代所建的祖师庙。塔为密檐式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现存四层,残高9.2米,边长1米。石质基座,砖质塔身,塔檐青砖叠砌。从塔的结构、风格看,它的建筑年代为宋元时期。米脂县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响铃塔:位于横山县塔湾乡西南0.5公里处,北临芦河,榆(林)、定(边)公路从东南绕过。塔创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据《陕西延绥镇志》载:“三捷关又西六十里为威武境,境之西有响铃,元泰定年间建,时有白鹤巢其上”。塔下同时创建红门寺石窟。现在塔基残破,塔身向西倾斜。塔为密檐式八角形十一层砖石结构建筑,高约30米,底层边长约2.7米。横山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古塔寺塔:位于榆林市古塔乡政府驻地西北100米处的山坡上。原为古塔寺之塔,后寺毁塔独存。塔为密檐式八角形七层砖石结构建筑,高约9米。塔基平面呈园形。从塔的造型、结构及建筑风格分析,此塔的建筑年代不晚于元。榆林市人民政府1990年11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凌霄塔:位于榆林市城南榆阳桥东南侧山峰上,北临榆阳河,西为西(安)包(头)公路。据《榆林府志》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1862—1974)被毁,唯塔独存,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十三层砖石结构建筑。高43米,底边周长33米。榆林县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桥梁

    1、榆阳桥:位于榆林市城南镇远门外约300米处的榆阳河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延绥巡抚吕雯所建,为从南唯一入城的桥梁。桥为拱券式砖石结构建筑,南北向,长50米,宽8米,桥下建有石砌三角形辟水墩,桥上砖砌护栏,桥东侧附建渡槽,引水西流,灌溉城西南百亩菜园,人称“水上桥,桥上水”。原桥上砌以青石护栏,柱头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猴;桥头东西各置3米高石狮一只;桥东有清同治年间总兵刘厚基所建“御碑亭”,内有康熙皇帝追赐榆林守军题词“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石,上款“康熙十四年(1676)闰五月十三日奉旨旗奖”,下款“延绥城堡同知臣谭吉敬泐”。今均毁。

    2、归德堡古桥:位于榆林市刘官寨乡归德堡西南1公里的榆溪河上,北距县城20公里,东为西(安)包(头)公路。桥原为通往横山、靖边、定边等地的交通要道。旧桥址在今桥南,随修随废。据《榆林县志》载,清乾隆年间(1735~1795),堡民卜子孝和他的儿子僧人慧昙、慧清相继募款修葺,历时20年方始告竣,后被水冲毁。清道光21年(1841)复又捐修,后塌毁。光绪29年(1903)延榆绥兵备道严镜清在今桥南旧址以东石畔修铁链桥1座,33年又被水冲毁。以后又在河湾北建成10孔桥。民国年间增建2孔,解放后又增建2孔。桥为拱券式砖石结构建筑,14孔长152米,宽6.8米,高5米,桥基前后建有砖石砌筑平面呈三角形辟水墩。桥身坚固,路面平坦,当时为陕北最长的石拱桥。榆林县人民政府1985年1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城

    统万城:位于靖边县红墩界白城则村,西南距县城约80公里,北依毛乌素沙漠,南临无定河上游——红柳河。为东晋16国大夏国之京都。统万城俗称白城子,创建于公元413~418年,据《横山县志》载:“晋安帝义熙3年(407)6月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刘勃勃,称天王单于,建元龙升,国号大夏,都统万。”《晋书》载:“风翔元年(413),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10万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北史》载:“屈丐(赫连勃勃)奢,好修宫室,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可见其城雄伟,公元428年统万城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破,降统万城为统万镇,北魏太和元年(477)在此置夏州。隋末大业13年(617)地方豪强梁师都曾一度割据夏州称帝。五代至宋,党项羌李氏世代占据夏州,后西迁银川建西夏。宋淳化5年(994),北宋为防止党项人“据城自雄”而毁城,迁民20万于今横山、米脂、绥德。从此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日渐沦为废墟。

    统万城由郭城(俗称头道城)、东城(二道城)和西城(三道城)组成。郭城依无定河北岸原边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然后西折,趋向东城北垣,破坏严重,仅留残迹。东西两城略呈长方形,系由一道隔墙分为两部分的。北垣在一条直线上,现存两城均高出地面2—10余米,城的四隅有突出城处的平面呈长方型墩台,且高于城西垣。唯西城南隅高达31.62米。东城周长2566米,东垣长737米,有马面5座,西垣774米,有马面10座,南垣551米,北垣504米,有马面7座,城基厚6~12米。东城北垣无门,东垣有一道门,南垣不明,西垣则共招魏门与西城相通。西城周长2470米,东垣长692米;西垣长721米,有马面九座;北垣557米,有马面10座;南垣500米,有马面8座,形致较为特殊,且长大又宽厚,每座长18米,宽16.4米,在紧临角楼隅墩的1个马面中空,为仓库建筑。西城基厚约16米,城四面各有城门1道,南门名朝宋,东门招魏,西门服凉,北门平朔。南、北、东三门俱毁,西门瓮城尚存。城垣、隅墩、马面和台基均由白土(砂、粘土、石灰三合土)版筑夯城。夯层厚15~20厘米。凡城门道、隅墩拐角,夯层趋薄为12~14厘米,甚至有7厘米者。东西两城隔墙夯层较疏,为20~40厘米。现西城中部偏西遗有呈不规则形,高约10米的土墩1座;距东垣21米处有宫殿遗址1处。另外东城东部稍偏北,有宫殿遗址一处。城内遗物相当丰富。瓦砾成堆,陶瓷残片俯拾皆是,石雕、石刻、瓦当及铜佛、钱币和印信等均有发现。

    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和博物馆俞少逸等同志调查统万城,征集了一批文物并绘出城址草图。1964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等踏勘统万城及无定河上游地区,指出该城址对古今地貌变迁的重要价值。1970年,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西北大学李之勤教授和李健超教授调查统万城,并分别写出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976年~197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戴应新三次调查并测绘统万城进行试掘,发表《统万城城址勘察记》,后又编著《赫连勃勃与统万城》一书,于1990年出版。靖边县人民政府1983年9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文庙

    府谷文庙:位于府谷旧城内,西南距县城3公里。始建于明洪武14年(1381),清光绪2年(1876)、8年(1883)维修。1986年至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和当地群众集资维修。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分前后两院。前院由前庭正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后院由过庭、明伦堂、两厩组成,除大成殿外,均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大成殿(正殿)面阔五间17.3米,进深三间10.2米,为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现存碑石一通,碑记两块及康熙御书“万世师表”木匾一块。府谷县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脂文庙:位于米脂县城关东街小学院内。文庙创建于元皇庆2年(1313)。明弘治9年(1496)。移于此,大成殿建于明嘉靖12年(1533)清顺治11年(1654)、雍正8年(1730)、乾隆32年(1820)、乾隆59年(1847)、道光21年(1841)、光绪26年(1900)均维修。现在东街小学已将大成殿改建为教室。文庙现存大成殿及两厢、前庭。大成殿为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18米,进深3间10.8米。为单檐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两厢各面阔五间,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均灰瓦覆顶。现存清“康熙平定准格尔”碑及其它碑石11块。米脂县人民政府1984年8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7.5公里的红山上,西(安)包(头)公路从它西北绕过。镇北台建于明万历35年(1608)。是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市蒙汉贸易,在长城线上建立的1个观察所和军事要塞,历时2年建成。城东北修建款贡城,1990年由榆林市文管会主持维修。台总体呈正方梯形,高4层28.5米,外砌砖石,内夯黄土,逐层递减。第1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上设女墙,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第2层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台内券洞内向东设踏步直通3层。南面石刻横额“向明”,北面石刻横额“镇北台”(已毁),为涂宗浚所书。第3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第4层高4.4米,周长35.44米,进深2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台上四面围以女墙,设垛口,面铺青砖。原台顶部正中建有砖木结构正方形瞭望哨棚一间,并竖木旗杆,清末哨棚坍塌。第1层城垣内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台戍卒营房,现均存遗址。台东北遗有明代款贡城,台西侧约2公里处遗有明代易马城。榆林县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家大院:位于榆林市城内盐市中巷8号,始建于清光绪末年(1908),为榆林市现存最完整的一处四合院式民居。全院占地面积约430平方米。由北房、南房、东房、西房、大门、二门及影壁组成。北方(正房)座落在高约0.5米的砖石基台上,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穿廊虎抱式建筑,面阔5间15米,进深1间5米。明、次间屋面回缩1.3米。明、次间壁为大厅,可见5架梁,木质望板,上有红漆,彩绘。大门较小,为单檐硬山式。大门外建“避”(照壁),座南向北,正对大门,为单檐一面坡硬山式八字形青砖建筑。大门内置“隐”(影壁),在东房南山墙上,为单檐一面坡青砖一字形,上嵌砖雕匾额“耕读传家”。左右原有一副砖雕对联,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影壁东侧砖墙上辟“土地神”龛。正对二门。二门位于西北角,为单檐木构垂花门。北房左右各置耳房。院内西南角为厕所、水路。大院海漫青砖,原有一花池,现建小房数间。北房东屋内存红漆门箱竖柜1套;西屋内有红漆大竖柜两只;南房大厅有长约9米,宽约0.5米香案1只。1988年榆林地区旅游规划时,把此院定为重点保护民居。

    “龙章褒异”石牌坊:位于绥德县城关东门,西南为绥德县第三中学。石牌坊建于清雍正10年蒲月(1732年阴历5月),座西面东,跨路而建,为三门四柱五楼石构建筑,高约10米,单檐歇山石板顶。正楼东面匾“龙章褒异”(西面同),其上冠以火焰牌(西面同),其下石匾题刻:“诰封中宪大夫湖广汉阳知府马于乾之坊”,题款“嘉靖辛酉举人”落款“雍正十年岁次壬子蒲月”,西面正楼匾下题刻“敕封中宪大夫湖广汉阳府知府马于乾妻安人张氏贞节坊”,落款“五进孙授、缙、挥宪同立”。整个石牌坊造型别致,雕刻华丽,且夫妻同用一坊,很有地方特色。绥德县人民政府1982年1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北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潜山市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纵览
正定古城------中国的“古建艺术宝库”
【南阳文物建筑精萃】宛北钟灵——鄂城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9)
朔州崇福寺与浑源永安寺
山西古建筑-楼台亭塔(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