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狄 马:横山老腰鼓的前世今生(一)

狄马,独立作家。陕西子长县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表思想随笔、文化散文、文学批评、杂文等各类文章近百万字。著有随笔集《一头自由主义的鹿》、《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杂文集《中国杂文(百部):狄马集》、《另类童话》等。

1

老腰鼓的正宗窝子

在遥远的陕北,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张存有地村。这个村位于无定河以西、明长城以东,行政上属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区的南塔乡。除了名字有些怪以外,该村至少在表面上与陕北普通的山村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在陕北一般村庄的名字,多为三个字。其中第一个字是本村绝大多数住户的姓氏,最后一个字往往是概括本村地理特征的名词,如山、沟、峁、梁、崖、畔、砭、墕等,中间以“家”字相连,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向明确的村庄名字。而张存有地村没有一户姓张的,全村七百多口人,除了一户上门女婿姓“卜”外,其余均为李姓。以致有人猜测说,在李姓人到来之前,这里曾是张家人的天下。

但由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张姓人被迫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村庄,临走之前他们告诉李家人说,这里有我们的土地,我们随时有可能回来。这样一来,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成了李家人向张家人打的一张借条,类似于现在的“活期存款”。只要有这个村子的名字在,李家人就永远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好在张家人一直没有回来。

还有一种说法更神奇,说这个村子的名字没那么简单,这里隐含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机密:闯王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战败以后,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用金蝉脱壳之法,换回真身,而后携带高夫人,秘密返回陕北,躲在离他的老家常峁墕不足二十公里的张存有地村。“有地”的意思就是“有帝”,“张存”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张冠李戴”,掩人耳目。

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说,该村隐龙寺的壁画里有李自成创立的洪门天地会的图案,供奉的神明是李自成的第九代孙李京开。现在的李家人虽然没有家谱,但他们说的二世祖李自升、李自顶,就是李自成的堂兄弟。李自成秘密潜回陕北,隐居张存有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清复明。

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张存有地这个名字,还是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扬;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由于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而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横山老腰鼓。

2

老腰鼓有多老

老腰鼓,原来并不叫老腰鼓,更不叫“横山老腰鼓”。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腰鼓就是腰鼓,哪有什么新旧之分。之所以在前面加个“老”字,是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区别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出现的“新腰鼓”。前面加上“横山”,是由于县政府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安塞腰鼓”已经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


其实,“安塞腰鼓”来源于“横山老腰鼓”。“横山老腰鼓”是“安塞腰鼓”的鼻祖。原因并不复杂:现在的安塞人多为横山下来的移民,因而安塞口音与横山口音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据《横山县志》载,历史上该县多次发生移民潮,当地叫“走南路”。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民国18年。是年全县大旱,庄稼绝收,百姓为了活命,拖家带口,来到延安,其中安塞就是一个重要的移民点。在这成千上万的移民队伍中,当然包括一些会打腰鼓的难民。但后来安塞腰鼓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反而名声大噪,远远盖过了横山腰鼓。以致于人们提起陕北腰鼓,只知道安塞腰鼓,不知道横山腰鼓。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这一现象我们在以往考察安塞剪纸时,已经注意到了。安塞剪纸造型美观,剪工精良,风格淳厚凝炼,寓意单纯质朴,历来有“地上文物”之称。早在1993年,就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剪纸之乡”。但仔细考查该县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如常振芳、曹佃祥等人的履历,你就会发现她们的娘家多数是横山人。我们知道,陕北的女孩修习女红,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出阁或逃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剪纸艺术。她们的艺术生命是在横山,而不是安塞完成的。

那么,老腰鼓究竟有多老?这个问题很多来到张存有地采风、探访的学者都问过,但村里人大都语焉不详。或说明代晚期,或说明代中期,不一而足。还有些人会直接告诉你:解不下!自己的老人也孝敬不过来,关心那些几百年前的古人,顶毬哩!

1981年,在延安市(今宝塔区)梁村乡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而成。经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作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这两块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

以后在安塞县的化子坪镇、宝塔区的李渠镇,还陆续出土过一些宋代腰鼓舞人物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但由于这些出土资料零散、模糊,加上缺乏明确而翔实的文献佐证,很难成为现存陕北腰鼓来源的确凿证据。因而,关于陕北腰鼓的起源仍然停留在探索阶段。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得不看的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安塞腰鼓 出场 相当的有震撼力
陕北安塞腰鼓澎湃激情
陕北腰鼓真情实意
陕北安塞腰鼓
梅园闹新春,陕北安塞腰鼓大秧歌来助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