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书《生活的艺术》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奇妙的故事:
有一次,庄子在睡觉时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能够张开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且感觉这个梦非常真切,真实。
可当他后来睡醒之后,又觉得躺在床上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于是庄子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其实,谁变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居然连做梦,都做得如此具有艺术性,这就让人佩服了。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中国人过着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行动。”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很多来自自然的生活趣味:树木、花朵、云霞、溪流……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饮一啄,这些都足以称作“生活的享受”。
但这种享受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要想享受这种简单闲适的生活,就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
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艺术”。

本书的作者正是林语堂,他堪称一代国学大师,他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是一位贯通中西思想、融合百家之长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文风淡然淳朴,不事雕琢,一向以行云流水著称。
他创作出《京华烟云》、《人生的盛宴》等多部优秀作品,本书《生活的艺术》更是以闲适的格调,将中国人浪漫高雅的生活方式诉诸笔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生活的艺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带大家一同感受充满艺术浪漫色彩的完美生活。
我们将会从“最会享受人生的人”、“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文化”四方面展开,告诉大家如何去调整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你将会学习到,什么样的人,才最会享受人生?
你还会了解到,如何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与“自然的花花草草”中,获取生活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我将为你解读“鉴别力的重要性”,并以读书为例,告诉你如何通过文化知识,展现出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01
什么样的人,才最会享受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比如四处碰壁却乐天知命的孔圣人,身遭外放却活得潇洒的苏东坡,再比如穷得要死却诗酒自娱的陶渊明……
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他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享受着人生的美好。
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最会享受人生?
世间人心不同,对生活的看法也就不同。按照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说法,懂得享受人生的人,必须要有“真性情”或者说是“热情”,孟子管这叫做“赤子之心”。
由于人性本善,所以人一出生,赤子之心也就随着生命而来了。
小时候的我们往往善良纯真、无忧无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
在“人生经验”增加的同时,很多人的赤子之心也渐渐被残酷的现实所磨掉。这些人学会了硬起心肠做事,学会了虚伪遮掩,渐渐丧失了小时候的“真性情”。
其实,我们谁都不想失去“赤子之心”,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热心、多情、慷慨的好人。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名利等因素的诱惑下,很少有人还能保持住那颗“赤子之心”。
天生热情的人,大多慷慨善良、乐于奉献,也正因如此,这类人往往会遭人欺骗、愚弄,例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
这郭靖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赤子之心”的人,这个人厚道、心善、也喜欢舍己为人,但他却常常因为自己的善良而吃亏,有几次还差点送命。
赤子之心固然是可贵的,但我们更需要有一定的勇气与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这颗心。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守护,那我们便只能“吃亏是福”了。
道家学派的掌门人老子早已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装傻充愣”的生活态度。
老子曾说:“大智若愚”,意思就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就一定要学会“装傻”,只有会装傻,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如果说孟子的人生态度是“吃亏是福”,那么老子的人生态度便是“难得糊涂”了。
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装傻充愣”的人还真的很少吃亏。

三国时期的荀攸,算得上是曹操身边最厉害的谋士之一了。此人本是个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智者,可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愚钝木讷的老实人。
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荀攸担任了总参谋,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可到了战争结束后,他便恢复到了“呆呆傻傻”的状态。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朝堂上,荀攸从不以智谋压人,他看上去总是一副淳朴温厚的样子。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朝堂上屹立不倒,不仅深得曹操信任,还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这荀攸可谓是将老子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林语堂看来,最理想的生活应属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提出来的“中庸生活”。
那什么叫做中庸生活呢?
其实这种生活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半”字,也就是干什么都讲究“一半一半”,就是适度原则。
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适度逍遥,人不可太忧虑,也不可无忧虑,只有在一半一半的情况下,我们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
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的人,才是最懂得享受人生之人,比如陶渊明。
如果把孟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老子出世的人生观适度地配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中庸生活,而陶渊明先生就是为数不多的过着这种“中庸生活”的人。
相信大家都听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吧。 
陶渊明为了生活,不得已出任彭泽县县令,到任才八十一天,就碰到督邮来检查公务。
这督邮一向以凶狠贪婪闻名,每年都要向各地县令索要贿赂,这次来到彭泽县自然也是少不了打秋风。督邮虽然强横凶狠,但陶渊明却毫不畏惧。
手下都劝他说:“您要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敬地迎接,如果怠慢了督邮,您就会被他栽赃陷害啊!”
陶渊明听后,笑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这种人低声下气!”说完便挂冠而去、辞职归乡,终身不再踏足官场。
陶渊明离开官场后,便回家种田,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却依旧自得其乐。在陶渊明的心中,有反抗尘世的欲望,但他却不因此厌恶、逃避尘世,而是选择继续简单平淡地生活着。
陶渊明逃避的是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而不是生活本身,相反,他是特别热爱生活的。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人说“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为了逃避现实而想象出的一个虚拟世界。其实我们误会他了,“桃花源”也是现实的。
因为桃花源里居住的人不是神仙,而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所居住的地方也不是什么仙界,而是世间随处可见的山水农田。
桃花源中的人也不像很多隐士,逃避了社会之后,过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这些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外界一样的寻常生活。
从“桃花源”的构想中,我们便能看出:
陶渊明不是在逃避生活,而是选择了一种平淡和谐的生活,这就是“中庸生活”。
过着“中庸生活”的人,才是最会享受人生之人。

02
究竟如何做,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说完了“最会享受人生的人”,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享受生活的乐趣”。
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乐趣的权利与能力,即使没有金钱、没有权势的平凡人,也有资格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实,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定是个“闲人”,而且还是一个有智慧的“闲人”。
在中国人的心中,能绞尽脑汁地用智慧来享受悠闲的人,一定也是境界最高的人。高明在《琵琶记》中写道:“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这句诗所表达的便是一种“卧床的享受”。
对于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来说,晚上能早早地卧在床上安睡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啊。
卧床安睡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休息,但卧床的方法不同,也会影响我们休息的质量与身体的舒适度。
那什么样的睡姿才是最舒服的呢?
关于这方面,孔子他老人家可是专家级别的。在他看来,最舒服的一种睡姿便是“寝不尸”,也就是说我们睡觉时不要像僵尸一样直挺挺地睡,而应该蜷腿侧卧。
这样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舒适,还能让我们的心灵放松。
心灵一放松,脑子也会变得十分敏锐,这个时候便是一个人灵感爆发的时刻了。
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在半夜或者清晨时躺在床上想事情,许多白天解决不了的事、想不出的问题也往往会被你躺着处理了。
当然,能够在深夜或者清晨卧床思考问题的人,往往也是具有闲适精神的人,而这种闲适精神在人与人的聊天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在很多人看来,“聊天”是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了,我们几乎天天都在与别人聊天。如果这么想,那你就错了,因为你把“聊天”和“说话”的含义给弄混了。
我们只要张口吐字,就叫做“说话”,而且我们几乎可以跟任何人“说话”,比如上司、同事、陌生人,但这能叫做“聊天”吗?恐怕不能。
因为“聊天”需要两个必备条件,首先你要有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其次你要有一种闲适精神,因为只有在一个人心平气和、幽默自然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那种天南海北、无拘无束的聊天乐趣。

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活于世的第一要务便是一个“吃”字,但是我们“吃东西”就仅仅是为了果腹吗?
其实,中国烹饪技艺是博大精深的,吃饭做菜不仅是生存必备,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比如孔子就对烹调有个最基本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孔子的意思很简单:做菜是门技术活,粗细要均匀,色香味要俱全。
孔子当然不是一个流于表面、追求形式的人,他之所以对烹饪这样挑剔,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对食物有着一种独到的理解,我们通常把烹饪食物当做一种养生之道。
直到现在,中医也还在提倡“药补不如食补”。
吃得精细、均衡,便能够防病于未然,在历史上,但凡被称作神医的人,往往都擅长预防疾病,至于治疗疾病不过是末技罢了。
古人向来会将“饮食”二字并提,可见“饮”的重要性实不亚于“食”。其实,无论是饮还是食,心境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
只有在心境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享受到饮食真正的乐趣,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饮茶”了。
有道是“茶须静品”,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平气和、悠闲自适的时候才会领略到茶的滋味,如果你身处菜市场或者有小孩子在你身边哭闹,那你肯定会觉得饮之无味。
这就如同采茶的天气一样,在雨天和阴天是不适合采茶的,采茶必须要挑天气清明的清晨,这时候山上的空气清新,露水的芬芳还留在茶叶上,所采的茶自然也是上品了。
由此可见,生活的乐趣往往就藏在衣食住行、一饮一啄这些小事中,但需要我们有一颗善于享受生活的心,这颗心的名字叫做“闲适之心”。
03

大自然到底美在哪里?
说完了“如何享受生活的乐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大自然的美丽”。
无论人类的生活如何“社会化”,也终究离不开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它不仅能治愈我们的一些身体疾病,还可以净化我们的精神与心灵。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许多中国的画家在画山水中时,总会加入“人”这一元素,而且画中的“人”十分渺小。
就拿《雪后观山》这幅画来说吧,在画中,那个观赏雪后山景的“人”高度才一英寸,如果不是仔细观察,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所在。那为什么要将“画中人”画得如此渺小呢?
在林语堂看来,大自然是可以有效治疗“自大狂”这种心理疾病的。
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本就是沧海一粟。
一个人在浩渺的自然景物面前,也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这种心理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这不仅可以使人清心净虑、去除妄想,还能让我们陶醉在大自然的伟大之下,从而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竹林七贤”之一的酒仙刘伶,一向以放荡不羁著称。他平时常常坐着鹿车,携一壶酒,让仆人扛把锄头在后面跟着,并吩咐仆人说:“如果我醉死了,便将我就地埋了吧。”
刘伶就是这样一个狂放不羁、饮酒不节的人,但他却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他说,身为大丈夫,便要有“以天地为庐”的胸襟与气魄。在这里,刘伶想表达的感情便是对天地大自然的敬仰。
古人常说“天与人不相胜”,要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不能抱着征服大自然的心态,当然也不能有“畏惧”心理,我们应该不卑不亢,用一种“敬佩崇尚”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敬佩大自然,才有资格去享受大自然,但对于如何才能享受大自然,却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能够享受大自然趣味的人,往往不用教、不用学,算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本领,如果非要用文字给这种方法下个定义,那恐怕只能用“有情趣”这个词来概括了。
有情趣的人或者说风雅之人,自然而然便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就因为有情趣、能享受到自然趣味,而被林语堂称为“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与沈复成婚后,度过了一段充满情趣的好日子。沈复平时喜欢剪枝插花,而且技艺精巧,但对于画中的草虫,他却不知道如何固定在盆景中了。
最后还是聪明的芸娘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她找到一些虫子,然后用细线把它们绑在花草上,或者踩着叶子,或者抱着花梗,显得栩栩如生,就连沈复见了,也为之拍掌叫绝。
春天时,芸娘会摘下梅子酿成青梅酒,和沈复一起看着天色逐渐变暗,听着细细雨声,慢慢喝干,然后安静入睡;
夏天时,芸娘用小纱布包上茶叶,放进花蕊里,待第二天清晨荷花绽放的时候取出,然后用泉水泡茶喝。
还有一年七夕,芸娘准备了香烛瓜果,和沈复一起在临水的小亭子里赏月看云,遥拜织女。
当时月色甚美,月光照进河里波光粼粼。沈复和芸娘两人坐在水窗边,摇着扇子,看云赏月。
英国诗人巴特勒说过:“人们固然喜欢被看作善良、聪明或者亲切随和,但更乐于被认为富有情趣。”
芸娘的可爱,便在于她懂得享受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趣味。带着情趣面对大自然,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自然之美。

04

怎样才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完了“自然之美”,最后我们来说说“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古至今,我们都很佩服那些“有学问”的人,但我们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学问”呢?
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天才?是下笔成章的文人墨客,还是见多识广的经验达人?
其实,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学问的标准并非是“知识量”,而是“鉴别力”。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的人,必然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有着独到见解的人。
只有带着这种“鉴别力”来读书,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读书是文明社会中人所共知的一种乐趣,但在现实中,却还有很多人无福享受这种乐趣。一些不爱读书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禁锢在极其有限的环境里。
他们每天活动的范围不过是三点一线,接触的人不过是少数几个同事或朋友,能够欣赏的景物也不过眼前几处而已,这样的生活便如同身处牢狱之中一样。
而那些喜欢读书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生活的时空是相当广阔的。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过一句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为什么不出门,就能懂得许许多多的知识和见识呢?因为他善于读书啊。
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已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
如果你拿的是一本好书,那么恭喜你,你将有机会到一个精彩的世界中旅行一番,而且你还会在其中遇见许许多多有趣的人。
这种环境的转换,在心理效果上,甚至比我们真正出门旅行还要有收获。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曾说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司马光认为,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真实的事实如何,而在于我们能在那些事实中获取怎样的经验与借鉴。
其实,不仅读史书是这样,我们读任何一本书都要以此为目标才对。单单去了解事实的经过,根本不算做真正的读书,就如同我们日常的刷新闻、看报纸都不能算是读书,只能叫获取信息罢了。
除了读书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态度也是很重要的。
读书和吃饭很像,正所谓众口难调,我喜欢的,你也许不喜欢,你喜欢的,我又不一定喜欢,所以世上并不存在必须要读的书,只存在我们个人喜欢去读的书。
一个读者如果勉强去读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书,则他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出于勉强态度去读书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算得上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她的读书完全出自一种雅趣。
李清照夫妇经常于饭后坐在藏书室里,面对一大堆古书,互相考问,比如说某事记何书,何卷,第几页,第几行。
夫妻二人一方出题,一方对答,答中了就饮茶一杯,算作取胜的奖励。为了不把书弄脏弄坏,且便于保管,他们把搜购来的书一一编目入藏,等到要用到某一本书时,一查便得。
他们读书、藏书,绝不是为了以此夸耀于人,而是完全出于兴趣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读书的艺术很简单:我们随手拿过一本书来,想读时,便读一下子,惟有这样完全出于主动的读书,才能真正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好了,听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
生活的艺术并非我们想的那样高不可攀,他只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平淡生活中。
在忙碌喧嚣的尘世,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身边的一饮一啄、一草一木,也因此错过了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
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如果我们善于从这些小事上发掘乐趣,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在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了陶渊明才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
在林语堂看来,最理想的生活应属于“中庸生活”,也就是适度原则。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而陶渊明就是为数不多的过着这种“中庸生活”的人。
然后,我们学会了如何享受生活乐趣。
在中国人的心中,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定是个“闲人”,而且还是一个有智慧的“闲人”。
我们只要拥有了“闲适之心”,便不难从衣食住行这些小事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接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大自然之美。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它不仅能治愈我们的一些身体疾病,还可以净化我们的精神与心灵。
能够享受大自然趣味的人,往往不用教、不用学,有情趣的人,能自然而然地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
最后,我们学习了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读书的目标是从书中得出处世经验,从而培养一个人的鉴别力;读书的态度要积极主动,不可勉强自己。
做到了这两点,才真正会读书。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的生活却又不同。有的人生活精致,趣味十足;有的人生活粗糙、枯燥乏味。
希望看完这本书后,大家都能学会生活的艺术,用一种充满趣味的生活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期待与你在下一本书相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闲适,心静 | 则万物可得。
迷茫之时,不妨读读闲适的诗词,让心慢下来
妙不可言!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读一首诗高适《寄宿田家》,田园生活闲适可羡,只可暂时歇脚
极高明而道中庸 陶渊明论析
给自己一份闲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