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性养颜应防月经病(1~4)

女性的健康与美貌,经血的正常是基础,“妇人以血为本”,“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阴寒之美的女性容貌靠的是气血充盈。人体乃“血肉之躯”,只有血足,才显得皮肤油润细腻;只有肉实,皮肤才滋润而富弹性。但是,妇女在“经、孕、产、乳”四期里又有耗血和失血的特点,荷尔蒙激素的分泌也相应受到影响。加之日常生活当中注意不够,容易诱发经血发生失调和紊乱,故民间有“十女九不调”,“血亏难养颜”的说法。

哪些生活因素常可导致月径病呢?

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饮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既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他病。饮食不节致病主要有饥饱失常和饮食偏嗜(包括过寒过热)两个方面。

饮食过饥是指摄食不足而言。人体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若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气血生化之源匮乏,气血得不到及时补充,脏腑功能低下,从而形成月经病。如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经行色淡、质稀、经行眩晕、经行心悸、经行乏力等。尤其是在哺育婴幼儿时期的妇女,在生产(工作)中与男子一样参与,而在家庭中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劳动,往往简单地吃上一点即忙碌家务,以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人以五谷五味为养,饮食适当调配才能使营养丰富全面。若过于偏食某些食物,不但营养不全面,还会伤害脏腑,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发生各种月经病。若过食生冷,则易寒伤脾阳,导致寒湿内生,使气血凝聚,可出现月经后期、闭经、痛经、经行泄泻等;若过食辛热助阳之品,使热邪蕴郁,热扰胞宫,损伤冲任,可致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中漏下、经行吐衄等。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主要包括劳力过度、劳心过度及安逸过度等。劳力过度,强力作劳,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而诱发月经之期、质、色、量发生异常或引起经行合并症的发生。若劳心过度,思虑无穷,易使阴血暗耗,经行之际,营血益亏,心血亏虚,神失所养,每可引起月经病,如经行失眠、经行心悸、经行眩晕等。若因久思伤脾,造成脾胃气滞,也可造成诸多月经病,如经行胃痛、经行腹痛、闭经不行等。过度安逸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害,若有逸无劳,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低下,饮食减少,体力减退,同样可以引起许多月经病的发生。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确,凡长期卧床者,突然起床往往会感到头晕;久坐而肢体不活动者,则躯体会感到乏力或下肢软弱。总之,还是以劳逸适度为要。如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体极耳。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房劳损伤:房劳损伤乃指纵欲无度。恣纵情欲是健康之大敌,房事不加节制,势必大伤阴精,破坏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西汉·枚乘所写的《七发》中曾说:“纵恣于曲房隐间之中,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房劳过度首当其冲的就是耗伤肾精。清·汪昂《勿药元诠·色欲伤》中说:“夫精者,神倚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覆渊,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阴精亏损,肾元不足,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其机体的抗御能力即相应的减弱,从而容易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有不少的经量、经质、经色的失常与一些经行合并症,就是由于房劳损伤所造成。故此务须注意节欲。

    所以,【罗氏易疗】提示诸位女性需做到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房事适易及保持情绪乐观,不多愁善感,方可使骨髓造血机能旺盛,使其月经正常,才是养颜之根本。
 
在上篇:【罗氏易疗】提示诸位女性需做到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房事适易及保持情绪乐观,不多愁善感,方可使骨髓造血机能旺盛,使其月经正常,才是养颜之根本。那么,为什么保持情绪乐观,不多愁善感,方可使骨髓造血机能旺盛,使其月经正常呢?因为七情内伤可致月经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表现。人类不同的精神状态与不同的表情泄露,是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与内在结构变化的不同反应,这是机体本来具有的生理功能。精神情志因素致病与否,取决于所受刺激的量变与机体是否是易感体质。一般情况下,机体可以将所受刺激自行的调节、控制、缓冲,不致于引起疾病的发生。倘若作用于易感体质,或精神情志刺激超出自身调节极限的范围,诸如违愿的事实、难言的委屈、过度的愤怒、骤然的惊恐、无故的污辱、累累的逆境等不良心境的笼罩,势必要影响到气血的和谐、冲任的通泰、肝气的疏泄、脾土的斡旋、肺气的敷布、肾精的藏泻等,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成为其它因素致病的先导。鉴于妇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灵枢·五音五味篇》语),具有血虚气盛的生理特点,也就决定了易于情志因素为病的致病特点。《千金要方》中说: “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著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事实上,同样的环境与同样的刺激量,受之于不同的性别,所产生的反应的确有显著的差异。以精神情志所伤而致病者,女性远远高于男性。鉴于妇女的禀性,病后痛苦的折磨,势必导致心境的不良,而使病情日益加重。二者互为因果,从而容易形成情致病——病伤情——情复致病的恶性循环。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说: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月经的正常潮汛,是在脏腑、气血、经络的作用下而完成的,精神情志所伤,影响了脏腑、气血、经络的和谐,从而可诱发多种月经病。诸如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经行头痛、经行乳胀、经行神志失常等月经病的形成,多数都与七情内伤有着颇为密切的联系。早在《素问·阴阳别论》中即认识到,情怀失常,抑郁失志,可影响心脾导致化源匮乏,而引起月经闭止,即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进一步可“传为风消,传为息贲”而形成重证不起。通过上述可知七情过极的危害之大。

所以,【罗氏易疗】提示诸位女性:在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月经病的治疗上,不能单纯从药物治疗上兜圈子,还必须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理;方可使骨髓造血机能旺盛,使其月经正常。
 

《女性养颜应防月经病》㈠中:【罗氏易疗】已“提示诸位女性需做到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房事适易及保持情绪乐观,不多愁善感,方可使骨髓造血机能旺盛,使其月经正常,才是养颜之根本”。就是说,反之将使自身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形成内生之邪,加之外感之邪引发月经病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滞甚则成瘀;气热则血亦热,气虚血亦虚,气寒血必寒等。气与血不仅在月经的正常潮汛当中起重要作用,血气失调也是导致月经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那么,女性血气失调可致哪些月经病?

   (1)气病:气既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以升降出入为基本运动形式,不断地流行全身,推动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的实施。如果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的生成不足、运行障碍和功能失常,则会引起气的病理变化。主要的有以下几点:①气虚:气虚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衰退所出现的病变,多与脾肺有关。因脾主运化,为生气之源,肺又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功能衰弱,则会导致全身脏腑组织失养而致虚弱。气虚失于温煦,则见经行畏寒、经行小腹发凉、痛经等;气虚失于固摄,则见经行自汗、经行遗尿、经来量多、甚至成为崩漏等;气虚失于防御,则易患经行感冒、经行发热等。另外,如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经行心悸、经行倦怠、经行头昏等也多与气虚有关。②气滞:气滞是指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致升降出入失常所表现的病变。凡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饮食不节,胃肠郁滞等,均可导致气滞的病变。气机阻滞,运行不畅,经则不利,常见经行胸胁胀痛、脘腹胀痛或窜痛;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则常见经行乳胀、经行心烦、经行善太息、经行情绪抑郁、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或闭经等。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则见经行呃逆嗳气、经行恶心呕吐、经行食少泛酸等。若肠气郁滞,传导不利,则见经行肠鸣腹泻或经行便秘等。若肺气郁滞,宣降失常,则见经行咳嗽,经行哮喘等。 ③气逆: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逆而上行所出现的病机。多影响肺、胃、肝等脏器。肺气上逆可致经行头痛、经行头晕、经行耳鸣、经行心烦等。

(2)血病:血为水谷精微所化生,通过心的推动、肝的调节、脾的统摄而运行全身,发挥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故血的病机常与心、肝、脾的功能失调有关。血病病机主要有: ①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组织所出现的病变。凡各种出血,或脾虚血的化生不足,或七情劳伤,阴血暗耗,均可导致血虚。血虚不能上荣,则见经行头晕、经行视物模糊等;血不养心则见经行心悸、经行失寐等;血虚经脉失养,则见经行手足麻木、经行四肢乏力等;血不养肝,冲任空虚,则见月经量少、经来色淡、月经后期、甚至闭经。  ②血瘀: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于脏腑、经脉与组织器官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排出,留滞于机体某处所表现的病机。血瘀可由多种因素造成,但往往与气滞有关。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滞,故血瘀也是血气不和的一种表现。《素问·调经论》中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留滞,血行不畅,经脉不通,脏腑组织则失于濡养。由于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完全一样。临床所见之经行头痛、经行胸痛、经行胃痛、经行少腹痛及肢体痛,呈现刺痛且疼痛拒按拒揉,痛处固定不移者,多与血瘀有关。若血瘀胞宫者,则见经行后期,经色黑紫有块、痛经明显,或见闭经,个别病例可在小腹部出现 NF8FE 积。另外,由于导致瘀血的原因不同,其兼证也不一样。因气虚致瘀者,多见经行乏力、经行自汗等;气滞致瘀者,多兼见经行心烦、经行胁肋胀满,血寒致瘀者,多见经行小腹冷痛等。  ③血热:血热是指血分热,或热邪侵犯血分所出现的病变。凡情志不畅,郁而化热,或其它热邪扰及血分,均可导致血热为病。临床常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中漏下、经行心烦、经行发热、经行衄血、经行失眠、经行神志失常等。 ④血寒:血寒是指血分感受寒邪所出现的病变。凡素体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或外寒入侵,客于胞宫,血为寒凝,均可导致血寒为病。血寒所致之月经病,常见者如月经后期、经来量少、痛经、闭经等。  ⑤出血:出血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所出现的病变。凡血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瘀血阻滞脉道等,均可导致出血证,这是妇科临床上最为多发的病证。诸如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经行鼻衄、经行皮肤紫癜、经行目衄等均属此范畴,由于形成机理不同,临床症状亦异。血热而致诸出血,一般以阴虚为主,伴有阴虚的表现;气虚不能统血者,多为脾气虚;血瘀而致出血者,多有比较典型的血瘀症状。其具体临床表现与形成机理,前面已有叙述。

(3)气血同病:气与血沿着经脉一起流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两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出血、气滞也可以导致血瘀。血虚可导致气虚,血脱可引起气脱等。因此,气血每多同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气血俱虚:气血俱虚是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变。凡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不能生血等,均可导致气血俱虚的病变。气血俱虚则脏腑形体失养,功能低下。多表现为面色萎黄不华或苍白,不耐动劳,经行头晕、经行心悸、经行乏力、经行畏寒等,其表现每以经行中后期及经行过后为著。 ②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气滞与血瘀并见的病变。气滞可引起血瘀,血瘀也可导致气滞。一般情况下,此类病变过程,先则“气留而不畅”,继则“血壅而不濡”。瘀血既成之后,反过来又影响气的流行,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临床上既有气滞的表现,又有血瘀的症状。多见于痛经、闭经、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诸合并症等。 ③气血逆乱:气血逆乱是指气血偏并,失其调畅而致逆乱的病变。多由情志郁结,脏腑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所致。临床多见于经行心烦善怒、经行失眠、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经行神志失常 等。 ④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由于大量出血,以致气随之暴脱的病变。多由于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所引起。临床除有失血的征象外,由于大量失血不能上荣,而见面色苍白;阳气外脱,不能温养四肢,而见四肢厥冷;气脱肌表不固,则见大汗淋漓;气血暴脱,神失其养,可致昏厥。此类病证虽临证鲜见,但属月经病中之危急重症,应急速救治。
 

【罗氏易疗】在上篇提到“……自身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形成内生之邪,加之外感之邪引发月经病。”那么何为内外之邪呢?就是:。寒、热、湿。

【罗氏易疗】提示:寒、热、湿三者既是形成月经病的重要病因,又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作为病因讲,一般是指外感之邪,而作为病机讲则是指内生之邪。内邪与外感虽然有颇为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尽管内生之邪是属于病机的变化,但也可作为病因而影响疾病的发展演变。     

(1)寒邪: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是指寒邪外袭,这是常见的月经病致病因素,尤其是在经行期间淋雨涉水,或防寒保暖不够,更易感受外寒侵袭。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易于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无论外寒或内寒,均会影响到冲任二脉的功能,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例如,女子行经期间,血室正开,若气候寒冷,衣着单薄,或冒雨涉水,一方面肌表受寒邪刺激,另一方面阴寒之邪由下阴上客,影响子宫、冲任而发病。《妇人大全良方·月水不调方论》中说:“ 夫妇人月水不调者,由于劳伤气血致体虚,风冷之气乘也。若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于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寒邪犯表,可致经行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等;寒邪乘肺可致经行咳嗽、经行喘息;寒邪伤于脾胃可致经行腹泻等。从临床实际看,有不少的月经病就是由于寒邪外侵而引起。若妇女素体阳虚,或过度纳凉饮冷,则阴寒内生,从而影响脏腑、气血、经络、胞宫、胞脉的功能,导致月经病的发生。由于寒邪所居部位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尽一致,寒踞上焦,胸阳不足,则可致经行胸痛、经行咳喘、经行颜面浮肿等;寒踞中焦,脾胃阳虚,则可出现经行胃痛、经行腹痛、经行便溏等;寒踞下焦,肾阳受损,则可出现经行腰脊冷痛、经行畏寒、经闭不行、经行肢体浮肿等。    

(2)热邪:热与火均是常见月经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二者均为阳盛所生,。火热为病也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属内生热邪者,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素问·调经论》中所谓“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以及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等,便是指此。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亢奋,能使血液沸腾,血流加快,损伤血络,迫血妄行,甚则热极生风。故凡火热之邪所致的月经病多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深、质稠、味臭等,并可引起经行吐血、衄血、尿血,或紫癜等。由于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热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还可出现火热之邪扰及神明的表现,如经行烦躁、经行发狂等,即多与火热之邪有关。若火热之邪结于肢体局部,易阻碍气机运行,腐肉败血,形成痈肿疮疡,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甚至化脓腐烂。如经行疖肿、经行痤疮等症即于此属。/火热之邪致病,除要区分内热与外热外,还要明辨实热与虚热,以为立法遣药提供依据。实热是邪热炽盛而正气不衰,阴津未耗,证见月经先期、经来量多、经行发热、经行鼻衄、痛经等,其经色多呈深红,舌苔黄厚或干,脉来弦数有力。从临床实际看,此类情况在月经病中所占比例不大。虚热是热邪稽留体内而不炽盛,身体也较为虚弱。由于热邪伤及阴津,或 “壮火食气”,以致气阴已虚,邪正交争不剧,反映出来的证候不甚激烈,但往往迁延不愈。临床上常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行口疳、崩中漏下等。患者之经色鲜红,情绪不稳,烦躁不寐,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3)湿邪:湿邪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工作与生活环境潮湿所致;内湿为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在体内停聚所致。凡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三焦气化不利,皆可导致内湿发生。脾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是水液升降之枢纽,脾气健运,虽有外湿也一般不能为害;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会发生内湿。内湿与外湿虽有区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感受外湿,湿邪困脾,易聚内湿;素有脾虚内湿之人,水湿不化,又易导致外湿的侵害。/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且具有重浊趋下,粘腻停滞的致病特点。在月经病中,因湿邪为病者为数颇多。临床上常见的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肢体沉困等多为湿盛所致。湿邪为病,变证亦多。湿与寒并,则成寒湿;湿邪日久,又可化热,而成湿热;湿聚还可成痰,而成痰湿;湿邪浸淫日久,或兼有热毒邪气,可成湿毒等。诸如临床较为常见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量少、经行味臭、经质粘稠、经行乏力、经行嗜唾等,则常由湿邪而致,或属寒湿,或属湿热,或痰湿内阻,或湿毒蕴郁等。湿邪为病者以内湿证为主,其病机责之在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孝威妇科经验
血气失调可致哪些月经病
王辉萍 > 学术观点 二、祛邪扶正 法在调中
王辉萍
中医妇科学——常用辩证方法
中医妇科学(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