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文本解读焉能“脱缰”?

文本解读焉能“脱缰”?

——也谈谈文本解读的深度与适度

福建   曾扬明

不少语文教育研究者提出文本解读要“深入浅出”。我想,其背后隐含这样的信息:深度解读课文,是为了应对课堂,也就是老师自己的需要;“浅出”是面对儿童,为了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那是学生的需要。的确,文本解读的深度与适度相宜,方能上好一堂课,这样的想法是对的。但对“文本”一词不同的所指产生偏颇的做法又是有必要拿出来交流讨论的。首先,文本解读的“文本”一词应所指什么?存在以下两个看法:

◆把课文当作文本的文本解读(容易变成教课文)

◆把教材当作多个文本的组合进行解读(用教材来教语文)

文本指什么?文本(英文为text),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把课文当文本解读,解读要深入浅出,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又与个人喜好相关:热衷于写作的老师,便会从写作的角度解读发掘写作课程内容,如解读五年级教材《桥》,就会从短句的表达效果,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入手组织教学;热衷于文学研究的老师便会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去解读发掘课程内容,如解读《渔歌子》就会从道家的思想解读“渔父”,《江雪》就会从儒家文化来解读枊宗元;如果热衷于修辞学研究的老师,便会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组织课程内容。这样,不同的老师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依据自己的特长和个人喜好选择课教学内容。正因为这样,有人提出“我即语文”等类似的呼号。这样,站在文化素养层面深度解读,就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以自己的喜好来看待文本,即使浅出,也是围绕着个人解读的内容重新思考,如此产生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不吻合或远离课程目标,隔靴搔痒,如脱缰的野马。

如果把教材当作多个文本的组合来解读,既读课文文本,又读单元导读文本、课后练习文本、课标文本等,多项文本相互参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因为面对儿童言语智慧的成长,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与学习规律,即依学生“最近发展区”筛选课程内容。我们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我们至少要读三个“文本”:一是单元导读内容,二是课文本身,三是课后思考练习。三个文本中,单元导读至少包含着以下几个课程内容:

◆体会单元课文中人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概括说理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第二个文本即课文,这篇课文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有着本质的区别,《跨越百年的美丽》单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加上外貌、说理等来阐释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而《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课题就告诉我们一个科学道理,课文又例举多个科学人物来阐明这一道理,可见,如何用事实来说明一个道理应是这篇课文文体的主要特点。

第三个文本即课后练习,一共有四个小题,包括小练笔,就有五个问题,其主要课程内容可确定为:

◆围绕核心观点读懂内容。能联系课文的中心,读懂课文选取的事例,再结合生活例举类似的例子。

◆在语境中理解语义。即结合课文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

◆说理性文言语实践。用事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个文本结合起来,如何取舍,确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一是依据你班上学情,学生的需要,二是依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体会其表达方式。那这一课的教材解读后可以确定教学什么呢?除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作为固定的内容外,依学情,可从以下内容中进行选择(分为要掌握的基础目标,课堂重点要解决的核心目标,针对优秀生的发展目标):阅读把握文章结构,准确归纳课文内容(基础目标);对比认识说理文的语言风格;讨论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发展目标);体验发现的乐趣,领悟探索的意义(发展目标);学习说理文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基础目标);学习说理文通过事例来证明的手法(核心目标)。

就一篇课文而言,文本解读就是把它当作纯粹意义上的文章来解读,而作为一门课程,文本解读应站在教材的角度解读其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课文的文本解读是教材解读的基础,教材解读是课文文本解读的更高层次。如果脱离教材单纯地对课文解读,这展示自己研究的深度与独特,随意发挥,如此夜郎自大的做法,尽管在课堂展示了你的文学才华或你的文化素养,但学生的学习却成了空中楼阁,应引起警惕的。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教材,把多个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从而显现教材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

说到这,有人会反问,我们不是提倡用教材教吗?有人以为用教材,可以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随意设定课程内容,这种理解与思考违背了“课程”所指定。语文学科是一门课程,不是文学作品或文章的的相关理论。用教材,首先得尊重教材,教材是由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科知识本身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水平精心编制而成的。只有在以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理解教材,才能在实践中超越教材,对教材重新重组或整合,不论是哪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各有特点,而且都经过精心制作,是学生学步时的拐杖,因此,教师要尊重教材的权威性与指导性。

可见,文本解读不能脱离教材这一缰绳。笔者一直以为,文本解读的深度应指课文本身,适度就是解读课文要综合教材中其它文字文本所蕴藏的课程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解读课文的文化素养,又要解读教材的专业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语文中的项目化学习 ——一位“老”教师的快乐实践
[转载]语文教学的那些“歪理儿”(江洪春)
教法 | 于通元:教材意识: 教学价值视角的一种语境
教学内容重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