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国盛 | 达·芬奇启示: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

编前话

2021年11月29日下午,科博文化周之“达·芬奇启示——当代青年的科学与艺术素质培养”名家座谈会圆满举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与美术学院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教授对达·芬奇的人文成就,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科学与艺术思维兼备的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他们渊厚的学养、深切的思考以及轻松的表达为清华学子以及线上线下的观众带来很多启迪。

扫码回看“达·芬奇启示”座谈会直播

我们将分两期内容对这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吴国盛老师的发言整理。

座谈会现场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教授、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

达·芬奇手稿

“直上云霄”展览现场

“直上云霄”展览现场

城堡起重机(“直上云霄”复原展品)

活动现场

Q
A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孙若水

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自己的知识谱系当中,艺术的自己和科学的自己发生了一种碰撞,碰撞之后产生了非常绝妙的想法,从而得到了愉悦的体验?

吴国盛

我是理科出身,在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在上学期间对文学是很热爱的,写过小说,但是视觉艺术一塌糊涂,书法、绘画、雕塑,不要说做一做,连欣赏都很难。但是我喜欢音乐,非常喜欢。我同意康德的观点,艺术是一种天才的事业,科学是常人的事业。希腊人认为数学是人性的根本。的确,有些学科跟家庭背景关系很大,比如说语文。如果在高考成绩中增加数学分值,也许可以避免家庭背景对于分数的影响,这是哲学家论证的。

活动现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孙若水

现在社会的分工化和专业化的界限非常明显。兼具科学家和艺术家素养的人与专门的科学家、专门的艺术家相比,他们对社会的运行有怎样的差别?

吴国盛

科学、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从谱系上来看,它们中间又有很多过渡环节,博物学家本身就是艺术家,历史上像歌德、卢梭都是大博物学家。歌德最有影响,歌德也画画,他也搞矿物学勘探,也搞植物学,还搞了一套光学出来,还跟牛顿PK。当然,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成就的人毕竟是少数,达·芬奇才有几个啊?如果放低一点儿对艺术家的要求,那很多科学家懂音乐、懂绘画。比如说李政道先生就懂绘画,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布莱克弹钢琴等等。

所以把这个问题做一个区分更有意义。如果从从业人口来看,一个社会不可能养那么多艺术家,起码艺术家和科学家人口一样多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功能来说的话,艺术能春风化人、教养人心,提高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全体老百姓对量子力学了解也行,不了解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一点艺术品位都没有的话,日子就会过得“紧”而无味了。所以要二者要区分一下,肯定不是1+1的问题。

活动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王成思

刚才老师谈到光学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不仅如此,摄影机的出现还改变了艺术的门类和艺术的定义,现在还出现了AI画家。那么,今天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

吴国盛

其实science这个词是从19世纪才大用。文艺复兴以前,无论文科、理科都叫做Arts,区别是Liberal Arts 还是Mechanical Arts,是自由之艺还是机械之艺,还是手工之艺。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或者艺术对科学的影响,应该是指Mechanical Arts和Liberal  Arts之间的相互影响。我说几个重要的案例。

比如说,透视法在早期是由鲁内莱斯基等建筑学家、画家发明的。透视法带给了现代视觉艺术革命性的变化,也直接促成了摄影几何、绘画几何的变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家带头的案例。

还有个故事,伽利略用望远镜对着月亮看,看出来月亮坑坑洼洼,从而颠覆了古希腊的哥白尼学说。望远镜看的是二维图像,怎么就知道那里是坑坑洼洼呢?这是因为伽利略小时候学过绘画,知道明暗对比,知道三维是什么东西,从而判断那个是坑坑洼洼,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科学和艺术各自独立之后,这种直接的影响不是很多了,但是还有。比如说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认为,天体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音乐,遵循一切有声音乐的和声规律。他利用和声的方式,把火星的运动轨道给谱出来了。

再比如摩尔斯电码。摩尔斯是一个画家,他发明的发报机和画架很像,因为他非常熟悉画架的结构。再有量子力学中“夸克”一词就是来自诗歌里的语言。

所以艺术对科学的影响蛮多的,直接影响科学家本身的思想。反过来,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更多是材质方面。这个影响是表面的,不如艺术对科学的影响来得切实。但有一个影响比较深刻,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带来的空间弯曲观,大概对毕加索的绘画有点影响。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生白佳琦

艺术不仅可以愉悦科学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研究当中会促发科学灵感。我们在座很多同学都有学习艺术技能的经历,比如乐器、绘画、歌舞。您觉得技巧性的练习能不能成为艺术感情迸发的困扰?现在这种突出技能的培养模式是不是有效?如果想要培养兼备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人才,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培养思路?

吴国盛

我觉得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不是立竿见影的,可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这就是为什么综合大学比专科大学要好的根本原因。在综合大学里可以接受不同学科、不同的文化类别的濡养,它会自动地打开视野,渗透到脑子里。特别是艺术的训练或者艺术鉴赏的培养可以让人更自信、更从容,可以让整体人格更加完善,人生更加丰满,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是美好的,是值得过的。而不是一根筋、一条道。

第二,当我们思考科学和艺术关系的时候,不要只想着,有了艺术,科学就能怎么样,有了科学,艺术就能怎么样。它们是人类自我完善这个伟大事业里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丧失了对科学纯粹性的热爱、对美的鉴赏的话,会是人类的一个悲剧。有位科学家说过:我宁可要一个看起来很美,但是和实验符合得不好的理论,我也不愿意要一个和实验符合得很好但是看起来不美的理论。

所以我们今天谈科学、艺术,是要继承这些大家们开辟的道路,把科学、艺术内在、人性的东西要充分挖掘出来。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陈多雨现场提问

陈多雨

近代科学被技术化之后好象就堕落了,而技术一旦沾染上艺术,又把艺术拽下来。所以科学、艺术与技术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吴国盛

在古代希腊,技术和艺术是同一个词,后来区分成技术和艺术。不光是技术、艺术是一家,古代科学和它们也是一家。按照七艺的说法,数学也是自由之艺。现在把他们区分开来,和现代性的内在要求有关系。比如说人类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要有力量、要造福,技术就变成显学,科学也向技术靠拢,艺术也向技术靠拢。当然我们不是贬低技术。比如德国科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如果重新回到技术的本原处,它就是艺术。现在技术太快了,电脑笔记本、手机不断的更新换代,让你眼花缭乱,很多新技术弄得人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科学大家就提醒说,技术不是洪水猛兽,通过回溯它的源头,也许可以把它制住,这是回避、防止社会单一技术化的唯一道路。

清华园街道的观众现场提问

观众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爸爸妈妈既不懂科学也不懂艺术,但是有一个热爱科学与艺术孩子,那家长该怎么教育?

吴国盛

历史上很多天才的艺术家,他们的父母也不一定是相关领域的,很多情况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无外乎就是呵护这种兴趣,保护这种兴趣,帮助他们实现这些兴趣。

现在家长容易功利,只要孩子有这个能力,就得好好开发出来,让这个能力成为将来安身立命之本,然后上各种补习班、训练班,最终把这个孩子的兴趣消磨掉,这是我们当代教育的问题。不光是艺术,很多领域都是这样。我们拿了很多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冠军,但是大数学家培养出不来,拿不到“菲尔兹奖”。所以,这个平衡一定把握好,千万不要走极端,对孩子多鼓励,爱护他的兴趣,延续他的兴趣,这是家长要做到的。自己不懂没有关系,家长可以学,和孩子一块成长。




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和工程机械展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21日——2022年5月8日

 周三至周日9:30-16:00(节假日另行通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4、205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特别鸣谢:唐仲英基金会  清华大学教务处

团队预约(安排讲解):010-62799883 、62780628 fah@tsinghua.edu.cn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讲座回顾 | 王哲然:走进达·芬奇的发明世界
吴国盛:如何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科学的深意?
清华大学教授: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全83讲)
这一站,遇见达· 芬奇 | 开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地铁
文艺复兴三大巨匠:世界名画和绘画大师之文艺复兴三大巨匠——达芬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