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乔布斯竟然禁止他的孩子用iPad 科技依赖会让孩子丧失创造力

面对三四岁孩子贪玩好动的天性,工作疲惫的家长有时会选择给他们手机或者iPad等电子产品,这样可以快速摆脱孩子们的吵闹和各种异想天开的问题,同时也获得一些个人空间。方法简单粗暴,如果你是为了让孩子安静、自己清净,那效果简直再好不过。可是如果长期以往都偷懒地把与孩子的沟通玩耍交给电子产品,家庭教育就会沦为空壳,更致命的是,你的孩子可能会因太习惯于即时满足而丧失创造力。

的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包围,自带数字科技的基因,他们熟练地用指尖划过触摸屏,与电子产品有着天然的亲近。但有趣的是,苹果公司(Apple)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竟然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11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他无意中说漏了嘴:他的孩子从未使用过iPad。同样,比尔(Bill)和梅琳达·盖茨(Melinda Gates)一直公开支持孩子的低科技成长过程。

置身于世界科技熔炉的硅谷精英为什么纷纷表示让孩子远离科技?英国《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教育文章给出了答案:技术能够增强智力,但也会阻碍智力发展。经合组织(OECD)和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近期有关未来工作的报告预计,需要学校教授的传统技能的岗位数量将大幅减少,而对具备创造力、情商、创新力和自我决策能力等“新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硅谷“技术粉”转向远离科技的教育方式,是担心孩子陷入对科技的依赖,无法承受未来的考验,最终会因为没有自我意识,沦为技术的“奴隶”。

科技的反驯理论:是人磨墨还是墨磨人

小麦原先是生长在两河流域的一种野草,后来人类无意中发现播撒种子可以收获麦粒,于是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从表面看是小麦为人类提供热量,服务于人类,但从基因成就讲,小麦这一物种借由人类扩展到全球,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玉米,均排位第二。这如意算盘打得如此狡猾,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精妙。基因扩散的反驯现象,尚能眼见为实,科技发展的反驯逻辑就更加隐蔽,甚至人类曾一度沉迷在自己聪明智慧的骄傲里,忘记了科技是把双刃剑。

是人磨墨还是墨磨人,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反思来源于对技术底层逻辑的不断追问。《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技术要什么》一书中大胆提出:人性是技术的发明。他认为,技术才是主体,而人只不过是技术流变过程中的副产品,人脑是技术按自身逻辑进化的产物。当把问题聚焦在科技、人性和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时,我们就不难理解硅谷精英为何转向远离科技,iPad上信息应有尽有,但无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一直倡导“少用技术设备、多玩耍”的创新教育Brightworks越来越受到加州科技精英的青睐,其做法是让学生全权负责设计自己的学习体验。相比主流的州立学校,Brightworks最令人意外的区别之一是课堂上看不见任何屏幕。“我们的学校没有书面考试,而是让学生们自行设计游戏、拼图以及他们共同解决的各种挑战。学校应该赋予他们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好奇心。”Brightworks的创始人基弗尔·杜雷(Gever Tulley)要让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和玩耍的巨大实验室,“如果你想玩视频游戏,你得自己动手设计”。杜雷的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内在能力,而不受科技和越来越流行的寓教于乐形式(将基于屏幕的学习与视觉娱乐结合起来的活动)的干扰,鼓励学生深入钻研、深入挖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杜雷对电子产品的排斥不无道理,现实情况可能更为糟糕,儿童低头族随手可见,“手机神童”“游戏神童”不足为奇。英国“青年手机”研究组织跟踪研究了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情况,结果显示,5—9岁的英国儿童中52%拥有手机,而10—14岁拥有手机的英国儿童则达到85%。德国6—7岁的孩子中1/3有智能手机;在10—11岁区间,这一比例升至87%;12岁以上,智能手机已成为“标配”。孩子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并没有解决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是因为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于知识获取者来说都是二手信息,而未来更有价值的部分是如何利用已知解决未知;二是科技进步让人类太容易即时满足,培养自我意识和品格教育被科技洪流不断冲击,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的深层意义。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中提出,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教育史上围绕玩耍、技术和发展的辩论从未停止,一味认为科技进步是教育的福音恐怕只能自欺欺人,我们需要警惕过度依赖“电子保姆”的危害,回归更为核心的教育本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们建造学校是为了什么?”—36氪专访《重新想象学习》作者Graham Brown-Martin | 36氪
“STEM”到底有什么魅力?这群孩子用创意回答
孩子个性很强 如何因材施教
孩子自我意识强,应该如何引导?
「创客教育」Brightworks School,创客教育从小学开始
走进犹太教育系列二——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力培养犹太式最强大脑? - 简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