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西平: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中国同西方交往交流由来已久,相互认识、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持续千年。17至18世纪,中国文化曾在欧洲引发百年“中国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甚至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孔庙”,并取笔名“孔庙大主持”,足见中国思想文化曾对欧洲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和欧洲之间最重要的共同文化遗产就是1500年至1800年这三百年的文化交流,这段历史在整个人类文明交往史中都是很珍贵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联原副会长张西平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文明互鉴应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这是中华文明为当今世界所提供的最佳方案

欧洲启蒙运动的整个过程都与中国思想文化有着复杂深刻的联系。伏尔泰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孔庙”,笔名为“孔庙大主持”,孔多塞却将中国视为“停滞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日后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西平:启蒙运动的主流是对中国持赞同态度的,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启蒙思想家。当然整个启蒙运动也有不同的声音,像孟德斯鸠、卢梭、孔多塞对中国的批判声音就相对多一些。
  
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像《哲学辞典》《风俗论》中有实实在在的论述,其对中国的接受和赞扬是事实。伏尔泰作为西方近代思想的领袖,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者,为什么会接受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呢?
  
第一,在康乾盛世时,中国社会的富裕程度高于欧洲,彼时欧洲还处在工业革命前夕,经济社会发展不如中国。美国学者冈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指出,从15世纪欧洲和中国接触以后,在墨西哥开采的白银基本上都流向了中国。因为中国当时的货币符号是白银且价差比欧洲高,加之欧洲也没有更多的工业产品和中国进行交换,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就成为了中欧贸易的主要产品。直到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珍妮纺纱机纺出的棉布还不如中国的好,中国因此产生了大量贸易顺差。
  
第二,中国当时的社会管理也比欧洲好。科举制度使穷人也可以获选做官,整个社会相对比较公平。当时欧洲社会还是贵族世袭制,我们觉得科举制度不好,但它选贤任能,还是比欧洲要好一些。
  
另外,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也完全触动了欧洲的思想界。当时欧洲采取宗教纪年,从圣经旧约算起,全人类都是诺亚方舟的后代。中国的历史纪年经传教士翻译到欧洲以后,他们发现无论用希腊文还是拉丁文的圣经都对不上中国的大禹治水等历史记录。后来法国传教士、天文学家宋君荣写了一部《中国天文学史》,通过考证中国古书中记载的日食、月食,证明了中国历史纪年的真实性。伏尔泰读了这部书后开始思考,中国的历史纪年如果是真的,那么欧洲的宗教纪年就是假的,这在当时无异于一颗“政治原子弹”,伏尔泰更据此反对教会的纪年方式。
  
能找到基督教在中国的最早记录,约在唐代贞观年间,聂斯托利派(景教)传入中国。中国此前没有基督教,但在汉代时民众的生活已经很好,说明全世界并不都是上帝子民,可以说中国的存在消解了基督教的普世性说法。
  
还有,人离开上帝,是否还能活下来?欧洲人发现,孔子不是一个具有神性的人物,而是一个凡人,“累累如丧家之犬”,过十二国而不得入,但他的思想却能告诉世俗化社会中的人何以成仁,以及离开神以后,人如何成为正直的君子,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说明,人离开神以后仍可以有一些道德的基本约束,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仁”的境界。这些思想都为欧洲走出中世纪教会的束缚提供了思想武器。因此,欧洲18世纪对中国的接受,是因为两个社会发展的阶段、信仰的方法和对象不一样造成的,中国为欧洲提供了走出“中世纪城堡”的思想资源和社会榜样。
  
这一方面说明欧洲18世纪对中国思想的接受,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现代性角度加以理解。把18世纪“中国热”完全说成“郢书燕说”并不全面,18世纪中国是欧洲的榜样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西方正直的学者也是承认的。长期以来,一谈到中国和西方关系,有人总是以19世纪的中西关系来理解,那是不全面的。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应该怎样向世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张西平:必须重申,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是同一个中国,现在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演化和发展而来的,历史和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血脉中,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在长久的文明历史中积累了很多智慧,这也为今天处理这个世界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把它提取出来,为当代人类文明作出更多贡献。
  
1789年,法国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人权宣言,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人类伦理的金律。中国古代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文明却是征服自然。中国古代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方案。再如孟子提出的贵民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为我们今天重视人民,提出“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很重要的思想来源。
  
中华文明活到今天,正是走出了一条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协和万邦,使这个文明得以一直延伸下来。世界不同文明相遇时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理念,本属正常。我们尊重所有的文明、尊重不同的意识形态,个别国家也应尊重我们的文明和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共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样的文明,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将多么无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文明,人类应该像尊重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文明互鉴应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这是中华文明为当今世界所提供的最佳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 |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郁土 │ 如何看伏尔泰在书房悬挂孔子画像?
中华文明启蒙欧洲,西方现代思想溯源
十八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当时的欧洲人有多爱中国??
儒家思想在西方:为何启蒙思想家们喜欢孔子的学说?
别装看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