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一种幸福的应允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 营造书香校园]


成长,一种幸福的应允

原创|陈铁梅

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我是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的陈铁梅。我,是一名美术教师。


我喜欢拔节成长过程中那种痛并快乐的感觉。因为在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越来越靠近对自己生命的期许,越来越感知自我的存在,也越来越觉察到了内心的欢腾。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就是幸福。成长,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幸福的应允。



一、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芦苇,总是荒凉落寞,弱不禁风的代名词。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那根芦苇。


1989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东洲中学,当时学校只有六轨,美术课比较轻松,上课、批作业之余无事可做,我便把大把的时间耗在了两件事上,一是练书法,第二是看书,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跟教学最有关联的业余爱好。日子波澜不惊地一天一天过去了。


大约在一年以后的秋天,我依然“无忧无虑”地拿着一叠报纸练书法,校长张炳华走进我的办公室,问道:“铁梅,你的书法练得不错,你的目标是什么?”我无语,因为我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理想、成长、方向、目标,于我而言,只是别人家的事。“你的基本功很好,你可以选择做更好的你!”张校长直言引导。


张校长的话无疑是当头棒喝,它让我幡然醒悟:人应该仰望点什么!我也许可以创造一幅属于自己的人生作品,我也许可以生活在自己的作品里——我可以成为我自己。这,便成为我与自己的约定。


我可以从做好每一件事情开始,会做的直接做好,不会做的学着做好。我要以我的行动来证明,我要用我的勤奋来证明,就像一朵花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一幅画用勾勒赋色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样。就像帕斯卡尔《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中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恰逢学校举办第二届“东苑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自愿报名参赛。我也主动报了名,参赛名单出来以后发现,除了大学科外,就我一个是小学科的教师,而且我的教龄最短,当时就有人认为我“好出风头”,而我却除了想验证自己的生命价值外别无他想,好在师傅认为我是好样的,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她鼓励我:“无知者无畏,没关系,拿到奖最好,拿不到也没关系。”是的,我只有选择前进,进还有50%的希望,如退那还剩什么呢?


于是我认真备课,认真练基本功。我一下子惊喜地发现,原来我练的书法和看的书全都有了用武之地。那次,我获得了我的第一张获奖证书,“三字一话”一等奖,“课堂教学”三等奖,这证书在现在看来根本算不得什么,因为在之后所获得的任何一张证书都比它含金量高,但是这几张证书对于我来说,它是如此的重要,因为我收获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三个重要命题:


第一是要善于突破自我。选择另一条路就是选择了危机。危机对很多人看来是“危难”、“危险”,是大厦的轰然倒塌,是江河的突然决堤。而事实上,危机中还包含着“机遇”、“机会”,只要自我反省,便能转危为安,妙手回春。重要的不是危机,而是面对危机的态度!


第二是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之后每一次备课,我都会想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能让学生不因技法课的单调而厌倦美术课,而更期盼着美术课快些到来。于是我开始整合着课程内容,我将课堂搬到了教室外,和学生在荷塘边共同欣赏荷花的风姿绰约,共同品位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绝美,共同分析八大山人《荷花小鸟》的讽刺意味,共同比较潘天寿和莫奈笔下荷花、睡莲的笔触与色彩美……写生也好、临摹也罢,都是我们师生对美的真切理解……我将风干的树叶收进课堂,当一片片风干的树叶呈现在我们师生面前的时候,我们在感叹大自然奇妙魔力的同时更想通过眼手脑来实现我们对美的理解,来传达对美的感悟,当一张张独具匠心的作品通过学校宣传窗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怀疑十三、四岁孩子有着怎样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出于一种简单的成就感,我以《自然造化,妙趣天成》为题记录了树叶贴画的教学过程,并不知天高地厚寄给了《中国美术教育》,出人意料地,文章竟然发表了,我欣喜若狂——没想到一节课的“副产品”竟然如此芬芳宜人。而事实上,由此课所形成的“蝴蝶效应”远出乎我的意料:省教育厅来文点名要我参加省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并参与面向东南亚地区播放的电视教材的录制,参加全国中师教材《手工制作》的编写,而当时我还仅是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教师而已。但这足以为我的人生作品注入了激情和活力,因为这种激情和动力后来长久地波及到了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中……


(该文为陈铁梅校长在2018年4月17日新教育种子教师“共享成长幸福”展示暨“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讨会报告。(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朱永新:让心灵睁开眼睛——铁梅说画:让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你欣赏百幅世界经典名画》))


第三是要将自己的专业发挥到极致。书籍装帧设计、园林设计、版画、书法、篆刻、陶艺、电脑设计等等大凡教学用得着的无一不出现在我的学习与生活中,并慢慢地开始为学校的校园规划、教育局的重要活动进行“实弹演习”,这些活动的参与让我练成了一名“杂家”,也让我忙了很多,但收获的却是为教学平添了许多实践案例,而更为显现的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这也就为之后屡获全国美术评优课一等奖夯实了基础。而正是在一次次的追赶与超越中,我渐渐理清了、也渐渐拉直了成长路线。


事实上,此时的我已经学会让危机成功转化为契机,“做好每一件事情”已成为习惯。每项工作我都会全力以赴,因为我坚信:付出总会有收获。而我收获的可真多,有孩子们的欢笑和创意迭出,有孩子们对艺术的热衷而执着地走上艺术道路,说是要追随我的脚步。有教学成功的窃喜,有教学失败的反思,有学校和家长的认可,有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和注目,有家人的无私和鼎力支持,有校长张炳华的一贯教导,有许新海理事长和冯卫东主任等导师不断地督促和最为热切的期盼……我还祈求什么?我已十二分知足。我庆幸我的人生遇见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可爱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懂得要坚实走在这大地上,就要以空灵之心倾听,以坚韧之足践行,以专业智慧走向澄明,以教育探索言行充实自己的生命。


由此,我明白,一个教师的幸福,来自每一天坚持“擦亮星星”,来自每一天向外追问,向内自省,来自每一天以一种不屈的生命姿态,努力甚至挣扎,能走多远,要用一生来践行。(《幸福是超越自私与冷漠的人生实践——让生命幸福完整》)


 

二、跑赢一场人生马拉松


事实上,在“擦星星”的过程中,会有遇见惊喜,也遇见苦与痛。


2001年4月,我的论文《谈成就动机在儿童绘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一举获得江苏省“新世纪园丁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消息传来,一阵狂喜,即使我的论文早就已多次刊登在了《中国美术教育》上,但在全省各学科、各年段教师都可以参加的论文比赛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二名,这是对我教育科研能力的一种肯定,一种褒扬。然而随后的消息却让我由兴奋转向了沉默:经过专家严格的匿名评审和再三投票,我的论文排列第二,而我与第一名的差距只有0.3分,这0.3的距离是在文中显而易见的人文底蕴的不足。


“人文底蕴不足!”犹如当头棒喝。如何改变?是顺其自然?还是迎头赶上?


徘徊、犹豫之间,我看到了一则短片《跑赢一场人生马拉松》,我后来机缘巧合在清华大学培训时再次看到了,现在与大家分享。


在这部短片中,我认识:跑赢一场人生马拉松,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学会开放和包容,那么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冠军;只要学会挑战和冲顶,要知道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要享受过程和结果,要知道最大的快乐一定来自过程;要有目标和毅力,因为成功的秘诀是坚持再坚持。


迎来了隆重的颁奖典礼。那天,我迎来了生命成长的一次“转向”——认识了朱永新老师,并牢牢地记住了朱老师在颁奖典礼上列出的“成长保险单”——每天阅读,每天记录自己的教育叙事,坚持三年,一名普通教师一定会成长为卓越教师,这份“成长保险单”的保额是十万。


“我也许可以去试一试!”我告诉自己。我开始恭敬地捧读经典,为了读下一本本并不好读的理论书籍,我的读书笔记记了厚厚一叠,而阅读的“副产品”竟然是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渐渐地,我喜欢上阅读,从现在看来,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安宁,让我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而动,境由心生,所以常意犹未尽——从《谈美》到《艺术哲学》,努力寻求美的根本、美的价值;从《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到《教育机智》,学着用思想丈量自己的脚步……至此,也后知后觉、非得用亲身实践才相信了一个事实:原来,人的厚度首先是思想的厚度,而思想的厚度必定来源自于阅读的厚度。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专业阅读,让我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能保证我多往前“看”5米乃至10米。(《阅读,让人的灵魂走向高远》)



阅读的同时,当然记得朱老师的提醒——写教育叙事。我开始学习“用文字书写自己的灵魂。”我开始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不要一味地奔跑,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沉思——哪些地方为什么灿烂如彩虹?哪些地方被我轻松绕过这又有哪些经验可寻?奔跑的时候很快乐,但停下来回味的过程更快乐!回味的结果专著、论文的发表……在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再努力一下,在别人都停下来的地方再前进一步,也许就是这一点努力、就这一小步,就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


2007年1月12日,我执教了一堂《蓝印花布》。那时,新一轮课改关注过程、寓教于乐、学生第一等理念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我为能身处变革的时代而兴奋不已,积极投身其中。也对美术教学有了粗浅的认识,我觉得,美术应该是基于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的人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在经历艺术修炼——修炼成懂得欣赏美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蓝印花布》一课,我用蓝印花布实物营造了一个视觉场域,帮助学生充分调用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感知蓝印花布的素丽清雅。然后课堂上通过一个个情境阐释文化精要。那段时间里,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做足了功课: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审美元素,在教学工具上讲究审美视觉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上追求审美推绎,在教学拓展上关注审美文化的认同,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近美术,感受美术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受到璀璨文明的滋养与陶冶。所以导师点评说我是“用心在教学”,还强调“我还从未见到过这么多的蓝印花布花样”,“现在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来欣赏蓝印花布了。”还有导师认为我“使学生在享受教师的高境界教学艺术的同时接收到美的召唤。”同时,导师们提出了建议说:“我相信,通过这堂课学生一定懂得了蓝印花布特有的美,但是你如何让学生明白,蓝印花布更是生活的艺术,精神的艺术,这课程价值同样重要。”导师们的建议让我思索良久。


“美术课堂应该是由善至美、由美至真的,你做到了吗?”“做那个引领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的人,你做到了吗?”而导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让我豁然开朗:审美功能是美术课堂的天然属性,它的崇高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追求基于美术技能之上的真善美,它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享受幸福的、完满的人生。这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哲学命题,它更有研究价值。(《审美,是最深刻的教养》)


2008年8月23日,我把自己肤浅的认识“晒”了出来,我的导师们反问:“这不就是你的追求?你不是在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涵育儿童高格调的人生吗?”于是“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正式提出。2010年,我将实践后的再思考撰写成文发给《人民教育》,杂志社建议压缩至8600字后迅速以题为《这一扇窗,极为重要——审美人生教育思考》刊发。文中,我对这一教学主张作了描述:美术教育是在于唤醒学生的美感经验,引发创造潜能,自觉用美术表达情感,以此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并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



同时,在新教育丛书、我的第一本专著《让学生喜欢美术的理由》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你天生就有美术才能,你正在生长创意的触角,你可以破译名作的密码,你能够追随大师的足迹……渐渐地,我看到自己成长足迹有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生命密码。


那就是我的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这,是我20多年在美术教育教学一线实践与探索的回眸和思考,以及理性应答!尼采说:人应该有新的荣耀,你的荣耀不在于你来的地方,而在于你将要去的地方。教学主张的提出,让我知道“新的荣耀”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教学将走到哪里去。


我的教学应当去“唤醒学生审美的眼睛”。而每一次“唤醒”,都让我惊喜:我能参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所以我的第二本专著《美术教育的真谛——审美人生教育让生命绚丽成长》中,我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美术应当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阳光,无时无刻地滋润着学生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它不仅仅是传播美术技能,更是在引导儿童寻求审美的动力,塑造审美的心灵,以美的态度观照人生,享受生活的美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审美人。我以此解答审美人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这一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尚荣导师也在《深刻的认知崇高的立意智慧的行动——陈铁梅美术教育的追求》一文中评述我“让美术教育成为馈赠给学生的一件幸福的礼物,成为对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深情祝福。”新教育理事会理事长许新海博士评价说:“从浪漫到精确到综合,‘审美人生教育’将美术教学上升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将生命体验与境界融为一体。”成尚荣先生认为:“‘审美人生教育教育’这一主张有着崇高的立意,寻找到了美术教育之魂。”这让我深知,一个人若要成长,就当有永远朝向远方的姿态和文化濡染的气质。(《关于终身成长的13个忠告》)


至此,我用行动验证了朱永新老师的“成长保险单”的实效,更懂得了我的幸福哪里来?是在研究和实践中来。正如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中所说的那样,在“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它使“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邂逅新教育,拉直了我的专业成长路线。


 

三、培养一批自己的对手


要知道,好的人生是由对手“帮”着实现的。


2009年末,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博士再次给予了我一个成长平台——我的名字连同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一起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成立海门市陈铁梅“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我们,来自学生生命成长的不同学段——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老师们,一同构建了一个团队,我们拥有同一尺码,有着相同的特质机理,那就是狂热地爱着美术教师这一份事业,狂热地爱着与自己生命交融的学生。(《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如何走?》)


我开始带领团队一起为“唤醒学生的美感”描摹一幅又一幅镜像。


那么,工作室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呢?新教育的“专业交往”理念给了我指引,那就是“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这也就是说:名师工作室,应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应当成为优秀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智慧的集散地、辐射源,成为学科教学的开发区、示范区,成为教师展示卓越风采的T型台、大擂台,成为教育科研行为的智囊团、指挥部。


我们用一朵菩提花、一枚菩提叶,作为我们工作室标志的基本图形,用拈花一笑的禅意诠释我们生命哲学——“审美人生教育”工作室的“12345”:1个愿景,2个目标,3个观念,4个基本操作原理,5个学生价值导向。


我们聚焦“审美人生教育”,“唤醒”学生的美感经验,构建“每月一事”和“十个一”行动系统,以此诠释尼采的理论:“艺术乃是对生命的一大刺激”。


为了带好工作室,我做年度规划、读书漂流、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年度考核。作为领衔人,我用清晰的目标追求为他们立下行动标杆。而工作室成员,则在思想成长、教学成长、专业素养、科研成长、发展目标等方面确立具体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共同研讨制定了工作制度,包括学习制度、研讨制度、交流制度、经费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



我们以自愿申报为原则进行职责划分:在领衔人麾下有策划部、通联部、课题部、设计与博客部、档案部。各部门各尽其职,美美相生,美美与共。


我们用项目来督促自己前行。人生需要美术,高品质的人生尤其需要懂得欣赏美。因此,我们工作室在朱永新老师和许新海博士的亲自指导下,于2014年开始研发“百幅名画”课程群,包括聚焦核心素养的《百幅名画欣赏》课程读本,立足视觉唯美的“百幅名画”微课视频,现已经通过新教育APP和海门电视台向全社会播放,帮助人们窥得艺术美的冰山一角,接收到艺术美的惠泽,让互联网+教学、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同时,作为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了艺术教育资源。(《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修行,是一种自醒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专业交往,让我们站在了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而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荣誉称号全部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上跨越了2至3个台阶。


那么,工作室的收获仅限于此吗?绝对不是!是生命的觉醒。


成员们经由工作室收获了成长的经历。一是驱动力,他们深知:不进则退。二是引领者,我来自一线,我的存在就是他们成长的范例。三是成长平台;四是发展机遇。所以每一个成员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而更可喜的是,我们唤醒了一大批教师的生命生长意识,我们的周围已经形成一个成长“共同圈”。由此,工作室在历年考核中均获优秀,并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师群体、南通市优秀学科基地。工作室也引起了《江苏教育》等媒体的关注。



而我,则收获了“对手”!第一,他们给我带来了俏也争春的内驱力,可口可乐成就了百事可乐,“苹果”成就了微软,微软成就了“苹果”,好的人生是由对手“帮”着实现的。第二,他们给我带来了争奇斗艳的成就感,他们的生命之花是因我的存在而绽放。第三,他们给我带来了共铺锦绣的共同体,我们在解读审美人生教育中,彼此默契,心意相通。成功,不是你能左右很多人,而是很多人在你的左右!一个人也许能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定能走的很远!


我们,在共同体中思维交锋,智慧碰撞,唤醒着自主发展的意识。我们,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朱永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在哪里?——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的差别》)


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尹少淳教授在《江苏教育》评说:陈铁梅和她的团队“在追寻着‘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我们一起识“器”得“道”,与孩子们在审美的世界里,“解决感性和理性、苦与乐、神性与人性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抵达人性的完满境域,实现至情、臻善、尚美的人生,进而获得以审美为目的的人生情怀。”“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泰戈尔)在带着教师们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在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着我。我品尝到自己与教育、与孩子、与教师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从容漫步。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我相信,只要上路,总会遇到庆典。(《“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文章来自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著作权归本人所有,各媒体刊用须经本人同意。)


朱永新:让心灵睁开眼睛——铁梅说画:让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你欣赏百幅世界经典名画


  延伸阅读——

[陈铁梅工作室]


《百幅名画欣赏》简介——



4年专注做好一件事——


研发《百幅名画欣赏》——


这里,有100幅世界名画的高清图,


有配套的100+10期讲解视频,


有欣赏一幅画的方法,有思考链接,


有推荐阅读,有教学建议……


一画一世界。


读一幅画,就是在推开一扇窗。


窗外,满眼风景。



《百幅名画欣赏》——


陈铁梅:编著

策   划:新教育研究院

出   版:山西教育出版社




《百幅名画欣赏》——

[内容简介]


一个有素养中国人究竟需要了解哪些经典绘画作品?尽管这是仁智互见的问题,但《百幅名画欣赏》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浩繁的古今中外画作中,遴选出百余幅名画,以期构筑公民艺术人生的要素。这些名画大体覆盖了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界的共识,大多也出现在国家的美术教科书中,能充分满足常识性的需求。通过这些名画,一个人能从中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其他社会、自然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和情怀,并在欣赏这些名画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程序,形成较高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趣味。




《百幅名画欣赏》——

[作者简介]


陈铁梅,现任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副校长,南通市中青年名师陈铁梅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海门市“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兼任江苏省教育督导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新教育“榜样教师”,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百幅名画欣赏》——

[编委会成员]


陈旦  黄凯  施玉美  丁惠  孙霞  高卫燕  贺敏敏  陈君  顾婕  倪卿馨  金春华  徐天漾




《百幅名画欣赏》——

[目录]


    “新教育文库”总序  朱永新

    让心灵睁开眼睛  朱永新

    百画人生 尹少淳

    铁梅说画——如何欣赏一幅画  陈铁梅


[守望生活]


    沐浴生命温柔的华光——扬·凡·爱克《阿尔诺弗尼夫妇像》

    传奇——达·芬奇《蒙娜丽莎》

    爱的祈祷——丢勒《祈祷之手》

    看,这双清澈的眸——提香《拉努乔·法尔內塞》

    这束光,从画布照向灵魂——伦勃朗《夜巡》

    纵横的世界——委拉斯开兹《纺织女》

    在明暗之间静悄悄地开,物我两忘——弗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画凡尘——夏尔丹《饭前祈祷》

    在命运的漩涡里,一边炫耀,一边挣扎——布歇《彭巴杜夫人像》

    纯洁的蝴蝶,请不要飞走!——庚斯博罗《画家的女儿追扑蝴蝶》 

    腹有诗书气自华——弗拉戈纳尔《读书少女》

    震撼人心的真实——米勒《拾穗者》

    他活着并将活下去——马奈《吹笛子的男孩》

    “纯”艺术奏响母爱的交响曲——惠司勒《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

    “抓拍”的医学课堂——伊肯斯《格罗斯的临床课》

    温暖的记忆——弗雷德里克·莱顿《缠线》

    今夜,有你相陪——克拉姆斯柯依《月夜》

    “欢乐”与“甜美”——雷诺阿《游船上的午餐》

    寂寞身前事  千秋万岁名——凡·高《向日葵》

    温暖——卡萨特《洗澡》

    芭蕾舞者的灵魂师——德加《蓝色舞者》

    黄金“蒙娜丽莎”——克利姆特《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

    与天地共舞——马蒂斯《舞蹈》

    盛世佳缘的见证——阎立本《步辇图》

    孺子牛——韩滉《五牛图》

    雍容华贵的大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不朽的“密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永恒的“父爱”——黄筌《写生珍禽图》

    偶然的瞬间——崔白《双喜图》

    客观又真实的生活再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不爱江山爱丹青——赵佶《芙蓉锦鸡图》

    孩童嬉戏最是动人心——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李师最识农家趣——李嵩《货郎图》

    诗意与装饰并存的画卷——仇英《浔阳送别图》

    浓浓的新缰情结——黄胄《庆丰收》

    永远的父亲——罗中立《父亲》

    神形兼备 韵味隽永——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寄情自然]


    最美不过家乡景——霍贝玛(林间小道》

    一个优美的世界——康斯太布尔《干草车》

    被定格的巨浪——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抒情田园诗——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不,我等太阳——莫奈《日出印象》

    诗一样的巴黎 梦一般的午后——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超越自然的美——列维坦《湖》

    “魔法”与“轮回”——埃舍尔《瀑布》

    与风景的对话——东山魁夷《绿响》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董源《潇湘图》

    北宋第一神品——范宽《溪山行旅图》

    雄伟壮丽的千里江山——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一角一景一情——马远《踏歌图》

    有故事的巨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借山水晕染心境——何澄《归庄图》

    魏晋林下风,书画亦两绝——倪瓒《渔庄秋霁图》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大匠之门且听且看——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诗意地栖居——吴冠中《小鸟天堂》


[直抒胸臆]


    无声的呐喊——蒙克《呐喊》

    梦幻童话——亨利·卢梭《梦》

    诗意流浪——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

    永远的立体主义——格里《剖视图》

    情趣 童稚——克利《金鱼》

    画中的音乐——康定斯基《粉色音调》

    方块中的方块——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

    幻想的幽默与空想的生动——米罗《托儿所的装饰画》

    走近抽象艺术 感受行动绘画——波洛克《秋天的韵律》

    批量生产“尤物”——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行走于诗酒意境之上——梁楷《泼墨人物》

    傲骨凝霜冰花如玉——王冕《墨梅图》

    “明珠”有价,“葡萄”无价——徐渭《墨葡萄图》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

    以意取胜,形神兼备——郑燮《兰竹双清》

    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古来今——吴昌硕《墨梅图》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崇尚正义]


    “黑暗”中的舞者——勃鲁盖尔《绞刑架下的舞蹈》

    暗杀现场——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

    目击——戈雅《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生死边缘的人性挣扎——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浪漫主义雄狮”——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不朽——透纳《奴隶船》

    回家——列宾《意外归来》

    撕裂,痛彻心扉——达利《内战的预告》

    悲到极致泪无声  愤到终点笔做枪---毕加索《格尔尼卡》

    壮士一去不复还——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艺术赤子的追寻——庞薰琹《地之子》

    尽显苍生——蒋兆和《流民图》

    军民真英武——罗工柳《地道战》

    铭记的历史——董希文《开国大典》

    控诉!控诉!——王式廓《血衣》

    丰碑——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红色记忆——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


[追问生命]


    先贤的“穿越合照”——拉斐尔《雅典学院》

    要的不是好看,而是真实——库尔贝《你好,库尔贝》

    无畏的希望——乔治·弗雷德里克·瓦兹《希望》

    永恒的追问——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穿透岁月的黑白印记——珂勒惠支《死的召唤》

    战乱之中一净土  善恶因果蕴其中——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

    从教化走向审美——顾恺之《女史箴图》

    线道——佚名《八十七神仙卷》

    国破家亡身影只  画有悲歌谏世人——李唐《采薇图》

    中西璧合风眠体——林风眠《宝莲灯》



《百幅名画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欣赏课
中外著名美术家作品选
“读”善其身,成人之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陈铁梅访谈
洗课,精彩由此流淌
浅谈如何上好美术课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