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详论“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可概括为:气滞,即气的运行、流通障碍。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即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下陷。气闭,即气的出入受阻。气脱,即气失内守而散逸于外。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气机失调也有多种表现。例如: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时,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称作“气闭”。掌握这些运动失常的状态和机理,将有利于确立多种“气机失调”病变的治疗法则。

1、气滞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滞,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

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为多见。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2、气逆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逆,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与 “中气下陷”两方面。

“上气不足”,主要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一般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之力不足,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正如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由于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伴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以及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4、气闭: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闭,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闭气道之痰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陷于清窍闭塞,神失所主的病理状态。气闭发生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

5、气脱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气脱与亡阳、亡阴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多有相同之处,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上都可见因气脱失而致虚衰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而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当出现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性征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上述表现,则称为气脱。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的大脱,则为亡阴。

气机失调辨证论治

1、气陷证

主症: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脱肛等,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副症:肌无力,睑废,囟陷,胃脘隐痛,重坠喜按;久泄久痢,其泻如注,完谷不化;腹部坠胀,气短不足以息,努力呼吸有似于喘;痈证漫肿无头,顶陷难收,溃脓质稀;崩中下血,长期不愈,血多质稀;胎动易滑,或习惯性流产;尿频色清,时有便意,头晕眼花,神疲嗜卧,不耐烦劳。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治疗法则:益气升陷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提肛散。

2、气滞证

主症:胀闷疼痛。

副症:头胀痛,眩晕,面部时时发热,眉棱骨痛,精神抑郁,胃脘、腹部胀痛,常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繁,或嘈杂吐酸,或疝瘕,或腹部胀满中空无物;或大便不爽欲便不得,或肠鸣腹泻,泄后痛缓,随后又作,恼怒加甚;胸中气滞,攻冲作痛,游走不定,呼吸牵掣作痛,俯仰转侧不利;或心前区憋闷、绞痛,重则牵及肩臂内侧,气窒呼吸不畅;腰痛胀满,连及腹胁,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远;或遍身疼痛,游走不定;妇女经前或经行时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等处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或经行后期;或者经闭。

舌脉:舌色正常或稍暗,苔白或黄,脉沉弦、涩、或结代。

治疗法则:行气疏滞。  代表方剂:香苏散、四磨汤、木香调气饮、乌药散、加味乌药散、逍遥散。

3、气逆证

主症:咳逆喘息,肺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头痛,眩晕,昏厥(中风),呕血,奔豚。

副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久咳,烦闷欲绝;胸隔痰满,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肺胀,目如脱状,息奔上气,痞痰满膈中,气息奔急,喘息有声;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仰首挺胸,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疲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吐;气撞心疼吐蛔;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气痞不宣,烦满,懊,虚烦不得眠;胸胁满胀;急躁易怒,口苦吐酸,食能下咽,衄血,唾血。

舌脉:因其病因复杂,舌脉无明显特征。

治疗法则:肺气上逆宜肃肺止咳平喘;胃气上逆宜和降胃气;肝气上逆宜平肝降逆;肾气上逆宜平冲降逆。

代表方剂:肺气上逆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陷胸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胃气上逆宜旋复代赭汤、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肝气上逆宜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肾气上逆宜奔豚汤。

4、气闭证

主症:神昏猝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高热昏迷,痉厥。

副症:猝然晕厥,四肢僵直而厥冷,两手握固,胸满气喘,呼吸气粗,面青;或者面赤,唇紫舌红;或喉间痰鸣,口吐涎沫;或饱食后,突然昏厥,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腹鼓而嗳气腐臭;或中暑昏厥,身热汗出,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或者身热神昏,躁扰不宁,妄言妄见,烦渴面赤,扬手掷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昏迷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之时,懒于动作,目喜闭或目开不欲见光,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或气闭结胸,心下硬痛,手不可近;或气喘不得平卧,卒然声音嘶哑或失音,耳聋;或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或大便不通,气闭关格。

舌脉:舌淡或红,苔白或黄或腻,脉伏、沉、弦、沉、滑、弦数、滑实、弦劲等。

治疗法则:启闭开窍  代表方剂:通关散、搐鼻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五苓散、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神仙解语汤、羚角钩藤汤。

5、气脱证

主证: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肢厥身凉,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

舌脉: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4气血津液
痰淤与【心衰】悸,喘,肿是心衰三大主症(肖春宏老师)六神丸*肺炎引发心衰;真武汤+越脾汤*开鬼门法;五苓散加减*洁净府法;真武汤+血府逐瘀汤*去宛陈莝法
周次清大师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