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批评缘何失效?

批评缘何失效?

作者:李广生

批评是一个多义词,教育语境中的批评特指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让受批评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并加以改正。对儿童的批评和对成人的批评都是如此,如果想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非别的目的,那必须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要体现教育的艺术和情怀。

很多人会把批评和惩罚混淆。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上惩罚是减少某种行为的手段,与强化相对应。小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让他站一会儿,这就是惩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去年三月正式实施,惩罚因此有了法律依据。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就意味着你要想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首先要明确他违反了什么规矩或纪律,然后按照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所以我曾在规则出台后奉劝同行,即便有了法律依据,也有慎重行使所谓的惩戒权。

批评既有减少某种行为也有增加某种行为的目的,但它更主要的目的是改变对象的认识。比如,小学生课上乱说话,老师要批评他,但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扰乱了教学秩序;小学生课上不说话、不积极回答问题,老师也会批评他,但要让他认识到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重要性。所以说,批评是通过指出错误、澄清认识、达成共识、唤起自觉的方式进行教育。

相比较而言,惩戒的目的在于戒,更强调外力的作用,所以需要法律的依据。批评的重点在于评,也就是讲道理,以理服人,所以更讲究方式方法的艺术性。这样一看我们就明白了,批评对教育者来说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价值多元,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这给老师的批评带来巨大的挑战,批评失效的情况屡屡发生。其实这是批评的自然属性,它不可能像惩戒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它作用的是认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延时和反复。但人们似乎失去了耐心,嘴上说着静待花开,做的却是拔苗助长。加之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做秀之风蔓延,批评就变了味道,失去了教育的意蕴和情调。

批评正在变成批判,这股风气在校园内外愈演愈烈。有些教师是这样,一点小事就大吼大叫,又是请家长又是找校长,弄得学生紧张兮兮。社会对学校也是如此,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又是找领导又是找媒体,弄得老师心惊胆战。一边是一点小事就大吼大叫,一边是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一边是找家长找校长,一边是找领导找媒体。虽然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教育无小事嘛,但在一片喧嚣之中,真的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吗?这一点需要我们深思。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和社会对学校的批评一旦演变为批判,毫无疑问会在学生和教师心理产生阴影。这就是批评失效的最主要原因,因为阴影不仅会掩盖错误的认识,还会阻碍正确的认识。就像我经常说的那样,用制造恐惧的方式永远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建设良好教育生态,需要我们善用批评。教师要耐心的批评学生,社会要真诚的批评学校,心平气和才会孕育出美好的教育和教育的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罚站多久是体罚?
老师还要堂堂正正当,学生还要光明磊落管!
“严是爱 宽是害”
老师可对学生适当实施教育惩戒 新规明确禁止老师七类行为
迟来的爱:中小学生违规行为惩戒实施办法出炉!
关于教育惩戒的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