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篓精神”的实质

“背篓精神”的实质

作者:李广生

今天上午,受领导委托,在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的见证下,我把一只象征着“背篓精神”的竹编背篓递到一位年轻同事的手里。掌声响起,突然间意识到有件事必须弄明白:我传递的和她传承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背篓精神”源自“背篓商店”。“背篓商店”其实是我小时候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供销社的一个分销店。那时候的供销社构成一个巨大的商业网络,覆盖城乡,解决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所需。我们村的供销社开在小学校对旁边,俗称小铺。每天上学放学,我们必到小铺转一圈,只是为了看一看。有时候也会揣个鸡蛋,去小铺换个笔或本,打瓶酱油或醋。这里的小铺之所以变成“背篓商店”,因为它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职工常年背篓上山,又收购又卖货,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为“背篓商店”。

“背篓商店”位于房山区黄山店。历史上,黄山店山沟里没有销售点,村民买灯油、火柴、盐或卖点山货都要跑出几十里。当地流传:“有女不嫁黄山店,吃水贵如油,买卖东西真发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里成立了供销店,供销店有时也送货上山,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群众买卖东西仍然不方便。

为了体验当年“背篓商店”职工的艰辛,我特意爬到了山顶,并因此迟到三分钟。沿着修建好的石阶观光步道上山,尚且累的我眼酸腿疼,何况他们要背着出售的商品上山、收购的货物下山,十几公里、几十公斤,翻山越岭、道路崎岖,气艰苦可想而知。那么,“背篓精神”的实质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吗?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社员们全力以赴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为了让社员节省买东西的时间,专心生产,王砚香提出要经常背篓上山送货,同时收购核桃、柿子、荆条、药材、鸡蛋、废品等。他以身作则,率先行动,背了一篓肥皂、食盐、火柴、针线等日用商品到长流水大队,不到两小时,背去的商品差不多全卖了。社员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从此,“背篓商店”的送货上山逐渐开展起来。

这里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叫王研香。王砚香何许人也?王砚香1953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从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干校学习结业后回到家乡房山县黄山店乡任黄山店供销店门店经理。为解决山区农民卖货难和购物难,他带领职工多年来坚持身背30多公斤重的篓子攀山越岭,送货上山,使许多农民能够在自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

“背篓商店”之所以深入人心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它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这是真问题;背篓上山,送货收货,这是真办法。用真办法解决真问题让老百姓得到真实惠,这才是真抓实干。所以,在我看来,“背篓精神”的实质全在这一个“真”字,不怕苦、不怕累固然重要,但还在其次。

下山时山风习习,放眼望去林壑幽美,虽然很累,但颇觉惬意。几次走错了路,导致迟到,同行几人都有愧意。由此可见,方向很重要,道路很重要,方向定错了、道路选错了,即便不怕苦、不怕累,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背篓精神”的实质是“真”,想真办法、解决真问题,让老百姓得到真实惠。真抓实干远不是不怕苦不怕累那么简单。认识到这一点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我告诫自己,以后不要再标榜自己多辛苦、多累了,包括花了多少时间、下了多大功夫、做了多少工作等等,如果不是基于真问题、拿出的不是真办法,多苦多累、干多少都没意义,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的登山步道(八):黄山店村登山步道
房山区黄山店村分销社:小小背篓承载的无私奉献精神
高考历史-知识库-背篓精神
老照片:1965年时期送货下乡的背篓商店珍贵照
永不消失的供销社!那些年的供销社宣传画,全了
《红色背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