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唤醒装睡的人?

如何唤醒装睡的人?

作者:李广生

唤醒装睡的人,是个国际性难题,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醒着,睡也是装睡。有无唤醒的可能? 当然有。先从课堂说起。

在与一线教师讨论“有质疑”的课堂时,很多人提到能力问题,说孩子们缺乏质疑能力,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导致建设“有质疑”的课堂困难重重。

质疑是一种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质疑能力从何而来,如何培养质疑能力?会质疑的人和不会质疑的人,差别不仅在于能不能提出问题,而且在于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可以这样说,质疑能力建立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能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成为质疑能力。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专门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几分钟后,几个孩子举起手,表示自己想出了问题。教师让他们分别回答。一个孩子说:文章的作者是谁?一个孩子说: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一个孩子说:第二次登山“我”为什么不害怕了?一个孩子说:“我”为什么要感谢陌生的老人?

然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心里都有了答案。教师一旦用他们提出的问题反问他们,他们立即就能解答,而且是基本正确的解答。比如第一个孩子,老师问他,你能告诉我们作者是谁吗?孩子立即说出作者的名字、国籍。老师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立即说:在正文下面的注释里。老师问第二个孩子,你知道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吗?孩子立即说:因为他想念奶奶,要去看奶奶。老师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说:在课文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

既然已经知道答案,为什么还要当做问题提出来?明知故问,是装睡的另一种形式。

这样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伪问题”,“伪问题”对于引发学习、促进思维,作用非常有限,还极有可能产生反作用,即:阻碍学习的发生、制约思维的发展。

在教师群体也存在对“伪问题”的研究。一位教师承担了一个立项课题,题目是“提高某某学科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我看了他的开题报告,发现课题组已经总结出具体的策略。这份开题报告稍加修改,就可以当做一份不错的结题报告。我和他交流,既然已经总结出策略,为什么不换个思路,变成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实践性或实验性研究?他告诉我,经过实践检验,这些策略非常有效。“既然如此,还有必要立项研究吗?”我问他。未经研究便已经得出结论的研究,可以称之为“伪研究”。“伪研究”是不是很像装睡?

让我们再回到课堂,看看教师为孩子们准备的问题。绝大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封闭的问题、有且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个答案就在教师的心里,或是藏在下一张投影片上。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孩子们深入思考,“浅思考”足以应付,还有一些孩子靠猜和察言观色来回答问题。猜答案虽然也是思考,但可以说是“伪思考”。“伪思考”和装睡有异曲同工之妙。

“伪问题”“伪研究”“伪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问题意识可以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越是小孩子,越喜欢问为什么,这便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经过引导、培养,发展成为质疑能力。许多与生俱来的,似乎存在于天性中的东西,都相当脆弱,比如善良、诚实、进取等等,需要我们着力保护。它们像种子的嫩芽一样,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到伤害。因此,保护他们娇嫩的问题意识,是帮助他们形成强大的质疑能力的前提。

首先,你要学会控制自己,不把答案脱口而出。不要让孩子以为你是百科全书、万事通,虽然这会让你沾沾自喜,但也会让孩子失去思考和探索的乐趣。如果每次孩子都能从你这里很快得到答案,他将认为思考是没意义的、探索是没价值的。就像每次都能从你手里轻易得到钱一样,就不会珍惜钱。成人的虚荣心(尤其教师)其实比孩子还要强烈,在孩子面前,他们更愿意维护自己知识丰富的形象。家长和教师也是普通人,也可以真的不知道,保持一颗平常心,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是对孩子问题意识的保护。

如果真的知道怎么办,装作不知道吗?千万别装!我反对不懂装懂,也不提倡懂却装作不懂。总之不要装。别怪我没提醒你,你再能装,也逃不过孩子的眼睛,那可是天使的眼睛。这时候,你不要直接告诉答案,但你要提示获得答案的路径。

我的小朋友依依问我,3加5等于几?我楞了一下,她问我,你不知道吧?我连忙说知道。她又说,那你赶紧说呀,等于几。我说,我在想,怎么把3和5凑到一起。一边说,我一边把手举起来,在眼前端详。这时候,就看到依依也把小手举起来,这边5个手指,那边3个手指,数了数。“等于8!”她高兴的说。这就是引导路径但不告诉答案。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每个答案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人?”孩子问你。“北宋。”你回答。这有什么意义呢?孩子很快忘掉,还会再问你。你可以这样回答:“你不是喜欢苏轼吗?他可能是与苏轼同一时代的人。”“北宋,那我去查查。”说完孩子走了。你让孩子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思考实践,不仅如此,你还暗示他一种思考方法,那就是联想,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给孩子打开一扇门,探索未知的门。

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要轻易把孩子的问题当成“伪问题”。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不值得思考的问题,你需要建立这种意识。所以,你需要修炼一种能力,把那些看似“伪问题”的问题,转化为真问题;把他们已经知道的答案,转化为新的问题;让他们停下来的思考重新启动。总之一句话,就是把已知转化为未知。

前面提到的那个明知道文章作者是谁,还要提问作者是谁的孩子,如果教师确认他知道答案后让他坐下,孩子的思考就此止步,问题意识将逐步萎缩;如果教师斥责他明知故问,孩子的问题意识将受到伤害。怎么办呢?教师可以这样说:你关注到文章的作者,很有价值,你能告诉我吗,你为什么要关注作者,为什么很多人在阅读文章时,都要先了解一下作者?于是,你把孩子的已知转化为未知,你让孩子已经停下来的思考,再次运动起来。

教师的“伪研究”和学生的“伪问题”“伪思考”“浅思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教师热心于“伪研究”,就会满足于学生的“伪问题”,为“浅思考”和“伪思考”创造了空间和土壤。教师是否有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

质疑能力源自问题意识,把答案变成路径,把已知变成未知,既是对问题意识的保护,也是对质疑能力的培养。如果我现在问你,比答案更重要的是什么,你怎么回答?

不要急着回答,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思考。

如何唤醒装睡的人?只要你确认他是装睡,就一定有办法。怕就怕你也装,装作不知道。那样的话就没办法了,你们只好相互配合,一起装。课堂内外,这样的事还少吗?有人装睡,有人装唤,皆大欢喜。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聪明宝宝有哪些表现?0-3岁如何提高认知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巧用三“疑”激发学习内驱力
怎么培养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的十大问题一、教材设计问题1.小问题(肤浅):缺主干问
网课时代:再负责的老师,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