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孩子都是潜在的“学困生”

每孩子都是潜在的“学困生”

作者:李广生

参与一项关于“学困生”研究的专题研讨活动,忝居专家之列,在一群大学教授中间心里惴惴不安。本想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专心聆听教诲,却被点名发言,于是我冒失的提出一个问题:“学困生”最需要什么?

“关心、理解、帮助、指导、信任、信心、毅力、转化……”课题负责人立即说出一连串词语,显然这是一个他曾深思熟虑的问题。“最需要什么?”我在“最”字上加重语气,以提醒对方我要的是一个而不是一串答案。对方愣了一愣、想了一想说:“我刚才所列举的这些都很重要,都不可或缺,我真的说不出它们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哪个是‘学困生’最需要的。”

对方很坦诚,但他的坦诚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问题是否有缺陷,是否真的存在那个“最”。关心比指导重要吗,没有关心何谈指导,而没有指导何谈关心?正在我犹疑之际,旁边的一位教授对课题负责人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对‘学困生’的帮扶是个系统工程,各种手段和措施是从不同维度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所以很难从重要程度上进行区分。”

“而且,”他接着说,“需求是个变量,随时发生变化。一个需求被满足,另一个需求随之出现;旧的需求被满足,新的需求随之出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说明这一点。‘学困生’在不同的阶段,或是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各有各的需求。‘最需要什么’确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是个很难给出统一的答案的问题。”说完后他微笑着看了我一下,似乎是征求我的意见。

“最”难道真的不存在吗?我心里愈加的疑惑,但还是有些不甘心,不肯轻易放弃对“最”的追问。“确实都很重要,确实缺一不可,但如果不区别对待的话,会不会因为都很重要而变成都不重要了呢?”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我想你的意思不是最重要而是最基础,”另一名教授接过我的问题,“刚才所说的,诸如关心、帮助、指导等,有的是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有的是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在这些态度和方法中,哪一个处于基础性地位,是首先要建立的。是这样吗,李老师?”

我充满感激的连声说道:“是这样,是这样。研究‘学困生’最需要什么实际上是确定对待他们的起点,转化他们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都以此为基础或前提。‘学困生’最需要什么,就是我们对待他们最基本的态度或主张。”我突然找到了灵感,打算继续说下去。

“为什么非要‘转化’?”正当我有些得意扬扬之时,又一位教授提出问题,指向“转化”。我知道很多学者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他们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倾听。果然,停顿片刻他继续说道:“‘转化’,在通常的语境下针对的是错误,与‘改正’的语义大致相同。从一定意义上讲,‘转化’是带有歧视性的词汇,至少带有否定意味。‘学困’是错误吗?如果是,‘学困生’则是错误的主体,理所应当的要承担责任、接受‘转化’。事实上他们已经被‘学困’的后果折磨的苦不堪言,再让他们承担‘学困’的责任岂不是雪上加霜、有失公平?因为我们都清楚,造成‘学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都难辞其咎。在一定程度上,‘学困生’是受害者,‘学困’不是‘学困生’的错,至少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让他一个人既承担后果又承担责任呢?如果说‘学困’不是错,至少不完全是‘学困生’的错,‘转化学困生”从何谈起,真正需要转化的其实并不是他们。”

这一番话引起大家的深思,会场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这位教授,期待下文。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成功者,这个观点大家都能认同,”他继续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学困生’。”很多人微微点头表示认可这一个观点。“有的孩子是文化课的‘学优生’,但他们是艺术课、体育课的‘学困生’;有的孩子是语文的‘学优生’,但他们是数学的‘学困生’。他们真的需要‘转化’吗,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转化’?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他们进行‘转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把他们‘转化’成同样的人吗?‘转化’不仅是对‘学困生’的歧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歧视。”

看得出来,他越说越激动,“‘学困’不是错误,就像贫困不是罪过一样。如果今天的学校歧视‘学困’,那么明天的社会将会歧视贫困。‘转化’的结果不如人意怎么办,没有发挥作用怎么办,会不会产生放弃的想法?在我们的学校里,不是有很多孩子被放弃了吗?因为他们给教师添乱、给学校抹黑。其实他们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以不可‘转化’之名抛弃了他们。今天的学校抛弃‘学困生’,明天的社会将驱赶贫困者。后患无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学困生’,所以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被抛弃的人。”

“您的意思是帮助,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虽然他情绪激动言尤未尽,但我还是没忍住打断了他。

“帮助?”他沉吟一会儿,“帮助确实重要,也是他们需要的,但不是最根本的……”他努力地寻找一个更适合的词汇,“最根本的是接纳。”他想了想说道。

研讨会结束了,越琢磨这个词——接纳,越觉得意蕴深远。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接纳是多么温暖的词汇。我们雄心勃勃的想为“学困生”做这个、做那个,却忽视了他们最根本的需求。没有接纳,关心也好、帮助也好、指导也好,岂不都是空话?没有接纳,转化就成了冷冰冰的改造,而背后则隐藏着冷酷的抛弃,甚至驱逐。

“学困生”与“问题生”在学校里几乎是可以划等号的,他们是一群让教师操心、让学校费力的孩子。即便如此,我还是倡导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还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学困生”、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弱者。也许今天不是,但不能保证明天不是;也许年轻时不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你就是;在位时不是,失位时就是;在这个圈子不是,在另一个圈子就是。谁也不希望被抛弃的境遇落到自己头上。越来越多的人倡导有温度的教育,请从接纳开始。有温度的教育孕育着有温度的社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可以使用纪律处分,包括劝退、开除等,因为这是处分,不是放弃。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色老师蒋玉芬“歧视学生家长”:怎样避免让孩子遇到这种老师?
招生团队如何打造?(2)
儿子被老师歧视 我一招制胜
如何教授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第十二章:程序员的恐惧感
学习有四层境界,看看你处于哪一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