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虑重重的老师

顾虑重重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顾虑重重是教师群体的特点,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探讨这一话题的目的当然不是鼓励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胆大妄为,而是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解析而更好的理解教师。

经常有教师朋友在“教育人生”上留言,但很多颇有见地的留言后面都特别声明:不要公开!还有些教师更为谨慎,不通过留言而是用私信的方式与我交流。一位教师在留言中说:有时候我连发牢骚的时间,喊累、流泪的时间,做饭的时间都没有。20几岁的时候总告诫自己,慢鸟先飞,想要工作好,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十多年间我一直孜孜不倦,现在快40了,我这只慢鸟也不是那么慢了,但我依然不是小学高级。我有时候期待我能够是,不单单是为了钱,也是为了不让关心我的人心急,也怕人家用惊讶的口气问我:还不是小学高级呢?!但我还有时候怕评上,因为一旦确定被评上小学高级,就要大干一个月,准备各种资料、材料,还要说课答辩……有时候真恨自己生不逢时。几分钟后这条留言不翼而飞,被作者自己删除了。他怕什么?

和一些教师聊起这些情况,他们告诉我,要是自己也会删掉,或是干脆保持沉默。怕什么?一怕领导看到误解自己,二怕同事看到影响不好,三怕评委看到影响职评。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几句并不过激的话,教师居然能有如此丰富的联想。我似乎明白了教师胆小的原因,因为他们怕的太多。在《生活在别人目光中的老师》这篇文章中,我鼓励教师真诚的面对真实的自己,在这里我要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词——勇敢。因为目光不仅带来压力,而且带来恐惧,似乎被无数双眼睛盯着,也似乎被无数人管着,所以教师怕这个、怕那个。教师需要坦诚的面对自己,又需要勇敢的面对环境。写到这里我忽然也有些害怕,会不会被认为鼓动挑唆教师?

恐惧一直像个幽灵在教师心头徘徊,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教育而不是仅仅在教师身上找原因。当我尝试用这个思路考察教育的时候,惊讶的发现恐惧原来早已潜伏在教育之中。自古以来,教育都采取让受教育者产生恐惧的方法推进教育,要么体罚、要么批评、要么羞辱,总之使他们心生恐惧。教鞭、戒尺等都是制造恐惧的工具,就连考试也被发展为吓唬学生的方法。教育披着一张温柔的面纱,后面竟是一副狰狞的面孔,这是让人难以想象,更难以置信的是,教师不仅是文明的使者,还是恐惧的制造者。

还记得小时候吗,一定有不止一个人问过你这个问题——“怕不怕老师?”或是——“怕哪个老师?”你一定遇到过一位可怕的教师,他让你精神紧张,在他的课上小心翼翼,恐怕出现什么问题。他会让你产生讨好他的念头,还会表现在言行上,其实你并不喜欢他,只是怕他。在我小时候,“老师来了!”“警察来了!”这两句话对孩子的震慑效果是一样的。还记得你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吗,是不是有人向你传授教书的秘诀是让学生怕你,是不是有人劝你一定要板起面孔,否则学生们会蹬鼻子上脸、欺负老师?直到现在,不是依然有人用恐吓的方法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吗?有那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无法无天、无所畏惧,因此而呼吁让惩戒甚至体罚回归教育。这背后不依旧是制造恐惧的逻辑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跑操未按要求换服装,我被体育教师带进器材室。器材室是个小黑屋,他把跳绳折成几股,拿在手里,在我面前发出啪啪的声音。他是个小个子,但在那间小黑屋里,他显得无比巨大,让我毛骨悚然。他没有打我,但那种恐怖让我至今怀恨在心。

前途、命运、未来,多么美好的词汇,多么令人向往,但被很多教师用来折磨恐吓学生。他们不仅给学生带来压力,而且带来焦灼和恐惧。语文学不好就真的没有前途了吗,数学学不好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吗,英语没考好未来就一片黑暗了吗?分数低了,校长找教师,教师找家长,家长找学生,造成一片恐慌,好像跌入万丈深渊、永无出头之日。不是用成功激励学生,而是用失败吓唬学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办法,但美其名曰“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再没有比失败更让孩子觉得痛苦失意了,因为他们是孩子。对孩子而言,失败是最残忍的打击,但是我们给失败戴上一副温柔的面纱,让孩子承认失败、喜欢失败、感谢失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把制造失败等同于挫折教育。考试不是想办法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故意挖个陷阱、设个骗局,费尽心机让学生落马。成绩必须要排名,不排名好像成绩就没什么用处,不仅排名还要公之于众,让成绩不好的学生饱受羞辱。孩子为什么怕考试?第一他们怕失败带来的打击,第二他们怕失败带来的羞辱。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其教育性荡然无存,成为赤裸裸的、恶狠狠的吓人的武器。

人们把学校比喻成家,很多美妙的词汇都献给了学校,这掩盖了学校教育的另一真实的方面——学校是制造恐惧的地方。正如尼采所言: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长期存在于制造恐惧的环境里,恐惧就浸润到教师的心灵。真正深入这个群体你会发现,他们担心的事情那么多,害怕的东西那么多。他们缺乏安全感,多疑、焦虑、敏感、脆弱,什么事情总往坏处想,总怕出意外、出乱子、受伤害,总觉得自己可怜兮兮、境遇悲惨,或怀才不遇、遇人不淑,或前途无望、待遇不公。总而言之,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最弱势的群体。

恐惧控制了这个群体,他们不敢说了、不敢做了、不敢为了,于是就有“跪着教书”的说法。他们小心谨慎的说话、战战兢兢的做事,如临大敌、如履薄冰,但是这样一句话——“环境所迫,不得不如此”,就让他们心安理得。于是他们心安理得的以“不敢”为理由,该说了也不说、该做的也不做了、该为的也不为了:按部就班的教教材,亦步亦趋的搞改革,委曲求全的管学生,唯命是从的干工作,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自己的主张,收敛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探索。教育生态确实不容乐观,行政化管理、家校矛盾、社会的高期待等,都给教育带来沉重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大多直接转嫁给教师(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进行过分析)。但是,教师的心态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生态和教师心态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心态受制于教育生态同时也对教育生态产生影响。简而言之即是,教师胆小既有外部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作为一名教师,我甘愿冒着被这个集体视为另类的危险,也要指出这两点我所认为的事实:

第一,危险有被放大的趋势。家校矛盾、师生冲突、校园伤害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使教师这个职业的风险性提高。很多教师表示,真的出事了没人替自己做主,所有的责任都要自己扛,小则受欺窝囊,大则丢掉饭碗,再大则性命堪忧。惨痛的教训和血淋林的现实真的摆在眼前,但教师真的成为“高危行业”了吗?事实上很多事件的发生确实存在学校管理的失职和教师教育的失范。过分的放大危险、制造恐惧,反而把这些事实掩盖了,也把加强保障、加快立法、加大改革、规范管理等正当的、理性的呼吁淹没了。

第二,恐惧正在成为借口。以“恐惧”为借口不作为,推卸和逃避责任。害怕成绩下降而消极对待改革,害怕伤害事故而把孩子关在教室,害怕领导打击报复而虚以委蛇,害怕利益受损而弄虚作假……恐惧正在成为最好的借口、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背后则是不作为、不进取、消极懈怠、敷衍塞责。恐惧占据了强势地位反而对埋头苦干、勇于挑战的人造成歧视和压制。敢讲真话的人、敢做实事的人经常遭到这样的质问:大家都不敢说你为什么敢、大家都不敢做你为什么敢?他们不是被恐惧吓倒,而是被恐惧者打压,恐惧者联合起来,制造出新的恐惧。

一位年轻教师专程到教研中心跟我谈他想实验“生命课堂”的事情。我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和他聊了很长时间,我们达成很多共识。当时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希望看到教学改革自下而上从教师做起。我不愿意看到学校把教学改革当成工具——不是为了改进教学而改革,而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改革。教师热爱“生命课堂”比校长重视“生命课堂”,更让我有价值感,也更让我相信“生命课堂”的活力。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又联系,他却告诉我自己迟迟未动,计划还停留在我们当初写的那张纸上,而原因是——怕。

我不等他解释,就对他说:“我知道你怕什么?”他看着我静听下文。我说:“你第一怕校长,怕校长不支持;第二怕同事,怕同事说闲话;第三怕成绩,校长不支持、同事不理解,成绩再下降,你无法交代,对吧。”他使劲的点头说:“您真理解我们一线教师,我们做点事真的不容易,其实我也不喜欢自己这样瞻前顾后。”我说:“但有一点我不理解你,你怎么这么勇敢?”他很吃惊,看着我。我说:“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勇敢的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什么这么勇敢的让自己成为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从此之后,我们再没有单独联系。

“如果不呢?不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不按课标来,做自己的教育……那就只有下课,校长会让你下课的啊!”这是一位教师给我的留言,我承认他说的是事实。

“现在舆论社会也很无奈,高中生在课堂上喝酒、老师因为管学生遭到学生的殴打刺伤,一旦管学生过当就可能会考核不合格,通报批评甚至处分,有谁能为老师做主。我也听到一些老师的怨言:我管不好或者不管都不会出大事儿,一旦管过当了,可能会失去工作,严重的会失去生命。无奈啊!”这是另一位教师给我的留言,我承认他说的也是事实。

逃避有很多理由,几乎所有的理由都是合情合理的、无法抗拒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自己心安理得,安心的退下来或呆在原地不动。而直面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自己的教育人生负责。所以你想逃避的话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借口,但如果你想直面现实,那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这唯一目标。下面这位教师的留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正因为喜欢做自己,所以喜欢当班主任,所以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布置教室,有时候读故事、有时候听歌、有时候讲生字、有时候纯聊天、有时候读一整天诗,看似随意,完成教学任务,对得起孩子,没有一板一眼,不喜欢别人听我课,巴拉巴拉一堆,不喜欢作秀讲课一层一层脱皮。就喜欢孩子们的一句话,老师,下节课我还想上语文!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质。教育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师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加以考虑,所以教师习惯了深思熟虑和前思后想,习惯了把事物掰开了揉碎了条分缕析的加以认识。教师肩负着数不清的责任,学习、生活、习惯、品德、思想等都在教师的职责范围内,因为担心无人弟子,他们会谨小慎微,思虑重重。教师不会轻易地、武断地说“仅此而已”。但是,面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我们恰恰需要化繁为简。“仅此而已”,不仅是勇气和品质,更是一种智慧。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安安静静的教书怎么那么难
校长说,宁可教师教学成绩平平,也不愿意教师因成绩而体罚学生,你怎么看?
三句半
远晴聊教育(二十六)
湖北室《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交流会研讨记录
在教学中与自我相遇——读《教学勇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