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冷漠的背后

冷漠的背后

作者:李广生

潜伏于课堂的各种关系中,知识与人的关系早已形成了刻板印象,影响着课堂的温度。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知识与人的关系,有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让学生感觉到压抑、感受到挫败。而有些课堂,即便是热火朝天的,也难以掩盖热闹背后的冷漠。那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冷漠。

依据知识与人的关系,人们会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人,而把学生视为学习知识的人。知识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并居于核心地位,教师为知识而教,学生为知识而学。知识被假想成一个巨人,它一只手拉着教师,一只手牵着学生,似乎知识的大手一旦松开,师生关系就会自然解体,

知识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因此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吗?人的主体性与知识的客观性是什么关系?人类的主体活动在人类认知中居于何种地位?英国思想家迈克尔.波拉尼在《个人知识》这部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波兰尼提出意会知识的概念,那是一种不可言说无法解释的知识,属于认知主体本人,是他的知识而不是除他之外的其他人的知识,所以也称作个人知识。有人说:波兰尼是认识论中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波兰尼则是透视了人类认知表层逻辑运转内部的隐性意会整合之地下火山(百度百科)。人类认知环境中的客观规律同样渗透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意义。这至少说明,知识与人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人的存在与人的认知是和谐的统一。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牛顿定律是牛顿发现的,教师的作用是把牛顿发现的定律通过教的方式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恨不得自己就是牛顿,掌握所有关于牛顿定律的秘密,希望他的学生像牛顿一样聪明,能够解决与牛顿定律相关的所有问题。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有些人坚持这样的观念,课堂因此而成为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中,人居于从属的位置,教师为知识而教,学生为知识而学。对知识的客观性的过分强调,抑制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奴隶出现在课堂上,这样的课堂绝不会有温度。

有温度的课堂,即关系友好型课堂,致力于协调知识与人的关系,瓦解知识的核心地位,改变教知识或是学知识的刻板印象,让人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用知识教而不只是教知识,学生用知识学而不只是学知识。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牛顿定律。”教师这样开始一节课,或许仅仅是出于习惯这样开始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为自己也为学生设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即牛顿定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本节课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牛顿定律展开,最终目的是掌握牛顿定律。知识的核心地位因此而建立。但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牛顿定律有何价值,学习它有何意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除考试之外的哪些问题。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机械的。虽然可能表现出积极踊跃的学习状态,但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收益则非常有限。

如果这样开始这节课:同学们,大家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观察一个实验,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或是这样: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一起研究生活中的这种现象,试试能否从中找到某种规律?当然,你有很多种选择,或是有更具创造性的设计。但是,一个总的原则是把具体的知识隐在幕后,而把学习者放在核心。我们一起观察、我们一起研究,我们一起发现,最后我们得到的牛顿定律不再只属于牛顿,它属于参与学习的每一个人。

下课后,学生可以自豪的说:是我发现了牛顿定律!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很高兴的说:今天我学会了牛顿定律。他发现了牛顿定律所以很自豪,他学到了牛顿定律所以很高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品尝到知识的快乐,更要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美妙,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比知识更加宝贵的东西,以形成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这才是有温度的课堂。

尊重知识,但不要成为知识的奴隶,确立人的尊严,尊重认知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协调知识与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待错误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人们如何看待知识与人的关系。课堂上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他给出了一个错误答案。教师表现出不满的神情,他说:“你怎么这样想?”很明显,这是是质问。孩子低下头,面带难堪。这样的课堂有温度吗?另一间教室,另一位教师,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他却表现出惊喜的表情,他说:“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想?”很明显,这是询问,是包含期待的探寻。孩子抬起头,面带自豪。这就是有温度的课堂。

我们会这样说,两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事实不止于此,这其中蕴含着关系的问题,是他们对待知识与人的关系的不同,才导致他们的态度的不同。前一位教师高度尊重知识的权威性,让学生屈服于知识;后一位教师高度尊重学生认知的主体性,让错误成为发展思维的资源和契机。

为什么课堂上有那么多的教师,对随时可能出现在课堂上的那么多新奇的、古怪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冷漠呢?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知识的客观性和认知的主体性是对立的,认知的主体性要服从于知识的客观性。他们希望孩子学到别人的知识,而不是创造自己的知识。冷漠的背后是对知识与人的关系的误解。

课堂是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综合体,如果说教与学的关系是主导,那么知识与人的关系则是关键。温度是关系的体现,建设基于尊重和支持的关系友好型课堂,就是建设有温度的课堂。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信息化环境下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追问“先学后教”之意味
从教学的缺失谈课堂的革命
语文的“多”和“少”(一)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