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子引发的科研转型

包子引发的科研转型

作者:李广生

中午食堂吃包子,我发了一个朋友圈:

有调侃的成分,但不全是调侃,毕竟是工作日,哪能随便调侃呢。我想以此为例,说明我对教育科研的希望。

科研越来越被一线教师重视,但可以毫不讳言的说,并非科研自身的魅力所致。科研是件严肃的事情,它需要从业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充裕的时间保障,这三样缺一不可,可一线教师具备哪样?即便你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你有大把的时间吗?我的意思不是反对一线教师做科研,而是希望一线教师不要像专家那样做科研。所以我提出科研范式的转型,由学术范式向实践范式转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的根基在课堂,我们的长项是实践,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跟在专家的屁股后面做科研,我们可以开创属于我们的也适合我们的实践范式的科研。

一,在行动中研究

三口能不能吃下一个包子、如何才能三口吃下一个包子?这类问题靠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发挥作用,比如:包子多大、包子啥馅儿、是发面还是死面,等等。那怎么办?像我一样到食堂里吃就完了。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也是如此,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不干、坐而论道,啥问题也解决不了。正因为如此,我倡导行动研究。何谓行动研究?别听专家诘屈聱牙的解释,其实他们自己也糊里糊涂。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行动中研究,用研究推进和改进行动。说白了就是:边干边琢磨,边琢磨边干。有行动而无研究,那是傻干,有研究而无行动,那是瞎研究。一线教师侧重行动但不能忽视研究,避免傻干;专家学者侧重研究但不能脱离实践,避免瞎研究。双方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谁也别抢谁饭碗,谁也别瞧不起谁,科研才能搞好。专家学者指导一线教师上课,不是瞎胡闹吗;一线教师大搞理论研究,更是瞎胡闹。

二,用事实说话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当过几天老师、上过讲台的人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也就意味着在教育中任何理论和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开展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教育需要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真实是教育研究和教育本身的生命所在。能否三口吃下一个包子,靠推理和分析不行。真吃下去了,并且今天能吃下去明天还能吃下去,用事实才能证明。说某种教学方法有效,不能说它符合某种理论、体现某种思想,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说某个老师是好老师,不能说某节公开课上的好,而是要看他在真实的课堂上表现如何。所以我倡导实证研究。何谓实证研究?很简单,就是让事实和证据说话。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理论说的多好呀,但没有证据证明它们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学习是各种智能和各种风格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的情况却是,一线教师越来越喜欢用空洞的理论说话,而专家学者越来越喜欢用虚假的案例说话。在这一点上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倒是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不说实话。做真实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奢谈。

三,让数据开口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管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其实对数字都非常敏感。但我不能不遗憾地说,让大家牵肠挂肚的那几个数字其实没多大意思,不过就是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数线等,没必要较真儿到小数点。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而我们还在纠结小数点,岂不遗憾。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获得大量的数据。专家有本事把现象转化成数据,但教师的本事是让数据开口。在这件事上,专家和教师还要联手,专家为教师提供数据,因为专家更懂技术;教师为专家分析数据,因为教师更懂教学。“每顿吃三个包子,每个包子吃三口,每口咀嚼三次,每次用时一秒”,有人通过这组数据计算出“餐时间为27秒钟”,有人却得出“18秒”的结论。我问她如何计算的,她说:“我理解的是咬一口一秒钟,嚼一口一秒钟,一个包子用6秒钟。”我立即意识到,她把这些数据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解读。虽然我还不太理解她的计算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基于人的立场进行数据分析。她是一名校长,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让数据开口,不是让数据讲分的故事,而是让数据讲人的故事。

四,用价值引领

上面提到了三种科研方法,一是行动研究、二是实证研究、三是数据研究。但它们都是具体方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应该关注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为什么研究。这才是科研转型的关键。“容易长胖。”有人这样说;“容易噎着。”有人这样说;“对胃口不好。”有人这样说。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这个研究对被研究者意味着什么、他的感受和体验如何。不要把孩子当成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专家会依据科研成果提出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但教师要回答迅速提高学习成绩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专家可以通过对大脑的研究证明人的差异性存在,但教师却要证明勤能补拙的道理。由学术范式向实践范式转型,教师要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理想和坚定信念,这要比具体的方法重要得多。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申奖理由
一线教师谈《科研可以这样做——写给中小学教师》
【优秀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范式——“课题实验课”
教育科研助力教育发展
深度研报:六大视角解读人工智能,AI岂止于技术
范式转变:高校科研信息化的挑战和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