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为理解……

因为理解……
李广生
理解教育,或是简而言之曰“懂教育”才能发现教育之美、欣赏教育之美,并创造教育之美。
恐怕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是“爱教育”?关于教育和教师的文章大多数都会谈到“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很少有人回答,爱从何而来。好像教师天生就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不仅爱学生,还要爱岗位、爱学校、爱整个教育事业。但是,如果找不到爱的源泉,爱只能输出无法得到补给,无论有多少爱,都将慢慢枯竭。爱的源泉在哪里?我认为,爱的源泉是理解,只有深刻洞察教育、触摸到教育的真谛,才能真正爱上教育。
这是教育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种类繁多,按照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这些都是通过感官刺激形成审美感受。绘画是视觉艺术,要用眼睛来看,音乐是听觉艺术,要用耳朵来听,影视是视听艺术,既要用眼睛看又要用耳朵听,感官刺激与欣赏者审美需求相互感应,从而产生美感。教育艺术却不然,仅凭眼看或耳听,即使眼看加耳听,也很难发现教育之美。教育艺术和其他艺术审美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审美由内向外,先有美的观念,后有美的现象,其他审美由表及里,先有美的形象,后有美的感受。因此,有人不懂音乐,但可以喜欢音乐,不懂绘画,也可以喜欢绘画,但是不懂教育,肯定不会喜欢教育。
很少有教师愿意承认自己不懂教育,事实上,很多教师确实缺乏对教育真谛的洞察。我们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或是在玄奥的理论迷阵中迷失自己。
教育的大与小。
教育之大,人所共知,事关国家兴衰,肩负文化传承,万事万物,惟此为大。因为教育之大,所以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之小,也是人所共知,教育可以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儿童、一个梦想、一个活动或一节课,还可以小到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或一个微笑。因为教育之小,所以很多人并不看重教育。如何理解教育的大与小呢?整日高瞻远瞩著书立说的人,只见教育之大,算不上“懂教育”,天天埋头苦干苦心经营的人,只见教育之小,也称不上“懂教育”。只有“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心向教育之大、情系教育之小”,“不迷信教育之大,不轻视教育之小”,才是真正“懂教育”。品味教育之美,创造艺术人生,首先要理解教育的大小。
我接触过很多在教育人生中苦闷彷徨的教师,他们或是因人生价值虚无缥缈,或是因工作平凡琐碎,而对教育充满怨气。只见教育之大,必然对“小事”不屑一顾。神圣的使命因缺少坚实的现实基础,成为飘在空中的泡影,终将破灭;只见教育之小,一味“埋头苦干”,具体行动因缺少理想的感召和信念的指导,必然带有盲目性、失之科学性和艺术性,结果是费力不讨好。教育之大犹如火焰,光芒万丈,教育之小犹如海水,浩瀚无尽。不能正确处理教育大小的关系,教育人生就会处于水火夹击的矛盾之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备受煎熬、身心交瘁。
认清教育之大,还要理解教育之小,才算得上“懂教育”。认清教育之大,可以让我们在艰难的行走中看清方向,在理想的感召下,意气风发、脚步坚定;理解教育之小,能够让我们的理想追求找到现实的支点,用生活的点点滴滴、工作的酸甜苦辣,装点我们的人生,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这样一来,教育人生展现给我们的不就是另一番风采和景象了吗?
教育的快与慢。
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张文质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教育是慢的艺术。与张先生素昧平生,仅凭这个观点,我敢断定,他是一个“懂教育”的人。
速度和效率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标语口号遍布机关厂矿。曾几何时,“深圳速度”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震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种情势之下,急功近利逐渐成为潮流和时尚,速度成为各行各业的最高追求,教育也未能幸免。像工厂加班加点赶制产品一样,学校也在加班加点提高成绩。教学进度要快、成绩提高要快、改正缺点要快、转变观念要快、写字要快、读书要快、算题要快,就连穿衣、吃饭、上厕所都要快。领导要求教师快讲、家长要求学生快学、社会要求学校快出人才,“快”几乎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师生生活的基本节奏。在快节奏的教育中,师生像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失魂落魄苦不堪言,行色匆匆精疲力尽,谁还会看到教育人生的美好呢?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教育的快与慢。
教育有三种基本作用方式:一是启迪,二是熏陶,三是养成。这三种基本作用方式都不能以速度快慢衡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迪智慧、启发思维是个慢功夫,急不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熏陶也是个慢功夫,快了就不叫熏陶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更是一个慢功夫。由此可见,张文质先生所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是说到了教育的本质。真正懂教育的人,不以快慢论教育。
当我们不以快慢论教育的时候,就可以从容不迫、神闲气定,静静的观察、默默的思考、细细的品味,像期盼鲜花绽放一样等待孩子们的进步,没有心浮气躁,更没有气急败坏,宽容、博大在心中自然而然生发。教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教育之美令我们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这不就是艺术人生吗!
成人与成才。
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撰文建议,弃用“人才”概念。他说:把人分为人才非人才的歧视性和僵化性在本质上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格,没有尊重每一个人。人与人才仅仅一字之差,然而其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人人都可以成才,培养人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强调的是人的才能,《汉语词典》对人才的解释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什么是特殊?即非同一般、出类拔萃。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才指的是很少一部分人。“人”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概念,包括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精神层面的各种含义,泛指一切人、所有人。教育界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大家耳熟能详: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从这句大家基本认同的口号可以看出,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界还有一句同样著名的口号: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从这句口号又可以看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那么教育到底是培养人还培养人才呢?
我们不妨把两种教育做一对比。培养人才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挖掘和培养人的才能,最终使一部分人脱颖而出,成为人才。培养人的教育,不仅挖掘人的才能,还要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其他层面,如:情感、道德、思想、人格、精神等等,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由此可见,培养人才的教育是一种“单项教育”,培养人的教育是“全面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人才崭露头角以非人才的失败为代价。人才毕竟是少数,所以培养人才的教育是以大多数人的失败换取少数人胜利的教育。培养人的教育是“成功教育”,唤醒所有人追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帮助每一个人实现美好人生。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哪一种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现实中很多人正因为把培养人的教育误解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整天恨子不成龙、恨女不成凤、恨铁不成钢、恨学生不成材。恨来恨去,不仅毁掉了诗意的教育,还毁掉了教育人生的美妙。不能说他们不热爱教育、没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只能说他们不懂教育。不懂教育就不能发现教育之美。
过程和结果。
对于过程和结果的态度通常代表一个人是否真懂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教师经常犯“口是心非”的毛病。嘴上说重视过程,心里却把结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习惯的养成、性情的形成、思维的培养、智慧的增长,包括能力的提高,这些都需要漫长的过程,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没有过程,自然也就没有结果。对于结果的执著会让教师忽视教育过程的诸多美妙,一心想往结果就会对沿途的无限风光视而不见,教育旅途变成漫漫无期的苦役,教育人生因此失去美感。
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朋友,“慢慢走,欣赏啊!”这是朱光潜先生暮年心血之作《谈美书简》中的一段话,对漫步教育人生路上的诸位教师极具启发,我们是不是“匆匆而过”,无暇回首教育之路的美丽风景呢?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颇耐人寻味:两个朋友相约去寻找一座神奇的山,据说到达那里便可以领略世上最美的景色,可是谁也不知道那座山在哪里。两个人分头出发,几年后在路上相遇,一个面容憔悴失魂落魄,一个满面红光神采飞扬。忧伤的人问快乐的人:“你是不是找到神山,看到美景了?”快乐的人摇摇头说:“没有。”忧伤的人说:“我也没有找到。这么多年我不一刻不停的四处奔波,连神山的影子也没看到,我已经精疲力尽,决定放弃了。你呢,为什么这么快乐?”快乐的人惊讶的问道:“难道你没有看到沿途那么美丽的景色吗?”无限风光不一定在险峰,人生路上,教育过程的点点滴滴,蕴含着无穷美感,“慢慢走,欣赏啊!”
以上仅是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并不意味着真懂教育。只想说明一点,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才能发现教育之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关键
傅佩荣:真正幸福的人生,离不开三种教育,越早知道越好,每个人都要看
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美育
致教师:新的一年,愿你带上人生的罗盘,一往无前 | 荐读
教育的技术与艺术之思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