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及传承谱系

承三丰祖师道脉

得杨家三代真传

合杨武两门精粹

融宋氏内功一炉

1,吴式太极拳概况


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式太极拳,尊张三丰为祖师,以满族人吴全佑为始祖。
吴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松柔、守静、高寿而闻名,是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拳种。其源于杨氏太极拳老架(小架),经过吴全佑始祖和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人的修订发扬,从北京开始传播,逐渐盛传于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澳门、东南亚各地,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并称为吴式太极拳的三大传承中心和传承体系。
北京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全佑祖师师从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先师。杨禄禅先师曾在北京神机营授拳,而任职于神机营的满族军官人全佑得其真传,因其地位低下,不能与杨禄禅其他比较有身份的弟子同列门墙,奉命拜师于杨禄禅次子杨班侯门下,全佑年龄还长于杨班侯几岁。杨班侯为杨禄禅宗师次子,为杨家第二代嫡传,功夫绝伦,与其父并称。班侯年幼时在同乡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账下读书,曾得武式太极拳之授,其架子与父亲杨禄禅有所不同,世称杨氏小架。
全佑始祖得杨禄禅、杨班侯两代先师所授,实际上亦融合了武式太极拳的拳法。而吴鉴泉等又曾执弟子礼于民国太极拳奇人、宋氏太极功传人宋书铭。吴鉴泉与王茂斋、郭松亭等第二代诸位宗师相互研究,修订润改,广传发扬,逐渐形成了风格不用于杨家的拳法,成为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主要太极拳传承体系。1929年,由吴公仪校正、吴公藻编著的门内第一本同门录《太极功同门录》正式出版,吴式太极拳(太极功)门派雏形已现。
1928年,吴鉴泉宗师移居上海后,北京吴式太极拳以王茂斋、郭松亭宗师为首,继续传承,王茂斋宗师弟子王子英、赵铁庵、修丕勋、王历生、杨禹廷、曹幼甫等与吴鉴泉宗师弟子吴图南、徐致一、吴桐、葛馨吾等,在京、鲁、东北、绥远、西北等地传播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民国时期成立的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和1982年成立的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2019年更名为吴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为其主要组织。
1928年,吴鑑泉宗师应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及社会名流的邀请,携家眷弟子南下上海传拳,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外甥赵寿邨、于森,家侄吴耀宗及弟子金云峰、金寿峰、马普安、杨孝文、郭启通等在上海广为传播,并及无锡、苏州、杭州、长沙等地,吴鑑泉宗师设鑑泉太极拳社于沪上,传拳授业有教无类,上海遂成吴式太极拳主要基地。上海鉴泉太极拳社80余年的历史,见证了吴式太极拳在上海的传承。
1937年,吴鉴泉宗师携子孙经长沙南下广州、香港等地,于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社。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社,后设鉴泉太极拳总社,广传太极拳至澳门、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各地,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以吴公仪式方架太极拳为基本拳架、以吴家家族为核心的吴家太极拳传承体系。吴家第三代吴公仪、吴公藻,第四代吴大揆、吴大齐、吴大新、吴雁霞,第五代吴光宇、吴小凤等都为吴式太极拳发扬做出了很大贡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而吴鉴泉宗师南下时所收弟子郑荣光、杨华彪等也在港、澳等地传承发扬了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吴门各位先辈不断继承、融合而来。其本源于杨家太极拳,得杨禄禅、杨班候两代宗师真传,而杨班候宗师之拳法曾得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之传,所以吴式拳法又包含有武式太极拳之精髓。而1916年,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吴门前辈,又得宋书铭宋氏太极功理法之授,对吴式太极拳理法多有助益。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吴公仪,青年时代曾得杨家第三代宗师杨少侯大先生亲授,吴家门中再一次从杨家习得杨家正脉之太极拳小架技击架。
吴式太极拳经过诸位前辈的辛勤耕耘,在建国初期已发展成为了仅次于杨式的第二大太极拳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正式将陈、杨、吴、武、孙五家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确定为为太极拳五大流派。1958年,由徐致一编著的《太极拳(吴鉴泉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吴式太极拳这一太极拳流派最终确立的标志。而吴式太极拳也完成了从杨式小架到吴家太极、吴派太极的转变,最终以“吴式”或“吴氏”统称此拳种,涵盖吴全佑祖师以下的所有传承。2014年,吴氏太极拳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不断吸收完善,并不断向外传播,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同时代,不同宗师所传拳架亦各有差别,但吴式太极拳特点和内涵相差无多,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吴式太极第二代先师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像)

2,吴式太极拳拳架主要特点


01,架子大小适中


吴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拳小架,小架并非架子小,而是相对于杨家后来为适应更多人学习降低难度、大开大合而讲的,小架之小是劲意细腻、劲蕴于内、劲走弧线的意思。吴式太极拳架子大小适中,相对于陈、杨、武、孙诸家,大小适中,实为中架。从动作的大小看,吴式太极拳比杨式、陈式紧凑,比武式、孙式舒展;从架子的高低看,吴式太极拳比陈式、杨式架子高,而比孙式架子低。

02,松静、细腻 


吴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是行拳松静自然,无激烈动作,无跳跃动作,以轻松灵活为度,以松慢圆匀为要。拳法注重细节,规矩有度,外在动作幅度较小,而主要以内动为主,以内带外,注重拳法内功。

03,双脚平行


吴式太极拳相较于其他诸家,绝大部分步法是双脚平行,不管是弓步还是坐步,都是如此。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平行川字步的目的是为了劲意更长而设,具有独特的价值。

(吴鉴泉宗师拳照)

04,斜直身法

斜直身法,亦称牮柱式身形。牮(音jian箭)指的是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使用牮柱式身形,这与其他拳种的弓步明显不同,也是区分吴式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流派的重要特点之一。弓步时,后腿与身体直至头顶形成一条直线,与地面呈一点夹角。

吴鉴泉宗师拳照


05,元宝形身法

吴式太极拳部分拳式坐身时采用的是元宝形身法,这与弓步时采用的牮柱式身形相似,上身略前俯,与腿部形成一定的夹角,前辈称为元宝形。

吴鉴泉宗师拳照

06,单脚承重

吴式太极拳大部分拳式,不管虚步坐身还是弓步弓身,皆单脚承重,实脚完全承重,虚脚虚净。这与其它拳法双脚2、8或3、7或4、6分担重量完全不同。

07,实脚碾转
吴式太极拳转身时重心不变,直接由实脚碾转。若在土地上打拳时,地面上不会留下脚印,但会留下一个个圆形,是转身时实脚碾转的印迹,若梅花落地。

08,柔化为主

以柔为主,化而不打,是吴式太极拳的风格。不主动出击,不以打人为强,故人称之为“君子拳”。推手时引而不发,静以观变,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化之至多,打之至深,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劲而是柔劲。吴式太极拳拳架亦提现此特点,行拳时以柔化为主,追求全体透空的虚空境界。

3,吴式太极拳的养生价值

吴式太极拳体系完备,拳法精纯,理法中正,艺臻化境。外以架为基,内以气为本,以外练内,以内形外,外则称拳,内则为功,内外兼修,身心俱养。

吴式太极拳以松柔善化、养生高寿著称。因其以松静为本以柔化见长,习练者皆有谦谦君子之风,故而又有“君子拳”之雅称。又因其长期习练者涌现出了一大批90岁以上高寿者,而有“高寿拳”之美誉。


部分吴式太极拳高寿传人名录:

杨禹廷(1887-1982)96岁

江长风(1895-1994)100岁

陈福康(1896-1988)93岁

洪涤怀(1900-1998)99岁

马岳梁(1901-1998)98岁

吴英华(1907-1997)91岁

刘焕烈(1911-2009)99岁

张式聚(1912-2006)95岁

刘明甫(1914-2011)98岁

陈培庆(1917-2012)96岁

钱育才(1922-2018)97岁

郭环琦(1922-2023)102岁

李秉慈(1929-2022)94岁

翁福麒(1931-2021)91岁

高壮飞(1932-2023)92岁

马长勋(1933-2023)91岁

(吴式太极拳高寿的典范吴英华、马岳梁两位前辈)

4,吴式太极拳传承谱系

(吴式太极拳谱系图)






承三丰祖师道脉 得杨家三代真传

合杨武两门精粹 熔宋氏内功一炉

吴式太极拳传承

致敬吴式太极拳先贤前辈

条集吴式太极拳理论经典

研习吴式太极拳体用理法

弘扬太极拳法和太极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拳法传承】杨禹廷式太极拳拳学传承集
吴鉴全宗师拳照
杨澄甫宗师晚年定型拳照
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承人杨澄甫宗师话太极杨...
【太极】太极拳理法常识及流派简介
天下太极拳并非是一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