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变成更大的生蚝,它几乎被搞绝育了!

夏天除了烧烤小啤酒,肯定也少不了蒜蓉粉丝扇贝、蒜蓉粉丝生蚝,除了贵,没毛病。

已经馋了

要是说吃生蚝(生蚝也叫牡蛎、海蛎),中国是世界上生蚝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谁让我们人多呢,谁让生蚝这么好吃呢!

而我国牡蛎产量最高的地方是福建省。前段时间,《博物》探访了漳州地区的牡蛎育苗厂和养殖基地。这一去可了不得,我们发现,牡蛎背后的科技含量相当高!

南北牡蛎,生在福建

从厦门向南驱车一百多公里,我们来到福建漳浦县的霞美镇。海边的场景颇为震撼:离岸百十米外,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排列整齐的浮球,随着海浪有序起伏,几乎看不到尽头——这就是传说中的“海上牧场”。

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海域,渔民在生蚝养殖区收获生蚝。


浮球下吊着网箱,里面养着牡蛎、鲍鱼、扇贝等各种海鲜水产。这一带是全国有名的贝类产地,每年出产数以百万吨计的海鲜水产。如今内陆也能吃到这些新鲜海货,除了物流货运便捷,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很多海产已经实现人工养殖,并不断扩大升级,产量极大提高。

除了养殖,霞美镇还是我国重要的牡蛎育苗基地,培育出的“牡蛎苗”销往沿海各地——就像农民种庄稼要专门购买种子,养殖户自己培育不了牡蛎苗,也得买。

所以,不管你吃的是鲜美的山东乳山生蚝,还是肥嫩的广东湛江生蚝,它们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快乐老家——福建。

专心长肉,更大更肥

离海滩不远,就有好几家牡蛎育苗厂。我们一路寻找,终于看到“三倍体牡蛎育苗基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海所”)贝类养殖实验基地”的牌子。接待我们的,是来自中科院南海所的秦艳平老师。

秦老师先向我们科普了一下牡蛎“发展史”。你绝对想不到,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养牡蛎了!论吃这件事,还得看我们祖宗。

那时候,基本都是野外取种、人工饲养。这些天然牡蛎,一般个头不大。而且繁殖季节的牡蛎肉里,口感不好的性腺占比相当大。性腺发育还会消耗营养,牡蛎肉变得既少又“柴”。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明一种新技术,能使养殖的牡蛎更大、更肥。它类似于无籽西瓜:天然牡蛎有两套染色体(二倍体),科学家人工培育出四倍体牡蛎,两者杂交,诞生出三倍体。

图中可以看出,比起二倍体和四倍体牡蛎,杂交出来的三倍体的个头要大得多。

三倍体牡蛎拥有三套染色体,无法正常减数分裂,所以不能繁殖后代,性腺不会正常发育。

没了“后顾之忧”,这种三倍体牡蛎,一年四季专心长肉,长得更快、更大、更肥,口感也更好。

上图为二倍体牡蛎肉,白色部分是发育的性腺,占据了软体部的很大一部分。

三倍体牡蛎的性腺相对二倍体来说小得多,闭壳肌也大一些。中间像透明气泡的是牡蛎的心脏。

秦老师现场为我们开了几个三倍体牡蛎,这个牡蛎刚打开时心脏还在收缩,甚至吐水。

00:11

拍摄:林依婷

这么可可爱爱的生蚝要把人家吃掉,还为了让你吃得更爽,直接把人家搞绝育了!夺笋呐!

损是损了点,但大生蚝真的好好吃噢。

四倍体的爹,二倍体的妈

以前我国也采用过这种新技术,其中培育四倍体是核心技术,过程很复杂,我国不掌握,就要从国外高价购买四倍体牡蛎。直到2016年,中科院南海所攻克了难关,独立发明出诱导四倍体牡蛎的新型技术。

秦老师说,研究发现四倍体的精子、二倍体的卵子结合出来的后代,成活率最高、长出来个头最大(比父系、母系亲代都大),养殖最划算。

为保证三倍体苗种的纯度,牡蛎人工授精的关键环节,均由中科院南海所的科研技术人员完成。秦老师的实验室里有个水桶,里面装了半桶二倍体牡蛎的肉,他的工作之一就是从中挑选出雌性。

听着不难,实际操作起来很麻烦。因为牡蛎这种动物,性别并不固定,甚至一生可以切换好几次,跟闹着玩似的!而且,单看外表根本无法判断雌雄。

这还能怎么办,只能一个一个实验观察是雌是雄。

秦老师当场演示:从桶里取出一枚牡蛎肉,用牙签在性腺上抹一下,然后涂在玻璃板上,放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是精子,就不要了。如果是卵子,就留下,与四倍体的精子混合,完成人工授精。

辛苦的科研换来了很多好消息。如今,我国每年养殖牡蛎近540万吨,其中20%都是“国产”三倍体牡蛎。福建这边的水质好,育苗成功率高,牡蛎种苗性价比最优,各地养殖户都来买,占全国的40%到50%。

牡蛎幼儿园,养贝先养藻

受精卵孵化出来的牡蛎幼苗,要先过一段浮游生活。秦老师带我们钻进厂房,来到一个育苗池边。池水非常清澈,似乎没有杂质。但拿手电筒往水里一照,就看到水中有无数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在疯狂游动。场面一度非常密恐,我就不放图了,你想象一下吧。

那些比小米还小的白点,就是刚孵化出来的牡蛎苗。它们挥动纤毛,摄食水中的藻类。厂房外,还有好几个大池子,水色碧绿——里面养着牡蛎苗的粮食——小型微藻。喂食时,把“绿水”抽到育苗池就成。

吃上几天藻,牡蛎苗飞快成长。大约在受精15~20天后,幼体长出眼点和足,这时它们就需要找个地方附着了。

挂满贝壳的育苗池,到海里也是这么吊养的

养了18天的牡蛎苗,肉眼看还是非常小。但放大后,可以看到它们已经长出壳的雏形,中间黄绿色部分是它们摄入的藻类。有一些已经长出了眼点,可以投放附着基了。

自然条件下,牡蛎一生只附着一次,“着陆”后就基本不再移动。但人工养殖,则会根据牡蛎的具体种类、养殖环境,提供扇贝壳、牡蛎壳、水泥绳(绳上粘一串水泥块)等不同附着基,方便后期“搬家”和养殖。

附着了一周的牡蛎苗,已经长出了壳,摸上去是硬的。

育苗厂外空地上,扇贝串成的附着基堆成小山,格外壮观。

附着10多天后,牡蛎苗就要被送往各地养殖场了。它们大多数会被“吊养”在海里,我们在海边看到的浮球阵中,就有不少“牡蛎田”。牡蛎是滤食动物,它们进入大海后,不用投喂饵料,选个营养物质丰富的海域就好。不过饲养过程中,要时常检查是否有青蟹等天敌,或是樽海鞘(会附着牡蛎生长)等“害虫”。

采访结束后,吃点什么呢?那必须吃一顿海贝大餐啊。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科研人员培育三倍体牡蛎的辛苦,真是不容易啊。

于是——

我多吃了几个大牡蛎!

实际上,生蚝也分很多种,很难分得清,更不用说水产市场上的各种各样的贝类摊档了,再加上很多贝类在各地的俗称也不同,很容易张冠李戴。

来源:博物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以下简称”知识中心”)是经国家批准建设的国家工程科技领域公益性、开放式的知识资源集成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中心建设以满足国家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为总体目标,通过汇聚和整合我国工程科技相关领域的数据资源,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专家为骨干、以需求为牵引,建立集中管理、分布运维的知识中心服务平台。

知识中心以为国家工程科技领域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科技活动、企业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支撑和知识服务为宗旨,最终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工程科技领域信息汇聚中心、数据挖掘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公众号:知领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微博:知领直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连獐子岛三倍体牡蛎引领牡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培育杂交工程鲫鱼,1年长2-3斤,常冒充土鲫鱼,该如何区分?
无心恋爱一心长肉,这样的生蚝懂事得让人流口水
三倍体西瓜不是一颗种子都没有,而是这些种子是三倍体的,可以说是不成熟的种子。
市面上冠以“壮阳养生”名头的生蚝,早已被改造成无法繁育的食材
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子承父志,一门出了两个“鱼院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