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言 | 教育行思录两则
userphoto

2023.01.05 江苏

关注

教育行思录两则


Jiaoyu Xingsi lu Liang ze



写在前面

近日翻看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又偶尔翻看到这篇旧文,
什么是教育?
或许文中有一些可以作为回答……
你的看法是什么?
阅读后期待你的答案。

教育行思录两则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孙德勤

一、知识与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得出结论,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由这一句话我想到了两点:一是,教学方法要因时而异;二是,有时方法比知识重要。

“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针对新授课。在新授课上,教师要十分谨慎地将新授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打比方说是要使学生和新授知识之间有一种“相亲”的感觉。要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充满想象力和求知欲望;也要使新授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是“眉清目秀”“面目可亲”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好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学生的“先学”,还是课堂上的“后教”。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 《孩子们,你们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第一堂数学课上,教师通常都会向孩子们说,他们开始学习计算了,要学习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他们认为,这样解释数学这门课程,是儿童容易理解的。给孩子们说:从5只苹果中拿去了3只,还剩下几只;或者有3只核桃,再添上6只,共有多少只……这对儿童来说,确实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要知道,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这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就算我将会导致教学法上的疏漏,我仍然要走我自己的路……
我走向黑板,拉开了黑板上的帷幕。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牛顿公式、导数函数公式,画着带有函数图象的笛卡尔坐标系。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关于数的相关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多美啊!”列拉感叹地说,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
“因为数学本身是美的。科学家们说——数学是科学的女王!”
这样地解释数学,儿童们能懂吗?
不用说,我的孩子们还不完全懂得我所讲的和指给他们看的很多东西。但是,正因为不全懂,所以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你们喜欢数学吗?”
“喜欢!”响起了齐声的欣喜声。
埃卡:“你教我们这个(指着公式)吗?”
“我来教给你们准备去学会这些公式的练习,你们乐意吗?”
又是一阵齐声的欣喜声:“乐意!”……

这便是我要说的“相亲”的感觉。我曾经撰文主张教师要“授人以欲”(见《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也是这层意思。

“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更多的是体现在复习课上。记住了知识,并不等于就理解了它并能运用它。收藏家马未都说,在有巨大压力且得做出抉择的考验到来之前,所有学来的知识都只是纸上谈兵,靠书本和教师传授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知识不就没有用了?不是,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的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在时间的流动中,那些学过的知识和有意义的东西都会沉淀下来,成为思维的土壤。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以自己的方式转化土壤,从而获得滋养与生长,这便是意义的再生,也就是知识的“再生殖”——这时,知识才是力量。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学生对自己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所能做和所应做的,就是去想办法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转化土壤——去理解、发展和创新。

方柏林先生有一本书叫《知识不是力量》,在书中一篇同名文章中,他说了这么一层意思: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知识的第一步是知道(know),最终目标是产生'领先’(edge)。那么'know’和'edge’中间这个'l’是什么呢?它就是'热爱’(love),它就是'学习’(learn),它就是'生活’(live)。”

怎样让知识产生力量,怎样才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创新?我这样理解上面方柏林先生的话: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知识,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二、安静与课堂

让课堂安静一些,可以么?

现在的课堂似乎都在追求热闹,不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就是学生在“热闹”地交流、发言乃至表演。前天听了一节省教研室的网络公开课,昨天听了学校里的两节历史公开课,都有这样的一种课堂意趣和指向。当下课铃敲响的时候,我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一个声音:终于下课了……

我不知道学生们是什么感想。

有人把课堂上的安静视为“冷场”,须知,课堂不是戏场。戏场上,看戏的是置身戏外的,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享受或消遣;演戏的虽身在戏内,却说着别人的话,演着别人的戏。如果课堂如戏场,那么学生和教师,哪个在演戏,哪个是看客?!

当然,课堂的安静并不是指课堂上死气沉沉。《礼记·杂记》中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如果说热闹是张,则安静是弛。安静的课堂,强调的是一种有节奏的、张弛有度的、自然的课堂。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认为,课堂教学空间至少有六个悖论张力,其中一个就是“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他说:“文字在教学中不是唯一的交流媒介——我们也可以用沉默教学。”

我们总以为,出了错才会沉默,于是大家总是急于去打破沉默。其实并非如此:“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典型的群体可以忍受15秒钟的沉默,帕克·帕尔默说:“在我们打破沉默的那一刻,我们阻止了所有真实学习的机会。当学生们知道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怎么会精心思考他们自己的想法呢?”课堂上保持适时的沉默和安静,不仅有助于教,更有助于学。

安静是一种课堂的留白艺术。

留白,在美术和书法中是“计白以当黑”,在音乐中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中的留白,便是恰到好处的安静,是学生给自己的思考、感悟、反省、记录、整理的时间。如果课堂中只有过于致密的言语,只会导致教学话语的“富营养化”——让人在聒噪中渐生倦怠。而适时的安静,如一股清新之风,从课堂和学生的心田吹过,带来无限生机;又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安静是对课堂时空的一种润泽。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课堂上的安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润泽”。

课堂上的安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宋朝大儒程颢《秋日偶成》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人为自然之子,当学之。动以健体,静以修身。学习为修身之事,安静是不能少的。

热闹或许只在表面,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繁华;更丰盈的充实在安静中才能真正地获取。

注:原文发表于《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4年第6期 P67-68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张齐华)
初中数学老师熬夜整理:基础知识顺口溜,竟让学生大呼:“过瘾”
《还在走、还要走》关键词二:原因
清华学霸把小学数学1-6年级的重点知识,都整理出来了!打印收藏
(24)润泽:“好教育”的求索之旅(二)
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学习数学的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