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方舟:21年持续写作的动力,从虚荣心到义务|一人·一书

蒋方舟的写作动力:虚荣到义务
蒋方舟

点击观看视频· 发现未知的一刻

蒋方舟  一刻讲者

7 岁开始写作,9 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12 年大学毕业后任《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的写作展示了对自身和“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的关切。

我不是畅销书作家和网红作家

如果我的书卖到上百万册,那一定做错了什么

大家好,我是蒋方舟。最钟意的标签没有,我已经过了那种在大街上别人喊我美女,我会很高兴的那个年纪了。然后讨厌的,就真的说美女作家我会觉得有点烦燥,甚至是有那种,比如说跟朋友一起吃饭见陌生人,陌生人会很不长眼睛地说,你就是那个网红作家。我就会有点愤怒,这个还挺讨厌的,我想我又不卖衣服,为什么叫我网红作家。

我小时候的梦想其实跟大家都差不多,就想当卖冰棍的,觉得卖冰棍的可以吃好多好多冰棍,如果没有我妈说的那句话,可能梦想就是当卖冰棍的。

首先我其实并不觉得自己成功,或者说我觉得唯一谈得上成功的一点,在我的人生过程当中,就是我一直在实现自己的可能性,而且是一直走在一个最大程度实现自己可能性的路上。我觉得我现在看到很多人会对他们失望,不是因为觉得他们江郎才尽了,或者他们开始忙着挣钱而不去创作了,而是我觉得他们还没有把自己可能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他们就开始追逐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

我觉得如果我唯一可以谈得上成功的一点,就是我一直在试图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所有的可能性,而不被其他的诱惑所诱惑,这个可能是我唯一谈得上成功的一点。我觉得这一点确实是跟我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从小对我灌输和洗脑的价值观有关。她就是从小对我物质上没有要求,就是不要求我以后一定要挣钱,不要求我以后一定要结婚,甚至不要求我以后一定要生孩子。但是她对我精神上的标准很高,就在小时候如果发现我正在看一个无脑的电视连续剧,她就会非常的愤怒,她觉得我变庸俗了,这个跟我后来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有很大的关联。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我觉得书就卖到够用,就是钱够花,但是都没有到那种现象级的,或者是爆款,从来没有。

我觉得我书如果卖到上百万册,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才会这么受欢迎。因为我觉得一个真正有个性和诚恳的写作,不会是人人都喜欢的。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迎合读者的作家,虽然我觉得跟读者的关系非常的亲密,但是我还是在写作上有意和读者保持距离,甚至我其实会有意的屏蔽掉读者的一些评价,比如说他们觉得看了这本书对蒋方舟很失望,或者觉得你变了,我会有意的屏蔽掉这些评价,按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

我觉得很多东西在我看来其实就不叫自黑,比如说我原来就发过很胖的时候,就是6年前非常的胖,大概比现在胖三四十斤,像一个地下摇滚乐队的鼓手,我不知道是不是鼓手都特别的胖。我觉得曝出来也不觉得自卑,觉得挺励志的能够瘦比较多。

我觉得可能我不是为了显得可爱,或者是为了跟大家拉近距离,是因为我的社会规范没有内化,很多大家觉得是自黑的东西,在我看来无伤大雅和根本不觉得有什么好羞耻的。

我一半是为了采风,但采风其实是一种更体面的说法,也有真的不是出于父母的逼婚,而是觉得有点缺乏安全感,想赶紧结婚,就是找一个救命稻草的感觉,就是这种采风和真的恨嫁是促使我相亲的两种交替的情感。

 

其实相信每个人都一样,你不可能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态度,像我写作写得特别累,或者真的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比如每个月要还房贷的时候,就觉得要是有个人能跟我一起还房贷就好了,这种感情也是时不时的浮出,绝对不是那种我就是不需要男人,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精彩,我觉得说这种大话没什么意思,都是说了给自己壮胆的。

我现在对于恋爱的态度是什么?我觉得恋爱一直是一种被高估了的人类关系,或者说被高估了的情感,就是 OverValuation 的一种情感。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没意思了,希望恋爱能够把自己拯救出,逃离这种无聊单调和规律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说,生活本身已经足够有意思了,我不需要恋爱来拯救。我觉得恋爱是一种被高估的情感,但是我觉得爱并不是,无论你去爱人,还是被爱,无论这种爱和被爱能不能得到回报,都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体验。

最不加修饰的一本书《东京一年》对自己保持彻底的坦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现在出版了我的新书《东京一年》,讲述的是我去年一年在东京过的一种孤独但充实的生活。我把我漫长的日记变成了一本书,希望大家不仅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丰富而文艺的东京,也可以发现我在过去的一年试图找到自己,并且成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

我每次写作都特别坦诚,每次都是脱衣舞式的写作,每次写作都是特别自我暴露。我看到读者说蒋方舟除了暴露自我不会写别的了,但这本书应该可以说是最不加修饰的一本书,如果一定要加一个定语的话,它整个就是我的日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记录了每一次和别人的社交,我也没有加任何的,因为这件事太过的琐碎,或者太过的隐私就不写,这是我最不佳修饰的一次写作。

有很多小的巧思都是我自己甚至拿到样书很多天之后才发现的,比如说这本书的腰封是一张行李牌,这个行李牌是真正的我们用的行李的胶,甚至背后是有背胶,你可以撕下来贴到的,包括像这本书里面是圆角,跟大部分我们看到的书是方角不一样,也是因为它更想做成日记本的一个方式。

里面还有一些我自己格外的坚持,比如说我不喜欢在腰封上出现任何推荐人的名字,我希望一本书完完整整是我的,不要写上谁谁谁推荐,谁谁谁读了觉得太牛逼了。我觉得它是完全的一本自我之书,无论从书写上,还有在装帧上其实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本书也是我好多很亲近我的人,或者是不亲近但了解我的人,看了这本书,都觉得这本书非常的像我。我觉得这也是出于设计师在职业精神以外的一种用心,就是他出于艺术家的敏感和体察,看到这本书首先是非常放心,我整个在这之前把完全的设计都交给他,自己没有提任何的意见,或者说我不要怎么怎么样,另外拿到书的时候也觉得特别感动,我觉得完全代表了我自己。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以日记出书,我自己其实非常喜欢看作家的日记还有游记,比如说像歌德的《意大利游记》,在我小时候看,非常喜欢。还有中国作家阿城写的《威尼斯日记》,他是写了三个月,在威尼斯的记录。包括原来像王朔,他一个杂文集里面出过,叫《昆明周记》。讲的他在昆明一周还是两周,我都觉得非常的有意思。我自己其实很喜欢看日记和游记,这是出于我个人的一种窥私欲,现在有机会把自己的日记加游记出书,觉得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满足。

最想表达的理念和价值观,我觉得是诚恳。对我来说,写日记其实对自己产生的一种方式,就是承认自己从每一小时的失败、每一天的失败、每一件事的失败开始,能够对自己保持一个彻底的坦诚,并且养成对自己坦诚的习惯。我觉得如果最想传递什么,并不是想传递一种文化观察,或者想传递一种生活方式,说这些都太浅了,我想传递是对自己保持彻底的坦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你失去了你所有可以信赖的东西

我很多去日本的朋友,或者到日本旅游的朋友都会觉得,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就说你目力所及的缺陷,就总觉得好像待个 10 天、15 天,甚至是一个月都觉得这个社会还是挺完美的。但是我确实是在待了一年之后有发现这个社会的一些缺陷,像我之前也说过,日本是不太鼓励人发挥个人价值,或者说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比如说所有的企业都终身制,就是你一辈子干到老,他的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对于你当一颗螺丝钉的机制,就是你在这个岗位上把螺丝钉的职责发挥好,其实不太鼓励人实现个人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特别好的日本艺术家都是对于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非常叛逆的,比如山本耀司、川久保玲、村上隆,他们都是特别叛逆、特别想要实现个人价值,有些人甚至是成名好多年之后都没有到日本本土再去办展览,都是非常叛逆。我对日本的看法,我待一年之后就发现这个社会的一些问题和一些缺点,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自己最大的一个对日本观察的改变。

我觉得一个是看脱衣舞那一次印象挺深刻的,就是那次真的是挺震撼的。我其实旅游到每一个国家都会去看脱衣舞,我觉得日本的脱衣舞挺与众不同的,具体有哪些不同?大家可以去书中寻找,就是这一天印象挺深刻的。

 

在日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喝酒了,日本的清酒我是喝不醉的,越喝越清醒,经常晚上 5 点钟跟朋友开始吃饭,因为日本喝完酗,第二摊就叫二次会,第三摊就是三次会,经常喝到五次会、六次会,就是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两三点钟,我觉得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喝酒,也喝不醉,但是处于一种持续的兴奋和慵懒的状态,还挺开心的。

我昨天看到的一段话还挺喜欢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的意义就是你失去了你所有可以信赖的东西。就是你没有家人,你没有朋友,也没有同事可以信任,任何的体验都是新鲜而且野蛮的,你就只能去信任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你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蓝天、白云,其他的一切都要靠你的想象力去填充。我觉得那种新鲜、野蛮、未知和夹杂着一点恐惧的感觉是只有在旅行中能收获的。

日本当代文学新的认识写作的动力从虚荣心到一种义务

对日本现当代的文学有新的认识,因为我觉得日本社会确实还是挺压抑的,真的还是挺压抑的,在这个压抑下很多的女性,她们的写作其实挺值得的关注的。日本的女性是在整个社会当中更不被鼓励发挥个人价值的,比如你问日本的小女生,大概 70% 问她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她们都说想嫁人当家庭主妇,你会看到女性她们更不被鼓励发挥个人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就会有一些女性想通过写作来挣脱自己本来的命运,比如说日本有一个最近刚得直木奖的女作家,她是在便利店打工,就是打那种兼职的临时工,写了一个小说,好像叫《便利店人间》,就是她在便利店遇到的各种各样人和事。后来她得了日本文学最重要的通俗文学的奖项之后,她又回到便利店打工,继续打工,继续观察。我觉得像日本这种现当代的文学挺有意思的,就是作家都是一边生活一边感受这种压抑,一边反抗这种压抑,这个其实挺有意思的。

我跟阎连科老师,阎连科老师是我在中国作家和文坛最喜欢和最亲近的一位老师,我觉得他的写作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就是他没有固守于中国传统的叙事,始终希望跟世界文学的潮流和叙事接轨。其实我自己去任何国家,日本也好、法国也好、德国也好,都会看到中国文学是非常非常边缘的,既使是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依然在世界文学非常边缘,就跟我们现在偶尔在书柜里面看到一本以色列文学、巴拉圭文学,我们会觉得非常的异样一样,中国文学甚至边缘到这个程度,就要求中国作家不断的能够跟世界文学做一些叙事上面的接轨、题材上面的接轨,你才能真正的提升中国文学的地位。

我觉得阎连科老师是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识,就是我不只要让中国读者、大陆读者喜欢,也要让世界的读者能够理解中国。他不断的和最前沿的文学叙事做一些这样的跟进和带领。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在日本,包括在所有其他的外国受欢迎的原因。

 

阎连科老师对我的评价一向都是夸张到让我觉得盲目的吹捧,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夸奖。阎连科老师,我忘了怎么夸我的,他大概是说,在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对世事的观察和描摹是没有年龄和没有时代的,就是没有很强烈的年龄限制,也没有很强烈的时代感,他觉得我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没有年龄和没有时代的人,因此我是各种年龄和各种时代的人。

写作其实动力一直在改变,最早是靠在我不该有的年龄写出了不该有的文字,大家对此表示诧异,最早其实是靠一种虚荣心去维持。但我觉得写了这么多年,虚荣心没有办法坚持我继续走下去了,它提供给我的能量已经用完了。我觉得现在是靠一种义务,就是我自己其实是比很多人要幸运,尤其是比很多同年龄的人,我看周围的朋友,有一些人他们远比我更勤奋、更正直、更聪明、更有才华、读的书更多。

但是他们没有我少年成名的幸运,他们必须去做一份他们不喜欢的工作也好,或者是维持一种物质上低限度的生活,我比他们幸运。我觉得幸运的人一定要富有额外的义务和责任,比如说要坚持下去的义务和责任,对我来说就是不断地去写,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上升。我说的上升不是说地位越来越上升,而是在写作上越来越上升,我觉得这个是对我的幸运应该富有的一份义务,这份义务就成了现在的动力。

在创作过程中最困扰我的就是时间不够,确实是因为杂七杂八的事情有点多,想获得一个很完整的创作的时间,比如说我每天写作,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写6个小时,多于6个小时写不动了,但是很难获得比如说完整的有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能够保持创作6个小时,最大的困扰就是时间不够。

我当下对文坛的看法,我之前看阎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挺感伤的。阎连科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他就讲他们这一代人,他们这一代的作家或许到了谢幕的时候。我觉得很感伤是在于或许他们真的到了谢幕的时候,比如说像50后的作家,他们创作的黄金期,从体力上来讲其实已经过去了,但是新一代的作家并没有真正的成长起来,当然也有比较优秀的,或者水准之上的作品出现,但是并没有呈规模的出现,这样的断代、这样的断层可能是最遗憾的一件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岁写作,9岁出书,16岁成为少协主席,阎连科: “她的人生就是用来羡慕的”
【实录】《格局2》蒋方舟:人生三十,有删有拾
美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破格降60分录取,曾经的天才现状如何?
蒋方舟,终于为她的“狂妄无知”付出了代价
《东京一年》,蒋方舟女士的彷徨与无奈
【文学时评】文学视频蒋方舟:中国近十年没有出现优秀作家 我觉得失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