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理为何爱出“怪”题?

新奇的材料、设问

让我们措手不及!

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或许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




注重分析   规避模式


张亚南(国家考试管理中心)   

史晨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本文原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9期


2013年全国地理高考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试题的设问着意刻画了新的角度和层次,引导考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深入分析现实的地理问题、推导论证、评价结果,并表达态度和价值观。


地理高考已持续了数年,虽然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但综合论述题的考查角度一直相对稳定。而随之出现的对高考试题进行简单模仿的大量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却不断将设问格式化、答题模式化。这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习惯于归纳各种可供记忆的“规律”,除知识规律外,更多的是答题“规律”。


学生在考试时或因刻意遵循固定的答题模式而忽视试题设计的意义,答非所问;或根本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例如,当题目问及某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时,考生常常会忽视该区域的独特地理环境,只是简单套用自然条件中的热量、光照、水分、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技术、市场、交通、政策等去回答问题。如此,虽然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但于考查目的而言,实难以客观、准确地甄别考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今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为规避上述问题,做了一些努力:注意选择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或地理事物为素材,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设问和制定评分标准。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Ⅱ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1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做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沙丘(天漠)是一种很特殊的地理现象,其形成既遵循沙漠形成的一般规律,又有着其特殊的地理背景。本题取材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天漠”,由此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推测过程、分析原因、形成结论的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


试题的第(1)小题要求考生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图示信息显示,只有处于河流交汇点附近的M处有沙漠分布,故沙源丰富与否和地形关系不大,而与河流关系密切。结合文字材料中“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提示,可得出“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的结论。显然,若河流流量平稳,沉积泥沙的河床始终在水面之下,是不会为沙漠的形成提供沙源的。根据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出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该区域“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使沉积的泥沙能够成为“天漠”的沙源。题目的答案须通过分析该区域的具体地理条件得出,简单套用沙漠化的一般模式是难以得出这样针对性强的结论的。


第(3)小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调动已有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已知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自主地进行探究,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提出个人的观点及论据。这样的试题设计能更加准确地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同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延庆天漠——
它以其独有的天漠景观,成为都市人青睐的观光地。此图展示了怀来天漠的特殊地理环境。散落各处的风力发电机揭示了此处天然大风口的身份,蜿蜒的河流则是沙子的重要来源——水流带来泥沙,枯水时节河滩裸露,劲风吹扬,成为天漠的重要塑造力量。这片沙之世界横亘于军都山和官厅水库之间,东沙龙南北长几百米,西沙龙南北长近千米,最高沙丘足有三四十米,甚是壮观。


阅读链接:

高考题中的“迷你沙漠”



例2.(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2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2分)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4分)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4分)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2分)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3分)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3分)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3分)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3分)


尼罗河鲈鱼被人为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改变了湖中原有的生物种群,改变了该湖泊的生态,最终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试题选取了这一反映人地关系的典型案例,精心设计了情境,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第(1)小题要求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手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游入”一词,已暗示尼罗河鲈鱼的自然行为。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不能进入维多利亚湖?分析图中河流的流向,可分析出维多利亚湖被分水岭环绕,只有一个出口与尼罗河相通,而尼罗河上游有瀑布,显然鲈鱼无法跃过。于是,海拔较高的封闭湖泊、唯一出口有瀑布阻拦,是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原因。


第(2)小题要求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能迅速繁殖的生命显然是在一个适合其生长的环境里,有足够的食物和生活空间。仔细阅读图文信息,可知维多利亚湖的巨大。且湖中鱼类资源丰富,而尼罗河鲈鱼体型大,以其他鱼类为食。这些条件就成为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紊殖的原因。


第(3)小题要求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当地沿湖岸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当尼罗河鲈鱼被引入后,因其食量大,原有鱼种数量急速减少,传统的捕鱼业逐渐无鱼可捕,受冲击较大,转而捕捞和加工尼罗河鲈鱼,又因其体型大,发展了新的捕捞工具和加工方法。


尼罗河鲈鱼又名维多利亚鲈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食肉性鱼类。尼罗河鲈鱼能长到200公斤重,体长可达两米。1954年尼罗河鲈鱼被引入到了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它不仅和别的鱼类争夺食物,还大量捕食其它鱼类,先后造成了近两百种鱼类的灭绝。这种食肉性鱼吃食很凶猛,上钩后,它会不停地跳出水面,试图脱钩。尼罗河鲈鱼是踞盖鱼科的最大成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题目答案的获取,都需要通过对所提供的的理信息和当地地域环境有较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再经过缜密的分析过程才能得出。由于材料的新颖、典型和独特,要“套用”现成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试题的设计和编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过程,是为了实现考试目标而对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对考生思维能力不断开拓的过程。以往的试题也大都是素材新颖、设问巧妙,答案设计也基本经得起推敲。但一经面世,在备受赞誉的同时就被“妖魔化”了,立即被钉死在“模式化”的备考法则上。这样就使得鲜活的知识再无生机,亦使所考查的能力演变为异化了的应付考试的能力。


其实,知识是有生命力的,它能被人类一代代地传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生长和深入,增加新的内容,引领探寻方向;当它与个体的经验、需求结合起来时,还能幻化出新的智能增长点,成为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如果把活的知识学“死”了 ,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与耻辱。


毋庸讳言,简单、生硬地套用固定答案的答题“模式”,正逐渐销蚀着地理学知识鲜活的生命力。希望我们共同努力,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题展示】(4)尼罗河
被人类快吃灭绝的入侵鱼类——尼罗河鲈鱼
【学法指导】专题--自然地环境理整体性3:生物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2013年地理高考十大好题、差题
2021年微专题——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2020高考冲刺综合题技巧(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