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基因表达

  基因就如同开关一样,知道哪些基因开启,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监控至关重要。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23日在《自然·通讯》杂志线上版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使用常见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即可观察到体内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

  在MRI过程中,体内氢原子(大多包含在水分子和脂肪中)被电磁波照射后会形成共振,随后释放信号,据此可创建大脑、肌肉和其他组织的图像。医生会利用该技术来观察人体组织的结构或生理功能,诊断病情,但目前还很少有人用它来观察特定细胞的活动情况。

  此次,为创建观察特定细胞基因表达的新手段,研究人员将目标瞄向了水通道蛋白。这种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像守门员一样控制着水分子进出细胞。他们发现,增加细胞中水通道蛋白的数量,通过弥散加权MRI,可使这一细胞在图像中显得更加突出。随后,研究人员将水通道蛋白与他们感兴趣的特定基因联系起来,得到报告基因——一种编码可被检测的蛋白质基因。这意味着当这一特定基因被打开时,细胞会过度表达水通道蛋白,弥散加权成像后,细胞在图像中便会更暗一些。他们利用这一手段成功监测了小鼠大脑肿瘤的基因表达情况。

  研究人员指出,开发有效的MRI报告基因是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圣杯”,它会让非侵入性观察细胞功能成为现实。以前开发的MRI报告基因有着诸多限制,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体组织。而此次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是开发MRI报告基因的有效工具。水通道蛋白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其过度表达不会对细胞造成负面影响。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水通道蛋白增多后,进出细胞的水分子的数量也是一样的,细胞的含水量不会改变。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这一方法虽仅在小鼠实验中取得成功,但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潜力巨大。

(来源:科技日报 2016-12-27 )



细胞中的水通道蛋白;Credit: M. Shapiro Laboratory/Caltech


用磁共振成像可视化基因表达



基因告诉细胞要做什么 - 例如,何时修复DNA或何时死亡 - 并且可以像灯开关一样打开或关闭。 知道哪些基因被接通或表达,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监测是重要的。 现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首次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使用通用的成像技术可视化在身体内部的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这项研究于12月2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化学工程和遗传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助理教授Mikhail Shapiro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将磁共振成像(MRI)信号与活细胞(包括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联系起来。 该技术最终可用于人类,实现非侵入性地监测基因表达,无需诸如活检的外科手术。


MRI的工作原理是,使用磁场激发身体中的氢原子 ,主要包含在水分子和脂肪中的原子。随后, 激发的原子反过来发射信号,其可以用于产生脑,肌肉和其他组织的图像,并可以基于水分子的局部物理和化学环境来区分。 虽然这种技术被广泛使用,它通常只提供组织或生理功能(如血流)的解剖快照,而不是特定细胞的活动的观察。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可以将水分子的信号连接到指定的基因的表达,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细胞在MRI下的方式,”研究的共同作者,Caltech化学工程博士后学者Arnab Mukherjee说。


该团队的研究转向天然存在于人类中的蛋白质,称为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位于包围细胞的膜内,并作为水分子的守门者,允许它们移入和移出细胞。 Shapiro的团队意识到,可以增加给定细胞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使其在MRI图像中突出,以便获得敏感的水分子运动的扩散加权影像。 然后,他们将水通道蛋白连接到指定的基因,使它成为科学家所称的报告基因。 这意味着当指定的基因被打开时,细胞将过表达水通道蛋白,使得细胞在扩散加权MRI下看起来更暗。


研究人员表明,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监测小鼠脑肿瘤中的基因表达。 在植入肿瘤后,他们给小鼠一种药物,触发肿瘤细胞表达水通道蛋白报告基因,这使肿瘤在MRI图像中看起来更暗。


 “水通道蛋白的过表达对细胞没有负面影响,因为它是水独有的通道,简单地允许水分子在细胞膜上来回穿过,”Shapiro说。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进入和离开水通道蛋白表达细胞的水分子的数量是相同的,使得每个细胞中的水的总量不变。 “水通道蛋白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方式来改变细胞在MRI下的影像。


据Shapiro说,虽然这项工作是在小鼠身上做的,但它有潜在的临床转化希望。 水通道蛋白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基因,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先前开发的用于MRI的报告基因在其能力方面受到的限制更为有限,需要使用在一些组织中不总是可用的特定金属。


“一个有效的MRI报告基因是生物医学成像的”圣杯“,因为它将允许细胞功能被非侵入地观察,”Shapiro说。“水通道蛋白是一种思考这个问题的新方法。令人惊奇的是,简单地让水分子更容易进入和离开组织中的细胞,使我们能够远程看到身体内部的细胞。“


参考文献:

1.Arnab Mukherjee, Di Wu, Hunter C. Davis & Mikhail G. Shapiro. Non-invasive imaging using reporter genes altering cellular water perme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December 2016;DOI:10.1038/NCOMMS13891


(来源:bio360/MEI   2016-12-27 )




核磁共振检查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核磁共振检查并非是人人都适合的检查项目,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在做核磁共振时就要慎重选择。在这里,为大家盘点一下有哪7类人群不宜做核磁共振检查,快来看看吧。


有关金属植入物:



检查前病人应该对自己以往病史有所了解,必要时须摄X线片确定体内有无金属物存在,有金属物存在者最好事先了解该材料的组成成分。例如带有起搏器及电子刺激仪的病人严禁MR检查,凡安装人造耳蜗或眼内有铁磁性物质的病人也不能做MR检查。如果金属植入物是非铁磁性的,或者在磁场中所受偏转力或吸引力较小,不足以引起物体运动和位移,或者磁场作用力小于金属植入时的内固定力时(例如相当一部分口腔材料、心脏置换的瓣膜、植入几周后的血管内过滤器和支架、不锈钢或一些合金制的骨科材料),MR检查仍然安全可行。但体内有铁磁性的动脉瘤夹和止血夹者不能做MR检查。



脑出血与脑梗塞:



虽然溶栓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治疗希望,但能否早期发现病灶是缺血还是出血却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形象地比喻:缺血时间较长的脑部组织如一片久旱的不毛之地,已失去溶栓的价值。近来,MR扩散加权与血流灌注成像从传统的显示皮层动脉的大血管,过渡到用灌注方法进行毛细血管检查,在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有助于新旧梗塞的鉴别,脑梗塞和脑出血的鉴别,有利于脑梗塞溶栓时机的选择,而且无需动脉穿刺,无放射损伤,不需注入具有危险性的碘对比剂,检查时间相对较短,检查后不需要做任何观察和处理。病人必须合作,因为成像时间较长,而病人轻微的移动都会影响血管形态的显示而造成误诊。



胃癌:



MR检查将成为胃癌有效和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那么,对于病人来说要做些什么呢?病人检查前要禁食6-10小时,使胃内容物排空;在扫描前10分钟用辅助药物:胰高血糖素或654-Ⅱ,以消除肠里蠕动伪影,使胃处于低张状态,延缓胃的排空;在扫描前5-10分钟一次性服用800-1000ml口服对比剂,体质和耐受性差的病人在扫描前2次服用200-500ml,使胃保持适度充盈状态。



水成像:



其应用范围为胰胆管、泌尿系、脊髓、涎管造影,近来还开展了内耳淋巴、小肠结肠、输卵管、精囊曲管MR成像。其优点为无创伤性,不需要插管,无操作技巧问题,受检查者无痛苦,无逆行感染的危险,有感染者也可做此检查,且无需造影剂,无射线辐射。器官内的液体(水)是天然对比剂,即使完全梗阻,亦可观察梗阻区上下段管腔的影像。对疑有管道狭窄者,可在任何平面获得多方位的影像。其检查费用较贵,图像空间分辨率低,邻近含水器官可与所需的成像器官同时显示,而干扰图像质量及观察。



肌肉骨骼肿瘤:



动态增强MR可进行骨骼及肌肉系统(如骨皮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及血管、神经束)肿瘤的鉴别诊断,它对骨髓和软组织敏感。X线平片、血管造影、CT、核素显像在肿瘤的诊断和分期中是重要的,但难以定量进行评价肿瘤放化疗效果,MR则在这方面则显示出优势,并有可能取代CT。



基因成像:



基因表达成像,又称影像标记基因技术,是当今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治疗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它融分子基因克隆技术、磁共振成像于一体,与常规标记基因技术不同,具有无创伤、无需组织样本的特点。基因成像常用途径在于基因表达的产物能直接被用于成像,治疗基因和MR增强剂连为一体,借助多基因载体可将治疗基因连接至标记基因。



心血管病:



MR辅以超声心动图可解决大多数复杂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其优点为:心肌和血管壁组织与血流的信号间对比良好,无创伤,可进行任意平面断层扫描,并重复显示心脏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可定量测定心脏体积等。MR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变、心包病变、心脏肿瘤、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大血管病变、心脏功能的评价和定量分析。


如果有以上7种情况在做核磁共振前要告知医生哦。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后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2016-01-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届超声技术不简单,可以“看清”体内基因表达
Molecular Psychiatry: 星形胶质细胞活体成像研究中获进展
【科研进展】水通道蛋白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与磁共振
细胞示踪用哪种方法好?
核磁共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