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绵山在翼城】

​                 作者:中共侯马市委原通讯组长 李宗儒

       故乡翼城县城西北,离城约10多里处,有一座不大也不小的山,远远望去就像扣在广袤大地上的一口大锅,平常被人们叫作“覆釜山”;这座山又像县城西北隆起来的一个大土堆,所以当地人又习惯地称其为“古堆坡山”。明代《重修介先生祠碑记》:晋文公命名覆釜山为小绵山,以就近祭祀介子推;《翼城县志》记载:“其下有介子推庙,土人传此庙为晋文公所立,又名小绵山。”别以为绵山是一座极普通的山,我国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国君晋文公曾在这里上演过一幕悲壮的人间活剧,为晋国历史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以前,晋国公子重耳因受迫害流亡国外。途中随从人员介子推为救公子活命,不惜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吃。十九年后公子回国当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后来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恰恰遗漏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功不言录,背着母亲隐居绵山不出。情急之下晋文公令人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母子定会从山中跑出来,没想到母子二人竟被大火给活活烧死了。晋文公追悔莫及,葬介子推母子尸骨于绵山,将绵山环山田亩封给介子推,并建祠祭祀。百姓为感念介公的忠义耿直,冷食三日不生灶火,至今民间尚流传有寒食节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父辈就常给我们讲有关晋国历史的故事,其中自然少不了绵山和介子推。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在翼城县三完小上学时,学校组织的一次到绵山野营活动。全校几百名少先队员就像部队拉练一样组织严密,行动军事化,一路上还有急行军、宣传鼓动,捉特务等活动。中午时分,队伍登上绵山峰顶,大家欢呼歌唱,之后把山上当课堂,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桐叶封弟、叔虞建唐,文公称霸、割股奉君、火烧绵山等,故事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从那时起,在我的脑海里就有了如下朦胧记忆:故乡是晋国发祥地,眼前这座山就是当时有个叫介子推的晋国人,不愿邀功受赏背负老母深山隐居的地方。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中学毕业后到省城太原去上学,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乘火车,感到十分高兴、好奇。火车一路奔弛,过临汾、经霍县,沿着汾河进入到灵石大峡谷中。当火车出了灵石北山口将要到达介休地面时,车上的喇叭里传来了女播音员美妙动听的声音:“各位旅客大家好,前面就要到介休县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介休绵山和介子推的故事……”当时我好生奇怪!绵山不是在翼城么,怎么介休又出了个绵山,而且还有了一个同样的介子推的故事?到学校有一次和同学们聊起此事,有个万荣的同学竟然说万荣的孤山也叫绵山。这正是:此亦绵山,彼亦绵山,真假莫辩!尤其介休,前些年把握时机,凭借绵山、介子推的历史故事,投放巨资,大力修造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把那里的绵山打造成了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开发商们赚了个盆满钵满,游客们玩了个淋漓痛快。似乎这里真格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绵山,板上钉钉,不容置疑。

过去,关于晋国历史研究中本来就有些史料不实,以讹传讹,乱象丛生,三个绵山的问题也成了多年来晋文化研究中令人关注的课题。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三晋文化研究之风方兴未艾。经过诸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阔清了晋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误区,破解了不少难题。比如关于晋国的封地,晋国都城所在等重大问题,专家们通过考古发掘,实地考察,旁征博引,反复论证,达到了一定共识,取得了可喜成果。在绵山真伪问题研究上,我想应首推刘合心和田建文二位先生。

刘合心先生,曾长期担任党政领导,专文史,致力于晋文化研究工作。他在《绵山历史之辨》一文中讲述了绵山与晋国历史纠缠在一起的两个历史人物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之后,提到了明清之际顾炎武先生经过考辨得出的结论,认为介休绵山与介子推根本不会有任何瓜葛。

顾炎武(1613-1682)思想家、学者、晚年卜居华阴,后移住曲沃,卒于曲沃。在他的著作《日知录》中指出:

“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今平阳翼城县也……所谓成王灭唐而封大叔者也。北距晋阳七百里,即后世迁国,亦不相及……况霍山以北,皆戎狄之地,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

刘合心先生说:“顾炎武先生告诉世人,晋中绵山与介子推毫不相干,关键在于晋悼公之前这里<指霍山以北地区——作者注>不属于晋国。从晋国的君侯谱系看,晋悼公是晋文公之后的第六代国君,中间相隔整整55年。也就是说,介休一带到55年以后才属于晋国疆域。而在此之前,介子推怎么能逃到别的国家?……晋文公也不可能追到这里,更不可能在别的国家放火烧山。”当代学人艾斐先生也著文强调了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还指出介休“原本是指秦军自魏攻赵时在两国交界处暂时休战的意思。”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历代方舆地名都是这样书写的。”刘合心先生认为艾斐先生“从历代方舆地名之中钩沉出来的这段史料极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传讹都将介休视为纪念介子推的地方。”

刘合心先生在文章中还指出,“晋中介休绵山距晋国都城三百余里,海拔高达2072米,山上山下直线距离不低于300米,况且峰高岭峻,攀登困难”,“翼城的绵山离国都不远,海拔仅有869米,从山脚到山顶,直线距离不过100米,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可以到达,可以轻松上去。”万荣的孤山离翼城虽然没有晋中那么远,但是离晋之国都仍然有百里之遥,同样存在着介子推背其母难“奔绵上”的问题。

刘合心先生特别推崇顾炎武先生求实求真的精神。他说顾炎武先生晚年在曲沃居住期间,为了考证晋都、绵山等有关历史问题,曾沿着浍河东行,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首次提出了桐叶封弟的那个古唐都城就在翼城境内。对介子推隐居的绵山确切地址也进行了认真考察,并对介休绵山和万荣绵山都提出了质疑,确认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应为曲沃翼城交界的绵山。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写道:“然考之于《左传》‘襄公十三年(前560年)晋悼公搜于绵上以治兵……’此地必近在国都。然曲、翼均为古晋所都之地。”《左传》记载:“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晋侯赏从亡者,唯介子推不言禄。遂隐而死,晋侯求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先生,从事晋国文化考古多年,是省内颇负盛名的考古工作者。他在《春秋绵山今何在》一文中用“魏绛和戎”的故事说明在晋文公时晋国疆域尚未到达灵石口以北的晋中。他说,公元前569年居住在吕梁山和晋中的戎狄民族首领派使者来到晋国,通过晋国大臣魏绛给晋悼公老虎皮和豹子皮,以此礼物请求晋国与他们和好。魏绛向悼公建议与他们讲和的好处,悼公表示同意,并让魏绛办这件事。和戎成功后,使晋国无后顾之忧,专门对付秦楚,再度成为中原霸主。田先生说:“从这一年起,晋国的疆域才过了灵石口以北,到达晋中。”“晋悼公是晋文公的五世孙,就是说晋文公不可能将位于灵石口以北的介休‘绵山’封给介子推。因为晋文公时那座山还不是晋国的,他怎么可能将它封给大臣呢?”

最早说介子推所封绵山在介休的人是西晋的杜预。他撰写的《左传集解》在僖公二十四年中说,“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山。”田建文先生说,“这是错误的。”“介休,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才被晋国设置为邬县。秦设界休县,王莽时改为界美县,东汉复名界休县,直到西晋时才改名介休县。界休改介休,是因为介子推的原因,可是为什么在西晋之前叫‘界休’县呢?明白了晋文公时绝不可能将还不属于晋国的绵山封给介子推,就知道改‘界’为‘介’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那么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绵山究竟在哪里呢?

“先从晋文公时期的晋国国都‘绛’说起。”田建文先生说,“这个‘绛’,我看就是翼城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古城遗址。古城为方形,现在发现了宽约8米的一段西墙,在北赵晋侯墓地之东10公里,地处绵山(覆釜山)东南不远处,年代由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战国之交,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陶釜上戳印文字‘降亭’,古‘降’与‘绛’字相通,为证明了翼城就是‘绛’提供了一条证据。公元前668年晋国大夫士蒍扩建时‘深其宫’,表明绛都内建有宏大的宫殿群,一直使用到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迁都新田,便将此地称为‘故绛’了。所以,晋文公应该在当时晋都‘绛’,即今天的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古城遗址里即位和处理朝政。”

田建文先生又说,介子推随从后来的晋文公逃亡归来后,先是和母亲一起在这座晋都中生活,晋文公没有给赏赐,他也不去居功讨赏,母子二人便离开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晋都“绛”来到了西北的“绵上山”里隐居起来。晋文公知道后便将这座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生活来源。“因此,历史上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绵山在今天翼城而不在介休”。

我也曾查阅过有关资料,《翼城县志》中记载:尧时翼城地名为唐,都城在今里砦镇唐城村;夏时先后建都于今唐兴镇苇沟村和今南唐乡的龙唐村。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始都于龙唐村,后迁都于翱翔山下的故城村(即今南梁镇故城村),至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仍都于故城村;武公併翼后都于翼。

《翼城县志》又载:

晋国700年(实为660年—作者注)的历史,而翼城作为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则长达近500年(实为近400年—作者注)……

晋国先后36代国君,就有26代生活在翼城……

《晋国史》作者李孟存教授、李尚志先生认为:唐叔虞和晋侯燮父应该都于唐,又称作翼(今南梁镇故城遗址,或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古城遗址)。他们说,自武侯至文侯的九代国君(包括殇叔)已被证明都于故绛(今天马——曲村遗址)。……晋自昭侯起,实际上分裂成两个政权,从昭侯至泯的昭、秦、鄂、哀、小子、泯六代国君,翼侯(晋侯)皆都于翼(故城遗址)。小宗的桓叔,庄伯、曲沃伯(即曲沃武公)都于曲沃,前678年武公灭翼,晋重新统一,然仅一年多他便死去。到晋献公重新整修绛后,才迁入绛都。这曲沃代翼的六十多年及武公二年,献公初期共七、八十年里绛都弃用。从献公九年(前668年)晋国的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个国君,重都于绛,也就是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即史称之“故绛”。景公迁都新田后又称新田为“绛”。为了与原来的故都“绛”的区别,史称之为“新绛”

综观以上各家所言,当时晋国都城无论在翼城的“故城遗址”还是“苇沟到北寿城之间古城遗址”,或者是“天马——曲村一带遗址,”都离翼城县西北的绵山不远,大约10公里左右。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介子推姓王名光,晋人也。”清朝翼人王师夔《翼人物考》记载“介推生王庄”,而王庄村离绵山也不过十多里路。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19年,回国后当了国君。当年随他一起逃亡的介子推回国后也可能和母亲就住在绛城里,也可能回故里王庄与家人一起生活,或是再后来背负老母亲进绵山隐居,相去都不远,路途没多大困难,是完全可信的。

所以要问春秋绵山在哪里?肯定地回答是:在翼城。

以上我也是拾人牙慧,旨在告知乡党朋友,老家翼城绵山的历史真相而已。也许这是多余的话,不过我认为与大家共享快乐,岂不美哉!


                   2019年3月2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踏入古晋国首都群
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
读历史典故,可帮你了解半部中国历史!(7)
诗词地图|介子推——谁念绵山上 千秋义士坟
文言观止丨集英咀华——《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山西有一个小县城,名叫介休,源于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