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光 | 沙城李小学

Reading notes

前言

好多年了,村里小学那撞房子已经不在了,每次经过那里,总会想起它以前的模样,和孩童时期在小学里渡过的难忘时光,仿佛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01

文革时期 学堂的奇葩作用

对小学最早的记忆,是文革时经常看到大人们匆匆走进那间100多平方的大房子里,然后大家都默不作声,只在吧嗒吧嗒地抽旱烟,在一片烟雾中,总有一个人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

讲了很久很久,然后点名讲,这时,下面开始窃窃私语了。然后,是一个个人挨个走到讲话人那里,在他前方桌子上一张纸上按大手蒂头印,按完一个,走一个,不按不行。

也时,大家也会站着听人讲,一般这样的时候,通常时间不长,很快大家就散了。长大以后知道那叫“开会”,开会的这个地方就是沙城李小学“学堂”。

文革时读书的也要出去干农活,那时,每个人都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习处于半停滞状态。村里大部分哥哥姐姐们就是这样辍的学。

后来,听得懂话了,就去学堂看扫盲。文革耽误了学习,全国出现了不少文盲,怎么办?事后来收拾残局,办夜校,扫盲。

哥哥姐姐们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去学堂参加识字班。都已经在生产队上工了,谁还有心思去认字,不如抄天、讲笑、嬉闹,或者谈谈工分的事。

我们这些很小的小朋友觉得好玩,就试图趴在窗户上朝里窥探。由于人还没有窗户高,就找石头来垫脚,或者你托我一会,我托你一会,终于可以看见里面了。只要不吵闹,老师看见我们趴窗台,不会来赶的。

秋口占才的江观林老师是扫盲、村小学、茶山中学、秋口中心小学、秋口中学的亲历者,是秋口教育变迁的“活化石”。

不知别的小朋友趴在窗台上看的是热闹还是什么,反正我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心里想,这就是将来我读书的样子吗?也许这是给我的关于读书的最早启蒙。

02

哭来的上学 再哭不灵了

5岁时,那些大我1岁的小朋友要上学了,读学前班,这个是正常现象。我没心没肺,照样去找同年的小朋友野。令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有个同年的小朋友说,他也要上学了。

啊?我说,我们没有到上学年龄呢。他说,他父亲跟老师说好了,可以上学的。啊!这样啊,看着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同年小伙伴也要上学了,我们心里空落落的,急起来!

我怎么没有听父亲说,我要上学的事呢。我也要上学!不能做落后分子!这是个大事,我马上顾不上玩了,急急忙忙地跑回家问父亲。

父亲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我就哭,说,我也要上学!当时是真哭。如果同岁的小伙伴们上学了而自己不能去,那是很伤心的,伤心中夹杂着不甘、失落,竟悲从中来,越哭越厉害。

父亲是个相信“棍棒出孝子”的人,平时动不动就对我们这些子女棍棒侍候。我小时候很顽皮,惹祸第一,父亲就是一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不过,这次很意外,父亲不但没有打我,好像对我很赞许。

后来才晓得,是因为爷爷是十里八乡著名的文化人,父亲老是念叨爷爷的文化,又经常念叨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比如,文革时,父亲好不容易弄了个“仓库保管”当,最后被人暗算丢了不少东西,折价800元,相当于2018年50万,让我家吃了好多年生产队的“赤字”才还清。

父亲懂:没文化,真可怕。于是,父亲后来找了老师,兆庭老师跟我家是邻居,后来就同意了,然后第三个,接着第四个……最后我们5岁这帮小朋友都去读学前班了。

就这样,从5岁开始,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

不过,学前班1年后结束了,那些大我们1岁的小伙伴上一年级了。老师说我们这些小1岁的小伙伴年龄不够,还得继续读1年学前班。我们几个小朋友又都闹着:也要上一年级。

这次,不论家长们怎么跟兆庭老师说,他搬出“教育局规定”这个“定海神针”。教育局对朴实的乡下农民来讲,太权威了,所以家长们只能“服”了。就这样,5岁、6岁,我读了两年学前班。

03

四个年级一间教室 奇观

我曾经无数次自嘲我们的沙城李小学。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挤在一间教室里,一个隔壁村的民办老师教着这四个年级。在那个年代,一个老师,一间老房子,几个年级,不知这是否仅是我们村的奇观。

我记得教室里的凳子缺胳膊少腿,桌子中间被画“三八线”画得一条深沟。桌椅上面满是字词和公式,通常在考试前,大家涂涂改改得最严重,桌椅一遍又一遍地遭殃。地面坑坑洼洼,一跑起来,尘土弥漫。

四个年级挤在这间不大的房子里,偏偏房子后面还放着好多木头和板材,又占去了很多空间。不过,那里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

最可悲的是老师用方言教拼音,导致拼音几乎跟没学一样。卷舌音读不出来,z、c、s和zh、ch、sh不分,后鼻音读不出来,an、en、in和ang、eng、ing不分,ian和in、ing不分,r、l、n不分。

那些年,江西的高考有一个拼音选择题,4分,聪明的出题人绝对戳中我们这种“用方言教拼音”的软肋。后来曾问过其他省份的学生,说,他们高考不考拼音。看来,江西人最知道江西人拼音不准。高考前曾经想把<新华字典>看一遍,去搏这4分,后来还是受成语典故诱惑,改成看<成语词典>了,高考这4分,没得分。

我现在也想,这样的奇观也不是不好。你看,学前班的学生可以提前学到一、二、三年级的知识,以此类推,一年级的可以提前学到二、三年级的,二年级的可以提前学到三年级的。只有三年级最苦逼,因为四年级要去秋口中心小学读喽。

但是,这样天然的学习资源显然是浪费。那时,没有几个人是认真学习的!一天到晚都是顽皮打嬉。因为玩得很开心很开心,最后一身汗回家。贪于玩而忘记了读书,大家都那样。

04

每天一身汗 玩闹比读书来劲

那时,男女基本不在一起玩的,否则会被人讥笑。

男的玩打拍(房子)、斗脚、蒙眼睛摸人抓迷藏、(滚)车轮跑步抓人挤墙角玩弹弓。最刺激的游戏是打战,最令人傲骄的是有一把链条手枪

这种用粗铁丝做骨架、用自行车链条做成的手抢,以火柴的硝做火药,击发后会发出巨大的声响。我曾经在大孩子的帮助下,做成一把,当第一次试发成功时,心里很激动。然后,沉浸在大人瞩目和小孩羡慕的目光中很长时间。

在链条手枪出现之前,我们小朋友在猪丝荡(婺源话)边的墙上刮下硝,里面参入磨碎的炭(这个其实就是导火索的做法),然后用火柴点燃,嗉-嗉-嗉,嗉硝,这个也蛮刺激的。

女的玩跳绳踢毽跳格子(也说跳房子)、(抛)抓石子翻花绳。她们踢毽子时,如果毽子落在我们男的脚下,我们就会拼命踢,把那纸做的毽子踢碎,然后就开心地坏笑。

而她们跳大绳的时候,我们则去搅食无(婺源话,乱搅捣蛋的意思),不过,搅了很多次以后,也学会跳了。还有那个跳格子、抓石子,看多了,我们男的禁不住去体验,后来竟然也乐在其中。

男女生一起玩的游戏,就是打骆驼(陀螺)、东南西北瓜、老鹰捉小鸡。像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老师也会组织大家玩。那时学唱歌都要抄歌词,读书不认真,抄歌词大家却超认真。

上学之前,没有性别意识,经常玩“过家家”,读书之后,感觉男女有别,不玩了。所有游戏中,我们男生痴迷、天天都玩不厌的还是学电影里打战。

▲80年代初期 沙城李小学及周边

05

打战冲到火堆上 惹祸

玩打战,玩的是心跳,玩的是危险。这个要从“焖灰”说起。

文革末期和文革结束那时,国家还没有化肥,施肥用的是农家肥,这可是有机肥。为了“肥尽其用”,生产队会组织大家把农家肥和灰混在一起,拌均匀,做成一个个“丸子”,类似于汤圆大小,然后“拾田”,把一个个肥料丸子放在秧苗根部,以便肥料不外流。

农家肥哪里来?学校厕所南边就是“生产队牛栏”,里面不少。再就是每家家里的也贡献出来,路上的牛屎、猪屎、狗屎都拣来。搅拌,做成丸子就是在“生产队拌灰大棚”中完成的。

灰从哪里来?平时每家烧柴做饭,家里储备了一些。大部分灰是“焖灰”弄来的。提前一天,社员在村里各个角落,把枯枝落叶、垃圾堆成一堆堆,然后烧成灰,这个就叫“焖灰”。

危险就是来自焖的灰。当烧成灰之前,火堆上已经没有明火了,但是灰里面还是有火,有时在强烈的太阳照耀下,火星不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小朋友以为火堆没有火了,危险降临了。

那次,大家又一起玩起了打战。指定一个人当吹号手,口技吹号。大家争相当的是发号施令的连长。连长往高处一站,右手一个拔枪动作,接着朝前上方手一挥,大喊一声:“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冲啊!”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威风凛凛,那多神气啊!太有范了!

这次,轮到李×军当连长,他跑到一个(他认为已经熄火的)火堆高处,拔枪动作刚刚完成一半,全套动作还没有施展开…大家只听到一声惨叫,他跳出火堆,脚被烫了,瞬间出现好多泡…大家都吓傻了。

为此,以后好几天,大家都没有看见李×军出门。以后,我再看见火堆,心里有阴影,怎么都不敢去玩火堆。

武玩有风险,那就来文的。小时候,最令人痴迷的莫过于看小人书。

06

董存瑞是我学习的启蒙老师

在那个年代,能够买小人书的家庭,毫无疑问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小人书也是孩子炫耀的资本。当然我家里穷,买不起小人书,当买得起小人书时,小人书又不流行了。

有一次,我们一群小朋友从邻村弄来一本小人书《董存瑞》,大家如获至宝,争相抢着看。因为看得有快有慢,快的嫌书翻得慢,慢的嫌书翻得快,后来大家就提议一人2天轮流看。

大家轰隆呸咧(婺源话,就是几个人出手掌手背),动脆(婺源话,就是石头剪刀布),我不幸排最后。在过去了20天,在我天天催问下,在所有小朋友轮一遍的情况下,总算轮到我,限定2天时间。

当我拿到书的时候,还是异常高兴的!在有限的2天时间里,我有空就看,没空创造机会看,从头到尾慢慢地看,仔细地看。简直是爱不释手。

我不单单看看小人书中的图,我还要看里面的字。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还好,那时老师已经教了查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查字典,夜以继日,终于在2天里把书啃完。

啃完第一遍,觉得不过瘾,继续看了几遍,直至对故事滚瓜烂熟。在以后的人生中,每当我借到一本好书后,我都认真仔细地读。这就是“精读”。也许从读<董存瑞>开始,我就养成了精读的好习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买不起书,只能借,因此一旦借到书,我就视若珍宝,迅速把书看透。这就是“快速精读”。

又快又精,快速精读对我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这也许就是我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满分的原因吧。

07

奇葩的学前班升学考试

面对着顽皮的学生,老师管不管?管,兆庭老师有绝招。

李兆庭老师的两个杀手锏就是“敲”和“捏”。「敲」就是兆庭老师重重的毛栗子敲到我们头上,出包,有可能。「捏」就是兆庭老师捏住我们大腿根部多肉的地方,而且还转一下,那个痛呀!只能忍痛挺住。

兆庭老师这样管有没有效果?效果不大。因为少不更事,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太小,大家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好了伤疤忘了疼,体罚一过,照样痴哄哄地嬉(婺源话,玩的意思)。

那时候,我们受体罚了,也不跟家长讲。不是老师吓唬我们“不许跟家长讲”,是家长们都支持“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应该体罚”。讲了也没有用,所以干脆不讲。

1个老师教4个年级,兆庭老师实在顾不过来,尤其学前班根本就不学习,所以奇葩的学前班升一年级的升学考试出现。

语文就是写出自己名字就可。当然,老师也知道学前班是什么货色,知道我们写不出自己名字。倒不是名字里有难写的字(那时男孩子取名无非是“××根、××建、××军、××林”,女孩子无非是“××花、××英、××女、××娟”,没有什么怪癖字),是因为学前班就没有学,整天玩,放羊。

于是,老师直接让三年级与我们学前班配对,一对一,手把手教我们写自己名字。别说,方法快速有效,半天一天,大家就都过关了。

学前班升一年级的数学升级考试更容易,会背、会写1-10就可以。突击半天一天,大家也都过关了。

08

沙城李重男轻女 极其严重

沙城李重男轻女,极其严重,至今也弄不清楚什么原因。

是小国寡民思想?是农民的局限性?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封建思想严重?是时代原因?都不是!因为别的村怎么都不这样严重呢。

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村女生在读完一年级就有辍学的了;二年级结束,又辍学了不少;三年级结束,全军覆灭!真惨!十乡八路没有一个村这么样的,偏偏只有沙城李这样!

重男轻女,从小学老师来源也可以看出端倪。区区一个1-3年级的小学民办教师,都要请外村人——李坑李兆庭来当老师,我们沙城李整个村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做这个不需要什么水平的民办老师。哎!

看我们的邻村林场,跟我们沙城李一样,村也不大,但是,他们村小学老师就是自己村里的。而且他们村女生读完初、高中的有的是,他们就没有那么重男轻女。

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那么大。特别在思想上,差距更大。

另外,大家都说当年沙城李经常到林场去上小学,不知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林场小学老师是女老师,那些年又没有计划生育,经常坐月子,那就不能教书了,两村小学就暂时合并一下喽。

记忆中我们去林场两个教室读过书,一个教室在当时唯一一个商店东边那间房子,墙上贴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华国锋、朱德”人的像,另一个教室在梨树山脚下。不同的是,林场的教室都是令人羡慕的水泥地。

村里连个老师都没有,所以,从小,我的理想就是当老师。

很多年以后,我们村里才出现了代课老师李文通,后来,秋中89届毕业生、鹤溪俞观美同学也曾在沙城李小学短期代过课。

09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大家众星拱月般围在大朋友郑×林桌旁,叽叽喳喳在说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哦,原来大家在说着电影里打战的事,郑×林边说边画。

他画些小人当战士。小人,就是画一个圆圈,画两竖,圆圈就是头,两竖就是两只脚,再画一根斜线,就是一把枪,表示一个人扛着一把枪。你还别说,还真有点像呢!然后就是重复画好多人,就是军队了。

看着他洋洋自得,大家啧啧称赞的样子,我也动心了。听者无心,看者有意。我说,战士们怎么没有手?于是郑×林在圆圈下面画了一撇一捺作手,然后就和大家抄天(吹牛聊天的意思)了。

我觉得还不过瘾,既然是打战,那得分八路军、新四军和日本鬼子,分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怎么分呢?可以画个帽子,在帽子上画个帽徽以区分。还有,打战有用步枪、手枪,还有机枪、大炮,都要画出来,才有打战的样子。

于是,我就自己来画。于是,越画越复杂,除了帽子,还有军装,还有绑腿,还有鞋子也不同,还有动作,还有地形…于是,我再看小人书和课本插图时,就更加认真,仔细区分,仔细画,总结经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画画有什么好?当时不知道,就是凭兴趣,痴画。到了初中时,上课画,下课画,自习课画…画得天昏地暗。

后来才知道,因为画画,我对图特别多的动植物很感兴趣;因为画画,我对经常出现打战画面的历史很感兴趣;因为画画,我对地图/地形特别多的地理感兴趣;因为画画,高中立体几何,,我轻而易举满分;因为画画,从而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这个在工作中很重要。

从小培养一样特别的兴趣,也是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0

落后生的学习转机

《孔雀东南飞》里有句诗: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很适合形容我的小学时光,其实也是那一代人的孩童时光的典型写照。

对于学习,我一开始其实信心是不足的,学习其实并不好。记得刚刚学写1-10这10个数字时,我看到郑×根的字写得很好,其他几位同年人,比如李×根、汪×根,字都写得不错。而我觉得写不了那么好。

因为开始上学,信心不足,所以一、二年级,我的学习都是平平过。一年级那次看小人书<董存瑞>,使我懵懵懂懂明白了一点点:只要认真做一件事,就会做好。这算是激起了我学习的劲头,慢慢地,学习有所改观。也仅仅是有所改观而已。

学习信心的建立,来自一次偶然事件。二年级下学期,全乡举行语文和数学竞赛,我们村小学有3个名额。按理说,这名额轮不到我。但是,事情出现了转机。

临近竞赛了,有位小伙伴郑××好像是因为肚子痛,弃权了。也许得益于父亲与老师的良好关系,这个名额由我顶上。再说远亲不如近邻嘛。

那次竞赛,是在秋口茶场位于大坝头那里一间很大很大的会议室里进行的。这间会议室,我想应该是文革的产物。文革时期,大会小会不断,这里应该就是开大会用的。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100多个陌生面孔,第一次开了眼界,也第一次感受到严肃的氛围。气氛虽然严肃,但是我没有当回事,更多的是好奇、新鲜。所以竞赛时我特别放松,权当好玩来溜一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竞赛结果下来了,不被看好的我居然得了个村小学唯一的一个奖:语文竞赛二等奖。就那么突然,我就对学习充满有了信心。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在三年级以优异的成绩升学,那就要去对面河的秋口中心小学去读四、五年级了。

心还在,梦就在。什么最重要?信心!

PS

在我的小学生涯中,同年的是发小汪长根、董旺根,大1岁的发小是郑平根、李树根、郑新树、郑长进,小1岁的发小是郑林伍、李建军,最大的孩子头是郑樟荣、郑松林两个。其中汪长根在四、五年级数学是很天才的;胖子的成绩也是很好的,四年级我们曾一起下县参加竞赛;林包鬼哩很聪明,什么都钻,就是读书不钻,五年级升初中考试,他碰巧坐在我后面,我尽量把试卷摊开让他抄,这样都没办法,我也没办法了,我尽力了。已经记不清楚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我们同年3个人和比我们大1岁的变成同级了。

小学北面是佑才家一个圈屿,有颗苹果树。村里雪梨树、米枣树好几家有,但是苹果树就只有这唯一一颗,所以大家经常爬围墙“偷苹果”,他家看见就拿桁叉来叉。小学南边是南瓜架,两家的地,都种南瓜。最重要的是小学操场东边是个苗竹林,有新哩在那搭个大棚,做木匠。大毛竹长期大家拿来练爬树,长期下来,毛竹外面“包浆”很好。我的爬树功夫也是从这些苗竹和家里的雪梨树炼成的。另外,碰到有新哩夜家打夜造,会扯个路灯出来,此时,大家除了在大路上抄天外,这里是第二个抄天的好地方。那时的人喜欢讲鬼故事,听夜叻了,我们小孩子夜里回家都害怕。

ov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小衔接那些事儿
加美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2011年春季学前班幼儿评语
不给孩子上学前班,真的就没有办法顺利上小学吗?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我上小学的故事——忆痕
儿之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