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婺源 | 沙城李

● 南山有乔松 ●

原名「读书煮茶笔耕」

婺源沙城李

前言

婺源县秋口镇秋口村委会沙城李,当年人民公社人民大队时期,沙城李只有两个生产队,所以沙城李是小村,约200户500人。不过虽然是小村,还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家乡。

因为解放后对错误政策愚昧地盲从,比如文革烧家谱、拆祠堂,加上封建思想严重,重男轻女,不怎么重视读书,所以沙城李好多东西都已经消失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村里父辈的老人都已经走光了,剩几个母辈的老人,连不成段的传说也在慢慢要消失,不要说真实的沙城李历史,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鉴于此,本文多是听老人讲述,有“考据癖”的人请绕行。仅供娱乐,不喜勿喷。

01

沙城李村名

在文革前,就已经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风潮,后来风潮越来越盛,漫延到偏僻的秋口时,已经是文革中后期了。于是,学“红旗渠”经验,在秋口建大坝,挖渠道,建水电站。

现在在秋口镇和沙城俞之间,就仍然屹立着当年建的秋口大坝。挖的渠道流经沙城俞、秋口林场、沙城李三个村,最后在上河对面建了水电站。现在这个水电站还正常发电。客观地说,这个小小水电站为四乡八路的照明立下了赫赫功劳。

因为渠道不但水深,发电时水流还急,所以使得渠道成为锻炼人游泳技术的好场所,因此渠道途径的三个村游泳技术在婺源都很有名。其中,沙城李位于渠道中间位置,无时不刻与渠道发生紧密联系,所以游泳技术更甚。

另外,建秋口大坝的这条大河的一边是山,秋口镇就位于这边山上,是个“山镇”。另一边就是一片片河滩,河滩上鹅卵石、沙子应有尽有,所以这边的村就取名“沙城”,沙的城市,可见沙子很多!

沙城不可以被一个村独用,所以就出现了三个叫沙城的村——沙城李、沙城俞、沙城洪,分别是李姓、俞姓、洪姓人聚居的地方。沙城李村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因此,沙城李村有两条河绕村而过,即上面说的,一条是大河,一条是渠道,像两条大彩带,也像两条巨龙盘桓。这样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引起了有眼光的旅游投资人的兴趣。但是“一河两岸”“两河三岸”景观的征地最终在沙城李卡壳。

沙城李离李坑景区——小桥流水人家仅3里,离江湾景区和婺源县城都只有20-30里。浑然天成,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景致美妙,保护充分,众多优势使沙城李成为婺源最具开发价值、最具升值的一个未开发处女地。

02

李姓先祖

沙城李,主要是李姓和郑姓。建村是谁?肯定是李姓先祖建村。至于先祖名字,年代久了,家谱烧了,已经不晓得了。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的叛将朱温降唐后,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对唐室社稷垂涎已久。唐昭宗天祐元年,朱温为了取代唐室,进一步控制朝廷的局势,要唐昭宗迁都洛阳。

公元904年正月,唐昭宗在朱温的胁持之下,无奈迁往洛阳。三月朔日,何皇后临产,皇幼子呱呱落地,这就是婺源李姓始祖李昌翼。

当时,昭宗为了保留一线血脉,便与何皇后将皇幼子托付于心腹近侍光禄大夫胡清。胡清是歙州府婺源县人,人称胡三公。胡三公带着婴儿秘密出逃,在歙州婺源偏僻山坞里隐居下来。

从此,李胡两家成为世交,互相通婚,李胡互姓,并定下祖训——不入仕途。从此李姓在徽州繁衍生息,生生不息。沙城李就是李唐皇室李昌翼后裔建村。

沙城李正月迎灯是“龙灯”,又叫“皇帝灯”,意思是皇帝才能迎的灯,路上遇到其他灯,它们要主动让路。小时候,沙城李的龙灯碰到上街的花灯(花灯是民间的灯),因为让路的事经常爆发冲突。

另外,相传李世民真身画像流传下来只有3.5张,其中0.5张于其家乡山西河间,另外3张分别在婺源的沙城李、新村、甲路。村里人都讲,我们村里就有一张。

沙城李李姓分两拨,一拨是上面讲的李唐后裔,一拨是花园的李。

清朝与太平天国在婺源交战长达10年之久,婺源县城曾12次被太平军攻破,这是婺源历史上遭遇的最惨烈破坏。许多村落十室九空,那么花园村就是这样被毁于一旦。于是,花园村的李姓人就迁来沙城李村。

有人说花园村通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兵烧了花园,曾国藩在婺源思口就设有行营。有人说,是太平天国烧了花园。到底哪个,各有各说,弄不清了。

03

郑氏崛起

据老人讲,沙城李李氏祠堂在下岭底那里,郑氏祠堂位于老茶制厂那里。据说郑氏祠堂比较豪华,门顶鎏金匾,祖先牌位也是烫金的,土豪味道。我猜测,也许李氏祠堂比较古老吧,所以古朴不显眼,所以大家讲得不多。

郑氏先祖什么时候来的沙城李,时间与原因不详。到郑焕章和郑鉴源郑氏兄弟及郑焕章之子郑革非时期,发展达到顶峰。沙城李最威风的祠堂是他们的“一家祠堂”,顾名思义,这是家的一个祠堂。

相关阅读

(点击下面蓝字直接阅读)

茶叶大王郑鉴源传奇(上)

茶叶大王郑鉴源传奇(下)

郑氏兄弟中,弟郑鉴源为中国茶叶大王,上海滩商业大佬,民族资本家。其上海茶厂/茶叶公司/茶行/茶栈员工最多时达3000多人。每逢“共樟树底下的人”来投奔,管吃管住管工作,不想工作的管路费。

共樟树底下的人,指沙城李人。原来沙城李马路那边渡船头有排岭,岭上面有快平地,是风水宝地,平地那有颗大樟树,称为神树。“共樟树底下的人”中的樟树就是这颗大樟树。

很可惜,文革时,因为做窑烧窑,嫌樟树碍事,硬是愚昧地把那颗大樟树砍了。虽然现在村里还有很多大樟树,有些也很古老,但是都没有那颗有名。小时候,上学放学经过那里,还听大人说过那颗樟树。

郑氏兄弟中,兄郑焕章在沙城李拼命买地,当地主。据说整个沙城李半个村的房子都是他家的,田地也给他买得差不多了。后来,传给了儿子郑革非。小时候,我听大人们说得最多的名字是地主郑革非。

我家住的房子是地主家的,我发现我家和邻居几家的房子有门相通,而且村里相通的房子很多,为此,问过老人。老人们说,是防当年抓壮丁。每当听到抓壮丁消息,大家房子相通,互相通报并逃走方便。

我一直认为这个原因牵强。因为互相通报,大喊一声更有效果,而且逃避抓壮丁不是逃往邻家,最后是逃往山里。我认为还是“这些房子属于一家”这样的解释更合理,也就是说这恰恰证明村里好多房子解放前都是地主的。

地主郑革非我是没有看到,我只看到地主家两人。一个是郑革非小妾滴滴婆,邻居,住郑老宅,小时候天天见,是一个精神矍铄的小脚老女人,但是依稀能看出她年轻时的风采。另一个据说是郑革非拾来的儿子,小时候见过他来过他家老宅几次,仅此而已。

郑氏兄弟一个在上海发展,茶叶生意风生水起,财源滚滚。一个在沙城李配合,招工,买地,建房,建祠堂。两兄弟感情很好,一直没有分家,事业极其兴旺!郑鉴源更是被尊为“婺源近代第一人”。

地主是有武装的。郑焕章及子郑革非准备把沙城李建成围城,配炮楼,后因解放,不得不停止此计划。

04

改村名事件

说到沙城李,不得不提到郑焕章、郑鉴源、郑革非,因为他们对沙城李影响太大了。

随着郑家的强势崛起,尤其郑鉴源名头太响,但是,他有个烦恼。如果有人问他,来自哪里。他只能回答,沙城李。人家会狐疑,沙城李是姓李的,跟你姓郑家有什么关系!

所以郑鉴源感觉没有面子,堂堂我这么个大资本家,这么有名气,却在一个叫沙城李——李姓主导的村。所以郑鉴源想把沙城李改成“沙城郑”,村里肯定反对,在强力面前,反对是无效的,主要还是解放了,没有改成。

05

地主老宅

地主老宅现在还伫立在沙城李,不过年久失修,已经是危房了。

这撞大房子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有天井,有东西厢房,有前后堂,带偏房,有院子。外观飞檐走壁,马头墙,青砖,黛瓦,地面铺大青石。里面木质结构,雕龙画凤。一看就是大富之家。

天井下面有一块八棱大青石,高1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小时候,夏天,我们总是没事就去贴着它,很凉快。有时,我们几个小朋友会每人带点菜来,把它当石桌在那聚餐。滴滴婆看见,总是会来把我们赶走。

院子里还有一颗桂花树。那时,桂花树很少。到了八月桂花飘香的时候,大孩子不怕滴滴婆,直接爬上树折桂花。我们小孩子就用竹叉绞桂花,滴滴婆一来,一哄而散。

郑革非当年自己住的还有一个超大房子,是三间房子连通起来的,现在这栋超大房子已经拆了,在原址上盖了新房。超大房子里,后堂那间房子,解放后分给我家住,还捎带有一个大院子,这个院子有正规的院墙,还有一扇双开的大院门,院子都那么气派。

当年,这些房子之间的巷子,都安有门的,一共三道门,把巷子变成了内巷。解放前,郑革非会派家丁持枪在每道门那站岗。

地主的屋就是豪华。可惜这些都拆了,只能留在记忆里。

06

一家祠堂

沙城李李氏祠堂很早就没了,郑氏祠堂我也没有看到,我记事的时候,那里已经是老茶制厂了。但是我看到了郑家那巍峨气派的“一家祠堂”,还亲眼看到它被拆。

这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祠堂!对于它的全貌,至今我历历在目。

祠堂西边是正堂。一幢两层木质结构的大楼房,面积约1000平米,一排排大柱子,下垫石蹬,正堂高于地面1.2米,五级青石台阶。地面铺大青石,磨得很平整,屋顶为大青瓦。里面雕龙画凤,宏大华丽。

我记事的时候,正堂被南北一分为二,分别为生产二队、我们一队的仓库。开全村大会在那,年终分谷、米、鱼也在那,我就随哥哥一起领过生产队分给我家的鱼塘里刚刚捞出来的鱼。二楼放置一部分生产物质,还堆着很多寿材,我们小朋友害怕上去。

据说,以前郑革非在的时候,正堂底下(相当半层楼)放着很多做好的寿材。远近有人过世买不起寿材的,只要去向郑革非磕头求救,他都会送副以助入土为安。

正堂对面为戏楼。一个大戏台,面积近800平米,单层木质房子。戏台高于地面1.2米左右,五级木质台阶。据说,村里人拿手的剧目是《穆桂英挂帅》。我问过父母,母亲不会演戏,父亲跑过龙套。

文革中,拆祠堂时,我看见有几个大箱子,一个放戏服,一个放锣鼓等。锣鼓大家玩了一阵,后来不知所踪。后来在“一家祠堂”原址上建了两个生产队仓库,戏服留了几件下来,一直放在我们一队仓库里。

祠堂中间为露天天井。一个大天井,面积近800平米,地面大青石。天井南北两端是祠堂两扇双开大门。天井区是晚上乘凉的好地方。

也只有地主资本家有财力造这么大的祠堂,还组建私人戏班子。

文革后期,“一家祠堂”被拆,一个有价值的大祠堂瞬间灰飞烟灭。拆出来的木雕当柴火烧了,拆出来的大青石放置在村中心,后来随着大家建新房,这些大青石也不知所踪。可惜!

07

郑家用人

郑鉴源用工主要用婺源家乡人,村里父母辈大部分人都在他们家做过事,有做长工的,有做丫头的,有做伙头的,有做掌柜、账房的,有做茶工的……不少!

我父亲就做过地主家的长工,经常和村里其他长工一起,挑担往返沙城李和屯溪之间,屯溪即现在的黄山市。挑担到达目的地,可以饱餐一顿,经常听父亲有滋有味地说,哪次一人吃了一脸盆面条,哪次一人吃了几十个包子……那些年饿,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据说,村里人经常有人跑到上海找郑鉴源,有正经去寻工作的,有去混吃混住的,有去要点盘缠的……郑鉴源不管,只要是“共樟树底下”同村的人,都一一满足。

听村里人讲,有次,有个同乡把盘缠拿去赌搏,输了,撒谎说钱被偷了,再次要盘缠。郑鉴源了解了这个事,痛快又给了,但是这次他说,拿了盘缠赶快回家,如果明天不走,他就让上海警察局把他当无业人员扰乱治安给关起来。这个老乡就乖乖地回家了。

听说,还有一次,一个老乡找到他,要在茶仓搬运茶叶,郑鉴源同意。但是,这个老乡个子小,力气有限,不能一次性驮着茶叶箱上下三层楼的仓库,郑鉴源就让工头专门为他做了一个中途歇气的地方。郑对(老乡)员工还是比较关怀的。

据老人讲,快解放了,郑革非在夹墙和地下埋了不少金银财宝。解放后,郑被投进监狱,村里有做过他贴身丫头的,知道藏宝处,偷偷挖走了这些金银财宝,一直活得不错。

08

漕运传说

解放前,陆路交通不好,主要靠水运,即漕运。当时运货去上海,从沙城李经五城到屯溪,然后从屯溪经临安到杭州,再从杭州到上海。漕运上强盗很多,比如郑鉴源舅舅就是在临安被抢,然后气绝身亡。

有游客闲聊说,婺源篁嶺当年是个“强盗窝”,不是!一,篁嶺村里读书考有功名的不少,强盗聚居地不是这样的风气。二,当年漕运发达,商业随河走,山里抢不到什么东西。山里是造反的人躲的地方,比如方志敏领导的红军。

当年,郑鉴源在徽州及附近州府到处收购和运送茶叶,在五城、屯溪等沿河码头都设有周转处。屯溪老大桥北面当年有很多仓库,那里最大的仓库就是郑鉴源包下来的,尤其是抗日时期,那里有他最大的周转仓库。

当年漕运发达,我外公就是船工,村里很多人也是船工,还有拉纤的纤工。小时候,沙城李的渡船就是村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工摆渡的。

听老人讲,郑鉴源雇佣的很多婺源人在路过五城货物周转处时,下船休息,在五城的田里拉尿。五城人很气愤,说婺源人尿气冲天。郑鉴源就直接把那丘田买了下来,写明“婺源人拉尿处”。娱乐。

09

两个传说

另外,有两个村里老人传下来的传说,以娱一乐。一,传说,龙灯来到沙城后,沙城三个村抢,结果沙城李抢到龙头,沙城俞抢到龙身,沙城洪抢到龙尾。

二,李坑和沙城李什么关系呢?据说,本是兄弟关系。有一天,弟弟去放牛,结果天黑了,牛还没有出来,弟弟进山找牛,结果发现这个山沟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这么好的地方,难怪牛不出来!于是,就定居于此,这个地方就是李坑。现在,李坑是婺源著名景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典型景观。

ov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坦村,一个美丽安静的古村庄!
江西婺源,烟雨中墨丹飞檐
婺源是一幅看不够的画
婺源,行走秋色(三)
上饶游记:婺源严田风景区 -- 花公子的一起游博客
秋季婺源行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