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万哲‖长篇纪实连载(11)《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第10章 倾情奉献的助学情结》

第10章  倾情奉献的助学情结

敬告读者

2020年春,我受贾村镇邀请,撰写有关“贾村教育40年”的纪实书稿,历时两年,采访数百人,几易其稿,完成后打印数册,征求有关意见。因故一直未能印行。最近将书稿在网上连载,目的是为了更广泛听取贾村各界人士意见,更进一步修改完善。

原是一本很不起眼的小书,没想却引起强烈反响,众多朋友留言、发微信、打电话,畅谈读感,指正错误,提供新的素材和采访线索,并对表现手法等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一时间几乎出现了“说《乡魂》、议《乡魂》”热。在此表示最最真挚的感谢!这里再将有关情况向朋友们简要说明。

一、这是以教育为线索,串联贾村各界优秀人物的一本小书,涉及有名有姓、有姓没名、没名没姓的人物多达三四百人。策划者当初设想,尽可能囊括贾村所有杰出人物,但因采访困难,资料严重不足,配合问题,这一初衷很难实现,只能挂一漏万。在写作中,也可能出现张冠李戴,写不到、写错了的地方一定,万望朋友们海涵。

二、为使朋友们了解全书概貌,现将目录提前刊发(附文后),希望朋友们对照章节目录,提供更多相关资料,推荐更多人物及他们的事迹,在刊发前进行充实,尽量减少遗珠之憾。

三、许多朋友指出,有的地方的事写多了,有的地方的事写少了;有的人写多了,有的人写少了,有的人很有名,为什么没有写到?我是否“厚此薄彼”了,等等。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绝对没有,只是“巧妇难做没米的饭”。在我看来,贾村塬的朋友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是杰出人物,每个人都能写一本大书,可凭我一人之力,要了解五六万人、数十年间的事,根本做不到。因此,了解的素材多,就写得多些,了解的素材少,就写得少了,万望朋友们理解。

四、许多散居全国各地的贾村朋友可能还不知道这件事,热切期望更多的朋友们帮忙大力转发,大力传播,扩大联系,尽可能收录更多的朋友。另外,大家提出的每条建议、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积极采纳。大家的支持是我做好这件事的无穷动力。再次衷心感谢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

漫步贾村塬,你会发现今天建筑最好的、设施最先进的地方是学校。高大、崭新的教学楼、师生宿办楼,漂亮的塑胶操场,花木扶疏、绿树成荫的校园道路,别致、新颖、靓丽的校园文化墙,时尚、现代、齐全的体育设施,多功能、现代化、标准化的读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少先队室、卫生室、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远程教育室等等,要多豪华,就多豪华,要多气派,就多气派,要多先进,就多先进。

可你知道改革开放前贾村塬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吗?

据从贾村塬上走出的一个作家回忆:90年代初,他第一次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那天下午考的科目是数学,他全神贯注做完了所有题目,忙中偷闲看了一眼手表,距交卷还有半小时,他一阵轻松,喘了一口气,再认真检查一遍就能交卷。他对大多题都答得得心应手,对当年能考个好学校信心满满。可正当他检查试卷时,天空突然“轰隆”一声,响起晴天霹雳,紧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还是破烂平房的教室,滴滴嗒嗒漏起了雨水,监考老师马上吆喝学生“快挪桌子!”可他却沉浸在考题的检查中,没有听到,“哗啦!”一沱黄土加带一股稠泥水,从房顶滴漏下来,瞬间将他答得好好的试卷污成了一摊黄泥……

他当下“哇”地大哭了……

飞来的横祸。他多少年的废寝忘食苦读全被这一滩黄泥水给浇废了。那一年他数学成绩低得可怜,只得重读,第二年再考……

笔者在一堆发黄的材料中,看到这么两份文件:

一份是灵龙小学1993年7月1日,向学校服务区的贾村镇灵龙村、牛家滩村“两委会”递交的《学校危房告急报告》,报告称:“六月下旬以来,我校区连降暴雨,导致学校各个教室漏雨掉土,椽檩发霉变黑,教室全系危房……”

另一份是2002年,贾村镇教育组《关于灵龙小学建校期间两次遭受洪水冲淹,需要筑渠排水,申请予以受灾援助的报告》,报告申请陈仓区教育局为修筑排水渠拨付2万元工程款……

“学校各个教室漏雨掉土,椽檩发霉变黑,教室全系危房”,这并非灵龙小学的个别现象,而是在那个年代里,几乎全部学校的真实情况。

那时的学校校长,都要与镇教委(教育组)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学校校长最担心害怕的事是校舍房屋发生问题,造成学生伤害。

一个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校长告诉我,他搞不明白,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教育咋那么穷?当时有学生,可却没有教室,没有教师,好不容易请来了个民办教师,却没地方住,好不容易给捣腾半间房子,可却找不到一张床板……教室的情况更糟糕,动员学生从各家各户带来一些各式各样的家用桌凳,有时就这样的桌凳也征集不到,干脆用胡基(土坯)磊两个土台子,上面架一块木板,高一点是“课桌”,低一点的做板凳,学生上一天课下来,个个脸上手上全是土,是灰,是泥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那时的一句时髦口号,也是贾村人的共识。国家没有钱,那就自己想办法,自己从自己的牙缝里省,自己从自己的饭碗里抠,一平二调也好,强行摊派也罢,能变卖的集体财产全都要变卖,还要厚着脸皮到处去化缘,想尽千方百计,倾情尽力,无私奉献,改变学校办学条件,为下一代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场所。

人民群众助学兴教的热情似火,捐资助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经过多年多次建设,贾村镇各学校的办学条件终于得到历史性的改善。

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在改革开放40年里,贾村镇的中小学校舍改造大体经过“三大战役”,即上世纪80年代初的“普六”(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九十年代的“普九”(普及小学、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2008年举世瞩目的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国家“灾后重建”。在这几次声势浩大、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贤达、实业家、在外工作人员、曾在贾村镇各村下过乡的知青,都为改变家乡贾村教育基础建设落后状况,作出了巨大的爱心奉献。

改革开放前,乡村经济落后,学校大多建在庙宇、祠堂和生产队的集体公房中,没有围墙,没有操场,校舍破烂不堪,教室采光严重不足,而且没有桌凳,大多学校用土坯磊个黄土台子,上面架一页木板,便是课桌。那时的学校,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土台子、泥孩子、破屋子”,房屋倒塌,伤害学生惨剧不时发生。

为改变这一现状,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六”活动。当时的口号是“掀倒土台子、改造破房子、解放泥孩子”。

那时的农民还比较穷,但兴学办学热情陡起,各村群众踊跃集资办学,有村办企业的,从利润中提留,有固定资产的,无偿转让。同时,无偿出让土地,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投料。个人捐助,打土围墙,改造、扩建或新建了一批新平房校舍。加强内部设施建设,购置了教学需要的风琴、图书、幻灯机、录音机,增添了双人课桌、长条板凳,使全镇小学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观。

90年代,国家又提出“普九”,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面对资金短缺情况,县教育局提出“上级专款补一点、县乡财政挤一点、学校勤工俭学拿一点、群众捐资集一点、银行贷款借一点、建筑工程队垫一点”等“6个一点”的办法,加快了校舍建设和学校危房改造。

这一时期,初步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表现了很高的自觉性,纷纷捐资助学,乡村教师、在外工作同志带头捐款,许多人志愿捐助一个月工资,尤其许多“先富起来的老板”,慷慨解囊,贡献巨资,修建高标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极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宝鸡,许多校舍毁坏严重,中央财政拨付巨额资金,对部分受灾严重校舍进行了重建,全国许多爱心企业也踊跃伸出援助之手,使校舍质量、环境、软硬件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如今,乡村最美丽的地方就是学校。

“普六”时,贾村塬上捐资助学影响最大者,当属文酒村的著名企业家乔世英。

改革开放初,乔世英成为贾村塬上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率先成立了文酒建筑公司,承揽大型建筑工程(市区最早的宝鸡石油机械厂高层楼、宝鸡烟厂高层楼就是他的杰作)。在企业稍有积累的情况下,于1983年一次性拿出50多万元,捐资助学,兴建了漂亮的3层教学楼1幢,师生宿办楼1幢,同时建起了师生灶房、餐厅、游艺、图书楼等,砖砌围墙,新置校门,总建筑面积达3400平方米。1984年顺利竣工。整个建筑设计合理,装饰新颖美观,色调和谐,大气漂亮。昔日泥孩子,一跃坐进宽敞明亮、新桌新凳的教室,一时成为贾村塬、乃至全宝鸡市一大新闻。乔世英也受到国家教委、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隆重表彰。

1984年,宝鸡县(陈仓区)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对热心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嘉奖,集体单位投资在10万元以上,个人捐款在万元以上者,予以立碑嘉奖;集体单位投资在5万元以上,个人捐款在5000元以上者,予以挂匾嘉奖。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80年代“普六”中更多捐资助学人事已很难采访到。不过许多人反映,当时的集资建校,说是志愿,但基本上是按人头摊派的,最少的村一口人平均捐几十元,最多的村每人捐助达到300多元。300多元放到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农村人很贫困,一个劳动日只值几毛钱,即便国家干部月工资也才仅三四十元的情况下,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井边头是北塬边一个村,原来学校非常窄小,村里出了个能人韩志昌,是最早走出黄土地的一族,他办制药厂,办水泥厂,成立建筑公司,发展起来后首先想到的是村上学校建设,在“普六”时,自己设计,自己投资,自己建设,盖起了与大舞台连在一起的楼房学校。

我采访到了井边头村,见识了这所人去楼空的学校。虽然1998年“普九”时群众又集资,盖起了新2层的教学楼,但这座楼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得当,30多年过去,至今仍不失为村中一道风景。楼房中间是四层楼高的高大舞台,两边各挎4间2层楼,左边是村委会,右边是学校。远看宏伟,大气;近观,实用,使用合理。整个建筑既融通了中国建筑美学风格,又不失现代气质。特别是些许的水刷石装饰和少许的简朴图案,游走楼前,使人感叹不已。

我很想见见这位乡间智者,可遗憾的是,他却在几年前作古。村民告诉我,韩志昌是个好人,热心公益,人很能干,在学校建设中,为省工省力,他常常既当老板,又当工程师,还当小工,如刷涂料等,许多活自己动手干。他后来带动好多人从事建筑,自己则当起了包工头,留给社会的遗产有宝鸡市的怡和酒店等。

还是北塬的井边头村,随着学生的急剧增加,学校虽然美观漂亮,但却不适应发展需要,1997年,村两委会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动员全村人民集资建校,广大村民积极响应,社会贤达鼎力相助,有识之士慷慨解囊,集资35万元,1998年9月破土动工,仅用4个月时间,便建成一座建筑面积3600平方平的新楼,次年春又新砌了红砖围墙,新修了漂亮美观的学校大门。他们还立碑以志,碑文这样写道:“教学大楼宽敞明亮,典雅美观,大门气势雄伟,文明大方,整个布局合理,得体,实为育人成才之宝地,其重教之举,千秋当颂,此兴学懿德,万代钦敬,唯励师生,不忘昔日维艰,乡亲之厚望,励精图治,奋发进取……”

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啊,村民捐,干部捐,职工捐,社会各界捐,邻里村庄也捐。井边头的学校,可凤翔县的长青村、灵化村、陵一、陵二村等也各捐500元,桥镇水泥厂、棉纺厂、农机厂也积极捐款。还有许多先富起来的村民,大额捐赠,如孙金昌一个人捐10000元,李鹏5000元,韩平娃、马宝明各2000元,李西振、李三海、李永杰各1000元。同时,村民志愿到建校工地劳动,义务投劳120多个,使校舍建设顺利进行。

已退休生活在农村的原北湾小学校长孙宝通,1955年生,贾村镇北湾村人,共产党员。他1977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1995转为公办教师。1990年起担任北湾小学副校长、校长,转战贾村东河川各小学,2010年起担任小塬等4个小学教师联合支部书记,直到退休。他担任教师38年,25年担任小学校长、书记,是“普九”运动的见证人。

他说,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北湾村小学当校长,全村420多名学生,从小学到戴帽初中,校舍严重不足,便与村委会商议自筹资金建设教学楼。村上没有企业,他带头捐款1000元,所有教师每人捐款500元,又与村干部一起到农户家中做工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行政命令”。当时村民很穷,每人60元,有人还拿不出,提了一篮子鸡蛋来交。捐款数额有限,他又和村干部一起奔波西安、宝鸡,向在外工作人员和在北湾村下过乡的知青募捐。当时,人们都不富裕,在外工作人工资也低,募捐难度非常大。他清楚地记得,他和村干部住在简陋的农民旅社,晚上二人思前想后,列好名单,次日一大早向一个个人家里或单位跑。按他的话说,当时,自己把“脸抹下来装在裤兜”干事。在他们诚心感动下,知青张瑞卿、杨乙侠各捐款1000元,赵新贞500元,本村在省人民医院当大夫的邵宝明知道后,主动捐款1000元。此后群众争先恐后,有人因故没联系到,事后见面还说“看不起自己”。最后,他们终于筹集资金30多万元,建起二层楼,12间教室,满足了孩子们上学需要。

现年70多岁、上官村原书记何光明也谈到类似的情况。他说自己当书记时正遇上集资建校,可村上人筹的钱太少,没办法便把村上会计一带,跑到宝鸡、西安找在外工作的干部募捐。有时在一个单位一等就是一天,找不到人,他就蹴在大门外墙脚不走。老书记幽默地说,在村上按辈份说他是爷,出了门,他当孙子,但为了娃娃们念书的大事,值!在外干部对村上的举动也都非常支持,他往往“吃了湿的,还拿了干的”,辛苦奔波3个多月,筹集到几万元,缓解了建校资金的不足。

刘让,东坡村人,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校长。东坡小学,原建于1937年,当时只是个初小,位于村子附近的古兴福寺,1967年扩建为完全小学,后两易七年制,1979年又复称东坡小学。校舍非常破烂,“普九”开始后,刘让带头捐款,但却杯水车薪,一时筹集不到更多资金,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突然想起过去教授过的一个学生刘海祥,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事干得很大,便冒昧给他写信,提出能否资助。刘海祥收到老师来信,当即决定捐资20万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我跟随刘老师来到东坡村,看到了这座气势恢宏的教学大楼,也看到了陈仓区政府为捐资助学者立的碑石。

刘海祥,1955年人,小学、初中皆在本村东坡小学上学,高中在虢镇高中上学,学习非常刻苦,高中毕业,一举考中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工作。后下海创业,创办“北京美高仪(MEIGAOYI)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主要生产电生理设备等产品,为医药行业中的著名品牌企业。90年代初,他在企业创立不久,正在困难时期,仅凭一封书信,一次性拿出20万元,支持家乡母校建设,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啊!

说来还有个故事。刘老师的信发出20多天,却没有丝毫音信。老教师感觉自己是不是有些唐突,他不觉一阵失望。不几天,却从省城西安传来消息,时任陕西省长程安东的秘书打来电话,让他到西安去一次,有事相谈。他去了,原来是刘海祥愿意捐款,但不想张扬,便通过陕西省长,想悄悄把钱转过去。省长可不这么想,为了鼓励更多在外工作的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便大张旗鼓宣传他的事迹。校舍建成,还立碑纪念,特邀他回家乡剪彩,可他实在太忙了,便让夫人代劳。

这是个极富爱心的老板,我很想亲自采访他,可却因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联系到,不觉遗憾。

“东坡没有坡”,也是贾村一怪。东坡小学条件很好,可却因大批学生进城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生源枯竭,早已停办,教学大楼改作了村委会办公楼,楼很高大,使用率却不高。空荡荡的校园楼宇还新崭崭的,却没有了学生,没有了生机,只有那“美高仪东坡村希望小学”的金黄大字,还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院子有一水泥碑石,上面写道:“东坡村地处贾村镇东南隅,1937年在古兴福寺内创办初小,1967年扩建为完小,后两易七年制,于1979年又复称东坡小学。期间几经修葺,仍难以维计,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发展教育适逢契机,原学子中之佼佼者北大硕士生、现任北京美高仪医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祥,不忘故土鞠养情,眷恋母校哺育恩,献巨资20万元,乡村领导乘势宣传,运筹策励,致富能手,慷慨解囊,鹤发垂髫,争相捐资,在外志士,节薪扶济,各界人士,遥寄情谊,学校师生,争献爱心,退休职工,不遗余力,凡捐资6万多元,加以村民集资17万元,备足建设巨款。贾村镇建司副经理刘侃,组织能工巧匠,尽心竭力选购真材实料,遂于97年10月动工,98年11月落成,更名美高仪东坡村希望小学。教学楼3层,1010平方,巍峨挺拔,雄浑壮丽,釉砖砌其表,装璜布其内,每当旭日东升,夕阳晚照,则光流四野,彩映天际,校园环境优雅,风光旖旎,内设丰富,配置得体,实乃播施教化之圣地,为启迪后嗣,奋发学习,撰文立石谨识。”

许多人给我讲,贾村人那些年集资建校,在全陈仓区、乃至全宝鸡市都是有名的,说其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好好采访一下。可却因时代更迁,很难找到一些当事人。这里,我从有关资料找到一些只言片语,记录在此:

贾村小学,1997年“普九”,前半年乡办捐款集资,6月破土动工修建教学楼,11月初竣工,20日搬进新教学楼上课。

陵厚,1991年7月由三村出资15万元,历经6个月紧张施工,建成了砖木结构18间二层教学楼一幢,设6个教学室。1998年7月,由村民集资、有识之士捐助共筹资80万元,历时一年有余,建成高标准砖混结构三层57间教学楼。内设18个教室,实现了教室全部楼房化。2003年,又投资10万元,新建了一所二类幼儿园,实现了“校中园”。同时,加大投资,对校园进行了整体绿化、美化。

广福小学,2001年9月,全部拆除原有土木结构校舍,由村民集资捐资重建3层教学楼一幢,面积达1466.9平方米。2002年,村民志愿出资维修了部分校舍,将学前班改成幼儿园。2003年3月,本村民营企业家李广红、张志平、张香平、张潇、张乖绪等共同捐资,重修了较为气派的学校大门。

1994年,原郑家山小学撤并后,该村没有了学校,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本村每人集资50元,在外工作人员志愿捐款,集资3.5万元,从其他渠道筹资15.5万元,争取国家资金1万元,共计筹资20万元,建起占地3亩,总建筑面积78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及11间9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彻底解决了学龄儿童上学难问题。 

1997年,年过8旬的容恭(何载)老先生,从福建引资20万元,加上村民集资,在杜家凹小学建成教学大楼一幢。

桥镇村,2010年前是桥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桥镇小学原是镇中心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也破烂不堪。1985年2月,在春寒料峭之时,镇村一起选定新校址,总投资10万余元,义务投劳8500个,只用短短4个月时间,修建砖土木结构校舍7座43间。9月,当一个新的学年开始之时,桥镇中心小学完成了新校舍搬迁,数百名师生欢天喜地。此后,在1997年4月至8月间,桥镇村又出资在校院东北角修建砖木结构教师宿办用房6间,缓解了教师无房办公之困。

1999年,在普九时,桥镇村和群众又自筹资金60余万元,新建砖混结构三层教学楼一栋,总建筑面积达到1176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马冢村,在“普九”中,村、校大力宣传,号召村民及附近从商、在外工作、包工企业家捐资助学,通过多方努力,共筹措资金10余万元,其中村民每人人均301元,有位老板捐资1.5万余元,从商、在外工作、包工企业等单位捐资1万余元,对原有会议室7间房进行了维修,把原来的会议室改建成四小间和三大间,分别建设成图书室、仪器室、卫生室、体育室与会议室。1995年学生猛增,为了解决学生教师的教学用房问题,又在会议室以南新建教师宿办室10间,1999年又由于学生人数的逐渐减少,教师又搬住教学楼宿办室,将原来的10间宿办室改建成学前班和幼儿教室。2006年为了迎接“双基验收”,将学校教学楼主体内外、围墙重新进行了全面粉刷,并油漆了教室、各部室、宿办室门窗60余间,建起了接待室、校长室2间,购置了电脑、电脑桌,完善了内设。2007年重新修建了师生厕所9间,重建了围墙,同时种植树木花草200余棵。2007年秋季,筹措资金四万余元将学校校门从原面西座向迁至学校正南方向……

新华小学建于1914年,原设在吴岳庙内,解放后虽几经修葺,仍很难适应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为兴学育才造福子孙,村上领导群众,乘“普九”劲风,1996年4月,搞筹划,绘蓝图,拆除旧舍,新校址选择在本村中心、交通便利的“宝鸡——桥镇”公路旁。乡、村干部吴凯、胡蔚、段茂礼、何杰、段天存等带头,村中老幼踊跃捐款,每人50元。有识之士徐容捐6000元,徐光明5000元,胡小平、王海军、杨全生各100元,王振龙等也纷纷捐款。虢镇天外天集团捐款5000元,桥镇供销社500元,桥镇客运调度站300元。总集资50余万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新校舍,一举改变了学校校舍破烂的状况。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社会各界热心教育、倾囊相助的精神,受到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政府的大力表彰。2005年,宝鸡市首批命名表彰了一批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和集体。一大批“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的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胸怀赤诚之心、热心教育事业、关注民族未来,倾情教育、扶贫济困、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善行在西秦大地传为美谈,兴学助教的义举蔚然成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风。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捐资助学者流行送玻璃牌匾,我在贾村塬采风的那些日子,在不少人家看到这样的功德匾。匾宽1.5米,长2.5米,上面内嵌了山水画,用红洋漆书写了“捐资助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鲜大红字。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人家还把它当成一种荣誉,更当成一种传家宝,尽管房子修缮、改建、搬迁了许多次,但一块块珍贵的牌匾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贾村初中,1993年普九工作开始以后,在各级党政的关怀下,经多方协调,学校面积扩大至12693平方米。1995年和1997年,县镇两级政府、干部、教师、群众集资150万元,先后建起了四层教学楼、实验楼各一幢,学校的硬件设施才有了保障。1998年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2003年、2004年分别通过市级教育强镇、省级教育强镇及省级“普及实验教学”验收。

2008年,汶川大地震,贾村镇初级中学校舍受损严重,陕西省慈善总会联系协调,贵州省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慈善总会捐赠救灾款120万元,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拨付90万元。项目2009年12月开工,2010年8月竣工,建成教师宿办楼一幢,总建筑面积1997.22平方米,为感谢社会的爱心捐助,立碑纪念。格尔木钾肥、广东雅士利、沃达丰、金融街、天安保险等企业捐款近500万元,新选校址,建成了新的贾村镇中心小学。

2011年8月25日,从贾村镇广福村走出的农民企业家、宝鸡市宏远集团董事长李广宏,又作出惊人之举,一次为宝鸡市教育局捐资300万元,设立“广宏奖学金”,分三年奖励宝鸡籍高考前200名优秀学生和在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职业学校学生。

李广宏被评为宝鸡市10大兴学助教先进个人,受到隆重表彰。

2019年7月,浙江省温州温岭市服装企业沙沙舫公司,为桥镇小学捐助价值30万元的空调、电子琴,学生服饰等物资,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国家要振兴,教育是根本,孩子是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未来。大规模、大范围“集资建校”“捐资助学”,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色,也是“教育先行、举国重视教育”的一个集中表现,以后或许不可能再有这样规模宏大的捐资助学群众运动,但其意义却深远而重大。所有关爱、关心贾村教育的捐资人,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统美德的弘扬、光大的引领者、实践者,更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的真实举措,为社会光彩、慈善事业树立了榜样,为推动贾村教育和社会事业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贾村塬走出的学子,应当永远铭记、感恩他们的义举、恩情和其中所饱含的重大意义。(连载之十一,未完待续)

附:《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总目录

(郑重声明:本书稿已与大型著名网站《网易新闻》达成协议全部连载,为维护纪实作品严肃性,谢绝各种自媒体断章取义、摘编刊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谢谢理解!)

贾村籍著名书画艺术家作品欣赏专栏:

   《乡魂——贾村教育40年侧记》一书连载以来,收到众多读者朋友留言、电话,交流对本书的读感。一些在外工作的贾村籍人士,还发来许多书画艺术作品的照片,特开设“贾村籍人士书画艺术欣赏”专栏,既增色了文章版面,也展示了贾村英杰才艺,欢迎更多朋友转发、留言、参与、指正!感谢热心朋友的大力支持!

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贾村籍人士、著名书法家张吉焕作品欣赏:

陆军大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贾村籍军旅著名书法家白勇作品欣赏:

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贾村籍著名书法家姚炳作品欣赏:

甘肃省原老龄委主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副主席、甘肃省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贾村籍人士、著名书法家张嗣让作品欣赏:

陕西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陈仓区书协副主席刘博祥书法欣赏: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楹联》编辑部主任、民间剪纸艺术家、贾村籍人士李淑兰剪纸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XX乡第一阶段校志
多所希望小学遭到废弃
根树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可行性报告
岫岩满族教育事业发展史 桃子
制定我省农村撤并学校闲置资产处置办法的建议
规范“择校”行为整合城区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