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二》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二》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7日        已经有58位读者读过此文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二》
(九)瘰疬
例一王左,瘰疬溃后,滋水淋漓而无稠厚之脓,脉象弦细,宜育阴化毒。大生地12克川贝母6克炙鳖甲12克夏枯草10克粉丹皮6克大白芍10克煅牡蛎12克太子参10克全当归10克制首乌12克云茯苓12克炙芪皮10克二诊:迭进育阴化毒之剂,瘰疬滋水已减,脉象弦细,仍拟前法加减。大生地12克制首乌12克炙鳖甲12克当归6克白芍6克粉丹皮6克川贝母10克陈广皮5克仙半夏5克煅石决12克钩藤12克夏枯草12克三诊:瘰疬滋水未尽,腰部又觉胀痛,脉象弦细,拟再育阴化毒,参以疏理气机。制首乌12克太子参10克大白芍10克炙芪皮10克当归须6克旋复花(包)5克真新绛4克川贝母6克青陈皮各5克制乳没各6克炙鳖甲12克煅石决15克

(陈树人整理:许半龙外科医案,《江苏中医杂志》2:42,1981)

例二徐××,25岁。过去有肺结核病史,经过治疗已稳定。1962年3月发现左侧颈项之间有核,经西医检查,诊断为颈淋巴结核,曾注射链霉素,口服异菸肼、P.A.S及深度X线照射,未见消散。同年五月上旬,进行穿刺诊断后引起感染,结核溃破,有豆滓样之脓腔,兼流黄水,旋在疮口上方又起一核,质坚。治疗至9月上旬,两核一溃一坚,既不消散,又不收口,于9月7日转至中医门诊治疗。患者面色黄而不泽,精神不振。自诉神疲乏力,自汗畏寒,头痛且晕,夜寐多梦,胸闷肋痛,咽干梗塞。患处上部之核坚硬,皮色如常:下部之核则已溃,溃面结二小痂,色呈紫黑,按之有黄色稠液溢出,去其痂则有少量滓样之脓性物,咽部两侧掀赤有小瘰。处治经过:

(1)内服方面,共诊九次。9月7日初诊:左项疬疮溃破已达数月,常漏稀黄脂液,根盘散漫,延及耳根,平素夜寐不宁而梦扰,头痛如锥刺,甚于额前及两侧,脉象细弱,舌苔薄糙,时觉咽干,是属肝郁挟痰火凝结为患,症情缠绵,须悉心静调,方许图效。生白芍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牡蛎24克(先煎)夏枯草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3克栝萎皮9克大麦冬9克生熟枣仁各9克水炙远志3克淡昆布9克淡海藻9克西黄醒消丸3克(分二次吞)9月14日二诊:服药5剂,症状如前。夜寐不酣,食后作胀。故于原方去栝萎皮、麦冬、远志,加夜交藤9克,焦白术6克麸炒枳壳4.5克、再服5剂。9月21日三诊:疮口脓毒未清,周围尚属洁净,硬度依然,耳根及项间有牵痛感,头昏目花,肝阳上升而失潜,睡眠较好,胃胀已减,脉细弱,苔淡薄,糙腻已化,再以平肝消肿软坚。生白芍4.5克珍珠母30克(先煎)杭菊花9克夏枯草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象贝母9克夜交藤9克生熟苡仁各9克焦白术9克淡昆布9至淡海藻9克西黄醒消丸3克(分二次吞)9月28日~10月12日

(四至六诊):症状继见好转,疮口白腐已去,肉芽增生,上面之核渐见消退;惟胸部、脘次尚觉饱闷,且多矢气。先后于上方去夜交藤、生熟苡仁、焦白术,加麸炒枳壳6克,春砂花2.4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10月19日

(七诊):疮口洁净,脓脂已清,势将收敛。惟头昏胀如束,体质不充,肝阳失潜,再与和营平肝,理气宣化。生白芍4.5克紫丹参4。5克夏枯草9克甘菊花4.5克象贝9克桔梗3克生甘草2.4克昆布9克海藻9克春砂花4.5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西黄醒消丸3克吩二次吞服)10月26日~11月2日

(八至九诊):溃口已敛,上部余块未消,胃院部尚有气胀之感,仍与原方五剂后,给西黄醒消丸9克,分六日服,香砂六君子丸60克,每日服9克,早晚分二次吞。12月7日检视项部疮根平滑,余块全消。2,外洽方面:分三个步骤进行治疗。。第一步,将痂揭开,以探针在二孔间通过后,用剪剪开,使疮口敞开,擦净后撤五行丹(附方(1),盖贴青灵油膏(附方(2))。第二步,疮口脓液已少,但边缘皮凸出。即用剪修光,仍撒五行丹,换贴和合油膏(附方(3))。第三步,疮面洁净,脓脂已清,换撒桃花五宝丹(附方④),仍贴和合油膏,至收口为止。附方:①不行丹:飞寒水克9克藤黄4.5克东丹15克儿茶4.5至尿浸石膏(煅)15克红升6克二梅片2。4克研细末,撒疮面。②脚青灵油膏:尿浸石膏(煅,水飞)60克海螵蛸(去硬壳)18克顶青黛(水飞)9克四梅片2.4克研细未,每12克粉未调入120克凡士林内,涂纱布上,贴于疮口。③和合油膏:尿浸石膏(煅)30克飞东丹30克梅片1。5克共研细末,每12克调入120克凡士林内,即可涂纱布上,贴疮面。④桃花丑宝丹:水飞东丹24克尿浸煅石膏30克海螵蛸9克水飞陈年柩灰15至三梅片1.5克共研细未,撒于疮面(以上均为张氏家传经验方)。

(张赞臣治验,陈之才等整理:治愈疬疮久溃不敛一例,《中医杂志》4:17,1964)

【评按】瘰疬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早在《内经》中已知瘰疡的发病和内脏结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灵枢经·寒热》)。中医认为多由郁、痰而生。

例一属后期瘰疬,症见气血虚损,溃后阴虚,脓水淋漓,故治以育阴化毒,参以补益气血。如属轻症瘰疬,可内服消瘰丸(《医学心悟》方)或内消瘰疡丸(《疡医大全》方)亦有效。

例二为瘰疬久溃不敛,结合全身症状从肝郁夹痰火论治,加服西黄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方)亦属治瘰常用方。此案辨证确切,立方自然入彀,其所用外治方,系张氏家传验方,配合内服方药,效验颇著。

(十)痄腮、发颐

例一李x,男,5岁。1964年2月患腮腺炎,已四五日,发热恶寒,两腮于耳下赤肿疼痛,曾用臭灵丹叶捣烂外敷,另服六神丸,效果不明显,反觉服六神丸后腹中冷痛不适。症见寒热未退,两腮仍肿痛,腹内亦痛,不思饮食,精神疲惫。脉弦细,舌苔薄白,根部稍显黄腻。辨证: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治法:疏解太阳少阳,兼以通络消肿,拟用桂枝、柴胡合方加味治之。方药:柴胡6克黄芩6克明党参9克桂枝9克杭芍6克法夏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板蓝根9克甘草6克服一剂,发热退,恶寒减轻,两腮肿痛消退大半,腹痛已止,已思饮食,脉细缓,舌根部黄腻苔已退,继上方去黄芩,加甲珠6至、败酱草6克,连服2剂而愈。(《吴佩衡医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1957年3月8日。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焮痛,二便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1.5克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6:405,1958)

【评按】痄腮属温毒范畴,西医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发颐多由热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滞而成,多见面颊一侧结肿如核,可延及耳之前后,病久溃脓、咽肿。常见于西医所称下颔骨骨髓炎、齿槽脓肿等病。例一为痄腮案,按常规治法一般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但此例属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故用仲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方增损与之。从其治效联系前贤认为《伤寒论》方能为百病立法,是颇有见地的。

例二发颐,辨证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王氏处方撷取龙胆泻肝汤、银翘散方中主药,方内另有酒军、夏枯草、苦丁茶等,使清热解毒消肿之方义尤为突出,堪称方专效宏。

(十一)噎偏刘××,女,23岁。初诊日期:1970年:1月17日。食后作噎已三个月。患者于三个月前感到吞咽困难,食后则发噎,进行性加重。近一个多月来,自感胸骨后堵闷、灼痛,继而不能吃馒头、米饭等稍硬食物,食则噎堵难下,甚至呕吐,仅能进流食。于1970年:月4日至本市某医院治疗,经x片发现,食道中段外围有一核桃大小肿物,初步诊为“结核”经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后又诊为“食道外良性肿物”建议开胸探查,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来我院就诊。当时精神状况如前,体力尚好,二便、月经均正常。检查:X线摄片示食道中段左前斜位有约4x5厘米大小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食道呈2x5厘米半月形压迹,钡剂通过呈线状,食管上端轻度扩张;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辨证:气滞血瘀,痰气凝结客于上焦,聚而成痞(西医诊断:食道外良性肿物)。治法:行气活血,化痰散痞。方药:代储石、生瓦楞、刀豆子、泽兰各30克板蓝根15克当归、栝萎各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香附、佛手、赤芍、白芍、山慈菇、焦白术各9克1970年1月21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但不显著,仍感胸骨后灼痛。依前方加藕节、南红花、生牡蛎各15克,元胡9克,当归、赤白芍、泽兰改为15克,栝萎改为30克。减山慈菇、佛手。服上方12剂后,食物作噎明显减轻,已能吃馒头、面条等食物、胸骨后疼痛亦轻,于1970年2月2日复查,x线摄片所见:食管已增宽为0.8~l厘米,食道外物见小,咽喉部稍感灼痛,仍依前方加减化裁。继续服药三个多月,至1970年5月6日患者自觉症状已全部消失,不但可以吃馒头、米饭,亦可吃烙饼等较厚硬之食物,其他一切如常。有时稍感疲乏无力,容易起急烦躁,特拟一处方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方药:括蒌、地丁各30克代储石、党参、赤白芍、丹参各15克葛根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酒胆草、香附、五味子、当归、生草各9克、经追访,患者一直继续服用上方,前症未犯,精神、体力均如常人。于1971年三月11日再次复查,从x线摄片中可以明显看出,食道外肿物已模糊不清,食道已基本上恢复正常宽度(约1.2cm)。(关幼波:贲门痉孪和食道外良性肿物医案二则,《新医药学杂志》9:31,1975)

【评按】噎隔多属食管恶性肿瘤。此案西医诊断为食道外良性肿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治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痞。其方治与古书治噎隔方有所不同。结合全案分析,治法不离乎逐瘀行气化痰,后期酌加扶正之品。方证投契,案明药当。

(十二)乳痈

例一张某某,女、24岁。、初诊日期31972年4月18日。患者于产后2冬天,突然恶寒发热,右侧乳房胀痛,经医院检查诊为“急性乳腺炎”,曾注射青、链霉素,未见好转,发病后第三日来北京中医院就诊。当时仍觉恶寒发热,恶心。纳少,口干口渴,心烦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检查:体温38.6℃,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右乳内上方有11X9厘米肿块,皮色微红,压痛拒按,无波动感,右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化验:白细胞计数22,600/立方毫米,中性84%。辨证:毒热壅阻乳络,发为乳痈

(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治法:清热解毒,理气活血,通乳散结。方药:银花24克连翘15克公英24克赤芍9克陈皮9克竹茹9克枳壳9克漏芦9克通草6克川军6克薄荷9克黄连6克患乳用温水湿热敷,行乳房按摩,红肿处外敷芙蓉膏。4月21日

(复诊):服药3剂,发热已退、体温36.9℃,右乳肿块缩小至4x2厘米,恶心止,纳增,口渴好转,大便通畅(日1~2次),小便微黄。复查白细胞计数9,300/立方毫米,中性70%。舌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去枳壳、川军、薄荷、黄连,加归尾9克,猪苓9克,花粉12克,元参15克。外治法:同前。4月24日

(三诊):体温36.7℃,右乳肿块已消退,右腋淋巴结已消失,其他无不适,舌苔薄黄,脉弦滑。继眼前方3剂以巩固疗效。(《房芝董外科经验》)

例二黄某,女。产后失调,兼患乳痈,自溃一次,昏厥竟日,嗣虽渐苏,每日午后二时及夜半二时,必潮热、昏厥数小时。经治小效,胸乳环周起红块若丹,渐及肢背,唇焦舌枯,脉沉。辨证:乳痈自溃,邪热入营。治法: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凤。方药:鲜生地30克白茅根9克蒲公英9克青蒿露银花露各30克犀角尖3克

(磨汁)没药4。5克丹皮9克服1剂略安,3剂得微汗,热减神清。减去生地十之四,热复炽;复加重,热又减。三日未大便,方中加火麻仁、郁李仁、兼用导大便坐药,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浊物甚多,热大退,神大清,食欲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当归、芍药补血之品。热终不退尽,又略有眩冒状,乃去当归之苦温,仍加生地之凉润,热乃净,丹全消,痈口平复。(《冉雪峰医案》)

【评按】乳痈为常见多发病,病名初见于《肘后备急方》。祖国医学历来认为由肝热、胃热壅滞所致,而婴儿吮乳时损伤局部造成感染实为重要的发病因素。临床以消肿解毒、舒肝清胃、通乳散结为主要冶法。

例一辨证为毒热壅阻乳络,治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法,方内加漏芦、通草、枳壳以通乳散结,外敷芙蓉膏(《疡医大全》方),功能消肿、束毒、收根。

例二为乳痈自溃,正虚邪实,新感、旧邪兼有。症见潮热昏厥,辨证属邪热入营。冉氏主张以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风为大法,其中又以清营为主,冀以防止邪火燔炽而致痉厥。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是为沃焦救焚法。前贤虽有产后宜温不宜凉之说,然此案阴虚热炽、故当须治以凉润。至于善后调补,则又当别论。

(十三)乳癖金某,男;32岁。、“乳癖延今一载,左乳部结块逐渐增大如胡桃大,经常作痛,按之坚硬而不移。经某西医院拟诊为乳部肿瘤,建议手术。参合面色晦暗,脉软弦滑,苔薄黄。辨证:情怀抑郁,肝气挟痰,气滞血凝,经络阻塞,结滞于乳中而成乳癖。治法:先宜疏肝解郁,消瘀散结。方药:柴胡6克全当归9克制香附9克橘叶皮各6克羌独活各9克枸橘李15克蒲公英20克漏芦9克制半夏9克栝萎仁9克生紫菀5克另:小金丹10粒,每晚服1粒;逍遥丸90克,每早服9克。外治法:用面粉发酵做成生馒头一只,上加皮硝少许,贴乳部,每夜换一次。连服上药一个月,乳房硬块软而缩小。再服20剂及丸剂,肿块完全消失,迄今二十年未发。(《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评按】乳癖由形寒饮冷,复加气郁,痰邪流渗乳络、积聚不散所致。此案的治疗方药从民间医生家属处而得。原治乳岩,黄氏以此方加减运用于乳癖颇见效验。方中柴胡、当归、香附理气和血,半夏配香附化痰散结,枸橘李、橘叶皮、公英、漏芦软坚通络,佐以二活升散、法风止痛。另用逍遥丸,小金丹以疏肝化痰、法瘀定痛。外敷皮硝,功能软坚消解。此案治法较之古代外科专著所载,有所改善提高。

(十四)乳疬张某某,女,34岁。月经前双侧乳房胀痛,触之有鸽蛋及蚕豆大小之包块数个,质略软、有轻压痛、推之可移动,月经后即缩小变软,患者精神紧张,怀疑为新生物,曾到各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慢性乳腺囊性病”嘱定期观察及中医治疗。诊脉两关不调,舌质淡紫,有小瘀点,苔薄白,面色晦而不华。辨证:肝气不舒、气血失和,经脉瘀滞、结为乳疬。治法: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散结软坚。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味。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9克制香附9克郁金6克栝蒌壳9克青皮9克归尾15克生牡蛎18克夏枯草6克甘草3克每周3剂,连服一月。复诊:月经如常,乳房胀痛已止,包块只有黄豆大,质软。嘱每月复查一次,治疗基本方不变,治疗八月,包块已消散,追踪观察病未复发。(《李继昌医案》)

【评按】疬之生于乳部者、名为乳疬。此案由肝郁、气血失和,经脉瘀滞所致。李氏治以张介宾柴胡疏肝散加味方,着重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此证甚易溃烂、古法有用土楝子(经霜者佳)、雄鼠屎、露蜂房各等分,俱煅存性为未,每服9克酒调服,间三日一服以治之者,功能排脓敛毒,聊备参考。

(十五)乳痨潘××,女,29岁。初诊日期:1973年9月10日。患者第二胎产后四个月,于二个月前左乳内侧肿胀。疼痛,发热,诊为急往乳腺炎,经抗菌素、服西药治疗无效,化脓自溃,溃后热渐退,疼痛等症也逐渐消失,但破口始终不愈,乳汁似有若无,全身无力,气短不眠,食欲不振,便溏。检查:慢性病容,形体消瘦,语言低微,二目无神,颜面无华,指甲苍白,左乳内侧可触及肿块,大小约占乳房内侧的3/4,表面不红,皮温不高,质硬。疮口塌陷,脓稀色灰,其味腥秽,用探针检查,斜行探入达7厘米深。舌苔薄白,脉沉而细。辩证:气血两亏,脾虚胃弱,继发乳痨。治法:气血双补,扶脾开胃。方药:生芪24克党参18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扁豆15克山药12至陈皮6克鸡内金9克生谷稻芽18克外用甲字提毒粉干撒疮口,外贴痈疽膏。治疗经过:1973年10月2日复诊,服药20余剂,自觉体力好转,食欲增进:大便变稠,两日一解,量不多;左乳症状如故。拟以温化寒湿、补益气血为法,方药如下:麻黄6克甘草3克大熟地18克炮姜9克肉桂9克鹿角胶9克生芪24克党参18克白芥子12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外贴阳和解凝膏。10月18日

(三诊):服上方15剂,精神、气力均见好转,食欲、二便正常,乳汁已通,量已够喂养婴儿。左乳乳汁较少,其内侧硬块变软,疮口已有轻度疼痛感,疮口红活高起,有新生肉芽,漏管变浅(深5厘米),脓汁黄稠。上方加白芷9克,桔梗9克。外用甲字提毒粉,用棉捻上药,外贴阳和解凝膏。10月30日

(四诊):疮口肉芽新鲜,漏管深1.5厘米,脓已少,左乳硬块范围已小,并继续变软。继以益气养血,健脾生肌。方药如下:生芪18克云苓15至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太子参18克自芥子9克甘草3克11月27日

(五诊):疮口肉芽已平,已有新生上皮。患者面色红润,全身情况良好,改为每早服八珍丸二丸,每晚服人参养荣丸二丸。外用粗生肌粉、吃疮粉各半,混匀干撒。12月5日,疮面愈合,临床痊愈。(《房芝董外科经验》)

【评按】乳痨系指乳部结核,或称“乳痰”。多伴有形瘦、阴虚,午后烦热,干嗽,颧红食少。此例属继发性乳痨,辨证属气血两亏,脾胃虚弱,治以气血双补、扶脾开胃为主。局部外用提毒消肿之剂,复诊时治法,在补益气血的同时,着重于温化寒湿,内服阳和汤加减方,外贴阳和解凝膏,此二方均属《外科全生集》方,乃治疗阴疽、阴毒之常用方。未以调补气血法收功。此案前后数诊,方治有条理,药物稳妥有效。须予指出的是,乳痨阴虚者颇多,当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为主方,有肺结核者,必当兼治之。

(十六)肠痈

例一陆左。。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生军15克芒硝9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皮30克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赤白芍各15克生甘草9克炙没药各9克。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之。生川军30克芒硝21克(冲)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皮30克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例二李××,女,65岁。住院号:39087。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9日。家属代诉:恶心、呕吐,发烧伴右下腹痛两周。患者两周前开始脐周围肿痛。并有恶心、不思饮食,纳后即吐,认为患胃痛而未予治疗。痛渐转移到右下腹部,隐隐作痛,右腿不能伸直起坐,屈身而卧。伴有发烧,朝轻暮重,连日不退,大使多日未解。曾诊为阑尾炎,经肌注青霉素3天,未见好转。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顿,痛舍面容,表情淡漠。右下腹可摸到一个9x7厘米大小之包块,腹壁紧张、压痛,有反跳痛,肌肤甲错,右下肢拳曲而卧,脉象沉细,舌尖光、苔根薄黄腻。体温38℃,白细胞总数18,600/立方毫米,中性81%,、血压3159/80毫米汞柱。辨证: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证属肠痈(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治法:和营化瘀,排毒消肿。方药:炒桃仁9克栝萎仁9克冬瓜子仁9克丹皮6克归、尾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炙甲片6克皂角刺9克伸筋草9克水煎服,外敷金黄膏。12月21日

(二诊):两剂药后,大便得解,右小腹痛势见轻,腹壁紧张得缓,压痛减轻,热势已挫,略思纳食,舌苔根薄腻渐化,脉象弦滑。宗前方加败酱草9克苡仁12克3剂。12月24日

(三诊):药后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疼痛不甚,右足已能伸直,体温37.4℃,胃纳转馨,舌苔薄布,脉细滑。治宗前方加减。生苡仁12克冬瓜子仁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栝萎仁9克丹皮9至败酱草9克陈皮6克银花9克水煎服。12月27日

(四诊):3剂后包块已摸不到,治愈出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仲景立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后世所宗法。

例一即大黄牡丹汤证,此方功能泻热消瘀、散结消肿。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实,故敢放胆施治,获得痊愈。

例二为肠痈合并周围脓肿,辨证为湿热挟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治以三仁汤为主,方用丹皮、桃仁、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冬瓜子、苡仁、败酱草排脓消肿,萎仁润燥通肠:银、翘清热解毒;并用山甲、憎371一皂刺以攻其坚,比二药有消、托两种作用,轻者能消,消之不可则托,促其自溃排服。总之,此案虽以三仁汤为主,实亦探合了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贩酱散的多数药味,方治颇有精义。

(十七)肝痈邵某,右胁下硬隐痛,肿大如拳、寄予胁下,身体瘦弱,胁肋下皮肉菲薄,扪其皮外、缓力按之则累然大块,指下易得,诊为肝痈。穿刺为紫色血水,大便四五日未解,饮食少进,舌苔黄腻,小便黄赤。治以清肝热,凉血行瘀,泻火败毒。方药:粉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青柴胡9克生黄芩12克夏枯草9克生大黄12克桃仁9克当归尾9克甘草梢9克净银花30克服药后,次日已能乘车来诊,面有笑容,患处肿胀已消其半,以手扶之疼痛减轻。原方药未变,药量各减3克,再服一剂。第三日,肿消痛减,前方去归尾、草梢,加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广陈皮9克,兼扶脾气。至第四日,肿消平复,改服调理脾胃之剂,兼清余邪,再进4剂,饮食渐加而愈。

(余无言:外科学中两个开刀问题和治疗报告,《新中医药》12:24,1955)

【评按】肝痈相当于肝脏肿。元·朱震亨认为;“肝痈始发,期门穴必隐痛”。此案治以清肝泻火、凉血行瘀为主,证方精契。如配合外治,可用芙蓉叶研极细末,凡士林调涂患部,外以消毒敷料盖贴,有消肿止痛作用。

(十八)肾痈柳姓,女。血分为湿热所郁,久而发为肾脏痈,腰肾及少腹左部胀痛,小溲时状若血淋,大便秘燥,舌黯无苔、边缘赤润,宜化瘀内消之。赤小豆(布包,煎)30克紫黄地丁冬12克生杜仲9克川芎4.5克炒丹皮9克生橘核12克当归尾12克炒二丑各6克乌药(土炒)9克生枳实4.5克栝蒌12克血余炭9克延胡索9克菟丝饼(盐水炒)4.5克犀黄丸4.5克(化服)黄土汤煎药,3剂。复诊:进服前方化瘀内消之剂,血少,腰痛减,少腹仍胀,小便浑浊,黄带颇盛,脉滑数,再加分清搜湿之味。原方加川萆薢12克、石苇12克,海金砂(布包煎)9克,西瓜翠衣用克(鲜),车前子(包煎)9克,去当归、川芎、栝蒌、血余炭、枳实。嘱服4剂。三诊:血止,溲清,腰痛已息。少腹微有下坠之意,颜面不似前苍黄,舌苔白薄,脉弦而沉。生牡蛎(包,先煎)24克子木通9克杜仲(盐水炒炭)9克阿胶珠3克紫丹参9克大腹绒45克川萆薢12克败龟板(包,先煎)6克桑寄生24克真血竭(包,先煎)6克甘草1.5克改用白水煎药,服6剂,并嘱常服猪肾。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8)[评按]此案辨证,血分为湿热所郁。作为内痈之一,治当以内消为主,又须清除病理中的湿热和瘀滞,故于方中参入化瘀、清热、利湿诸法。分析前后数诊,可以看出孔氏治此病还借鉴了淋证治法,所拟诸方虽以祛邪为主,亦有顾护扶正之品。首诊方加用犀黄丸,意在消痈解毒;用黄土汤煎药者,寓有崇土制湿之意,方义颇堪玩味。

(十九)胆囊炎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暧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川军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唯微热来迟,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岳美中医案集》)[评按]此例为慢性胆囊炎。大柴胡汤原治少阳热邪来解、阳明里热变盛的病理,岳氏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结。在用法上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克化积热,方药增损合宜。此方用以治阳实黄应及胆结石亦属对证。

(二十)胆结石

例一陈姓,男,旅苏,吴兴乡友,年约三十余,身体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惊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脉弦滑数,黄症色鲜明,面目如装金,舌苔黄腻,便秘。断为阳明实症,用大柴胡汤,大黄加至12克,元明粉12克,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克分二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通,黄疸稍减,一日服药后泻下稀粪,系下干搪磁痰盂内,忽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短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揭或兼灰白色。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两个月,比

例一直保持联系,三、四年来曾复发。(叶橘泉述,徐培记录:我对胆结石辨证治疗的体会,《江苏中医》3:38,1961)

例一徐某,女,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年作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底作第二次手术(总胆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作手术(手术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次,带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党参12克白术9克云等9克积壳9克木香9克元胡粉4.5克(分冲)制军9克虎杖15克生山楂12克金钱草30克1975年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与两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1.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月1次、成形。2.右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3.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375——党参12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元明粉4.5克(分冲)虎杖12克生山楂12克制军9克延胡索12克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

例一为阳实证,患者年轻体壮,故叶氏用大柴胡汤加味方,和少阳、下热结。方内大黄加至12克以泻瘀热,另加元明粉以软坚导滞;加小量熊胆吞服以加强消黄作用。须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据季令特点加用食疗、西瓜恣食,有清热利尿之辅疗作用。这种结合时令的药疔、食疗治法,反映了叶氏在治疗方面的心思活泼之处。

例二既有胆石,复有胆囊炎,临床除脘腹闷胀外,症现神疲肢软,大便带溏,日行二、三次。辨证为病久体虚,脾失健运,肝胆不和、失于疏泄。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胆法。顾氏在较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其用药的特点是:①用党参、山药、苓、术益气健脾;②柴胡、枳壳、郁金、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以疏肝理气;③元明粉、虎杖、生山楂、草蕉、金钱草以利胆消克;④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玉竹以柔肝养阴;⑤红藤、公英、蛇舌草、鹿含草以清里热、消炎。全案审证既细,方治的配合和治法的疏利、补益合用,均颇有精意。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例一施××,男,53岁,印尼华侨。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在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医院调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三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克水煎服。5月2日复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日改服下方: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苇12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上方服近20剂,结克排出,诸症消失而全愈。(《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患者,女性,36岁。初诊日期:1962年5月29日。门诊号:204624。前天早晨,突然右侧腰及腹部发生持续性绞痛,痛点不向他处放射,尿次减少,短赤淋沥,尿道涩痛,小便时兼有下腹部胀痛,痛甚则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苦水,已三天不欲食,食入即吐;发病当晚曾吐出蛔虫一条,三天未大便,痛时腹无包块,无畏寒发热、咳嗽等征象,月经正常。痛时用阿托品及吗啡注射可以缓解。既往无类似病史,有腹痛史2年。检查:白细胞略高,尿常规:蛋白少许,脓球0~2,红细胞(+)。调线检查:右肾、输尿管、膀眺平片所见,于第四腰椎右横突稍下方相当干输尿管部位,有一卵圆形豆大之阳性结石阴影。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不愿手术。中医治疗经过:症如上述,脉弦滑,苔黄滑,小便刺痛、短赤而涩。根据脉证,系肾虚、膀胱气化不行,相火太旺,因此在肾与膀胱经脉所过之处,发生剧痛:由于气化不行,湿热蕴蓄,致积结而成石。治宜通淋化石,兼以疏肝。方药:白术9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飞滑石(另包,分冲)9克广木香3克荔枝核9克乌药6克小茴香3克甘草梢6克每日服1剂,连服5剂。6月2日

(二诊):服上药第四天后,少腹疼痛减轻,但腰疼未减,少腹仍有胀痛;小便通利,涩痛减轻,小便中徘出黄白浑浊之蛋白状液体;舌苔黄而干燥,脉弦滑,此乃肝气郁滞不宣、湿热壅遏之故。更方如下:川萆薢15克茯苓9克牛膝6克盐炒杜仲9克甘草梢3克小茴香3克3剂。6月5日

(三诊):腰痛显著减轻,昨下午会阴部剧痛、随即从小便中排出20余粒如绿豆大之结石,诸症霍然:少腹虽有轻微胀痛,乃正虚之空痛。即于上方去滑石,加熟地15克以滋补肾气。张元素曾云:“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6月9日

(末诊):诸症消失,惟小便色黄而数,以清热健脾法善其后。后追踪一年余,未见复发。

(蒋玉伯主治,朱曾柏等整理,中医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经过,《上海中医药杂志》3:22,1964)

【评按】输尿管结石,大致见于中医临床文献的石淋、尿血、腰痛等门,与石淋的关系尤为密切。此病在病理上多属下焦湿热蕴结所致。

例一初治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后以石苇散加减清利湿热、排石止痛。所用方药,配伍精而药效专,辨治颇见功力。

例二症见腰酸绞痛,溺短赤淋沥。辨证系肾虚、相火旺,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成石。治以通淋化石为主,辅以疏肝法。前后数诊均着意于清利湿热,末以清热健脾收功。全案方治能于实中求虚,运意灵巧。

(二十二)慢性前列腺炎任××,男,31岁。初诊日期:1972年11月7日。患者一年多以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腰部酸痛,掣引双股,少腹胀满,小便频数,排尿终末有白浊滴出,轻度涩痛,倦怠乏力,常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曾在××医院就诊,作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液镜检:脓细胞2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既往有高血压病,血压达160~180/90~110毫米汞柱。检查:体温36.4℃,血压160/85毫米汞柱。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迟。辨证:肾虚阳亢,寒湿凝滞(西医诊断:侵性前列腺炎,高血压)。治法: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法浊。方药:珍珠母30克归尾川克赤芍10克生磁石30克菖蒲12克猪苓12克生石决30克泽泻10克云苓10克琥珀面2.4克(冲)车前子10克甘草3克11月20日(复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自觉头晕、耳鸣及心悸目眩均减轻,腰酸痛及尿频亦见好转。仍觉倦怠无力,排尿终未尚有白浊滴出。血压150/70毫米汞拄,舌苔薄白,脉沉细。改用平肝温肾、散寒利水之法。方药如下:珍珠母30克菊花15克猪苓10克上肉桂6克泽泻10克萹蓄10克紫石英30克牛膝10克归尾10克车前子10克川芎10克琥珀面2.4克(冲)12月7日

(三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头晕目眩已止,一379一偶有耳鸣,腰仍酸痛,已无尿痛及白浊。血压140/80毫米汞柱,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两尺更弱。再以补肾柔肝、活血利湿之法治其本。方药如下:菟丝子18克荧实15克杜仲10克枸杞子24克归尾12克川断18克杭白芍15克泽泻12克牛膝10克上肉桂10克车前子10克云苓10克另服肾气丸,早晚各服一丸。按上方辨证加减,至1973年1月26日复诊,诸证悉愈,前列腺液检查亦属正常。随访三年,未再复发。(《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病已经年,属慢性。虽以腰痛、尿频尿浊涩痛为主症,病理上属于寒湿瘀凝。但患者有肾虚阳亢、高血压等症,故治以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祛瘀法,见效后继之以平肝温肾、散寒利水。由于患者虚实夹杂,疏邪扶正的尺度、方法应掌握合宜,终之以补肾柔肝、活血利湿,是为治本之法。

(二十三)臁疮姚××,女,25岁。门诊号:78478。于1962年8月13日来诊。患者在三年前,左足背部生疮,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则溃烂扩大。起病后即至某医院治疗,溃疡日渐缩小,但至直径2厘米大小时,即不再愈合,时流脓水;工作劳累及站立长久后,则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可减轻。后至某医院治疗,但至今未愈。检查。左足背有1x1.5厘米大小的溃疡,边缘不整齐,创面肉芽新鲜,四周有肥厚性疤痕。足背轻度肿胀,压之无明显凹陷。诊断:臁疮(下肢慢性溃疡)。治疗:局部先用电吹风吹15分钟,然后在溃疡面撒以生肌散。再用生肌白玉膏摊干消毒纱布上,盖贴患处。最后用绷带自足背近趾端缠缚至踝关节上方。每天换药1次。治疗7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肿胀消失。附方:生肌白玉膏(经验方)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石膏必须尿浸半年(或用熟石膏),洗净,再漂净二月,然后煨熟研粉,再加入制炉甘石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配制此膏时,用药物约3/10,油类药物7/10)。(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臁疮

(下肢溃疡)以胫前部为多见,此例位于足背部,纯以外治法治疗,其法是在古人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顾氏所用生肌白玉膏,治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有润肤、生肌、收敛之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二】
(五)暴盲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乳房肿块(中医)的治疗方法】乳房肿块(中医)的用药
脂肪肝一号验方()
经行乳房胀痛中医药治疗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