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百证歌诀(4)
伤寒百证歌诀(4)

卷四第七十六证。头汗歌
病患里虚而表实。玄府不开腠理密。无能作汗润皮肤。阳气上行头上出。津液既竭五内干。误下重虚成大疾。(病患表实。玄府不开。汗不能浃于周身。故上腾而发于颈额也。汗既出多。五脏津液寡少。又重责之以汗。必成大疾。)头有汗兮多涂径。剂颈而还发黄病。(仲景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多必发黄。)往来寒热表未解。(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微满硬。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而烦。此为未解。小柴胡汤桂枝汤。)手足冷时非阴证。(仲景云。伤寒七八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有表复有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肝乘肺部刺期门。(仲景云。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其腹必满。身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名曰横。当刺期门。期门穴在乳下。)心中懊 栀子应。(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若饥不能食。但头有汗出者。宜用栀子汤主之。)膈间坚满茯苓汤。六者看详宜审订。   

卷四第七十七证。欲得汗歌
阳加于阴有汗期。过关之脉要须知。(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有汗。俗谓过关之脉也。)有时两手忽无脉。恰似重阴欲雨时。(有时一手无脉。或两手无脉者。有汗证也。)病患本虚必发颤。不虚得汗颤何为。不颤不汗自然解。阳阴和顺更何疑。先曾吐下并亡血。内无津液故如斯。(仲景云。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当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止爱 周身润。来时最忌水淋漓。(凡得汗欲令手足皆周。 一时益佳。但不欲流离。)汗出如油是恶证。忽加喘急病倾危。(仲景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也。)停痰 癖皆隔汗。先须荡涤要医治。(伤寒最怕先有宿患。如痰饮癖块。皆能隔汗。不能得。先开达管道。经络通为佳。)水升火降阴阳合。大汗来时命得回。(肾水升。心火降。坎离得交。阴阳合和。   必大汗至矣。)   

卷四第七十八证。舌上苔歌
阴阳俱紧鼻出涕。舌上苔滑勿妄治。蜷卧恶寒多呕痰。腹内痛者须成利。(仲景云。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至七八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七八日以上。   反大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阳明湿痹并脏结。色白苔滑多在舌。(二证见下文。)脏结无阳不可攻。(仲景云。脏结者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滑苔者。不可攻。)湿痹丹田应有热。(仲景云。湿痹之候。舌上有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湿痹中湿也。)阳明懊 胁下坚。栀子柴胡不徒设。(阳明有二证。仲景云。阳明。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与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则解。)   

卷四第七十九证。下脓血歌
伤寒表实里还虚。热气乘虚肠里居。下利脓血赤黄汁。或如鱼脑状难拘。(病源。伤寒病。苦表实里虚。热气乘虚入于肠胃。则下赤黄汁。若湿毒瓦斯盛。则腹痛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太阳下之脉浮滑。定知便血色殷(于闲切。)   如。(仲景云。太阳下之。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阳明下血而谵语。热入血室病难除。(仲景云。阳明病下血而谵语者。   必为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少阴脓血桃花证。不尔刺之邪可祛。(仲景云。   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下利脉浮尺中涩。或者发厥热如初。二证皆圊脓血利。悉见长沙仲景书。(仲景云。一证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四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日热不除。必清脓血。又一证云。下利脉又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圊脓血。)   

卷四第八十证。昼夜偏剧歌
卫气循环不暂停。昼则行阳夜在阴。卫独留阳阳跷盛。阳盛阴虚夜不宁。忽若留阴阴跷满。阴满阳虚昼却争。(黄帝针经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满则阳跷盛而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则夜不得宁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盛。阴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阳气虚。故昼则争而不安。)暮谵昼了阴虚证。昼躁阳虚夜气清。(仲景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   又云。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热入血室。以阴虚而邪入之也。故暮谵昼了。下而复汗。以亡阳而卫在阴也。故昼躁夜静。)要须调卫各归分。二气谐和可渐平。


卷五第八十一证。循衣摸空歌
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潮热在。循衣摸床惕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人。谵语狂言还可骇。大承服后脉弦生。忽若涩兮死何悔。(仲景云。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   如见鬼神。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床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莫不死。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之。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鼻衄血。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华佗云。病患循衣缝。不可治。)   

卷五第八十二证。筋惕肉歌
病患肉 并筋惕。汗过经虚真武敌。(仲景云。大青龙汤证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又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不然邪入大经中。状如 惊痫疾。发汗动经身振摇。宜用茯苓桂枝术。(仲景云。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又云。伤寒吐下后。汗虚。脉微。眩经脉动惕者。   久而成痿。)动气在左误下之。忽尔肉 最为逆。(仲景云。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怵惕肉 .)   

卷五第八十三证。口燥咽干歌
脾中有热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无。阳明白虎加参证。少阳口苦小柴胡。(仲景云。阳明病。脉浮紧。咽干。口苦。   口干舌燥者。白虎汤。又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者。宜小柴胡汤。)咽干慎不可发汗。发汗无津气愈虚。(仲景云。咽喉干燥不可发汗。)少阴口燥急须下。肾经少水致焚如。(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服承气汤。又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此证切宜审用之。)虫蚀上部声嗄惑。咽干蚀脏下(上声。)名狐。(仲景云。狐惑之病。虫蚀上下部。蚀上部则声嗄。蚀下部则咽干。)   

卷五第八十四证。伤寒似疟歌
伤寒似疟三证详。血室阳明及太阳。(谓妇人热入血室。及阳明太阳证也。)太阳汗出脉洪大。桂枝各半合麻黄。(仲景云。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忽尔还如疟。不呕清便热复凉。脉若虚浮桂枝稳。小承气脉实相当。(仲景云。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其汗。下宜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妇人热入血凝结。柴胡加入地黄汤。(仲景云。妇人中风。七八日。寒热往来。经水适断。血结。如疟状。宜小柴胡主之。)   

卷五第八十五证。邪中三焦歌
寸口阴阳脉俱紧。上下二焦皆受病。(仲景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当邪中于上焦。浊邪于下焦。)清邪中上洁为名。浊邪中下浑斯应。(仲景云。清邪中上。名曰洁。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出。(又云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又云。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也。)阳中于邪项必强。发热头疼颈挛屈。(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也。)皆因雾露气为伤。随证治之宜审的。   

卷五第八十六证。多眠歌
多眠四证病形殊。风温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阴同共四。当观形与证何如。风温身热常自汗。(仲景云。风温脉。阴阳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小柴胁满项强拘。(仲景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   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宜小柴胡汤。)少阴自利但欲寐。(仲景云。少阴病。但欲寐。六经中此一经最难辨难治。要在审详。然证辨亦有不寐者。仲景云。少阴病。其人欲吐不吐而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仲景不论方。又云。少阴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又云。心中烦而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狐惑多眠非一途。(仲景云。狐惑证。嘿嘿但欲卧。目瞑不得眠。泻心苦参汤主之。又玉函一证云。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寐。目合则汗。)   

卷五第八十七证。不得眠歌
伤寒何事不得眠。汗过胃中干燥烦。(仲景云。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荣卫和则愈矣。)或因吐下虚烦致。(仲景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或因大热语言颠。(阳毒热病。皆不得眠。)小便不利正发渴。心烦少气苦孜煎。忽若水停心下满。但与猪苓可保全。(仲景云。胃中干燥。不得眠者。猪苓汤。)伤寒瘥后热尚在。阴未复时阳使然。(病源云。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夜主卧。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矣。今热气未散。与诸阳并。所以阳独盛。阴偏虚。虽复病后仍不得眠者。阴气未复于本。故也。外台有肘后乌梅汤。)   

卷五第八十八证。小便不利歌
胃中干则无小便。慎勿利之强使然。(病源云。伤寒发汗后。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中干。小肠有伏热。故小便不通也。故不可强利之。)下焦有热不通泄。量病浮沉用药宣。(下焦有热者。可宣导之也。)咳而有水青龙候。(仲景云。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项强无汗桂枝痊。(仲景云。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胀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大抵中湿发黄者。先利小盒饭使快。(大抵中湿发黄。先利小便使快。仲景云。中湿之为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仲景论风湿证云。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又云。伤寒身色如金黄。如橘子色。小便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汗多津液无。却以小便利为戒。(仲景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也。)阳若凑之阴分(去声。)虚。小便难出热中居。(素问云。阴虚者。阳必凑之。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   漏风不止桂加附。(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风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明风中小柴胡。   

卷五第八十九证。小便自利歌
太阳下焦有热秘。小腹必满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当血证谛。(大抵热在下焦。小腹必胀满。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有瘀血也。仲景云。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血证。当下之。宜抵当丸。又云。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宜抵当汤。)阳明自汗小便结。   忽若利时津液竭。屎虽坚硬不可攻。蜜兑用之斯要诀。(仲景云。阳明病。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   屎虽坚不可攻之。宜用蜜兑导之。使通。或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以导之也。)又问小便何故数。肾与膀胱虚热作。虚则故令小便频。热则迟涩相击搏。(虚中有热。小便故难频。并必迟涩也。)自汗不可服桂枝。(仲景云。伤寒脉浮自汗出。   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服桂枝。得之便厥作。甘草干姜汤主之。)趺阳浮涩是脾约。(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必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胃中不和谵语时。调胃承气宜斟酌。(仲景云。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若胃中不和。谵语者。少少与调胃承气汤。)   

卷五第九十证。大便不利歌
大便坚硬或不通。柴胡承气可收功。(大柴胡汤。大小承气皆要药也。)亦有不可攻击者。歌在前篇里证中。(前篇里证歌有不可下者。)寒则溏热则垢。可见阴阳虚实候。岁火不及大寒行。民病骛溏肠胃吼。(素问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骛溏者。鸭溏也。)   

卷五第九十一证。大便下利歌
伤寒下利多种数。要识阴阳勿差互。三阳利时身必热。三阴但温无热具。(三阳下利。身热。三阴下利。但温而不热。   此其大概也。)合病自利葛根汤。或用黄芩无致误。(仲景云。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桂枝证医反下之。   利不止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自利不渴属太阴。少阴必渴肾虚故。(仲景云。自利不渴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四逆辈。又云。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也。)外审证。内凭脉。内外并观斯两得。脉大由来却是虚。脉滑而数有宿食。(脉经云。大则为虚。仲景云。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协热而利脐下热。(仲景云。太阳证。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未解者。桂枝人参汤。朱肱云。协热利。脐下必热也。)谵语而利燥屎结。(仲景云。下利而谵语者。为有燥屎也。属承气汤。)少阴心痛口燥烦。却与利之斯要诀。(仲景云。少阴病。下利。   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六经中惟少阴病难治。有补泻之法。不可不审也。)   

卷五第九十二证。狐惑证歌
虫食下部名曰狐。虫食上部名曰惑。狐则咽干惑声嗄。伤寒变坏成斯疾。面目乍赤乍白黑。但欲睡眠昏默默。更有虫食脏间。舌上尽白齿无色。(仲景云。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嘿嘿但欲卧。目瞑不得眠。起则不安。食于喉咽者为惑。食于阴者为狐。狐惑之病。并恶饮食。不欲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食于上部。其声嗄。食于下部其咽干。食上部者泻心汤主之。食下部者苦参汤淹洗之。食肛外者。烧用雄黄熏之。)上唇有疮蚀其脏。下唇疮甚连肛食。(须频看上下唇有无疮。有疮则杀人紧急者也。)多因下利而得之。此证杀人为最急。   

卷五第九十三证。百合歌
百脉一宗皆病形。无复经络最难明。(巢氏云。伤寒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而变成斯病也。)欲卧又却不得卧。欲行还复不能行。饮食有美有不美。虽如强健步难胜。如有寒。复无寒。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还赤结。药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灵来作孽。病后虚劳多变成。百合地黄汤可啜。(巢氏云。其状意欲食获不得食。常默。欲卧复不得卧。欲出行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美时。或如强健人。而欲卧复不得卧。如有寒复如无寒。如有热复如无热。至朝口苦。小便赤黄。百合之病。诸药不能疗。得药则剧而吐。如有神灵所加也。身形如和。其人脉微软。每尿辄头痛。其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不头痛。淅淅然如寒者。四十日愈。若尿时快然但眩者。二十日愈也。)   

卷五第九十四证。辨伤寒疫气不同歌
春气温和夏暑热。秋气凄凉冬凛冽。四时正气自调均。不犯寒邪无病孽。冬时寒凛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伤寒。触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若深不即病。至春与夏邪方出。春为温病夏为暑。变态无端证非一。(以上论伤寒也。   仲景云。春为温和。夏为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最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冒所致。非时行之气。)若乃时行自不同。盖是不时之气失。春时应暖反大寒。夏时应热却寒栗。秋气清凉大热来。冬气寒时似春日。少长一般病相似。此是时行号温疫。欲知正气与天行。要在潜心占斗历。(以上论行时疫气。仲景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气应凉而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时有其气。是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相似者。此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者。当按斗历占之。)   

卷五第九十五证。妇人伤寒歌
妇人此疾当区别。身重身轻不同列。产前身重且安胎。产后血虚先补血。(产前安胎。产后补血。此大法也。)水火相刑浸自伤。荣卫不和多阻节。平居水常养于木。水木相资血通彻。(伤寒。男子先调气。妇人先调血。血室不蓄。则一气谐和。血室凝结。水火相刑。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养于木。水木相生。则荣养血室。血室不蓄。   则脾无蕴积。无蕴积则刚燥不生。)左关浮紧汗为宜。正恐室中成血结。(妇人左关浮紧。不可下。当发其汗。以救血室。   荣卫得和。津液自通。浃然汗出而解也。)血室不蓄脾无蕴。刚燥不生免邪热。(血蓄则刚燥生。仲景所谓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者也。)产后多生三种病。大便坚秘难通泄。郁冒仍兼自汗多。皆是血虚津液竭。(妇人产后有三种病。大便秘。   郁冒。自汗。皆是血虚所致也。)血虚而厥厥必冒。冒家解时汗流浃。津液既少大便难。孤阳上出恐阴绝。(三病皆血少阴虚。孤阳独行所致也。当补阴抑阳。)唯有柴胡四物汤。庶可调和使安悦。   

卷五第九十六证。妇人热入血室歌
妇人中风七八日。身热续续发寒栗。经水适来或适断。热随阴血居其室。昼则明了暮谵语。状如见鬼如 疾。无犯胃气及二焦。小柴胡证尤为的。更刺期门以泻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须急疗莫迟迟。变证来时恐无及。(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后。遍身凉。胸膈苦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穴。随其虚实而取之。又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又云。妇人伤寒。发狂。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自愈。)   

卷五第九十七证。伤寒瘥后病歌
伤寒瘥后还喜唾。胸里有寒实无那。此候唯宜服理中。胃暖病治痰自破。(仲景云。大病已后。其人喜唾。久久不了。   胸上有寒当温之。宜理中丸主之。)劳复枳实栀子汤。发热小柴胡亦可。(仲景云。大病已后。劳复。枳实栀子汤主之。   又云。伤寒瘥后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腰下水气牡蛎散。(仲景云。大病已后。腰下有水气者。宜用牡蛎散主之也。)日暮微烦脾不磨。要须损谷自然安。甘节吉兮必无祸。(仲景云。病患脉已解。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强与谷。食不消也。   损谷则愈。周易节卦。九五。甘节吉。往有尚。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卷五第九十八证。伤寒五脏死绝歌
水浆不下汗如油。形体不仁喘不休。此为命绝终难治。更看何脏绝中求。汗出发润为肺绝。唇吻反青肝绝忧。脾绝口黑并黄色。肾绝便失与遗溲。心绝身似烟薰黑。更兼直视与摇头。五脏皆绝无可疗。纵逢和缓亦难瘳。(仲景云。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肝先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此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此为肾绝也。)   

卷五第九十九证。伤寒死脉歌
伤寒死脉定难痊。阳病见阴端可怜。(仲景云。阳病见阴脉者死。)上气脉散为形损。耳聋浮涩命难全。(仲景云。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扁鹊云。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也。)谵言身热宜洪大。沉细而微寿不延。腹大泄利当微细。紧大而滑归下泉。吐衄若得沉细吉。浮大而牢叹逝川。(扁鹊云。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   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而死。病若大腹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者死。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   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阴阳俱虚热不止。乍疏乍数命归天。(仲景云。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如屋漏。如雀啄。来如弹石去解索。(经云。脉如屋漏。如雀啄者死。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   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以绪者也。)虾游鱼翔脉证乖。转豆偃刀形候恶。(经云。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脉如转豆者死。如偃刀者死。)下不至关阳气绝。上不至关阴气铄。(经云。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皆死不治。)代脉来时不用医。必定倾危难救药。(仲景云。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也。)   

卷五第一百证。伤寒死候歌
伤寒死候要须知。泄而腹满大难医。舌本烂伤热不已。(千金云。伤寒死候有九证。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六曰舌本烂伤。热不已者死。)汗后脉躁亦倾危。(太素云。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此阴极之脉也。死。千金云。伤寒已得汗。   脉静者。生躁者死。)汗出虽多不至足。(千金云。汗出不至足者死。)手循衣缝更何为。(华佗云。病患手循衣缝者不可活。)卵缩舌卷证候恶。(华陀云。卵缩舌卷者必死。)口张目陷不多时。(华佗云。口如鱼。口不闭。目眶陷者皆死。)赤斑五死一生在。黑斑十死更何疑(凡发斑者。热乘虚入胃。胃烂故也。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两感伤寒最大忌。死期六日命难追。(仲景云。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五、六 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71)
知病必先知证——《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
群医解惑:如何认识和应用仲景“小柴胡汤”原方呢?
【从张仲景《伤寒论》的角度,看六经辨证的...
治疗伤寒汗下之后 柴胡桂枝干姜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