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4经病与五行配穴 艾灸治病总集
穴位的五行
1.六阴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
肺(金)
肾(水)
肝(木)
心(火)
脾(土)
心包(相火)
井(木)
少商
涌泉
大敦
少冲
隐白
中冲
荥(火)
鱼际
然谷
行间
少府
大都
劳宫
输(土)(原)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太白
大陵
经(金)
经渠
复溜
中封
灵道
商丘
间使
合(水)
尺泽
阴谷
曲泉
少海
阴陵泉
曲泽
2.六阳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
大肠(金)
膀胱(水)
胆(木)
小肠(火)
胃(土)
三焦(相火)
井(金)
商阳
至阴
窍阴
少泽
厉兑
关冲
荥(水)
二间
通谷
侠溪
前谷
内庭
液门
输(木)
三间
束骨
足临泣
后溪
陷谷
中渚
合谷
京骨
丘墟
腕骨
冲阳
阳池
经(火)
阳溪
昆仑
阳辅
阳谷
解溪
支沟
合(土)
曲池
委中
阳陵泉
小海
足三里
天井
时辰
经脉
实症取穴
虚证取穴
寅时,清晨3点至5点
肺经
尺泽
太渊
卯时,早晨5点至7点
大肠经(金)
二间
曲池
辰时,上午7点至9点
胃经
厉兑、内庭
解溪
已时,上午9点至11点
脾经
商丘
大都
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心经
神门
少冲、少海
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小肠经
小海
后溪
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膀胱经
束骨
至阴、委中
酉时,傍晚17点至19点
肾经
然谷
复溜
戊时,19点至21点
心包经
大陵
中冲、曲泽
亥时,21点至23点
三焦经
天井
中渚
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
阳辅
行间
丑时,1点至3点
肝经
侠溪
曲泉
备注:取穴表中出现两个穴位时,是因取井穴时一般不好操作,所以利用《难经》所说的“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方法进行的取穴。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五行输配穴法
“五行输”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个输穴。要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依次配属输穴,并结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配穴。
例如肺实证,咳喘胸满,则泻本经的合穴尺泽(水)。因为肺本属金,尺泽属水,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诸经补泻,由此类推。凡不隶属于五输穴范畴的穴位,即不适用“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配穴法有3种:(1)运用本经的子母穴。(2)运用子母经。(3)运用子母经的子母穴。
另外,《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如病人脉浮、喘咳、寒热、胸满,这是肺经的病。若见心下满,就用肺经的井穴少商,若身热就用肺经的荥穴鱼际,若体重节痛,就用肺经的输穴太渊,若喘咳寒热就用肺经的经穴经渠,若逆气而泄就用肺经的合穴尺泽。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规律,由于井穴感觉异常敏锐,适用于一切闭郁急症,迅速刺血之用(如咽喉闭证刺少商,商阳出血,时疫急症先刺十二井等),故称为急救穴。而不适于手法比较复杂的补泻。所以遇到应在井穴补泻的时候,就需要改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办法。
如:(1)心经(改补少海);(2)心包经(改补曲泽);(3)膀胱经(改补委中);(4)肾经(改泻然谷);(5)胃经(改泻内庭)。井(母)能生荥(子),泻荥就是泻井,实则泻其子。合(母)能生井(子),补合就是补井,虚则补其母。
1、督脉:与脊髓、大脑有密切关系。实症—脊背部强直角反张等;虚症—出现头晕目眩等。
2、任脉:任脉血气不和,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小便不利等。
3、肾经:实症—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肩、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
虚症—尿频,尿量少,肿胀,腿冷,足下冷,下肢麻木虚旨,善恐,犹豫,性欲减退,肠功能减弱。
4、膀胱经:实症—频尿,泌尿生殖器痉挛,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尤其是排泄时)
虚证—尿液少,生殖器肿胀,后头与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小脚趾不易运动,生痔。
5、心经:实症—运动后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在有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眩晕。
虚证——胸口疼痛,肩与前臂疼痛,四肢节重,胸口沉闷,口干,可能体温上升,有兴奋感。
6、心包经:实症—心悸,发怒,胸痛,心血管病变,头热痛,上肢痛,嗜睡,目赤,便秘;
虚证—心烦,心搏过快,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目黄,多梦。
7、脾经: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容易口炎,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肥,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8、胃经:实症—兴奋,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裂,腿在经络走向部位疼痛与痉挛。
虚证—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9、肝经:实症—头痛,肤黄,腰痛,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易冲动。
虚症—眩晕,面色白,肠功能异常,性冷感,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易惊恐。
10、胆经:实症—胃胀,口苦、胸胀,颈,下颔,喉咙不适,失眼症,头痛,髀或腿膝胫踝外侧痉挛疼痛,足下热。
虚症—虚弱,月国 胀肿,足无力,关节肿胀,下肢、眼的疾病,目黄,吐苦水,嗜睡,夜汗,惊悸太息,呼吸沉闷。
11、肺经:实症—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血液充于头痛,背、肩部酸痛,肩部肌肉紧绷,掌部疼痛不可触摸。
虚证—寒栗,冷汗出,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12、大肠经:实症—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在热的情况下变糟糕。
虚症—腹泻,眩晕,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瘙痒,咽喉炎)轻微咳嗽
13、三焦经:实症—上肢痛,肩、颈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食欲不佳,失眠,发怒。
虚症—上肢麻木无力,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弛无力,听力障碍。
14、小肠经:实症—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
虚症—颌、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若寒冷,身疲,虚弱症。
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1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2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3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4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5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在拇指外侧根处)与商丘(脚关节内侧中处)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心经:起于腋窝终点的极泉穴,止于手小指少冲穴。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思虑、神志、睡眠、感情纠葛等,是调节心理、安定神志的经络。
一、 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就是最纯的酒。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
1 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
2 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
3 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
4 少府穴在感情线,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
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二、 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小肠经:由手走头。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主治: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后溪穴:位置在手掌感情线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
养老穴: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垂,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景岳全书》上说:“正虚则血气不行,大则为疣,小则为痂疥之类,用灸法常效验。”可选择上面灸后溪的方法,用艾柱每日灸5柱,可连灸一周。从小肠经找到一个能治疗扁平疣的要穴,这就提醒我们思考,小肠的功能是否会影响疣赘之物的生成。
天窗穴:“天”指头部,“窗”指孔窍。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我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的法宝。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三、、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心包经:由胸走手。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在手臂的正中间。是成人救命的一条经络。因心脏在左侧,所以刺激左侧经络效果最佳,该经穴位较少,但很重要。焦是指整个腹腔。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
1  曲泽穴:在肘横纹上,曲,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的功效。《尚书?洪范》曰:“木曰曲直 ”,肝在五行中属木,曲直是“曲中有直”,也就是“刚柔相济”,说明了肝木的正常属性应该是“坚中有韧”的,就像肝所主的“筋”那样。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合属水,水能养木,又可去火,专可用来以水灭火,以水涵木,以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最善治痉挛性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头晕脑涨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
2  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寸,“郄”的意思是指“深的孔穴”。郄门是心包经的“郄穴”,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如胃经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经的郄穴叫“金门”。当突发胃痛时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点金门。当心绞痛时点揉郄门穴也可即时缓解症状。不过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不要非等到急性发作时再去找。
3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百症赋》上说“建里(任脉穴位,肚脐上三寸),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此穴镇静安神,可用于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对于慢性胃肠炎也有显著疗效,但需与脾经的公孙穴合用,效果才好。内关穴还能治疗膝关节痛,但需与“跪膝法”同时合用,疗效始佳。
4 大陵穴:大陵,意为“大土山”,是说此穴生土最多。五行中的土指脾脏。此穴为心包经的俞土穴,心包属火,自然是“火生土”了,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
5  劳宫穴:最补心血,揉劳宫穴便秘
四、五输穴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可以说将经络气血流注的状态,用不同的水流形象地比喻出来,由微至盛,从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滔滔江海。五输穴对内脏病、五官病、情志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强身保健的方便工具,也是系统学习经络的入门之法。
肝经:由脚走胸。起于足大敦穴,止于期门穴。肝经有三大功能:一是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二是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液(鼻出血、胃出血、便血、脑溢血都跟肝有关);三是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1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玉龙歌》说:“七般疝气取大敦。”《胜玉歌》也道:“ 灸罢大敦除疝气。”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病在脏者取之井”,若为慢性肝病,此穴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与保健要穴。
2  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类经?图翼》上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3  太冲(俞木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肝为“将军之官”,太冲穴所表现的功能就如一位横刀立马而又宽宏大度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有求必应。当我们感到头晕脑涨(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
4  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封指“封藏”人体精血,使之不致轻易耗伤。肝藏血,肾藏精,许多人长年遗精,吃诸多补肾、固涩之药而无效。原因是不知补肾亦当补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补”,补肝岂不有助火之虞,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胶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变。“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正如《医宗金鉴》上说:“中封主治遗精病,三里合灸步履艰。”
5  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曲指肝木(木曰曲直),泉指肾水。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阳痿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五、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胆经:由头走脚。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胆经的穴位最好用敲的办法,用指节的关节尖来敲,从上往下敲,然后用阳陵泉测试敲通了没有,如果麻到脚了,证明敲通了。
1  风池穴 :
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风邪,含义很广:感冒,我们常说成是"受了风寒";头痛头晕,中医称为"头风";身体抽搐痉挛,叫做"羊角风";突然起了疹子,俗称"风疙瘩";脑血栓习惯被称为" 中风"等。再者,如出汗怕风,迎风流泪,凡是和风沾边的病症,都与这个穴位有关,所以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如感冒头痛、小儿抽动症、帕金森症等。但风池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此穴为特效穴。
之所以没能显示出其应有的功用,主要在于取穴不准,点按无力,且用力方向不对。此穴在后颈部,当枕骨之下入发际陷中,大致与耳垂平。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点按时闭眼效果更佳。通常按此穴一分钟,马上会感到眼睛明亮,神清气爽。另外,此穴还是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的终止穴,阳跷脉起于足跟,主管下肢运动,所以风池穴还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
2  肩井穴
凹陷深处为井,此穴在肩膀上较深的凹陷中。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肩井穴之"井",从字型可以看出其"四通八达"之象,其意正是如此。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对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另外,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3  风市穴
直立,将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风市,是风邪的"市场"。此穴也善治各种风症,与风池穴有近似功效,也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而且其还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一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风市穴对三叉神经痛也有辅助疗效。在此穴刮痧,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效。
4  中渎
在风市穴下二寸,中,指中焦(包括脾胃肝胆);渎,本来是污水沟的意思。中渎,中焦的排污通道。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穴,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打,效果更佳。
5  阳陵泉
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胆经之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该穴还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阳陵泉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等。而且此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和肝脾。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经属木,气通于肝,合穴属土,血贯于脾,此穴正为调节肝脾功能之枢纽。对于妇女月经不顺,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与著名的"消气穴"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
六、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脾经:从足走头。起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脾主运化、主统血。脾经帮助胃肠吸收,再把脏东西排出去,糟粕东西排到大肠里,把营养东西吸收进来送到血液中。如果四肢冰凉,就是血运不到;头晕就是血不上头;足凉就是血不到足;手麻就是血不到四肢。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因为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
在饮食上,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此外,还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长气血,有的善祛湿浊,有的专除腹胀,有的开胃消食,有的调经止痛,有的祛风止痒。脾经起于大脚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左右各21 个穴。
1  隐白(井木穴)
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侧角。脾统血,肝藏血,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条或香烟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法还可治疗小儿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时间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处还可防止流鼻血,对过敏性鼻炎也有辅助疗效。
2  大都(荥火穴)
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3  太白穴(俞土穴)
"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4  公孙穴(脾经络穴):
公孙的含义为"脾居中土,灌溉四旁,有中央黄帝,位临四方的意义,黄帝姓公孙,故以此为名"。这个命名言简意赅,正道出了公孙穴运通十二经,将脏腑气血灌注四肢末端的微言大义。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5  血海穴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我们身上,真是百药俱全。
七、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三焦经多按摩右侧效果更好。整个三焦经对内分泌、妇女更年期作用非常大,但是这些穴位可以用个简单的方法一带而过,找个按摩锤或拳头经常敲打,效果更好。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难经?三十八难》云:“三焦者,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灵枢》上说三焦经“主气所生病者”,这种“气”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分泌的功能。
去医院看病,很多症状查不出病因,往往会被诊断为“内分泌失调”。当您焦虑不安、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揉揉自己的三焦经,效果通常会让您喜出望外。
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焦经属火,焦字本身就是“火烧”的意思。看来此经“火气” 不小。三焦经与胆经是同名经,二者都是少阳经,上下相通,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于是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三焦经直通头面,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耳聋、咽肿、喉痛、眼睛红赤、面部肿痛。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且多发于脾气暴躁之人,打通此经,可以疏泄“火气”,因此可以说三焦经是“暴脾气”人群的保护神。及早打通此经,还可预防“更年期综合症”的困扰。此经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特效。
1  液门(荥水穴)
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2  中渚(俞木穴)
此穴在手背侧,四、五掌骨间。俞主“体重节痛”,木气通于肝,肝主筋,所以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3  外关(络穴)
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舒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外关穴功效众多,且又是防止衰老的要穴,不可小视。
4  支沟穴
此穴在外关上1寸。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风寒,但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古书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为特效是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八、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络
肾经:从脚走头。起于泉涌穴,止于俞府穴。
功能:
1)肾为先天之本(先天身体不好,可以通过肾来补)
2)肾主骨,治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如缺钙了,骨头容易折,就是肾经虚弱。骨之余为牙,所以牙齿老是容易松动、易掉,也是肾气不足了。)肾其华在发,头发长的好跟肾有关系。
3)肾开窍于耳。所以耳朵听不到声音或者有蝉鸣了,就是肾气不足了;
4)肾之府为腰。府为房子意。腰经常酸,也是肾气不足了
《灵枢经脉》描述肾经的病状:“饥不欲食……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口热,舌干,咽肿止气,嗌干及痛,烦心……嗜卧,足下热而痛。”
1  太溪(俞土穴)
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
2  照海穴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为光明所及。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照海,是说刺激此穴,能够让您的目光明亮,照见大海的广阔。照海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此外,此穴还是利尿消肿的要穴,经常点按,可以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3  复溜(经金穴)
在太溪穴直上2寸。溜,水迂回缓流的样子;复溜,就是让死水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疗气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复溜穴属金,肾经属水,复溜穴为本经的母穴,既能生肾水(金生水),又能平抑肝火(金克木),所以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黄帝内经》上还特意传授了补肾之法——— “坠足功”:“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九、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
胃经:从头走脚。起于四白穴,止于厉兑穴。脸色苍白、容易长痘痘,是气血供应不上,可调胃经来改善。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爱吃,能吃,还能消化,这是一种难得的福气,通常叫做有"口福",也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指征。但有的人是光能吃不能消化,结果长了一身赘肉;还有的人,一点胃口也没有,每顿只能勉强吃下一点点;再有的人就是胃里总不舒服,吃点东西就胃痛;另外还有人胃极为敏感,怕冷怕硬,怕辣怕酸。胃一有病,整个身体都会觉得虚弱,心情也好不起来,而且"胃不和则寝不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我们要及早调治才行。调治胃还是用胃经最为便利和迅捷。
1  足三里(合土穴)
这是一个被历代医家赞誉最多的人体大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时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当您操作时记住几个要点就行了: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所以对所有疾病都会有效;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2  丰隆穴
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丰隆,就是丰满隆起的意思,所以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
十、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咳嗽不单源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常常难除病根,所以有“医不治喘 ”之说。咳嗽本身并非坏事,它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通过咳,排出肺中痰浊,以宣畅气机;但久咳伤肺,会破坏肺脏的正常生理结构。这时,我们需要及时去修补受损的肺脏,而刺激肺经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肺经的穴位不多,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
肺经:由胸走手。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1  云门穴
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2  中府
在云门下1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3  天府
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在鼻尖上涂上一点墨水,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4  尺泽(合水穴)
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此穴作用极多,且疗效迅速,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5 孔最
“孔”为孔窍,“最”为第一。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6  太渊(俞土穴)
土生金,此穴为肺经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7  鱼际穴
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鱼际穴再幼科推拿秘书中叫板门穴,每次点揉5分钟,专治小儿消化不良。
从太渊到孔最之间,这一段叫止咳点,在咳嗽的时候多揉揉,症状马上减轻。
十一、被忽视的大肠经
功能:打通大肠经,可防皮肤病;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排便不畅就敲打大肠经小臂这一段,边排便边敲打效果更明显。长期便秘的人,在肘下这一段很痛,很敏感,要常揉。还有一个好办法,用大拇指内侧推二三间到商阳,两边都要推,肚子就会有感觉,一定要推到商阳穴,这是排便捷径。
皮肤病可以说是最让人心烦意乱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疥疮、丹毒、疖肿、皮肤瘙痒症……都让人痛苦不堪。在百治无效之际,取大肠经刮痧,通常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用刮痧和刺络的方法,最善祛体内热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洁血液通道,预防青春痘。大肠经对现代医学所讲的淋巴系统有自然保护功能,经常刺激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淋巴结核病的生成。
1  三间(俞木穴)
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此穴最大的特点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本人常用大拇指内侧指节横向硌揉此穴,效果甚佳。
2  阳溪穴(经火穴)
跷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此穴名为阳溪,是指阳气像溪水般周流不止,所以此穴最善通经活络,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3  手三里
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提起足三里,向来声名显赫,而手三里却默默无闻,其实经络歌诀中“肚腹三里留”,这个三里,也包括手三里在内的。此穴也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手三里还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手三里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痒奇侠,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善消水肿;肩最散风寒;臂髃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十二、强壮膀胱经
膀胱经:由头走脚。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中间脊椎骨旁开1.5-3寸都是膀胱经。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守着我们的身体。膀胱经有许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后背胃俞点按一下,疼痛马上就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心血管有问题,那就多关注一下厥阴俞。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在脊椎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这两条同样重要。当我们咳嗽时,我们除了要点按肺俞,还要把它旁边的魄户穴也同时点按了,这样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样,胃痛除了点按胃俞,也要把胃仓穴一道按了才好;所以心血管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厥阴俞,更要关注它旁边的膏肓穴。古人也把严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所以还是早点防治为好。其实,当我们的心血管有了问题的时候,通常厥阴俞和膏肓穴这两个地方就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身体是会提前给您发出信号的。这时您就要多加关注了。您也许会问,你光让我关注有什么用,我得治疗才行呀。那是当然了,早期轻浅的问题,拔拔罐,刮刮痧,按摩几下就会好;虚寒体质的,用艾灸更佳。如果情况没有改善,还是要及早去医院检查才是明智之举。
膀胱经的穴位因为都在背后,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练法,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得松软、有弹性就可以了。
1  委中穴
就在膝后窝正中,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
2  昆仑穴
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当逐渐越拔越有力时,血压也会稳定地降下来了。
特效穴: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 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 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18. 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20. 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
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
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
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31. 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32. 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
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35.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
37. 悬钟: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
38. 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精。
40. 大椎: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
41. 中极: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42. 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
43. 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
44. 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
五门十变配穴法:
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化合治疗法』,另一种是『互合治疗法』。
一 临床应用的五门十变(化合)配穴法
肺经虚证的配穴
补肺经:用胆经本穴足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原理说明:肺经天干为辛,五行属金,『土为金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土可生金。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可用甲经(胆经)的本穴兪木穴『足临泣』来治疗肺经虚证,并合并用己经(脾经)的本穴兪土穴『太白』来治疗肺经的虚证。总之肺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土补之,甲己合化土』的方式。
肺经实证的配穴法
泻肺经: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原理说明: 肺经天干为辛,五行属金,『水为金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水可泻金。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可用丙经(小肠经)的本穴经火穴『阳谷』来治疗肺经实证,并合并用辛经(肺经)的本穴经金穴『经渠』来治疗肺经的实证。总之肺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水泻之,丙辛合化水』的方式。
大肠经虚证的配穴
补大肠经:用胆经本穴足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原理说明:大肠经天干为庚,五行属金,『土为金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土可生金。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可用甲经(胆经)的本穴兪木穴『足临泣』来治疗大肠经虚证,并合并用己经(脾经)的本穴兪土穴『太白』来治疗大肠经的虚证。总之大肠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土补之,甲己合化土』的方式。
大肠经实证的配穴
泻大肠经: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原理说明
大肠经天干为辛,,五行属金,『水为金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水可泻金。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可用丙经(小肠经)的本穴经火穴『阳谷』来治疗大肠经实证,并合并用辛经(肺经)的本穴经金穴『经渠』来治疗大肠经的实证。总之大肠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水泻之,丙辛合化水』的方式。
胃经虚证的配穴
补胃经: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原理说明
胃经天干为戊,五行属土,『火为土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火可生土。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戊癸合化火』,故可用戊经(胃经)的本穴合土穴『足三里』来治疗胃经虚证,并合并用癸经(肾经)的本穴合水穴『阴谷』来治疗胃经的虚证。总之即是胃虚证的治疗可『以火补之,戊癸合化火』的方式。
胃经实证的配穴
泻胃经:用肝经行间穴(根据泻井当泻荥理论,故由本经本穴大敦改成荥穴行间)、及大肠经二间(根据泻井当泻荥理论,故由本经本穴商阳改成荥穴二间)
原理说明
胃经天干为戊,五行属土,『金为土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金可泻土。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可用乙经(肝经)的本穴井木穴『大敦』,但根据难经『泻井当泻荥』理论,故改成泻荥火穴『行间』来治疗胃经实证,并合并用庚经(大肠经)的本穴井金穴『商阳』,但又根据『泻井当泻荥』理论,故改成泻荥水穴『二间』来治疗胃经的实证。总之胃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金泻之,乙庚合化金』的方式。
脾经虚证的配穴
补脾经: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原理说明
脾经天干为己,五行属土,『火为土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火可生土。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戊癸合化火』,故可用戊经(脾经)的本穴合土穴『足三里』来治疗脾经虚证,并合并用癸经(肾经)的本穴合水穴『阴谷』来治疗脾经的虚证。总之脾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火补之,戊癸合化火』的方式。
脾经实证的配穴
泻脾经:用肝经行间穴(根据泻井当泻荥理论,故由本经本穴大敦改成荥穴行间)、及大肠经二间(根据泻井当泻荥理论,故由本经本穴商阳改成荥穴二间)
原理说明
脾经天干为己,地支为辰,五行属土,『金为土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金可泻土。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可用乙经(肝经)的本穴井木穴『大敦』,但根据难经『泻井当泻荥』理论,故改成泻荥火穴『行间』来治疗脾经实证,并合并用庚经(大肠经)的本穴井金穴『商阳』,但又根据『泻井当泻荥』理论,故改成泻荥水穴『二间』来治疗脾经的实证。总之脾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金泻之,乙庚合化金』的方式。
心经虚证的配穴
补心经: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原理说明
心经天干为丁,五行属火,『木为火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木可生火。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丁壬合化木』,故可用丁经(心经)的本穴荥火穴『少府』来治疗心经虚证,并合并用壬经(膀胱经)的本穴荥水穴『通谷』来治疗心经的虚证。总之心经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木补之,丁壬合化木』的方式。
心经实证的配穴
泻心经:用胆经本穴足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原理说明
心经天干为丁,五行属火,『土为火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土可泻火。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可用甲经(胆经)的本穴兪木穴『足临泣』来治疗心经实证,并合并用己经(脾经)的本穴兪土穴『太白』来治疗心经的实证。总之心经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土泻之,甲己合化土』的方式。
小肠经虚证的配穴
补小肠经: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原理说明
小肠经天干为丙,五行属火,『木为火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木可生火。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丁壬合化木』,故可用丁经(心经)的本穴荥火穴『少府』来治疗小肠经虚证,并合并用壬经(膀胱经)的本穴荥水穴『通谷』来治疗小肠经的虚证。总之小肠经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木补之,丁壬合化木』的方式。
小肠经实证的配穴
泻小肠经:用胆经本穴足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原理说明
小肠经天干为丙,五行属火,『土为火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土可泻火。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可用甲经(胆经)的本穴兪木穴『足临泣』来治疗小肠经实证,并合并用己经(脾经)的本穴兪土穴『太白』来治疗小肠经的实证。总之小肠经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土泻之,甲己合化土』的方式。
膀胱经虚证的配穴
补膀胱经:用肝经曲泉(根据补井当补合理论,故由本经井穴大敦改成合穴曲泉),及大肠经曲池(根据补井当补合理论,故由本经井穴商阳改成合土穴曲池)
原理说明
膀胱经天干为壬,五行属水,『金为水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金可生水。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可用乙经(肝经)的本穴井木穴『大敦』,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水穴『曲泉』来治疗膀胱经虚证,并合并用庚经(大肠经)的本穴井金穴『商阳』,但又根据『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土穴『曲池』来治疗膀胱经的虚证。总之即是膀胱经虚证的治疗可『以金补之,乙庚合化金』的方式。
膀胱经实证的配穴
泻膀胱经: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原理说明
膀胱经天干为壬,五行属水,『木为水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木可泻水。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丁壬合化木』,故可用丁经(心经)的本穴荥火穴『少府』来治疗膀胱经实证,并合并用壬经(膀胱经)的本穴荥水穴『通谷』来治疗膀胱经的实证。总之膀胱经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木泻之,丁壬合化木』的方式。
肾经虚证的配穴
补肾经:用肝经曲泉(根据补井当补合理论,故由本经井穴大敦改成合穴曲泉),及大肠经曲池(根据补井当补合理论,故由本经井穴商阳改成合土穴曲池)
原理说明
肾经天干为癸,五行属水,『金为水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金可生水。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可用乙经(肝经)的本穴井木穴『大敦』,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水穴『曲泉』来治疗肾经虚证,并合并用庚经(大肠经)的本穴井金穴『商阳』,但又根据『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土穴『曲池』来治疗肾经的虚证。总之肾经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金补之,乙庚合化金』的方式。
肾经实证的配穴
泻肾经: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原理说明
肾经天干为癸,五行属水,『木为水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木可泻水。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丁壬合化木』,故可用丁经(心经)的本穴荥火穴『少府』来治疗肾经实证,并合并用壬经(膀胱经)的本穴荥水穴『通谷』来治疗肾经的实证。总之肾经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木泻之,丁壬合化木』的方式。
胆经虚证的配穴
补胆经: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原理说明
胆经天干为甲,五行属木,『水为木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水可生木。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可用丙经(小肠经)的本穴经火穴『阳谷』来治疗胆经虚证,并合并用辛经(肺经)的本穴经金穴『经渠』来治疗胆经的虚证。总之胆经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水补之,丙辛合化水』的方式。
胆经实证的配穴
泻胆经: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原理说明
胆经天干为甲,五行属木,『火为木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火可泻木。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戊癸合化火』,故可用戊经(胃经)的本穴合土穴『足三里』来治疗胆经实证,并合并用癸经(肾经)的本穴合水穴『阴谷』来治疗胆经的实证。总之胆经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火泻之,戊癸合化火』的方式。
肝经虚证的配穴
补肝经: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原理说明
肝经天干为乙,五行属木,『水为木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水可生木。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可用丙经(小肠经)的本穴经火穴『阳谷』来治疗肝经虚证,并合并用辛经(肺经)的本穴经金穴『经渠』来治疗肝经的虚证。总之肝经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水补之,丙辛合化水』的方式。
肝经实证的配穴
泻肝经: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原理说明
肝经天干为乙,五行属木,『火为木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故泻火可泻木。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戊癸合化火』,故可用戊经(胃经)的本穴合土穴『足三里』来治疗肝经实证,并合并用癸经(肾经)的本穴合水穴『阴谷』来治疗肝经的实证。总之肝经实证的治疗可采用『以火泻之,戊癸合化火』的方式。
二 临床应用的五门十变(互合)配穴法:
五门十变配穴法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化合治疗法』,另一种是『互合治疗法』,其中互合法,比较少用,但互合法用在治疗四肢疾病确有显著效果。互合法的配穴方法如下所示
肺经病变的配穴
肺经(辛)的病变用小肠经(丙)的本穴『阳谷』治疗
原理说明
肺经天干为辛,五行属金,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丙辛互合』,所以辛经(肺经)的病可用丙经(小肠经)来治疗,反之,丙经(小肠经)的病可用辛经(肺经)来治疗。在此,肺经(辛)的病变可用小肠经(丙)的本穴经火穴『阳谷』来治疗。
大肠经病变的配穴法
大肠经(庚)的虚证本应用肝经(乙)的本穴大敦,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水穴『曲泉』来治疗大肠经虚证。
原理说明 大肠经天干为庚,五行属金,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乙庚互合』,所以乙经(肝经)的病可用庚经(大肠经)来治疗,反之,庚经(大肠经)的病可用乙经(肝经)来治疗。在此,大肠经(庚)的病变可用肝经(乙)的本穴井木穴『大敦』,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水穴『曲泉』来治疗大肠经虚证。
胃经病变的配穴
胃经(戊)的病变用肾经(癸)的本穴『阴谷』治疗
原理说明
胃经天干为戊,五行属土,根据五门十变理论『戊癸合化火』,故『戊癸互合』,所以戊经(胃经)的病可用癸经(肾经)来治疗,反之,癸经(肾经)的病可用戊经(胃经)来治疗。在此,胃经(戊)的病变可用肾经(癸)的本穴合水穴『阴谷』来治疗。
脾经病变的配穴
脾经(己)的病变用胆经(甲)的本穴『足临泣』治疗
原理说明
脾经天干为己,五行属土,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甲己互合』,所以甲经(胆经)的病可用己经(脾经)来治疗,反之,己经(脾经)的病可用甲经(胆经)来治疗。在此,脾经(己)的病变可用胆经(甲)的本穴兪木穴『足临泣』来治疗。
心经病变的配穴
心经(丁)的病变用膀胱经(壬)的本穴『通谷』治疗
原理说明
心经天干为丁,五行属火,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丁壬合化木』,故『丁壬互合』,所以丁经(心经)的病可用壬经(膀胱经)来治疗,反之,壬经(膀胱经)的病可用丁经(心经)来治疗。在此,心经(丁)的病变可用膀胱经(壬)的本穴荥水穴『通谷』来治疗。
小肠经病变的配穴
小肠经(丙)的病变用肺经(辛)的本穴『经渠』治疗
原理说明
小肠经天干为丙,五行属火,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丙辛互合』,所以丙经(小肠经)的病可用辛经(肺经)来治疗,反之,辛经(肺经)的病可用丙经(小肠经)来治疗。在此,小肠经(丙)的病变可用肺经(辛)的本穴经金穴『经渠』来治疗。
膀胱经病变的配穴
膀胱经(壬)的病变用心经(丁)的本穴『少府』治疗
原理说明
膀胱经天干为壬,五行属水,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丁壬合化木』,故『丁壬互合』,所以丁经(心经)的病可用壬经(膀胱经)来治疗,反之,壬经(膀胱经)的病可用丁经(心经)来治疗。在此,膀胱经(壬)的病变可用心经(丁)的本穴荥火穴『少府』来治疗。
肾经病变的配穴
肾经(癸)的病变用胃经(戊)的本穴『足三里』治疗
原理说明
肾经天干为癸,五行属水,根据五门十变理论『戊癸合化火』,故『戊癸互合』,所以戊经(胃经)的病可用癸经(肾经)来治疗,反之,癸经(肾经)的病可用戊经(胃经)来治疗。在此,肾经(癸)的病变可用胃经(戊)的本穴合土穴『足三里』来治疗。
胆经病变的配穴
胆经(甲)的病变用脾经(己)的本穴『太白』治疗
原理说明
胆经天干为甲,五行属木,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甲己互合』,所以甲经(胆经)的病可用己经(脾经)来治疗,反之,己经(脾经)的病可用甲经(胆经)来治疗。在此,胆经(甲)的病变可用脾经(己)的本穴兪土穴『太白』来治疗。
肝经病变的配穴
肝经(乙)的病变可用大肠经(庚)的本穴商阳,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水穴『曲泉』来治疗大肠经虚证
原理说明
肝经天干为乙,五行属木,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乙庚互合』,所以乙经(肝经)的病可用庚经(大肠经)来治疗,反之,庚经(大肠经)的病可用乙经(肝经)来治疗。在此,肝经(乙)的虚证可用大肠经(庚)的本穴井金穴『商阳』来治疗,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土穴『曲池』来治疗肝经虚证。
三 五门十变配穴背后的基础理论原理:
河图的生成数,河图是中国易理术数的源头,他后来演变成后天八卦。在这个图上,北为天属1,南为地属2,东为阳属3,西为阴属4,中为央属5。其中隐藏着阴阳相生的道理:『5+1=6属北,5+2=7属南,5+3=8属东,5+4=9属西,5+5=10属中央』。
在易经上,1到5的数为始生之数,叫做生数,代表阴;6到10的数是由生数累积而成,叫做成数,代表阳。所以河图代表阴主内,阳主外。一奇一偶又表一阳一阴,表示阴阳合德。五行家把1到10的数字分属五行,叫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并念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因水居北、火居南、木居东、金居西、土居中,故又变成北水、南火、东木、西金、中土。东方甲乙八三木、南方丙丁七二火、西方庚辛九四金、北方壬癸六一水、中央戊己十五土。其实河图是1到5相加而成的数列,洛书是由1到9排列成纵、横、斜各方向的数字和都是15的数学魔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魔阵。
天干与脏腑的配合
首先可将十天干分成两大类:顺序奇数者,甲、丙、戊、庚、壬,为阳干。顺序偶数者,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而可再将十天干分成五类不同性质(五行): 依木为首之五行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定其五行下:
甲、乙属『木』,再细分阴阳,甲属『阳木』、乙属『阴木』。
丙、丁属『火』,再细分阴阳,丙属『阳火』、丁属『阴火』。
戊、己属『土』,再细分阴阳,戊属『阳土』、己属『阴土』。
庚、辛属『金』,再细分阴阳,庚属『阳金』、辛属『阴金』。
壬、癸属『水』,再细分阴阳,壬属『阳水』、癸属『阴水』。
而且五行之间彼此有者交互作用的关系:『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而人体脏腑的属性在中国古代采用十天干的10种不同性质符号来描述,根据天干之脏腑配合,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分类上,肾乃是属水,而且是属阴水。
天干合化理论
根据「河图」之数,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又称为五行生成数,故天干中的阳干阴干,按顺序隔五相合。一二三四五为生数为阳,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为阴。一生水,二生火,三生木,四生金,五生土,一二三四五为阳,阳主「能量」,土为媒介,所以一加五等于六,六为水的成数,实质的水。七为实质的火。八为实质的木。九为实质的金。十为实质的土。由上得知,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与已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乙与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与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与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与癸合。
相合的现象也有物理上的比喻意义,例如:『甲己合化土』,甲为阳木,如大树之木;己为湿土,如田园之土。木得己土中之水而生,然水尽木枯,为化土,此乃自然现象。
案例
1 :治療中風
【案例一】:石君,四十歲,河南人,住台北縣新化投光明路,患中風病、縮嘴、難進飲食、扭項、面向後轉其兩目緊縮,視物不着,身體起立則扭轉難支,終日臥床四肢縮成一堆,五臟移向右脇下,好似挾帶大包裏,言語萬分困難,經中西醫治療,曾住院多次,反而加劇,益形嚴重,後經友人介紹,於民國五十二年五月二日,前來診治,當時視其病情,係五臟中風,已甚嚴重,非用重法疏導化解,不克挽救危亡,乃用子午流注根結標本,靈龜八法,原絡諸郄等施針,漸漸告癒,現仍在警界服務。
歌訣 :中風五臟把位移,縮嘴扭項苦難提,根結流注配八法,五門十變顯針奇。
流注:井榮俞經合,井榮俞原經合也。
八法:內關相應是公孫,外關臨泣總相同。
五門十變: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已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
2 :治療血癌
【案例一】:南韓僑生賈君,二十歲,河北入,住南韓大邱市,民國四十四年在台求學期間,突患白血球過多症,住醫院治療,經檢查認定為「貧血不再生」(血癌),脈細微欲絕,面色蒼白,週身皮膚猶如粉壁被烟薰之相,病勢日漸加劇,每日僅靠輸血以延殘喘,終至宣稱已無法挽救,經宮先生以及眾位同學等之主張,為勉盡人事,再三強余試為診治,乃於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十二日,求予診治,經運用子午流注,五門八法,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兼取山海邱陵溝池谿谷三部等穴,輪流施針,歷時將近三月,針治四十餘次,(其針法說明於後)對此垂危之絕症,幸獲痊癒。賈君終得畢業於大學,早已返同僑居地矣。時隔數年,明牧師,為闡揚針灸學術,曾親到醫院,查出賈君之病歷表,抄寄留美之女公子(在教會醫院服務),囑據實刊登該院之醫學雜誌,同信云:該院根據病歷加以研判,謂此症即名「血癌」。認為以中國古典醫學,能治癒此種絕症,真屬奇蹟。此症施治之經過,約分三期:開始之初期,患者血枯氣微,不能移動,必須照常輸血,並妥作安排送夾本所,法取通經接氣,滋陰活血,隨針效之進度,逐次遞減輸血數量,以至無須再輸。繼而患者遷出醫院,寓本市泉州街,已能乘車自來就診,復取週身主要穴道,作整體疏導運行之調治,針效有益顯著。最後體力既復,行動自如,施針時異常敏感,惟上身皮膚普現深紅色,而四肢厝色仍灰暗蒼白,截然不同,乃用靈龜飛騰法,依八脈配八卦之次第,按日施針,兼用交正繆刺之法,使其氣血暢通,而軀體四肢,完全恢復正常矣。 賈君每次診治記錄表如下所示:
■第1次:公孫(八法)、內關(八法)、大敦(肝經井穴)、陽谷(配穴)、通里(心絡)。
■第2次:臨泣(八法)、外關(八法)、少府(滎火穴)、足臨泣(配穴)、支正(小腸絡)。
■第3次:後谿(八法)、申脈(八法)、太白(配穴)、三里(配穴)、蠡溝(肝絡)。
■第4次: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經渠(配穴)、商陽(大腸經)、光明(膽絡)。
■第5次:丘墟(甲)、太衝(乙)、陰谷(配穴)、通谷(配穴)、大鐘(腎絡)。
■第6次:腕骨(丙)、神門(丁)、支溝(配穴)、勞宮(配穴)、飛揚(膀胱絡)。
■第7次:衝陽(戊)、太白(己)、申脈(陽蹻)、外關(陽維)、公孫(脾絡)。
■第8次:合谷(庚)、太淵(辛)、照海(陰蹻)、內關(陰維)、豐隆(胃絡)。
■第9次:京骨(壬)、陽池(癸)、陰陵(二陵)、陽陵(二陵)、外關(三焦絡)。
■第10次:太谿(癸)、大陵(癸)、陰交(二穴)、陽交(二穴)、內關(心包絡)。
■第11次:公孫(乾)、中脘(腑會)、中府(肺募)、湧泉(地)、經渠(肺經金穴)。
■第12次:內關(艮)、章門(臟會)、巨闕(心募)、璇璣(人)、商陽(大腸井金穴)。
■第13次:臨泣(巽)、陽陵(筋會)、期門(肝募)、百會(天)、支溝(溝)。
■第14次:外關(震)、絕骨(髓會)、章門(脾募)、大包(上)、風池(池)。
■第15次:列缺(離)、膈俞(血會)、京門(腎募)、天樞(中)、後谿(谿)。
■第16次:照海(坤)、大杼(骨會)、肺俞(配穴)、地機(下)、合谷(谷)。
■第17次:後谿(兌)、太淵(脈會)、心俞(配穴)、足三里(四總穴)、承山(山)。
■第18次:申脈(坎)、膻中(氣會)、肝俞(配穴)、委中(四總穴)、照海(海)。
■第19次:太衝(開四關)、合谷(開四關)、脾俞(配穴)、列缺(四總穴)、商丘(丘)。
■第20次:通關(配穴)、血海(配穴)、腎俞(配穴)、合谷(四總穴)、陰陵(陵)。
■第21次:太淵(配穴)、後谿(配穴)、丘墟(甲)、太衝(乙)、血海(配穴)。
■第22次:曲池(配穴)、曲泉(肝經母穴)、腕骨(丙)、神門(丁)、氣海(配穴)。
■第23次:解谿(配穴)、公孫(八法)、衝陽(戊)、太白(己)、通關(配穴)。
■第24次:大都(脾經子穴)、內關(八法)、合谷(庚)、太淵(辛)、曲池(配穴)。
■第25次:少衝(心經井穴)、足臨泣(八法)、京骨(壬)、陽池(壬)、足三里(配穴)。
■痊癒停針。
黃X琴小姐,二十歲,住台北縣主重市,患白血病年餘,遍求中西各大小醫院,照片及各種詳細檢查,藥物每日不斷,年餘並無結果,該女士得病在身,萬分焦慮,向院方提出詢問,所得到的答復更令人可怕,白血球多是絕症,該女士聞此無精打彩,只有等待絕望而已。後經滕先生介紹,求予診治,經施針二十次而告痊癒。 黃X琴小姐白血球過多病輪流施針記錄表(民國五十七年一月十日):
■第1次:少府(心經本穴滎火)、臨泣(八法)、內關(陰維)、支正(心絡)、外關(陽維)、公孫(衝脈)、神門(心經子穴)
■第2次:神門(丁)、腕骨(丙)、丘墟(膽經原穴)、太衝(肝經原穴)、內庭(胃經滎穴)、太白(脾經原穴)、足三里(胃經本穴)。
■第3次:列缺(離)、照海(坤)、光明(膽絡)、足三里(胃經本穴)、太衝(肝經原穴)、通里(心絡)、少府(本)。
■第4次:腕骨(丙)、神門(丁)、通里(心絡)、內庭(胃經滎穴)、太白(脾經原穴)、丘墟(膽經原穴)、太衝(肝經原穴)。
■第5次:陰郄(郄)、築賓(郄)、養老(郄)、通里(心絡)、公孫(脾絡)、梁丘(郄)、內關(心包絡)。
■第6次:足臨泣(八法)、太白(脾經原穴)、陽谷(小腸經本穴屬火)、通里(心絡)、少府(心經本穴滎火)、京骨(壬)、太谿(癸)。
■第7次:丘墟(甲)、太衝(乙)、腕骨(丙)、神門(丁)、太白(己)、合谷(庚)、太淵(辛)。
■第8次:丘墟(甲)、太衝(乙)、腕骨(丙)、神門(丁)、太白(己)、合谷(庚)、太淵(辛)。
■第9次:大包(上部)、天樞(中部)、地機(下部)、公孫(乾)、內關(艮)、後谿(兌)、申脈(坎)。
■第10次:丘墟(甲)、太白(乙)、神門(丁)、京骨(壬)、衝陽(戊)、太谿(癸)、中脘(腑會)。
■第11次:承山(山)、血海(海)、丘墟(丘)、陽陵(二陵)、蠡溝(溝)、太谿(谿)、陽谷(谷)。
歌訣 :貧血至極情可懼,虛弱無顏體力虧,山海邱陵並谿谷,五門八法流注推。
3:治療腹部腫瘤
【案例一】:陳X珍女士,五十三歲,江蘇人,住台北市吳興街十八巷,於六年前,身感不適,左右兩脇,日漸膨脹,各處延醫求治,經各醫師研判,似為瘤病,先於肝臟引起,其症狀,大的似拳,小的如豆,連連纍纍不計其數,經各處中西醫治療,均屬罔效,至今日漸加劇,肚腹之大,難以形容,肋骨撑的上翻成彎形,高約三指餘,夜不成寐,飲食難進,食入即吐,每日嘔吐數次不等,並多為黑血塊,氣不接續,呼吸困難,四肢消瘦,面色青黑,大小便阻塞不通,苦不堪言,痛不欲生,行動需人扶持,共發生原因不詳,據台中某醫院醫生云,昔年日本,會發現此病ㄧ人,動手術中當時死亡,嗣後罕有此病,又據台北某大醫院醫師云,查古書記載,雖似有此症,但亦似是而非,而無識其名者,並無此病真云云、誠為奇絕之症,該女士,於民國六十一年五月五日,來本診所求治,經取上穴施治後,是日即能進飲食,約五日後,即能睡眠,大小便亦漸暢通,而病症亦遂漸消退,痛苦日減,施針十餘次以後,行動自如,宛如常人,施針三十次以後,腹中硬塊,逐漸消失。
歌訣 :腹瘤滿肚皆膨脹,煩嘔隱痛兩肋撑,期章二門穴可用,五門配合流注攻。
穴位介紹 :期門、章門、商丘、二間、陽谷、然谷、束骨、陽輔、行間、少府。
由上述案例可以發現,五門十變法可和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等一起配合,用來治療各種陳苛重症。
五門十變配穴法有兩種應用方式,一種是『化合治療法』,另一種是『互合治療法』,在此先介紹比較常用的『化合治療法』。
五門十變(化合)的配穴規則:
五門十變配穴法
甲己合化土
實際應用說明
膽經(甲)穴道與脾經(己)一起合用治療,有強化身體『土』性質的力量
五門十變配穴法
乙庚合化金
實際應用說明 肝經(乙)穴道與大腸經(庚)穴道一起合用治療,有強化身體『金』性質的力量
五門十變配穴法
丙辛合化水
實際應用說明
小腸經(丙)穴道與肺經(辛)一起合用治療,有強化身體『水』性質的力量
五門十變配穴法
丁壬合化木
實際應用說明
心經(丁)穴道與膀胱經(壬)一起合用治療,有強化身體『木』性質的力量
五門十變配穴法
戊癸合化火
實際應用說明
胃經(戊)穴道與腎經(癸)一起合用治療,有強化身體『火』性質的力量
五門十變(化合)配穴背後的基礎理論原理:
河圖的生成數
巽风
4胆
离火
9心
坤地
2脾
震雷
3肝
5脐
兑泽
7肺
艮山
8胃
坎水
1腎
乾天
6大肠
河圖是中國易理術數的源頭,他後來演變成後天八卦。在這個圖上,北為天屬1,南為地屬2,東為陽屬3,西為陰屬4,中為央屬5。其中隱藏著陰陽相生的道理:『5+1=6屬北,5+2=7屬南,5+3=8屬東,5+4=9屬西,5+5=10屬中央』。
在易經上,1到5的數為始生之數,叫做生數,代表陰;6到10的數是由生數累積而成,叫做成數,代表陽。所以河圖代表陰主內,陽主外。一奇一偶又表一陽一陰,表示陰陽合德。五行家把1到10的數字分屬五行,叫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並唸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因水居北、火居南、木居東、金居西、土居中,故又變成北水、南火、東木、西金、中土。東方甲乙八三木、南方丙丁七二火、西方庚辛九四金、北方壬癸六一水、中央戊己十五土。其實河圖是1到5相加而成的數列,洛書是由1到9排列成縱、橫、斜各方向的數字和都是15的數學魔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魔陣。
天干與臟腑的配合
首先可將十天干分成兩大類:順序奇數者,甲、丙、戊、庚、壬,為陽干。順序偶數者,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而可再將十天干分成五類不同性質(五行): 依木為首之五行相生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定其五行下:
甲、乙屬『木』,再細分陰陽,甲屬『陽木』、乙屬『陰木』。
丙、丁屬『火』,再細分陰陽,丙屬『陽火』、丁屬『陰火』。
戊、己屬『土』,再細分陰陽,戊屬『陽土』、己屬『陰土』。
庚、辛屬『金』,再細分陰陽,庚屬『陽金』、辛屬『陰金』。
壬、癸屬『水』,再細分陰陽,壬屬『陽水』、癸屬『陰水』。
而且五行之間彼此有者交互作用的關係:『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而人體臟腑的屬性在中國古代採用十天干的10種不同性質符號來描述,根據天干之臟腑配合,為『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分類上,腎乃是屬水,而且是屬陰水。
天干合化理論
根據「河圖」之數,一、二、三、四、五是生數,六、七、八、九、十是成數,又稱為五行生成數,故天干中的陽干陰干,按順序隔五相合。一二三四五為生數為陽,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為陰。一生水,二生火,三生木,四生金,五生土,一二三四五為陽,陽主「能量」,土為媒介,所以一加五等於六,六為水的成數,實質的水。七為實質的火。八為實質的木。九為實質的金。十為實質的土。由上得知,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與已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乙與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與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與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與癸合。
相合的現象也有物理上的比喻意義,例如:『甲己合化土』,甲為陽木,如大樹之木;己為濕土,如田園之土。木得己土中之水而生,然水盡木枯,為化土,此乃自然現象。
经典配穴: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本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 ,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 ,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艾灸治病总集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yu、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一、常见症状及杂病
【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 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 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水】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咯血】 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 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肾俞、次廖、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 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惊厥】 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可以多针少灸。
【失语】 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疟nue疾】 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身体虚弱】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中毒】 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输血输液反应】 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 大椎、阳陵泉、隔俞。
二、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
【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天灸大椎穴。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肺化脓症】 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肺癌】 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风门、至阳、隔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
三、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百会(轻灸)、风驰、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足三里、绝骨瘢痕灸)。
【中风预防】 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午前空腹各灸7壮。2、膝眼灸,艾柱亦稍大。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4、足三里、绝骨。以上任选一方。
【动脉硬化】 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进】 心俞、膻中、巨阙、郄门、内关、阴郄、神门、足三里。
【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心律失常】 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俞、脾俞、肾俞、郄门、内关、中脘、足三里。
【无脉症】 心俞、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太渊、列缺。
四、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 风门、隔俞、中脘、曲池、风市、足三里、筑宾。
【白细胞减少症】 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五、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炎】 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 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
【齿龈痛】 手三里、曲池、厥阴俞。
【食管痉挛】 膻中、巨阙、中脘、、内关、隔俞、至阳、足三里、内廷。
【急性胃肠炎】 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 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胃酸过多症】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
【胃痉挛】 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 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盲门。
【肠绞痛】 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
【阑尾炎】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肠梗阻】 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
【肠道蛔虫症(蛔厥)急救】 膈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
【胆道蛔虫症】 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胆结石】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黄疸型肝炎】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
【肝功能异常】 至阳、隔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廖、大椎。
【结肠炎(慢性腹泻、鸡鸣泄)】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开刀后腹胀】 足三里、内廷、公孙。
【结肠炎】 天枢、足三里。良效。
【脱岗】 百会、命门、次廖、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食管癌】 隔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胃癌】 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筑宾。
【肝硬化】 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原发性肝癌】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阳陵泉。
六、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脑出血)】病初发小艾柱灸百会1——3壮,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灸5壮,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癔症(脏燥病)】抑郁性(不语)膻中、内关。必要时刺人中。兴奋性(狂躁):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内服方: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远志10克,炒枣仁、牡蛎各15克,水煎服,连服数10剂,有良效。
【神经衰弱】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 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 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精神分裂症】 风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门、大陵、足三里。
【癫痫】百会、风府、陶道、心俞、肝俞、鸠尾、后溪、间使、太冲、丰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三叉神经痛】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难)】 天突、廉泉、手三里、鱼际、少商、身柱、照海。
【肋间神经痛】膻中、巨阙、期门、章门、隔俞、胆俞、至阳、少海、郄门、阳陵泉、支沟、丘墟、地机。
【桡神经痛】 肩禺、曲池、手三里、偏历、合谷、四渎。
【正中神经痛】 曲池、郄门、内关、劳宫。
【腰神经痛】 肾俞、命门、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经痛】 环跳、居髎、伏兔、风市、血海、阴陵泉。
【坐骨神经痛】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颜面神经麻痹】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睛明(针)、翳风、听会、风池、合谷、内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经麻痹】 少海、支正、通里、神门。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风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指间肌萎缩】 八邪、上八邪。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呼吸肌麻痹】风池、天柱、大椎、肺俞、隔俞、天突、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 隔俞、天突、足三里、三阴交、行间。
【腓肠肌痉挛】 委中、合阳、承山。
【多发性神经根炎】夹脊穴每次选4——6点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八风、八邪。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急、慢性肾炎】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症】 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
【肾结核】 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结核】 膀胱俞、此类、中极、委中、飞扬、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 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 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 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尿潴留(癃闭)】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 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 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缩阳症】 急灸关元二三百壮。
【男性不育症】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卷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八、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八俞(第8胸椎旁开1寸5分)。
【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九、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 肩禺、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 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 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 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楼肩风)】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禺、曲池、条口、四渎、外关,臂膀不能绕向后背者,针斜刺三角肌的前缘肌中。
其它:
【脚气】 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 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症】 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十、地方病
【大骨节病】 1、全身治疗:大椎、大杼、肾俞、中脘、足三里。2、局部治疗:取穴同各种关节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状腺肿】 肩井、天柱、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疗。
【克山病】 重灸神阙、筑宾,有救急之效。
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交织在一起,心脏扩张,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见,光镜下可见心肌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分离和断裂。克山病是一种流行于荒僻的山岳、高原及草原地带的以心肌病为主的疾病。用针掏背部的汗毛孔可见如类似羊毛的纤维
十一、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胸腹手术后疼痛】内关、孔最、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三阴交、内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术后头痛】 百会、风池、大椎、头维、合谷、太冲、申脉。
【上肢手术后疼痛】 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
【下肢手术后疼痛】 肾俞、次髎、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和疼痛】 隔附子饼局部灸或艾卷灸。
【头面疖】 灵台、手三里、合谷、养老,局部灸30——100壮。
【上肢疖】 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疖】 足三里、阳陵泉、筑宾,局部。
【乳腺炎(乳痈)】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蜂窝组织炎(痈疽)】 肩井、风门、委中,疮头隔蒜灸。
【颈淋巴结核(瘰疬)】百劳、肘尖、少海、支沟、阳辅、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风门。
【丹毒】夺命灸(在肩禺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诊即得),局部灸。
【冻疮】 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结核】 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溃疡】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外用方:神效臁疮膏:轻粉、乳香各5克,冰片、没药、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红粉、血竭花各2克,银珠1克,以上共研细面。香油调敷。
【腱鞘炎】 灸局部。
【痔疮】 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阳陵泉、太渊、足三里、冲阳(轻灸)、太冲、中封。
【狂犬咬伤】 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伤】 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蛰伤】 局部灸可以止痛。
【鸡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直接灸或艾卷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
【扭伤】 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下颌关节综合症】 下关、听会、颊车、手三里、合谷。
【荨麻疹】 风门、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 肩禺、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 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神经性皮炎】 艾掺雄黄灸局部,直接灸,星状散布,勿过多,多灸良效。
【圆形脱发】 局部隔姜灸,肾俞、肝俞、足三里、外关、阳陵泉。
【青年座疮】 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麻风】小海、手三里、曲池、鱼际、承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孙。
【一切阴疽流注】灸隔俞及局部,灸后反应风热恶寒,体温略增无妨,此病亦长灸。
【一切痈疽】灵台、隔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经取穴针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饼局部灸。
【橡皮腿】 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局部穴位。
【疝气】 大敦、太冲、三阴交。
【一切头面疮】 曲池、外关。
【一切皮肤病】 隔俞、曲池、血海。
【溺水】 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
【网球肘(弘骨外上髁炎、肘劳)】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十二、妇产科疾病
【子宫位置异常】 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 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 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症】 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关元、子宫、胞户、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 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阴缩:两乳及前阴收缩】 神阙、关元、中极、会阴、行间。重灸关元良效。
【乳房痛】 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 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乳汁过多】 足临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shen呕吐】 隔俞、上脘、中脘、阳池、内关。
【胎位不正】产前一个月温和灸至阴穴连续多次,每次30分钟有奇效。直接灸至阳亦佳。
【预防小产】 隔盐灸神阙。
【习惯性流产】 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临产宫缩异常痛】 肾俞、次髎、阴陵泉、公孙。
【难产(滞产)】 合谷、支沟、三阴交、至阴。
【胎盘滞留】 气海、合谷、三阴交。
【胎死腹中】 合谷、三阴交(针)、至阴。
【产后出血】 血海、大敦。
【白带多】 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十三、儿科疾病
【吐乳】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支气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渊、丰隆。
【气管炎】 风门、肺俞、尺泽、太渊。
【哮喘】 身柱、灵台。
【肺门淋巴结核】 风门、身柱、膏盲、灵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 风门、身柱、肺俞、尺泽。
内服药方:天冬、麦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蒌仁、川贝母各10克,橘红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 天枢、大肠俞、合谷、三阴交。阴交。
【腹泻】 身柱、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水泄】 大肠俞、水分、天枢、足三里。
【消化不良】 肺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廷。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坚持长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选穴,适当选穴,交替使用。
【小儿夜啼】 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 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儿破伤风】 然谷、神阙。
【拘偻病】 身柱、大杼、肾俞、中脘、上巨虚、绝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孙,直接灸或灯火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新生儿窒息】 神阙、内关。
【尿闭】 关元、中极、阴陵泉。
身柱之灸:艾柱为米粒1/3,施灸3壮。治疗:感冒、呕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儿疳症。宜长灸灸,但不宜取穴过多。
十四、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目疮)】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心俞、肝俞、童子寥、赞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眼睑炎】风门、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远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 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 风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网膜炎】 风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力模糊】 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 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局部针,远端灸。
【近视】 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睑下垂】 陷谷。或三阴交。
【鼻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额窦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鸣】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源性眩晕(梅尼埃征)】风池、肾俞、翳风、听会、间使、足三里。发病时头顶皮麻木不仁,单灸百会穴奇效。
【耳中痛】 听会、翳风、太溪、四渎、契脉、角孙。
【咽喉炎】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体炎】风门、大杼、大椎、尺泽、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 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
【黑痣】 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
十五、艾滋病、早老性痴呆
【艾滋病】大椎、中脘、足三里。每次各灸20——30壮,间日1次,连灸半年至一年,也可对症配穴施灸。
【早老年性痴呆】大椎、肾俞、关元、足三里。从四十岁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午流注针经
五输穴应用
单玉堂:针灸配穴二十五法则之按照五行相生规律配穴
特殊穴位歌诀
五门十变针法细则
五门十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