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人为何爱林黛玉?只因她的美最为极致

马未都先生将中国人的审美分为四个层次:艳俗美、含蓄美、矫情美、病态美。认为“当审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时候,只要进入‘病态’这个层次,就会呈倒金字塔状,突然释放,然后就变成最普及的事了。”

我一直很喜欢黛玉,尤其是陈晓旭版本的林黛玉,简直把我心中的黛玉演活了。“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是名副其实的“病美人”,黛玉身上就蕴含着鲜明的“病态美”。

黛玉的病态美是生理和心理上相互纠缠的结果。

(一)生理病态美

1.外表有娇弱病态的美感

林黛玉的病态美,首先是生理上的病态美,主要体现在林黛玉自身有不足之症、体质虚弱。从作着口中林黛玉就以一个“素本怯弱”的形象首次亮相,同时又称赞她生得“聪明俊秀”。

林黛玉的美,主要是通过王熙凤之口,贾宝玉之眼表现出来的:王熙凤首先赞叹天下竟有黛玉这般标志的人物,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

林黛玉究竟有多美?

直到贾宝玉出场,经他仔细端详打量:“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妖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与生俱来的柔美中,重点交代了她独具一格的病态:“似蹙非蹙”“似喜非喜”在程度上体现出一种中庸之态,虽有病姿却不因形容憔悴有碍欣赏,从而表现出黛玉病态的柔和之美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在动作上惹人心生爱怜,让人见之心生同情,从而表现出黛玉病态的孱弱之美。

用“病心”的西施作比,有前人之鉴,让人读来更增添了代入感,美人与美人的惺惺相惜之间愈加凸显其病态美。

2.在泪水中哭诉娇弱之美

除却娇弱病态的形容,林黛玉的病态美又在其泪水中泛起涟漪。

哭泣作为一种消极状态下的产物,林黛玉的泪水与她的疾病水乳交融,病态的美感更多伴随她的哭态而生。

黛玉初出场时的“泪光点点”已经渲染一笔,而在宝玉挨打之后,作者对黛玉的哭更是进行了细致入神而颇为艰辛的描写。

在她的整个哭泣过程中,“气喘出于娇病,流泪由于伤心,脸红包含内疚,泪水充满同情。悲哀中有反抗,眼虽肿犹动人。”

在这里,林黛玉的泪水已经跳出了疾病的局囿,更是其心理状态的写照。如果说生理上的疾病是黛玉病态美的根由,那么泪水则是勾连病与美的中介和桥梁。

由此观之,“哭”是黛玉的天性,“蹙和喘”是黛玉的生理特征,这都是病态,但是在林黛玉身上却是美的组成部分。没有病就没有黛玉,就更谈不上她的美。

可见,曹雪芹写黛玉之“病”,乃是以“病”状“态”,而此“态”非写“病态”,实写“美态”。

(二)精神病态在反抗中喷薄倔强人格

1. 精神病态的表现

林黛玉的精神病态主要表现在多愁善感的个性和凄苦乖戾的心理。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是多数才情与美貌并存的女性特有的性格特质。这种性格特质凸显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惹人怜惜之美。黛玉葬花作为黛玉多愁善感的集中体现,将这种情感特质与特定的行为表现和环境氛围融为一体,带给读者深刻的审美体验。

如果说多愁善感是一种病态层面上的情感,那么凄苦乖戾就成为充满敌意、富有攻击性的病态行为

用第八回中李嬷嬷的话来讲,就是“真真这林姐儿,说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

建立在这种精神病态上的病态人格,以嫉妒心强、疑心病重、尖酸刻薄、爱恼人的“小性儿”为标志。

黄锦秋认为“过分的自我尊重、自我欣赏、自我怜惜使黛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人们对她的些微忽略,更不允许别人对她有一点冲撞和冒犯,哪怕是玩笑,而对他人却缺乏应有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能体现这种病态人格的例子有很多,如第七回中送宫花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无论偶然行为,还是出于周瑞家的势利,宫花最后才送到林黛玉手中,林黛玉就冷笑道:“我就知道, 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还有从她给刘姥姥起“母蝗虫”的外号、取笑史湘云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的咬舌,以及挖苦薛宝钗“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这些事件无不体现着黛玉刻薄的精神病态,以至于史湘云说她“再不放人一点儿, 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即使是在与贾宝玉的交往中,林黛玉往往因为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细微误会,对宝玉施以“冷暴力”,误会解开后仍要大哭一场。

2.黛玉为何会产生这种精神病态?

计文君认为:“生理病态导致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又加重了躯体疾病, 黛玉长期挣扎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长期的躯体疾病常常会导致抑郁等精神疾病的产生, 这已经是现代医学常识。

简单来说,黛玉精神上的病态是由于其生理病态所诱发。在红楼世界里,黛玉还有绛珠仙草的转世一说,带有先天遗传性的精神病态,但毋庸置疑的是生理病态一定会加剧其精神病态,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林黛玉的精神病态还与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黛玉幼年丧母,如父亲林如海所说:“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以至感情的基本需要匮乏。后离开父亲,独自前往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又使她格外小心翼翼。

而且在贾府这个明争暗斗、矛盾丛生、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的封建大家庭中,更使其倍感孤立无援且处处小心谨慎。

读者在理解其病态心理的成因之后,自然会对其表现出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中便化其因“病”而惹人怜爱的“美态”。

3.精神病态下的叛逆心理,更凸显了黛玉的悲剧美

很多人并不认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张爱玲就曾说过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蒋勋讲《红楼梦》,后四十回就直接不说。

但我觉得后四十回的续写并不是一无是处,“万艳同悲”的人物命运安排,还是比较符合前八十回的走向。尤其“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一回,觉得还是很有动人力量的。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道“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在爱情遭到扼杀、理想濒于破灭之际,毫不退却地以死抗争,她对爱情的叛逆像烈火燃烧、巨流奔腾,但最终都在湮没在泪尽而逝的悲剧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黛玉纤弱瘦小的病躯里包蕴着一个博大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对一个纤弱多病的少女,其意蕴大大压倒了表现形式,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令人精神振奋。

“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灵所表现出的对自我的坚持比一颗大无畏的心灵对自我的坚持更具震撼力。同样, 用“自戕”的病态方式表现黛玉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矛盾斗争, 用精神病态的幽暗底色映衬精神优美之光, 在审美意义上, 显然也是更有价值的选择。”

黛玉身上蕴含着悲剧意义的崇高,使读者读来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得到强烈的美感享受。在压抑反叛个性的大观园里,这种强大的叛逆精神体现了黛玉具有善、美价值的正义感力量。

黛玉的形象在病态的反衬作用下更加光彩照人。病态人格的存在,不仅赋予了林黛玉病态美的呈现,也使林黛玉成为悲剧性格导致悲剧命运的典型。

(三)为何把黛玉塑造成这种病态人格?

在“病态美”视角下的观照下,发现曹公是将黛玉“肉体的愉悦与疼痛、心理的困惑和挣扎、精神的优美与病态交融在一起”

曹雪芹为何要把林黛玉塑造具有“病态美”特质的人?

我觉得一是受明清时期病态审美浪潮的冲击。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对就对三寸金莲赞爱有佳,“搜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

二是作者性格的物化与移情

楼昔勇先生在《残缺·病态·健康与美》中提出“病态美”由三个关键因素组成:一病、一态、一美。

根据作者自身的遭际,病态美也许是其文人性格的物化与移情,他们同病相怜,似乎在病态美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病是文人境遇的物化形式,美是文人不甘下自我观照的产物。

总结:

总而言之,病态美无疑是一种极端审美范畴的极端美感形态。

曹雪芹用饱蘸病态的笔触,塑造了林黛玉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病态美的独特艺术典型。留下了千万读者的唏嘘无奈,也间接造就了我心目中林黛玉的最佳扮演者——陈晓旭的“庄周晓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病态美研究
黛玉之美
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
令人“酥倒”的黛玉之美
都说林妹妹好,黛玉究竟美在何处?一位成就了《红楼梦》的才女
林黛玉为何多愁善感?谁解其中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