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诠释杨氏太极拳的“松”与“沉”---
userphoto

2023.01.15 湖北

关注

    初学者接触太极拳的时候,明白的老师会不止一次的强调松沉,松沉,何为松,何为沉,如何松沉,为何松沉,是初学者学习太极拳的一大障碍。

“松”与“沉”是健身的需要

太极拳的放松状态使血液的流动更加流畅、充分,随着松的层次的增高,血液的流动越来越没有意识参与,循身体血管,根据各个部位的需要而流动。太极拳练习也特别讲求运气,通过各个穴位的感觉,使全身处于一种类似充气的状态。意、气、力的“内三合”也使身体内的血液无滞碍地直达末梢,有效地缓解人体因衰老而造成的末梢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拳经说“气为君,肌为臣”。而“松”“沉”的运动能真正做到“气血相通”,起到通经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长期的太极拳练习还可以减缓骨质疏松、增强免疫力。习练者达到“松”和“沉”的要求,太极拳的效果就等同于广播操,健身效果相比与太极拳就要大打折扣。而沉就是检验松的标志,如果松到了层次,到了境界,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沉的结果。 

“松”“沉”是实用技击的必然要求。

太极拳与其他任何一种搏击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以力相搏,而以巧破千斤,后发制人。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松”“沉”练就的无处不町发的发劲,“后发制人”必然会被那些以命相搏的拳师打的一败涂地。任何一个创派宗师无不是经过性命相搏,即使是被誉为最具健身功能的杨氏太极拳,也是经过“无敌”之后才能创派。

太极拳既然不以力胜,凭什么做到后发制人,而且还要后发先至?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先出手者,出力猛者当然是占先机者.要想在后发的情况下不吃亏,除了要掌握太极拳套路以及它的实用技击内涵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套路中的单式在技击中以特有的要求"发"出来,这是需要功夫的。这种功夫只有在“松”、“沉”状态下的练习,才能获得这种功夫。

太极拳的攻击动作包含着两种力量的结合:一种是人的肌肉产生的爆发力,这个力量与其他拳击项目相同,属于大多数搏击项目的用力方式;另一种是太极拳独有的力量,是在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下,依靠人体本身的重量,当局部肌肉受神经的控制发出力量时身体随之而动,在靠近攻击对象时,肌肉的力量已提前停止,但身体的重量却在惯性的推动下,不受阻滞地继续保持原有的速度和力量击向攻击对象,这样的攻击不会产生反作用力,也没有全力攻击扑空以后失去重心的问题。攻击的力量除了肌肉的力量之外,又加上了人体本身体重的重量,所以力量更大,但动作更小,更具隐蔽性、突然性。这就是太极拳追求的用最小的动作、最短的距离把全身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用最快的速度击出去,而又能以最经济的动作在击打攻击对象的同时放松、复原,以准备第二次攻击,这就是“攻防一体”“以巧破千斤”。太极拳的发劲更具整体性,主要是因为太极拳更着重放松基础下的“沉”。单就攻击动作而言,这样的攻击动作第一是点多——放松的身体可以将力量集中到任何一个部位,头、肩、肘、手、膝、足、胯均可攻击。第二是隐蔽——放松的身体几乎不需要做准备动作,意到、气到、力到,犹如猎豹扑食。第三是线短——太极拳的发劲几乎不需要出拳的距离,贴着肉发劲就可以震伤对手的内脏,甚至夺人性命。

何为“松”、何为“沉”

松不是飘,不是浮,而是“沉”。其实“松”是“沉”的前因,“沉”是“松”的结果。“松”与“沉”的辩证关系,其实是从道家“道法自然”开始,后经历代拳师向自然学习,是汲取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原理。我们不能超越自然法则去解释太极拳的理论。

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地球吸引力的状态之下,人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在承受着自己的体重的负重状态下,久而久之,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负重状态。这是因为这种负重,已经使人产生了支撑这种负重的肌肉和骨骼,并且已经在思维、意识上完全适应了这种状态。只有在增加额外的负重时,才会有负重感,才会觉得是在用力。

通常人的放松,实际是负重情况下的放松,也就是用力情况下的放松,这不是真正的放松。太极拳的放松,就是要你违反你自己常规的意识反应、习惯思维方式,去体会你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要求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首先是意识的体验。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的关节,做到周身一家。这就是太极拳的“松”“沉”。王宗岳《太极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正是这种境界的准确描述,它是指人在承担自己体重的体验中,“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灵敏反应和感觉,这个感觉越是灵敏,周身放松的程度越高。作为外加力,“一羽”或“一蝇”的“着落点”正是自己的身体,而去感觉它们,这是意识的反应。所以太极拳放松与“沉”的练习过程,实际是对于人与生俱来的、负重的、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矫正过程,所以要求“用意不用力”,这个“不用力”是指不加额外的负重的力。杨澄浦《太极拳十要》中说:“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这个“拙”字正是点中要害的。他又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这也是非常准确的描述。

 自然界中食肉动物在捕获猎物时,把身体彻底放松,把重心尽可能降低,以不易觉察的缓慢,在保持随时可以攻击的状态下接近猎物,时机成熟,依仗其由于放松而随时保持的下盘稳定性.突然发力,像弓一样弹出自己的整个身体,扑向猎物。这是它们获取食物,得以生存的技能。祖先们也正是看到了食肉动物这种凶悍的攻击本领,加以总结,运用于太极拳实用搏击之中。由于人并不具备动物经演变形成的柔韧性.更不具备搏猎中完全放松,并可以随时爆发的实践体验,所以就创立了大量的理论。这些成功的经验取自于自然,成之于经验,对练好太极拳极是珍贵。拳理中出现“迈步如猫行”“龙行虎步”“蛇行猫步”“黑熊翻背”“白鹤亮翅”“青龙出水”等等用动物的行为取名和立论。因此,太极拳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也是仿生学的产物。

怎样让自己“松”“沉”?

多数人把太极拳的“松”“沉”看作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其实“松”“沉”,完全可以“朝发夕至”。

太极拳的“松”“沉”,是对于习惯性的负重感觉的纠正,这种训练当然首先从意念、意识开始。自己应该很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做到“松”“沉”,你就绝对发不出可以称为“松、活、弹、抖”的整劲,这一点绝不是任何蛮力和蛮干可以代替的,也达不到“至柔”到“至刚”的转变。

农村庙会有一种用细竹子锯成一节一节然后连起来的儿童玩的竹蛇,用手捏住动蛇尾,蛇头就会随着身子自然扭动.其动态和真蛇惟妙惟肖。其实,这个现象就能够说明太极拳“松”与“沉”的原理。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体会自己的重量,也可以通过别人来感觉,把手臂搭在别人的肩头,然后想象这支手臂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少则三日,多则一周,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使自己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至于做到全身放松并在演练套路中做到既松又沉,“周身一家”,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老师的正确指点。

当周身有了“松”和“沉”的感觉,再想达到内气鼓荡,气脉相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旦练成意、气、力“内三合”,就能够做到通三节、达四梢,节节贯串,力达指尖。到了这个层次,学拳者打出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太极拳套路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而这样的套路练习,才能是作为实用技击训练的基础。也只有这样的太极拳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最佳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破译太极拳“松”与“沉”
杨式太极拳的科学健身训练法
28式杨氏太极拳技击套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看完受益匪浅!
感悟“着熟”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转)
太极健身的钥匙——“松”与“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