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承畴是怎样的一个人?

向敬之

1

洪承畴,文人出身,爱读兵书,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最初不过做些文职之类,直至崇祯二年,义军王左挂进攻宜川城堡,三边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督粮参政洪承畴领兵出战,结果俘斩三百余人。此战,成为洪氏人生首次血战。

顿时,洪承畴名声大噪。他因此被朝廷授为延绥巡抚,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杨鹤提出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策略,使朝廷下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王左挂降而复叛,洪承畴一改上司力谏中央建立的招抚为主的既定政策,剿而杀之。上了王左桂后,洪承畴又同总兵杜文焕在清涧县大败张献忠,引起朝廷主剿派对杨鹤的招抚大计提出抗议,联合控告没有起到真正的防患作用,反而使义军首领时降时反,最终酿成几近席卷大半个明朝之大祸。

崇祯帝下旨,将杨鹤罢官下狱,升洪承畴为三边总督。洪承畴再接再厉,连续剿灭有功,被朝廷嘉奖:仍任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等地军务。

书生报国的洪承畴,拼军功创拼成收获巨丰,成为了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统帅。

是时,农民军聚集陕西有二十余万人。高迎祥自称闯王,李自成为高部大将,力量最强。洪承畴调兵遣将,兵出潼关,在河南信阳集结诸将,准备对义军实行大规模围剿,迫使各路义军分兵奔还陕西,张献忠与高迎祥会师。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

洪承畴在乘胜追击途中,也损兵折将。总兵曹文诏遇伏,因救援不及而被迫自杀。有人向崇祯帝报告,洪承畴统辖太广、势难兼顾,于是朝廷下令:以卢象升统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明军;洪承畴专管关内兵。

权力小了,辖区窄了,洪氏发威了。他授计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陕西周至黑水峪设伏,将作为十三家七十二营民变队伍之首的高迎祥就擒,押至京师,凌迟处死。李自成成为新闯王,但洪承畴还是多次打得李自成等大败而逃。崇祯十一年六月,洪承畴令曹变蛟在潼关设伏邀击,大败李自成,使之仅带刘宗敏领十七骑逃入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清兵犯边,辽东危急,明军防御不济。崇祯帝急调常胜将军洪承畴救火,出任蓟辽总督。崇祯十二年初,洪承畴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两镇合兵,拯救辽东危局。

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春,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路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

清太宗皇太极不顾鼻子出血,经过六天急行军到了松山,亲率大军进攻,不意碰到了比袁崇焕更难对付的洪承畴。袁崇焕善于守城,借助红衣大炮,逼退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洪承畴的军事能力要远强于袁崇焕,以兵分力弱,主张持重以待。两军在松锦相持不下。

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写信激将洪承畴贸然出兵。陈新甲虽很有才干,晓习边事,但仍以以前清军实力评判新的战局。他与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关系密切,洪承畴无法抗拒命令,只好要与清军决一死战。然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最后十数万人,因为各自指挥而很快土崩瓦解。洪承畴派六千兵丁夜袭清军,又被击败,最后死守松山孤城半年后,粮食殆尽,援兵不至,清军破城,承畴被俘。

洪承畴之败,并非败于军事才能和战争心理,而是受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致使最后在松山一战中彻底失败,被敌俘虏。

清军乘胜进攻,残杀曹变蛟,迫降祖大寿,相继拿下锦州、塔山、杏山。明军声势浩大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2

皇太极大费周章,冒着被传闻出卖小老婆色相的流言蜚语,降服洪承畴。而他生前却只是对洪承畴表面恩礼有加,将他安排隶属自己亲率的镶黄旗汉军,但只做明朝国情咨询,不委任实际职务,大部分时间将洪氏软禁在家,不使之外出活动。

或许是洪承畴出工不出力,同意与满人进行政治合作,但并未做到知无不言。好在崇德后期,太宗因宸妃过世,情伤过重,无心南下,一年后暴卒。顺治即位,睿王摄政,统兵破关,洪承畴随征。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陷北京。不知洪承畴是哀故主之惨死,还是怒败将之骄纵,他先拍多尔衮的马屁“我军之强,天下无敌”,接着切入主题献策:“宜先布号令,示此行特扫乱逆,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其开门归降者,及为内应立大功者,破格封赏。法立令行,此要务也。”洪氏“三不”禁令和“二赏”政策,虽然为清军入关攻占燕京,招来了不少与洪氏为伍的贰臣同类,但对尚武野蛮的八旗兵疯狂杀戮,起到了很好的节制作用。

摄政睿亲王接受了洪氏建议,并采纳了他如何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策略。多尔衮下令,明朝降臣仍任原职,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遂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大清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许晴版庄妃与姜文版皇太极

明朝覆灭,故主已亡。洪承畴即便对满人再有仇恨心理,也只能对新朝忠诚效命。顺治二年五月,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剃发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难之中,多尔衮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敕赐“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大印,给予便宜行事大权。

后来,洪承畴丁父忧,朝廷准其回家守制,并未罢黜其秘书院大学士一职。归来时,摄政王对其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并让他出任太宗实录总裁官、会试正考官,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虽然这些都是暂时性或荣誉性虚职,但也是书写国史、选拔人才的政要大事。

3

洪承畴得多尔衮信任,但他善于站政治队。顺治帝亲政后,立马命洪承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相继调任弘文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授命其太保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敕谕抚镇以下咸听节制,攻守便宜行事。满兵当留当撤,即行具奏”。此时洪承畴已六十一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

一个前朝降将,被顺治帝如此倚重,付与重大兵权,实属罕见。虽然在清朝定鼎中原之际,洪承畴没有做到大将军,但论其此时的权力,比一个大将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经略西南、追击李定国孙可望时,可以节制满、汉两路大将军王,直接向顺治帝回报信郡王兼安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平西王兼平西大将军吴三桂的战况。

洪承畴

直至顺治十七年正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才奉旨解任回京调理,仍任大学士,至康熙新立时乞休。退休前,洪年近古稀,四辅臣不能立即拍板,召集群臣大讨论,叙招抚经略之功,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准袭四次,允其致仕。

著名的三藩,最初驻守地方,也是洪氏建议。洪承畴奏请推荐原任大学士李率泰为两广总督,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驻守广东,顺治帝应允,又给他铸给“经略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内院大学士”印。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也是洪承畴回京前的请示所成。至于后来三藩坐大,酿成席卷全国的战乱,是洪承畴病逝八年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他建议三藩王驻守两广、云贵,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确实建立了特殊的功勋。而清朝对他们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让他们独承方面之任,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刘健《庭闻录》卷四《开藩专制》),这是最终酿成大祸的客观原因之一。

萧一山在《清朝通史》第一卷中说:“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论政治出身,范文程投效时只是一个秀才,不如洪承畴等为明朝高官重臣,故而算不上真正的贰臣。而洪承畴作为贰臣,在顺治后期为清军经略中原、开疆拓土,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4

至于洪承畴是怎样降清的,有几种说法。

大多关于孝庄文皇后轶闻秘史的影视剧,都会安排一出情感戏,让著名的明朝降臣洪承畴成为暂时的男主角。故事是红袖添香、情乱忠诚,让英雄过不了美人关。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他押到盛京,派心腹汉臣范文程、张存仁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永福宫庄妃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诚清廷。

《孝庄秘史》庄妃和洪承畴剧照

这是一个挺煽情的传闻。当征服者处于半开化状态时,为了收获和利用征服者的智慧与价值,完全可能采取有违伦常的野蛮手段,近乎牺牲地融化文明人为道义浇注的心门,使之成为征服者权力和富贵的新奴仆。电视剧《孝庄秘史》并未安排庄妃自荐,而是设计接受过儒家礼制观念教育的范文程,为主子献计献策,采取冷暴力的手段强迫庄妃上阵。当然,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不情愿的,剑拔弩张地蹲守在房外察听动静,好在庄妃一语惊醒梦中人,洪承畴感激地臣服。

庄妃劝降洪经略一事,并不见诸正史,就是《清史列传》将洪氏纳入贰臣之列,也没有记载这一出军营办不了的事拿到床榻上去办的好戏。但是,民间还是传说甚广,成为了一桩学术界的迷案!

昭梿《啸亭杂录》卷一说:“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詈不休,文皇命诸文臣劝勉,洪不答一语。”洪承畴以装疯卖傻,不再顾及士大夫斯文,蓬头散发,赤脚待人,任皇太极派遣的汉臣范文程等人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是寻求速死,来实现他作为明末士大夫所共有的“那种虚幻的道德英雄主义”(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洪承畴弄成了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却被细心精明的范文程察觉,洪氏对梁上掉落在肩头的灰尘,不时轻拂,于是向皇太极回禀:“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清史稿·洪承畴传》)皇太极亲自出马,至拘禁洪承畴的处所,“解貂裘与之服”,嘘寒问暖。

《孝庄秘史》刘德凯饰皇太极和宁静饰庄妃

洪承畴在明朝,几年时间由一个提学道台、藩台属官,逆袭成为封疆总督、军事统帅,但只要他一出差错,暂时无功,就遭政敌权臣弹劾,被皇帝削职,困守孤城时久不见救援。而今太宗纡尊降贵,解裘披肩,更暖人心,让洪承畴感激涕零:“真命世之主也!”

洪承畴如此一个大反差,其实也想试着与满人合作,寻求一个新的政治改革机会。他久在官场,征剿义军,对明末宦寺擅权乱政、皇帝平庸刚愎、文官贪赃枉法、武将虚功冒赏,导致国家臃肿破败、百姓艰难困苦,不无痛心。他在道义极度不安的情势下,仍想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不是为了实现简单的仁义之死。

清史名家李治亭在《洪承畴降清考辨》中说:“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皇太极热忱对待洪承畴,终于使之屈节臣服,于是在赏赐无数财宝后,还搭台唱戏百场作贺。诸王公大臣不悦,问太宗为何对“洪承畴一羁囚”如此优遇。太宗问,我们栉风沐雨地玩命拼杀,是为了什么?诸人说为入主中原。太宗道出了洪承畴的价值:“譬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啸亭杂录·用洪文襄》)文襄者,洪承畴死后,康熙帝给的追谥。

昭梿在《啸亭杂录·用洪文襄》中,除了说皇太极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为洪氏御寒暖心外,并没说太宗安排庄妃上阵,摆弄骚姿媚态玩美人计。这倒不伤大雅!昭梿继续写道:“毛西河谓洪初不降,继命优人诱惑。洪故闽人,夙习好男宠,因之失节。”洪氏好男宠?洪氏开始坚决不降,真如毛奇龄所说,洪为同性恋,因为抵不住男宠的诱惑吗?

昭梿援引清初学者毛奇龄之说,貌似为孝庄太后曾委身降臣辟谣,虽又加了一句“何厚诬之甚”,笔锋一转:“故明帝初闻其死,设坛以祭,非无因也。”崇祯帝初闻洪氏殉国,为他举行大祭,活动进行一半,前方送来可靠的情报,洪已降清,崇祯帝哀伤不已。这,潜在地说洪承畴有断袖之癖,可能和崇祯帝之间有不清不楚。难道他对皇太极亲切的关爱,解裘披身,也想入非非。

清·朱鹤年《洪经略像》

明末博物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当时的官僚士大夫绝大多数有娈童之好,在京城外交友接客时,总以自己有一个或几个文人书生为相好而炫耀。这样的同性恋,最早出现在晋代,士大夫们热衷此道。后来随着宋朝道学的兴起,而日渐衰落,但至明末再次兴盛。而以广东、福建为中心区域。洪承畴即为京官文人,福建泉州人士,难免有娈童的喜好。昭梿说,洪承畴为福建人,素来喜爱男宠。

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也只能留给那一段近四百多年前的历史烟云了。昭梿如此攻击为清朝攻略中原的主要干将(甚至说是最为得力的鹰犬之一),也是受了乾隆帝将洪氏钦定贰臣的影响。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下令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洪承畴、金之俊等顺治朝大学士和其他降清的叛臣一样,都因为“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腼颜降附,岂得复谓之万人”入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洪承畴为清朝立下大功,受两朝皇帝厚待,为何死后被列入贰臣传?
明朝皇帝世系
扒着门缝看历史:贰臣甲等之洪承畴-申公无忌 - 新浪BLOG
祖大寿其人
清朝记录在《贰臣传》里的那些明朝旧臣
【格格讲坛】那些损洪承畴的对联有多逗——话说嵌名诗之八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