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后为什么要称“魏王”?

曹操在征战四方的同时,也一直在为将来打算

建安十三年(208年),意气风发的曹操携横扫北方,一统中原的气势,挥鞭南下,要与孙权会猎于长江,不曾想,却马失前蹄,赤壁一战,八十三万大军顿时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遭受了自出道领兵以来,最大的一次失利。

赤壁一役后,孙权乘机巩固江东,刘备顺势拿益州,三国鼎立局势基本形成,曹操想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的愿望化为泡影。

此时,烈士暮年的曹操的心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实施谋求全国统一的优先战略,在平定关中后,他对汉中争夺也没的那么用心了,主动放弃了汉中的驻守,转而向内,思考曹魏政权的将来定位问题。

因为此时,朝野内外都对曹操有所谤议。在外部,孙刘结盟,攻击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内部伏完为首的保皇派势力,对曹操的许多霸道作为表现出强烈的害怕,没有安全感,对曹操不信任。

在此情况下,曹操一方面极力拉拢士族,另一方面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发布《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明自己的功绩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但曹操内心也想明白了,继续当一个权臣内心是多么孤独,将来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历史上都有许多惨痛的教训。为了防止以后曹氏家族被政治清算,最好的出路就是代汉称帝,这是为曹家将后来选择的最好出路。

功成更要名就,曹操的“三步走”称帝策略

曹操当初迎奉汉天子献帝到自己的地盘,是出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考虑,这个不需要遮掩,大家都知道。

假戏真做假亦真,虽然此时的汉室,军队是曹操绝对掌握,地盘全部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朝中官员也是曹家军绝对控股,但要换掉汉室自己单干,势必引起反弹,毕竟朝中还有一小股忠于汉室的势力。

所以曹操来了个三步走的策略,温水煮青蛙,走一步,看一步,以时间换空间,试探传统士族和朝中臣子们的反应,平息各方反弹,最后水到渠成,成功上位。

曹操称帝的第一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所谓”赞拜不名“,就是觐见皇帝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比如称曹操就是:大汉丞相觐见。

所谓”入朝不趋“,就觐见皇帝时,不用小步快走,正常走路进去就行。

所谓”剑履上殿“,就是觐见皇帝时,不用脱鞋袜,佩着剑穿着鞋大摇大摆地直接见皇帝。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三种待遇在汉代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整个大汉四百年王朝,能有此特殊待遇的,西汉一朝只有开国丞相萧何,东汉一朝也只有跋扈将军梁冀,野蛮军阀董卓,三人而已。

虽然有些嚣张,但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特殊礼遇,大臣们不舒服,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曹操通过这一步正式了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地位。

曹操称帝的第二步:“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举四十万大军,再次南征孙权,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曹操自度难以取胜,不得不撤军北还。

自此,曹操知道天下三分已成定局,于是加快了称帝的进程。

同年五月,一翻运作之下,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立社稷、加九锡、建魏国,定都于邺城,拥有冀州全境十郡之地。

封魏公,建魏国,这也勉强还算正常,毕竟曹操已经是权倾朝野,皇帝大臣们吃的喝的用的,都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

只是汉朝没有封公爵的先例,唯一的一例,就是晋封为“安汉公”,“封公爵”在汉朝已经意味着虽为汉臣,但有自己独立的封国了。

这时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就相当于周天子和姜太公的关系,有自己独立的封国,但还同时兼任着丞相的职位。

'加九锡',本来没什么,是汉武帝时创立的,原本是天子赐给诸侯、重臣有的九种器用之物,表现最高礼遇,并不代表是要篡位造反。诸葛亮都曾表示,如果能匡复汉室,莫说加九赐,加十赐都敢接受。

只是在这之前,汉朝只有王莽一人享受过,但王莽后来真的篡位了,所以朝臣们难免将曹操与王莽联系起来,于是朝野上下反响强烈,高度疑似曹操要效仿王莽篡位,废帝自立了。

最让曹操没想到的,他的首席谋臣,尚书令也跳出来反对。

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非常震惊,从中也感觉出朝野上下的反对力量,于是曹节等三个女儿全部嫁给汉献帝,让自己成为外戚,以此拉近与汉王室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还是拥护汉王朝的,只不过想像姜太公一样,为国效力。

曹操称帝的第三步:“封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走出了第二步,第三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直接废掉汉献帝第一位皇后伏寿,立曹节为皇后。已经完全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了。

朝中众臣已经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称帝之死,知道大汉王朝气数已尽,再抗争下去就等于是找死,于是纷纷向曹魏靠拢。

忠于汉献帝的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象太尉杨彪这样靠边站的人物,反抗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反抗不了就只有闭上眼睛接受了,毕竟形势比人强,汉献帝也想明白了,再抗争下去,小命估计也会不保的,伏皇后的死就是警训。

汉献帝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你曹操不是想称王称霸吧,好人做到底,都可以给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也顾不上'异姓不能称王'的祖训了,晋升曹操的魏公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赐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此时,汉献帝的朝臣要么是遗老遗少,要么是曹操的故意安排的,在曹操的魏王国任职是一种荣耀,在献帝的汉室任职反而觉得耻辱,这是曹操手下大多数将领的普遍心态。

曹操称魏王后,手下的将领都成了魏王国的官员,唯独将夏侯惇留在汉室任职,其实曹操这一安排,本意是显示夏侯惇的独特地位,但夏侯惇觉得在汉室任职是耻辱,强烈要求改任魏官,表明自己一心向曹不向汉的决心。

“魏”仅代表一属国,而“汉”代表着天下,宁可任魏官不任汉职,可见曹操称魏王后,朝野上下,都已经明白了,汉室已经完全没有含金量了。

一步之遥的距离,曹操最终还是决定做球给了曹丕

曹操称魏王后已经离称帝近一步之遥了,事实上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好比战国时期强大的秦王和惶惶不可终日的周天子的关系,汉献帝已经只是曹操名义上的天子了,只是象征意义空名号了而已,曹操向汉献帝称臣,那已经是自己谦虚,讲客气的表示了。

事情走到了这一步,代不代汉,其实已经代了,称不称帝,也只差一个仪式,一层窗户纸的事。

这层窗户纸捅不捅破,什么时候捅破,均在于曹操的一念之间。公元219年,孙权向曹操称臣,曹操联手夺取荆州后,孙权上书劝曹操取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传给大臣们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可见曹操对是不是再跨一步,还在犹豫,可能年近六旬的曹操,此时考虑更多的还是自己身后历史声名,不想真的成了王莽第二。

于是对他自己进行了历史定位,对不断劝进自己称帝的大臣们讲:”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

周文王生前没有取代商朝,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以周代商。

曹操有意思很明白,我曹操就效仿当个周文王吧,至于身后的事,他的儿子曹丕学不这周武王,那就不是我曹操操心的事啦!

其实,曹操这也是明白地告诉群臣:我曹操老之将至,称不称帝已经不重要了,你们如果有这份心,就支持我的儿子曹丕当个开国的周武王吧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接过父亲曹操的枪,继承丞相位,袭魏王,十一月,接受汉献帝禅让,以魏代汉,完成曹操生前遗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禅让,成功改朝换代的君主。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权杀关羽后,为何力劝曹操称帝?曹操为何又不上套?
大疫之后
曹操已经掌握最高权力为何至死都不敢称帝?(2)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63)——曹操伐吴·荀彧之死
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后,三次奋起反抗,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曹操真不想篡汉称帝吗?为何说想当周文王,还把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