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广宁、于蓝走了!她们才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想念!(含作品合集)

近日,听闻刘广宁突然去世的消息,许多影迷和配音爱好者都深感震惊。仿佛昨天还在欣赏她的朗诵和表演,斯人却已远去,只盼魂兮归来。紧接着,又惊闻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当下有一个非常火的电视剧叫《乘风破浪的姐姐》,刘广宁和于蓝都是我们这些中老年人的“大姐姐”,她们的声音和影像,陪伴了我们一生,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今天,就让我们向这些“乘风破浪的姐姐”致敬!(后附刘广宁配音电影和于蓝电影合集!)

01

勤奋而低调的“公主”:刘广宁

勤奋而低调,是与刘广宁共事的电影工作者对她一致的看法。她那圆润甜美、富有质感的嗓音,往往让人觉得难以模仿。她一生中主要配音和参与配音的中外影视片多达1000多部(集)。

▲刘广宁为《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凶手之一杰奎琳配音,这是她挑战最大、最难忘的角色

刘广宁的祖父刘崇杰曾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驻欧洲诸国如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的全权公使。抗战前,他不愿与蒋介石为伍,全家到了香港。所以刘广宁是生在香港的。胜利后一直闲居上海。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时还担任他老家福建省的政协委员。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广宁在《大众电影》上看到一张梅兰芳和电影明星胡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访问欧洲时,和一对中年男女的合影,没人知道那对中年男女是谁。刘广宁惊呼道:'那是我的爷爷奶奶呀!'照片的背景是一幅刘海粟画的鹰。她说:'这幅画在我们家也挂过。'可是,她家里所有关于她爷爷奶奶的照片,在十年浩劫中全被抄走,她自己一张也没有了。

▲梅兰芳(左一)、胡蝶(左三)和刘广宁的祖父母

刘广宁刚考进译制厂不久,大家就知道她祖父曾做过高官。但是她不张扬,生活上不挑剔,一点也没有官宦人家娇小姐的习气;却只有一种端庄气质。当年,在和美影厂合办的食堂吃饭,菜的味道也就是一般水平吧。可她却吃得非常开心。说'居然一个人可以吃一盘菜,从来没吃过这麽多菜。'她们家是个大家庭,祖父母、父母、一大帮弟弟妹妹,一盘菜轮不上她吃两口。所以她在厂里能一个人吃一整盘菜就感到很满意了。可见,她的祖母--曾经的公使夫人,持家有多么节俭。真正的贵族,并不奢侈。最近,跟她谈起这事,她告诉我:'我奶奶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她是个小脚,却能在高跟鞋里塞了棉花跳探戈。而一场舞跳下来回到家,脱鞋时脚都在颤抖。奶奶虽出生于官宦人家,不过没念过几天书,但是她聪明好学,不仅给文史馆写过好多史料,还会说法语。她不想让孩子们听到的话,就和我爷爷用法语说。'奶奶自幼生活在北京,小刘同奶奶一起生活,因此也会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

▲年轻时期的刘广宁

不知是否也是受奶奶影响,刘广宁生活俭朴,勤奋好学。她两个儿子都曾在国外留学,并取得了高等学位,她自己也有高级职称,生活应该还算富裕。可直到前两年,她出门还是尽可能乘公交,极少喊出租车,觉得既有公交可乘,坐出租就是一种浪费。直到近两年,体力不行了,才不得不喊出租。但是她却绝不肯无功受禄。有一次,她收到一笔稿费,搞不清是哪里寄来的。打电话问我'怎么办?'老大姐苏秀说:'寄给你的你就收下吧。想退也没处退呀。一般来说,不会寄错。'她才收下;还有一次,她参加一个活动,主办方给了几百元'车马费',她慌了,说'我打车用不了这么多,剩下的怎么还给他们呀?'她就是这么个一板一眼的人。不管是什么单位,电台、电视台也好,里弄居委会也好,请她做节目,她都要认真准备,就和当年配音一样,绝不肯随便应付。

刘广宁还喜欢买处理品。天快热时买冬天穿的衣服;秋凉时买夏天的衣服。因为她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买衣服,不在乎款式是否新潮。老大姐苏秀曾经在她的书中叙述刘广宁说,我们曾花19元买了一条细条灯芯绒的长裤,花29元买了一件黑色绒线衫。这就是我穿着上中央台《艺术人生》的'礼服'。我们不单自己不愿花高价买名牌,有一次还数落年轻演员狄菲菲,'干吗要穿名牌?应该相信你自身有足够的魅力,用不着靠名牌来撑市面。'这既是玩笑,也是真心话。我们认为流行款式只是张扬了设计者的创意,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尽管有些名牌穿在菲菲身上还是蛮漂亮的。

▲左起:刘广宁、程晓桦、赵慎之、曹雷、苏秀、童自荣

在众人眼里,刘广宁总是那么兢兢业业,对角色不挑剔,拿到手就认真琢磨,为不断提升配音质量,有时甚至忘了回家烧饭。童自荣说:“这位‘公主’更是个‘拼命三娘’。”

02

最美奋斗者:于蓝

▲于蓝 图片来自长影集团微博

1938年10月,年仅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于蓝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

1946年,于蓝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冬,她主演了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3月,于蓝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厂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经典影片,并入选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年轻时期的于蓝

于蓝的一生和电影紧密相连。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正式离休。2005年,于蓝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于蓝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于蓝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如今,许多人回想起江姐,印象深刻的总是她绣红旗和平静赴死的样子。于蓝准确的演绎,为人物赋予了不同于脸谱化英雄人物的生动灵魂。晚年回忆起自己创作这一角色的心得时,于蓝表示,“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为人,整个展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人民都知道。”

▲《烈火中永生》剧照

尽管塑造了几代人心中不朽的经典形象,于蓝对江姐这个角色也有念念不忘的遗憾——在演江姐得知丈夫牺牲的那场戏时,她本应该痛哭出来,但是由于当时一些“左”的思潮,“说不能带着眼泪去革命”,于蓝没能把江姐温情的一面展现给观众。那场戏演完之后,于蓝脑子里一直在总结,她入戏很深,总想着江姐刚刚失去丈夫,面对如同母亲一样的双枪老太婆,“眼泪一定是憋不住的,哭出来会更真实一些。”而这个遗憾,在她往后余生接受各种采访的时候都常有提及。

在理解和掌握江姐的精神气质后,于蓝在角色的每一次出场、每个场景拍摄中,都会反复琢磨、实践、排练,最后,终于形成江姐的形象。“江姐对丈夫的爱,埋得很深。”说起江姐这一角色,于蓝总有说不完的话。她脑海里的江姐,有着一种特殊的冷静与克制,“得知丈夫牺牲了,她在年轻人面前没有哭,怕引起恐慌。而夜里,她裹在被子里压着嗓子哭。”

于蓝的勤奋和低调更是为人所知。为了演好江姐,在开拍前的两三年当中,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

她说,她和江姐同样有过家庭贫困的经历,也有过被捕并与敌人周旋的经历,于蓝说,在看到《红岩》后备受触动,她想把她们共同的经历告诉观众。“我们都是同一时期参加抗日战争。她是地下党,我在根据地。我有多好的条件,我们有自己的八路军保卫着我们,他们是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所以他们比我们更艰巨。我想我的人生道路跟江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

▲《林家铺子》剧照

几十年过去了,江姐的形象得到几代观众喜爱。作为人民的演员,于蓝认为这是最高奖赏,也是最好的荣誉。于蓝谦虚地表示,角色的成功最重要是江姐本身事迹感动人、教育人:“这个角色使人怀有信任、感到亲切,所以才成功,并不是我这个演员有多么了不起。”

03

刘广宁、于蓝,她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名副其实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她们一生都在用作品说话,她们用声音和表演塑造的形象和形象附着的精神,成为滋养大众的永恒的精神食粮。下面,小编重新为您整理了刘广宁老师和于蓝老师的电影作品合集,以飨读者!

刘广宁配音电影欣赏(12部)

刘广宁曾为《叶塞尼娅》、《绝唱》、《吟公主》、《生死恋》、《白衣少女》、《大篷车》、《望乡》、《苔丝》、《尼罗河上的惨案》、《狐狸的故事》等众多译制片配音。刘广宁嗓音优美甜润,语言纯正流畅,善于通过音量、语调和语言力度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尤其在塑造温柔、善良、天真、纯洁的姑娘这类具有形态美和心灵美的角色方面。墨西哥影片《叶塞尼亚》中的路易莎、《冷酷的心》中的莫尼卡以及日本影片《绝唱》中的小雪这类人物,经她贴切、传神的配音,生动感人。刘广宁往往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角色中的那种美好的的特质发掘出来,象《生死恋》中她为粟原小卷配音,一连串如银铃般的笑声,将人物的青春表现得格外动人。另外我们还为大家选了两部刘广宁参与配音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守蟠桃园的大仙女;她还未《天书奇谭》中的村妇配音。

绝唱

(1975)

砂器

(1974)

伊豆舞女

(1974)

生死恋

(1971)

大篷车

(1971)

叶塞尼娅

(1971)

魂断蓝桥

(1940)

苔丝

(1979)

冷酷的心

(1968)

尼罗河上的惨案

(1978)

大闹天宫

(1961)

天书奇谭

 (1983)

于蓝电影欣赏(6部)

除了江姐、周莲,于蓝的经典角色,还包括在《翠岗红旗》中的红军家属向五儿、《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等,她总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从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中捕捞塑造人物的根基和灵感。

白衣战士

(1949)

龙须沟

(1952)

林家铺子

(1959)

烈火中永生

(1965)

革命家庭

(1961)

翠岗红旗

(195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电影演员之六十八:于蓝
洪文旭:悼念电影艺术家于蓝
80年代走出来的老艺术家们,最后却没有扛过'长命百岁',鼠年难熬
三天里,她们离我们而去
江姐扮演者于蓝去世
送别!永远的江姐于蓝逝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